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背景下陕西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域旅游背景下陕西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问建军;汶录凤
【摘要】乡村旅游是一种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旅游业态,它迎合了现代人"回归自然、休闲养生"的精神追求,成功地将旅游、休闲、度假、养老、运动、娱乐等活动结合起来,对于扩内需、稳增长、惠民生、减贫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全
域旅游是实现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路径,给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本文介绍了全域旅游背景下陕西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分析了陕西乡村旅游存在的
问题,提出加快陕西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以期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促进陕西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期刊名称】《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17)003
【总页数】4页(P4-7)
【关键词】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作者】问建军;汶录凤
【作者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7
乡村旅游是一种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旅游业态,它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
以乡村独特的乡土文化、古建民居、绿水青山、田园风光等为对象,迎合了现代人“回归自然、休闲养生”的精神追求,成功地将旅游、休闲、度假、养老、运动、娱乐等活动结合起来,丰富了我国旅游产品的类型。

乡村旅游对于扩内需、稳增长、惠民生、减贫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截至2016年底,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已接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 700亿元。

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指数报告》显示,陕西乡村旅游在创新中获得全国省级排名第二的骄人业绩,但存在诸如规划不够、创新乏力、同质化严重、设施薄弱、人才缺乏等发展中的问题。

全域旅游是实现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路径,给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本文介绍了全域旅游背景下陕西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重点分析了当前陕西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陕西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以期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促进陕西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1 陕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对未来旅游发展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资源保护、运营管理等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城乡交通改善、假日供给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形成全新的产业体系。

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拥有淳朴的农家生活、多样的古建民宅、美味的地方小吃、多样的土特产品、秀丽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民俗文化,这些资源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陕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7亿人次,收入210亿元。

2017年,陕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02亿人次,旅游收入275.6亿元。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乡村旅游已成为陕西旅游消费中发展最快的业态,逐步形成了以农业观光、农家体验、民俗风情、休闲娱乐等发展模式。

1.1 农业观光模式
为了满足城市游客周末或假日的旅游需求,休闲农业项目在城市的近郊悄然兴起。

这些项目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对农作物种植进行规划设计,
按照农作物的大小、高低、颜色、成熟期等要素合理搭配,把农作物种植设计成各种艺术图案,创造出巧夺天工的游园、果园、菜园和花园,组织游客开展游园、摘果、拔菜、赏花等体验活动,真正体验田间劳作的味道,享受农家生活的乐趣。

1.2 农家体验模式
传统农家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但拥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好客”的传统,传统的农家生活给“人情淡漠”的城市游客带来一种久违的亲切感,让远离大自然的城市游客流连忘返。

在城市周边的农村,把纯天然的原生态风景、农事活动和旅游相结合,开发农家乐、采摘园、垂钓区等项目来吸引游客。

“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为乡村靓丽的风景,游客在乡村找到了回归自然的感觉,也获得了人类发展之初的生活体验。

1.3 民俗风情模式
陕西粗犷的陕北文化、多样的关中民俗、纯朴的秦巴文化和美味的地方小吃吸引着国内外慕名而来的游客,这些旅游资源仿佛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镶嵌在广袤的三秦大地,为陕西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1.4 休闲娱乐模式
大多数乡村景区都拥天人合一的优质自然环境。

青山绿水、小河溪流、山间清泉都近在咫尺,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古建民宅、果园菜畦、曲径池塘都散落于山林之间,与自然景观完全融为一体。

在这些乡村休闲漫步或运动登山,令人神清气爽、倍感惬意。

2 陕西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陕西乡村已走上较快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产业地位逐渐上升,产品体系基本完善,宣传力度不断增加,管理体系日益完善。

2.1 科学规划不够
在全省各地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缺少总体规划或规划水平不高、定
位不准、设计雷同等问题,乡村旅游资源盲目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较为严重,乡村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差。

