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附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附答案解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冰桶挑战”:当心公益背后的网络媚俗
杨程
①一场名为“ALS冰桶挑战赛”的活动曾在互联网线上线下如火如荼地进行。
活动规则极为简单,挑战者要么在24小时内向美国ALS(肌肉萎缩性侧面硬化病)公益协会捐出100美元,要么往自己头上浇一桶冰水,并录下视频上传至网络,同时向自己的三个朋友发起挑战。
②关于“冰桶挑战”的起源,一个广为认可的说法是,美国一位身患ALS的波士顿大学棒球手弗雷特及其朋友们发起了这项活动。
活动的目的在于筹款,并让世人对这种被称为“渐冻人”的罕见疾病有更多的了解。
据悉,目前针对ALS没有比较好的治疗方法,患者存活期一般是2至5年。
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就是ALS病的患者。
③借助于社交网络的力量,“冰桶挑战”迅速传播。
美国《大西洋月刊》15日称,Facebook上参与这个话题的网友已达1500万人次。
参与者包括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金刚狼”休·杰克曼、NB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等。
名人效应带来连锁反应。
短短两周内,ALS协会已经收到近400万美元的捐款,是2013年同期的4倍。
不过“认怂”的名人也有。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被点名后,并没有选择湿身,而是选择用捐款来支持该活动。
很快,这桶冰水已浇至中国。
在新浪微博上,“冰桶挑战”是排名第一的热门话题,短短几天,阅读量已达数亿。
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优酷土豆CEO古永锵、奇虎董事长周鸿祎、百度董事长李彦宏等都完成了各自的挑战。
可以想象的是,国内掀起的“冰桶”热,动静也不会小。
④然而,在“冰桶”热背后,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舆论。
一部分网友不屑于一些名人在传播公益的同时夹带“私货”,批评该活动是炒作多于公益;另一部分网友则认为,不管形式如何,只要达到目的就好。
笔者以为,单从宣传角度来看,该活动确实达到了目的,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病症,唤起世人的同情心。
从这点上说,该活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自我营销。
“冰桶挑战”有别于传统的公益项目,它借助于社交网络和短视频的快速传播能力,给公益植入了互联网基因,使得未来其他公益活动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但另一方面,尽管活动参与者的初衷或许不错,不过指名道姓击鼓传花式的传播方式,虽说造成了很大影响,实际上却是一场“刻奇主义”的胜利。
⑤“刻奇(Kitsch)”一词来源于德语,原意为“媚俗”或者“自媚”。
因昆德拉的作品而广为人知。
后来,“刻奇”被用于形容一种网络现象,可以理解为“虚假的崇高”“灵魂的虚肿症”。
“刻奇”的一种结果就是,当某个东西被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便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
谁要是不加入这场情感洪流,就会被定义为居心不良。
我们在网上常见的诸如“不转不是中国人”“你必须懂的10条做人道理”等这些提法,都是“刻奇”的表现。
(1)第④段加下划线词语“私货”在文中是指________。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冰桶挑战”搭载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社交网络,尤其是借名人效应,使得它在短时间内便
发展成为热门话题。
B. 从“冰桶挑战”的活动规则看,它实则是以崇高绑架别人意志的“刻奇主义”,一旦被点名,便身不由己。
C. 从“冰桶挑战”活动的目的看,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举措实则是一种最符合“冰桶挑战”活动本意的做法。
D. 当某物被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后,便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这种虚假的崇高和灵魂的虚肿现象便是“刻奇”。
(3)下列对于文章第⑤段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紧承第④段内容,介绍“刻奇”一词的来源含义及其不良影响。
B. 通过分析“刻奇”现象揭示“冰桶挑战”在传播中的媚俗一面。
C. 表明作者态度,对于“冰桶挑战”活动本身持有的是消极看法。
D. 深化文章主题,引出对网络中类似的“刻奇”现象的文化反思。
(4)请根据第⑤段对“刻奇”的论述,分析“冰桶挑战”中的“刻奇”现象。
(5)请概括本文行文思路。
【答案】(1)个人炒作和谋求的名利
(2)B
(3)C
(4)一种为了引起更多人关注ALS而带有强制感动感伤特点,并冠以“崇高”的捐钱行为的网络现象。
