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实验中学高考化学第二次模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学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考化学第二次模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42分)
1.(6分)(2014•朝阳区校级模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2C、13C、14C 为碳元素的三种核素.元素周期表中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说明自然界中的碳主要以12C的核素形式存在.14C为放射性核素,可用于同位素示踪
B.汽车尾气催化转化装置可将尾气中的NO和CO等有害气体转化为N2和CO2,该装置中的催化剂可降低NO和CO反应的活化能,有利于提高该反应的平衡转化率
C.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将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单晶硅可将光能转变成电能.原电池和电解池可实现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
D.乳酸分子中既有羟基又有羧基,因此可在一定条件下缩聚得到聚乳酸(PLA).该高分子化合物是一种可降解的环保材料
2.(6分)(2014•朝阳区校级模拟)对可逆反应N2(g)+3H2(g)⇌2NH3(g)△H=﹣92.4kJ•mol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
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2的同时,消耗2x mol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达到化学平衡时,2v正(H2)=3v逆(NH3)
D.加入催化剂,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不变
3.(6分)(2015•宁城县一模)下列有关离子方程式与所述事实相符且正确的是()A.
用惰性电极电解CuCl2溶液:2Cu2++2H2O4H++O2↑+2Cu
B.Ba(OH)2溶液中滴加NaHSO4溶液至中性:Ba2++OH﹣+H++SO42﹣═BaSO4↓+H2O
C.用双氧水和稀硫酸处理印刷电路板:Cu+H2O2+2H+═Cu2++2H2O
D.氯气和水的反应:Cl2+H2O═2H++Cl﹣+ClO﹣
4.(6分)(2015•浙江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若皮肤不慎沾上少量酸液,应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最后再用水冲洗
B.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时,通常是将pH试纸放入待测溶液中润湿后,半分钟内跟标准比色卡比较
C.重结晶是提纯固体的常用方法,碘单质亦可在水溶液中通过重结晶提纯
D.用丁达尔现象可鉴别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和葡萄糖溶液
5.(6分)(2014•瑞安市校级学业考试)短周期主族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A与C同主族,A与其它元素不在同一周期,B与D同主族,常温下D的单质为淡黄色固体.下列推断中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r(C)<r(D)<r(E)
B.元素D、E分别与A形成的化合物的热稳定性:E>D
C.元素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E的强
D.元素B分别与A、C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的类型完全相同
6.(6分)(2014•朝阳区校级模拟)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对应的表述均正确的是()
A.密闭容器中,9.6 g硫粉与11.2 g铁粉混合加热生成17.6 g硫化亚铁时,放出19.12 kJ 热量.则Fe(s)+S(s)═FeS(s)△H=﹣95.6 kJ•mol﹣1
B.稀醋酸与0.1 mol•L﹣1NaOH溶液反应:H+(aq)+OH﹣(aq)=H2O(l)△H=﹣57.3 kJ•mol ﹣1
C.已知1 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所放出的热量为285.5 kJ,则水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O(l)═2H2(g)+O2(g)△H=+285.5 kJ•mol﹣1
D.已知2C(s)+O2(g)=2CO(g)△H=﹣221 kJ•mol﹣1,则可知C的燃烧热△H=﹣110.5 kJ•mol ﹣1
7.(6分)(2014•朝阳区校级模拟)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数量为()
①1L 1mol•L﹣1的NaClO 溶液中含有ClO﹣的数目为N A
②78g 苯含有C=C 双键的数目为3N A
③常温常压下,14g 由N2与CO组成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 A
④标准状况下,6.72L NO2与水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N A
⑤常温常压下,Na2O2与足量H2O反应,共生成0.2mol O2,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4N A
⑥1mol甲醇中含有C﹣H键的数目为4N A
⑦25℃,pH=13的NaOH溶液中含有OH﹣的数目为0.1N A
⑧标准状况下,2.24L已烷含有分子的数目为0.1N A
⑨常温常压下,18g H2O 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3N A
⑩标准状况下,0.1mol Cl2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N A.
A.1个B.2个C.3个D.4个
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作答;第33题-3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8.(14分)(2014•朝阳区校级模拟)碘是生命体中的必需元素,请根据如下有关碘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中制取少量碘可采用如下方法:KI+CuSO4→A (白色)↓+K2SO4+I2,16.0g CuSO4与过量KI反应后可得19.1g 的A,写出A的化学式:.工业生产中,可用智利硝石(含有NaIO3)为原料,与NaHSO3溶液反应后生成碘,写出此反应的离子方程
式:.
(2)单质碘与氟气反应可制得IF5,实验表明液态IF5具有一定的导电性,研究人员发现产生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在于IF5的自偶电离(如:2H2O⇌H3O++OH﹣),生成的阳离子为IF4+,则阴离子为.
