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时作业28: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
Ⅰ必备知识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崇尚英雄,更不缺乏产生英雄的土壤.有多少民族存亡之秋,多少亡国灭族之恨,就有多少挺身而出的英雄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他们或是慨当以慷的侠士,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决绝;或是戍边守国的将士,有()的豪迈;或是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谋臣,有()的担当……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在找寻民族解放、国家强盛的道路上,英雄辈出,璀璨绚烂……
和平年代,经济繁荣,物质丰富,我们同样需要英雄。
什么样的人才是让人信服、让人崇拜的英雄?白手起家,商海弄潮,产业报国,是英雄。
教书育人,研究实验,科技兴国,是英雄。
普通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是英雄.凉山大火中牺牲的消防官兵,让更多人的记忆定格在他们年轻的脸庞上,定格在他们赴汤蹈火的背影上,定格在他们向死而生的精神追求上.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不变的始终是一个民族的家国观念。
在透过清明节表达追思的同时,实现了中华民族也在每一个人身上完成家国观念的代际传递的任务。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人间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时
B.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D.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答案B
解析A项两处诗句与“豪迈”“担当”的基调不符。
C项两处诗句与语段中的情感基调不符。
D项后一处诗句与“担当”语境不符。
2.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担当”后面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鲁迅说:“但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画,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
B.过年的时候,我们各地的花样一向可多啦:贴春联、挂年画、舞狮子、玩龙灯、跑旱船、放花炮……人C.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D.他颤动着嘴唇低低地说:“你……怎么……又来了?……不要……为我……耽误工作!”
答案B
解析A项表示引文略去的部分。
B项与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表示未列举尽的部分.C项表示省略重复的词语。
D项表示语言断断续续。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透过清明节表达追思的同时,中华民族的家国观念也在每一个人身上完成了代际传递的任务。
B.在透过清明节表达追思的同时,中华民族也在每一个人身上完成了家国观念的代际传递的任务. C.在透过清明节表达追思的同时,中华民族的家国观念也在每一个人身上完成了代际传递.
D.在透过清明节表达追思的同时,中华民族的家国观念也实现了在每一个人身上代际传递。
答案C
解析A项成分赘余,应删掉“的任务”。
B项偷换主语,依据前一句,叙述主体应为“家国观念”.D项语序不当.
4.下列词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D.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答案D
解析D项运用了比喻,A、B、C三项均为借代。
5.下列李清照的词句中,从词的风格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C.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答案C
解析C项为豪放风格,A、B、D三项均为婉约风格.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李清照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无数的
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于是,________,________.
①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
②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③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
④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
⑤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
⑥她是太高绝一时了
A.③①②⑥④⑤B.①④②⑤⑥③
C.③①⑥⑤④②D.①③⑥④⑤②
答案C
解析由“独立"推知③“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由③推知①“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由⑥“她是太高绝一时了”推知⑤“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由④②两句可知,②为总结。
7.我们学习古典诗歌,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仰视历史天空灿烂的诗星,我们鉴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与之构成排比句。
李清照在凄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涂满生命的黄昏;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苏轼在赤鼻矶头的浪涛前,慷慨高歌,用豪放解读如梦的人生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谪迁的无奈
8.词是按词谱来填的,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一剪梅”“水调歌头”“菩萨蛮"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句数、字数和平仄声韵。
请根据李清照的《醉花阴》,把下面各句填入这首词的空白处,只填序号即可。
醉花阴
赵长卿
老去悲秋人转瘦.________________。
登高无奈空搔首。
________________。
①落照归鸦后②岁岁香依旧③一洗黄花酒④满眼兴亡⑤只有茱萸⑥人意自凄凉⑦六代旧江山⑧更异乡重九
答案上片:⑧⑥⑤②
下片:①⑦④③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醉花阴》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相思之苦,并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蕴含其中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花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李清照回忆起她和丈夫对酒赏菊、共度佳节的美好情境。
(3)《声声慢》一词中,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老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恍惚悲凉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声声慢》一词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声声慢》中,词人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自己不能自抑凄苦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声声慢》中,词人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之。
答案(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4)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6)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Ⅱ关键能力突破训练——借景抒情
追源课本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大雁,寄托词人的相思之情,但旧时相识的雁,却不停留,不像旧时“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寄托了词人思念亡夫的悲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落了一地的菊花,不再有“东篱把酒黄昏后"的雅事,写出了词人的心灰意冷.“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一般在诗词歌赋中是愁的意象,细雨给人的感觉丝丝缕缕如愁丝,写出了词人的悲愁,点点滴滴道出了词人烦愁的心理.
《声声慢》在写作技巧方面充分体现了借景抒情的特色.情与景的自然交融,不仅形象地展现出丰富优美的画面,而且充分表达出词人内心真挚的情感。
对接高考
借景抒情这类题的答题模式:借……景,抒……情,情景结合使感情表达……。
即时对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词人选取了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景物: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酒、帘、西风、黄花。
②本词是词人早期和丈夫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
(2)“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三句设想奇妙,“帘卷西风”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凄冷的氛围,为后句“人比黄花瘦”做了渲染。
“人比黄花瘦"妙用对比,把萧瑟羸弱的瘦菊与愁容憔悴的思妇叠印比照,创设出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一个“瘦”字,精当准确地写出了词人于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孤独痛苦、憔悴衰弱的悲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的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请概括这“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词人是怎样抒发这愁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内容:丧夫之痛,亡国之恨,流离之苦,孀居之悲(情愁、家愁、国愁)。
(2)①直接写愁,直接抒情。
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②间接写愁,借景抒情.如:借“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营造了冷清、凄惨、哀怨的意境,抒发了自己的家愁国恨。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太湖恬亭
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营造出一种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其一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东昌道中
[清]张渊懿
野草凄凄经雨碧,远山一抹晴云积。
午睡觉来愁似织。
孤帆直,游丝绕梦飞无力。
古渡人家烟水隔,乡心缭乱垂杨陌.鸿雁自南人自北.风萧瑟,获花满地秋江白.
词人在下片是如何表达乡愁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通过“乡心缭乱”直抒胸臆,写思乡心绪之烦乱。
②通过南归的鸿雁反衬离家之悲愁。
③以景结情,通过秋风萧瑟,荻花遍开的苍凉景象,抒发了无穷无尽的凄凉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