(5)本文的思路流程:先写“冰桶挑战”的发展盛况和规则,引出活动的起源、目的以及借助网络力量而迅速传统的特点;接着写舆论的两种评价和实际效应;最后写“刻奇”的理论阐释和生活实例,委婉表达对“冰桶挑战”中的“刻奇”现象的批判。
【解析】【分析】(1)“私货”本为私人的财物、或违法贩运或来路不明的货物。
依据第④段“然而,在‘冰桶’热背后,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舆论。
一部分网友不屑于一些名人在传播公益的同时夹带‘私货’,批评该活动是炒作多于公益”可知,“私货”在此处用的是比喻说法,即名人在传播公益的时候,顺便借此炒作自己,为自己谋名利。
故“私货”指的是个人炒作和谋求的名利。
(2)B项,“从‘冰桶挑战’的活动规则看,它实则是以崇高绑架别人意志的‘刻奇主义’”错误,依据第①段可知,‘冰桶挑战’的活动规则是“要么在24小时内向美国ALS公益协会捐出100美元,要么往自己头上浇一桶冰水,并录下视频上传至网络,同时向自己的三个朋友发起挑战”,再依据第⑤段对“刻奇”的解说“媚俗”“自媚”“虚假的崇高”“灵魂的虚肿症”“谁要是不加入这场情感洪流,就会被定义为居心不良”可知,规则中的后一种才是“刻奇”。
故B项错误。
(3)C项,“对于‘冰桶挑战’活动本身持有的是消极看法”错误,依据第④段“从这点上说,该活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自我营销”“但另一方面,尽管活动参与者的初衷或许不错,不过指名道姓击鼓传花式的传播方式,虽说造成了很大影响,实际上却是一场‘刻奇主义’的胜利”可知,作者只是就该活动的不好的方面表达了批判的消极看法,故C项以偏概全,故选C。
(4)第⑤段对“刻奇”的论述“媚俗”或“自媚”“用于形容一种网络现象” “虚假的崇高”“灵魂
的虚肿症”“一种结果就是,当某个东西被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便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
谁要是不加入这场情感洪流,就会被定义为居心不良”,整合以上内容,再联系第①段中的“冰桶挑战”规则,考生抓住特点容易概括出:“冰桶挑战”中的“刻奇”现象指的是一种为了引起更多人关注ALS而带有强制感动感伤特点,并冠以“崇高”的捐钱行为的网络现象。
(5)依据第①段“一场名为‘ALS冰桶挑战赛’的活动曾在互联网线上线下如火如荼地进行。
活动规则极为简单,挑战者要么……要么……”可知,第一段是写“冰桶挑战”的发展盛况和规则;第②段依据“关于‘冰桶挑战’的起源,一个广为认可的说法是……”“活动的目的在于筹款,并让世人对这种被称为‘渐冻人’的罕见疾病有更多的了解”可知,第二段写的是起源和目的;依据第③段“借助于社交网络的力量,‘冰桶挑战’迅速传播”“可以想象的是,国内掀起的‘冰桶’热,动静也不会小”可知,本段写的是借助网络力量的传播之盛;第④段“然而,在‘冰桶’热背后,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舆论”“从这点上说,该活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自我营销……但另一方面……实际上却是一场‘刻奇主义’的胜利”可知,写的是舆论评价和实际效应;第⑤段依据“‘刻奇(Kitsch)’一词来源于德语,原意为……”“‘刻奇’被用于形容一种网络现象,可以理解为……”“谁要是不加入这场情感洪流,就会被定义为居心不良”“我们在网上常见的诸如……都是‘刻奇’的表现”可知,写的对“刻奇”的理论阐释和举例,委婉表达了对“冰桶挑战”中的“刻奇”现象的批判。
故答案为:⑴个人炒作和谋求的名利
⑵B;⑶C;
⑷一种为了引起更多人关注ALS而带有强制感动感伤特点,并冠以“崇高”的捐钱行为的网络现象。
⑸本文的思路流程:先写“冰桶挑战”的发展盛况和规则,引出活动的起源、目的以及借助网络力量而迅速传统的特点;接着写舆论的两种评价和实际效应;最后写“刻奇”的理论阐释和生活实例,委婉表达对“冰桶挑战”中的“刻奇”现象的批判。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
⑵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⑶此题考查分析文章段落内容和论述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行文思路,并了解论述的相关方式。
⑷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⑸此题考查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
首先要求写出文章的行文思路,即概括地说明本段先写了什么、其次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或者说本段从哪些方面(正面与反面、客观与主观、古今中外、理论与事例、举例与引用等)分别写了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或说明或补叙什么。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与人之间要交往和相处,必须建立各种规则体系。
道德就是人类为了和谐共处、各得其所而建立的规则体系。
在道德规则体系中,道德基准是最基本、最起码的标准,凝聚和体现着社会共同体成员的道德共识。
一个人认同社会共同体普遍信奉的道德基准,并习惯于遵守和践行这个道德基准,他就具备了在这个社会共同体中生活的基本德行。