当前,乡村旅游主要是乡村企业、本地农民自主开发,大多数项目没有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和科学的规划设计,就乡村现有的村落、果园、牧场、山地等旅游资源进行简单开发,就开业运营接待游客。

这种发展模式通常以家庭或某一集体的利益为先,较多地关注个性和局部利益,并受资金、竞争、开发理念等因素制约,容易出现市场定位不准确、发展目标不明确等问题,造成区域内旅游项目布局不合理、旅游资源盲目开发等现象,规划不到位大大降低了乡村旅游的魅力。

2.2 产业创新乏力
当前,政府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但社会参与、游客参与及市场主体参与有需进一步加强,市场参与机制有待完善。

乡村旅游涉及农业、旅游、交通、规划等诸多部门,导致存在多头管理的现状。

全省各地已认识到全域旅游规划的重要意义,但一些乡村旅游规划不适应全域旅游的创新理念,特别是以当地农民为主要经营户的乡村旅游项目,市场分析不足,经营理念落后,投资金额有限,缺乏统一的经营机制,这些因素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

由于受短期利益的支配,乡村旅游产品存在项目单一、同质化严重、开发粗犷等现象,同相关产业融合度不够,旅游业态相对较为单一,整体影响力较弱,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部分乡村旅游项目没有深入发掘乡土文化,全域旅游理念下的“旅游+”成了简单的“跑马圈地”,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现阶段,陕西各地的乡村旅游项目千篇一律,项目开发大多处于中低层次,大多数为观光、游园、垂钓、采摘等简单活动,“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较为普遍,缺乏参与民俗风情的活动。

乡村旅游资源潜力尚未完全开发,旅游产品内涵不够丰富,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活动较少,游客在乡村旅游逗留的时间较短,没有真正享受乡村旅游的“文化大餐”。

在旅游商品开发方面,还停留在初级水平,以自产自销的
原生态农产品为主,缺乏地方特色旅游商品,不能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一些乡村旅游产品仅仅是能品尝农家的粗茶淡饭,不能满足游客参与劳作、休闲度假等方面的其它需求。

2.3 同质化现象严重
在全域旅游背景之下,陕西乡村旅游发展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旅游业态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层次感,同质化严重。

由于部分地方缺乏对自身旅游优势的精准定位,少数地方简单模仿与盲目跟风,缺乏长远规划与发展定位,没有树立自己的旅游品牌,同种乡村旅游业态一哄而上,出现项目建设同质化现象,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高品质”的旅游需求。

同质化现象导致旅游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大多数项目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也难以实现全域化发展。

2.4 旅游设施薄弱
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大多数乡村旅游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较差,交通、能源、通讯、水电等配套设施不到位。

连接乡村的道路等级较低、通行能力有限、村内道路狭窄、交通堵塞等问题较为常见,缺乏公共停车场、卫生间、旅游商店等设施,住宿条件简陋,餐饮设施不配套,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安全保卫措施不到位,不能较好满足城市游客基本的生活需求。

落后的旅游设施让很多游客“望村兴叹”,成为影响陕西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

2.5 专业人才缺乏
乡村旅游项目大多是在原有乡村基础上开发建设的,从业人员主要是当地农民,他们的学历不高、缺乏专业培训、发展理念落后,服务技能和管理经验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利己思想严重,服务存在“缺斤少两”和“宰客”的丑陋现象,让很多外地游客扫兴而归,大大减低游客的重游率,甚至出现旅游投诉的现象,直接影响乡村旅游的品牌和形象。

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刻不容缓,行业培训、规范化服务、持证上岗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 陕西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
当前,陕西乡村旅游应在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之下,重点做好科学规划、供给侧改革、“旅游+”创新、宣传促销、人员培训、设施建设等工作,实现由低效粗放的乡村旅游向高效精细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3.1 以全域旅游理念进行科学规划
各地应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出发,成立由农业、旅游、国土、交通、规划等部门组成的乡村旅游开发办公室,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整合各方力量,推行“乡村旅游+”方式,将乡村旅游发展与精准扶贫、美丽乡村、乡村振兴、古镇建设等项目有机结合,在土地利用、产业发展、村镇建设等规划的基础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多规合一”,合理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按照“统一规划、分层建设、差异布局、突出特色”的开发原则,开发特色化和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