道德基准至少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生活方式相适应;二是为社会成员所认同,并且简单、易知、易行,可以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践行;三是可以作为基本参照,用来审视和规定其他道德规则或标准,用来评判和确认一个人的基本德行。
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相应的道德基准也会有所不同。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
首先,工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方式成为历史记忆。
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料主要不是从家庭获得,而是从市场上获得,从而导致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家长主导制瓦解。
其次,个人脱离家庭作为独立个体走向社会,并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
人与人的横向关系成为现代社会关系的主导,以父子纵向关系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关系被取代。
再次,国家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由家或家族组成,而是由公民组成,个人以独立的身份与其他个人、社会、国家发生关系。
在我国古代社会,农耕自然经济是人们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方式,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细胞,父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从生到死生活在一起的熟人圈子是人们交往的基本范围,宗法等级制度下的风俗习惯制约着人们的绝大部分行为。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孝”被确立为社会的道德基准。
我们的先人把这一道德基准贯彻到道德规范体系、法律规范体系以及官吏的任免之中,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
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快速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社会的基本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道德基准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
确立现代社会的道德基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当代中国全体公民的社会价值共识。
其中着眼于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我国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彰显个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回答了人们处理与他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应秉持什么样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是现代社会人们应当遵循的道德基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确立的道德基准,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的新发展。
当前,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道德基准融入现实社会生活,让现代社会的道德基准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强大行为规范力。
(节选自焦国成《确立现代社会道德基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现代社会生产生活资料不再从家庭获得,导致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家长主导制瓦解。
B. 由于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所以它们的道德基准也完全不同。
C. 在道德、法律规范体系及官吏任免中贯彻“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个鲜明特色。
D.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当代中国公民社会价值共识,是现代社会新的道德基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须建立规则体系为前提,论述了道德体系的道德基准问题。
B. 第二段提出观点,然后阐述两种社会诸方面变化,得出社会道德基准必然变化的结论。
C. 全文围绕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着重论述了当前构建新道德基准的可行性。