坚持环境生态治理,防止千村一面、盲目雷同、简单复制的乱象,实现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3.2 着力推行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
为了满足国内外旅游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必须加快乡村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发一大批具有参与性和体验性的乡村旅游产品。

结合乡土文化开发业态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让乡村旅游从观光、体验的狭隘观念中解脱出来,让游客充分感受当地独特的风土民情,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品质,形成“一县一品、一镇一貌、一村一色、一户一味”的发展格局。

利用当地旅游资源特色,通过招商引资建设游客服务中心、乡村旅游综合体、旅游名镇等设施,融合乡村生态、农业生产和农家生活为一体,建成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

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协会”、“协
会+互联网”等发展模式,试行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企业为主体的运营管理模式,利用社会资本建设乡村旅游景区、民宿等项目,鼓励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加入乡村旅游的行列,将现代科技、文化创意、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乡村旅游发展,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和规范化。

3.3 坚持“旅游+”发展模式
随着现代产业融合发展的不断加深,“旅游+”战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这一做法对于乡村旅游发展也同样适用。

深入发掘民俗文化,结合生态环境优势,推出“旅游+文化”、“ 旅游+养生”、“ 旅游+休闲”等旅游业态,打造乡村旅游国内知名品牌。

地方政府应加大投入,建设智慧乡村旅游平台,逐步实现WIFI全覆盖、在线预订和智能导游。

通过互联网进行管理模式升级,开展营销、决策等线上服务,构建个性化的“线上+线下”的乡村旅游管理系统。

3.4 利用现代媒体广泛宣传
利用网络、手机移动终端、电视等现代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实现乡村旅游品牌进社区、进校园、进高速服务区工程,让国内外游客充分认识陕西浓郁的风土民情。

通过民俗、节庆、赛事等活动,如礼泉的乡村旅游节、杨凌的国际马拉松赛、安康的龙舟节等多种宣传活动,通过现代媒体将乡村旅游产品推广出去,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3.5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从业人力。

乡村旅游的从业者,多数仅普及了初等文化教育,因此,客观上需要建立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全面提升接待服务水平。

我们可通过经验交流、现场考察、专家报告等方式对从业人员开展专项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与管理水平。

另外,还可通过资助创业、人才引进等方式,吸引大学生到农村来工作,帮助乡村做大旅游产业。

3.6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条件对乡村旅游发展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地方政府应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移民搬迁等项目,增加资金投入,加强交通、通讯、供水、供电、旅馆、餐厅、厕所、停车场、旅游标识、垃圾站、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
乡村改厨、改厕、改院落、环境整治等工程,改变传统农村卫生不达标的不良形象,满足城市游客在卫生方面的较高要求,突出游、购、娱等环节中的“农味”。

加强与交通部门的合作,投资建设乡村道路,改善乡村通行条件,树立乡村旅游交通标识,开通乡村旅游公交专线。

加快乡村智慧旅游项目建设,通过互联网进行旅游咨询、产品预订和交易服务。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问建军,汶录凤,王鼎峰.陕西农业旅游开发的现状与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11,(1):220-222.
[2] 房琳,王颖.陕西省棣花古镇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策略探索[J].辽宁农业科学,2016,(5):64-67.
[3] 陕西省财政厅综改办课题组.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选择研究[J].西部财会,2015,(1):53-57.
[4] 刘川.陕西省农村旅游开发模式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3):70-72.
[5] 岳冬菊,傅晓萌.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条件及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258-19259.
[6] 崔杰,赵景惠.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及其深度开发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7,(24):159-160.
[7] 郭占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村旅游的模式选择[J].丝路聚焦,2016,(9):38.
[8] 韩燕妮.全域旅游背景下陕西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8,(2):67-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