D. 文章先概述“新”“旧”社会差异,再阐明我国情况,由一般到特殊,逻辑顺序清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人如果能够认同、遵守、践行人们普遍信奉的道德基准,就具备了基本的德行。
B. 由于个人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发展成为现代社会。
C. 随着现代社会个人地位的凸显,制定并践行着眼于公民个人的道德基准也重要起来。
D. 确立现代社会道德基准,对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显得很重要。
【答案】(1)C
(2)C
(3)B
【解析】【分析】(1)A项,“不再从家庭获得”表述绝对,由原文第二段“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料主要不是从家庭获得,而是从市场上获得,从而导致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家长主导制瓦解”可知,应该是“主要不是从家庭获得”;B项,“道德基准也完全不同”错误,由第二段“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相应的道德基准也会有所不同”可知,应为“有所不同”; D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代社会的道德基准”错,陈述对象改变,由原文第四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当代中国全体公民的社会价值共识。
其中着眼于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现代社会人们应当遵循的道德基准”可知,应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现代社会的道德基准”。
故选C。
(2)C项,“着重论述了当前构建新道德基准的可行性”错误,原文第一段着重论述了“道德基准至少应符合三个条件”,第二、三段论述了“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相应的道德基准也会有所不同、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第四段论述了现代社会的道德基准的作用和意义。
由此可知,文中只是论述其作用与意义,未论及“可行性”。
故选C。
(3)B项,“由于个人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发展成为现代社会”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第三段“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快速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社会的基本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可知。
故选B。
故答案为:⑴C;⑵C;⑶B
【点评】⑴此类题目一般考查理解、分析信息的能力。
考生可以在通读文本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到原文找到答案所在位置,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切记不能只看文字,关键意思一致,据此进行选择。
⑵此类题目一般考查论证知识,其中涉及论证知识的基本属性,更注重考查该知识在所选文本中的实际运用。
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文章中心论点。
接着需要就每段话找出分论点或者概括段意,分清层次,把握论据与论据的关系,把握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把握论据的作用。
⑶此题考查理解、推断文本的能力。
这类题型一般为选择题,选项的设置多选择文中易被
忽视的词语。
这就要求考生通读文本时注意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是一些副词(有些、一般、可能、将要等)。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巫书的《山海经》,其内容是由古代巫师若干世纪的承传附益积累,再由不同时期巫师群中的不同作者(可能还有才士文人参与其事)将它们笔之于书而成就起来的。
古代的巫师,实际上就是古代的知识分子,一切文化知识都要通过巫师的手进行传播。
因而在这部书里,除神话传说外,还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历象、动物、植物、矿物、医药、人类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等等,这真可以说是一部奇书,一部古代人们生活日用的百科全书,虽然只有三万一千多字。
为什么以神话为主的一部巫书竟会包括那么多学科?因为这正是原始时代原始先民通过神话思维刻印下来的痕迹。
所有探讨认识的一切,都蒙上神话或宗教的色彩。
有些探讨认识,仍是比较正确的,那就成了科学的萌芽,给我们提供了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研究价值。
原始社会母权制时期的神话,有《大荒西经》所记的女娲之肠化为十神的神话。
这个神话把作为女性开辟神的女娲的形姿大略勾画出了一些,但要观其全貌,还得参考其他文献资料。
女娲的最大功业,乃造人和补天两件事,这都属于开天辟地性质的工作。
盘古是众所周知的开天辟地大神,而这位男性的开辟神,却是直到三国时代才见诸记载的,可知其起源之晚。
又女娲和伏羲本是配偶神,而据有的学者说,盘古乃伏羲的音转。
如所说无误,则其因神话的流传演变,使女性开辟神让位于男性开辟神的迹象,更是显明可见。
男性的神和神性英雄开始受到注意而被颂歌,是从原始氏族社会母权制到父权制,乃至父权制确定以后才有的事。
从这以后,出现了一大批这样的神和英雄,构成《山海经》神话的主要部分。
神话中的最著名者,有夸父追日,刑天断首,鲧、禹治水,黄帝与蚩尤战争等等。
或表现为与大自然进行的斗争,或表现为部族与部族之间的争战,或属神国内讧,或带有反抗神的意愿:种种色色,充分展现出男性的阳刚之美,构成一幅幅宏丽壮伟的画图。
《海内经》所记“鲧复(腹)生禹”的情节,则是原始社会某些由母权制刚刚进入父权制的部落里男人乔装生子叫作“库瓦达”的习俗在神话上的曲折反映,给我们提供了人类学和民俗学上很好的认识价值。
天帝的出现是奴隶制社会初期反映在神话上的显明标志。
《山海经》里有众多的天帝:黄帝、颛顼、炎帝、少昊、帝尧、帝喾、帝舜……大都具有神帝而兼人帝的神格,表明这些神话英雄人物初由原始社会跨进了阶级社会的门槛,所以即使作为天帝,还有时难免遗留下一些部落酋长的形姿。
进入奴隶制社会时期的神话,《山海经》所记不多,只有《大荒西经》所记成汤斩夏耕一段可以作为代表。
夏耕断首,到巫山去逃避罪咎,和刑天断首犹操干戚以舞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但状写了作为失败的奴隶主——夏桀一方(夏耕是夏桀的部将)的畏葸可耻,而且也正面歌颂了作为新兴奴隶主——成汤的神勇无敌。
这段神话虽然简单,它却打破了神话只能和原始社会同终始、不能进入阶级社会的旧说。
《山海经》的神话是多方面的,是神话处于综合体状态和多种学科相结合的神话:有些只是有神而无话;有些是半神话,是残缺不完的神话;有些则近于奇闻异说,贴附在各种学科上面。
正因为如此,它才显得五光十色,绚丽多彩,教人应接不暇。
(摘编自袁珂《〈山海经〉:中国神话的根基与起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山海经》神话的认识价值和研究价值表现在它是原始时代原始先民通过神话思维刻印下来的痕迹,带有神话或宗教色彩,有些还成了科学的萌芽。
B.《山海经》之所以被认为是一部古代人们生活日用的百科全书,是因为它是由古代的知识分子——巫师承传附益积累起来的。
C.因为盘古乃伏羲的音转,而伏羲和女娲又是配偶神,所以女性开辟神让位于男性开辟神的迹象,在这里就体现得更加显明。
D.“鲧复(腹)生禹”的情节,曲折反映出原始社会由母权制刚刚进入父权制的部落里,男人乔装生子的习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山海经》“是一部奇书”的中心,按时间顺序梳理了其中记录的神话。
B.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以及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逻辑性很强。
C.文章以《山海经》是一部巫书为立论前提,论证了它的内容涉及门类之多、研究价值之大。
D.《山海经》的神话,可以分成原始社会母权制时期、原始社会父权制时期和奴隶制社会初期三个阶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海经》的“经”并不同于“四书五经”的“经”,它不是儒家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经典。
B.由于“刑天断首”与“夏耕断首”的神话产生于不同时期,因而前者带有原始社会先民对反抗精神的赞美,而后者表现了阶级社会中对失败方的羞辱。
C.“精卫填海”神话带有对炎帝小女儿溺死东海后魂化为精卫鸟不屈不挠填海精神的赞美,这个神话有可能产生于原始社会母权制时期。
D.《山海经》的神话是多方面的,是原始社会地理、历史、宗教、民俗等多种学科相结合的神话,给我们提供了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研究价值。
【答案】(1)A
(2)B
(3)D
【解析】【分析】(1)A项,正确。
B项,强加因果,“是因为它是由古代的知识分子——巫师承传附益积累起来的”错误,依据“因而在这部书里,除神话传说外,还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历象、动物、植物、矿物、医药、人类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等等,这真可以说是一部奇书,一部古代人们生活日用的百科全书”可知,《山海经》被称为“百科全书”的原因是它的里面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历象、动物、植物、矿物、医药、人类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等等方面的知识,并不是因为它是由古代的知识分子——巫师承传附益积累起来的,该项错误。
C项,说法绝对,原文的说法是“而据有的学者说,盘古乃伏羲的音转。
如所说无误,则其因神话的流传演变,使女性开辟神让位于男性开辟神的迹象,更是显明可见”,选项中缺少了“据有的学者说”“如所说无误”,造成了说法过于绝对,该项错误。
D项,以偏概全,“反映出原始社会由母权制刚刚进入父权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