(3)将单质碘与铝屑置于管式电炉中,隔绝空气加热至500℃得到棕色片状固体(AlI3),此固体溶于Na2CO3溶液可产生白色沉淀和气体.请写出AlI3和Na2C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设计以下实验方案判断加碘食盐中碘的存在形式为I﹣、IO3﹣,或两者同时存在.请对以下试验方案进行预测和分析.首先取试样加水溶解,分成三份试样:
①第一份试样加酸酸化,如果加淀粉溶液后试样溶液变蓝,说明试样中同时存在I﹣和IO3﹣,该过程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②第二份试样酸化后加溶液,如果加入淀粉溶液后试样溶液变蓝,说明试样中存在I﹣.
③第三份试样酸化后,如果直接使试纸变蓝,说明试样存在IO3﹣离子.
9.(16分)(2015•宝鸡模拟)甲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新型燃料.
Ⅰ.以CO2为碳源制取低碳有机物一直是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CO2加氢制取低碳醇的反应如下:
反应I:CO2(g)+3H2(g)=CH3OH(g)+H2O(g)△H=﹣49.0kJ/mol
反应II:2CO2(g)+6H2(g)=CH3CH2OH(g)+3H2O(g)△H=﹣173.6kJ/mol
写出由CH3OH(g)合成CH3CH2OH(g)的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Ⅱ.工业上一般以CO和H2为原料在密闭容器中合成甲醇:
CO(g)+2H2(g) CH3OH(g)△H=﹣90.8kJ•mol﹣1
在容积为1L的恒容容器中,分别研究在230℃、250℃和270℃三种温度下合成甲醇的规律.如图1是上述三种温度下H2和CO的起始组成比(起始时CO的物质的量均为1mol)与CO平衡转化率的关系,则曲线Z对应的温度是;该温度下上述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若增大H2的用量,上述反应的热效应最大值为kJ.
Ⅲ.如图2是甲醇燃料电池工作的示意图,其中A、B、D均为石墨电极,C为铜电极.工作一段时间后,断开K,此时A、B两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相同.
(1)甲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乙中A极析出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3)丙装置溶液中金属阳离子的物质的量与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变化关系如图3,则图中②线表示的是的变化;反应结束后,要使丙装置中金属阳离子恰好完全沉淀,需要mL 5.0mol•L﹣1 NaOH溶液.
10.(13分)(2014•朝阳区校级模拟)聚合硫酸铁又称聚铁,化学式为m,广泛用于污水处理.实验室利用硫酸厂烧渣(主要成分为铁的氧化物及少量FeS、SiO2等)制备聚铁和绿矾
(FeSO4•7H2O),过程如图1:
(1)验证固体W焙烧后产生的气体含有SO2的方法是:.
(2)实验室制备、收集干燥的SO2,所需仪器如图2.装置A产生SO2,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接口,顺序为a→→→→→f.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制备绿矾时,向溶液X中加入过量,充分反应后,经过滤操作得到溶液Y,再经浓缩、结晶等步骤得到绿矾.过滤所需的玻璃仪器有.
(4)欲测定溶液Y中Fe2+的浓度,需要用容量瓶配制KMnO4标准溶液,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时应选用滴定管(填“酸式”或“碱式”).
(5)溶液Z的pH影响聚铁中铁的质量分数.若溶液Z的pH偏小,将导致聚铁中铁的质量分数(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三、选做题:选修2-化学与技术(共1小题,满分15分)
11.(15分)(2014•蚌埠二模)锂被誉为“金属味精”,以LiCoO2为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已被广泛用作便携式电源.工业上常以β﹣锂辉矿(主要成分为LiAlSi2O6,还含有FeO、MgO、CaO等杂质)为原料来制取金属锂.其中一种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①部分金属氢氧化物开始沉淀和完全沉淀时的pH:
氢氧化物Fe(OH)3Al(OH)3Mg(OH)2
开始沉淀pH 2.7 3.7 9.6
完全沉淀pH 3.7 4.7 11
②Li2C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0 10 20 50 75 100
Li2CO3的溶解度/g 1.539 1.406 1.329 1.181 0.866 0.728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氧化物形式表示LiAlSi2O6的组成:.
(2)反应Ⅱ加入碳酸钙的作用是.
(3)写出反应Ⅲ中生成沉淀A的离子方程式:.
(4)反应Ⅳ生成Li2CO3沉淀,写出在实验室中得到Li2CO3沉淀的操作名称,洗涤所得Li2CO3沉淀要使用(选填“热水”或“冷水”),你选择的理由
是.
(5)电解熔融氯化锂生产锂时,阳极产生的氯气中会混有少量氧气,原因是:.
选做题:选修3-物质结构(共1小题,满分0分)
12.(2014•宿迁模拟)黄血盐(亚铁氰化钾,K4)易溶于水,广泛用做食盐添加剂(抗结剂),食盐中黄血盐的最大使用量为10mg•kg﹣1.黄血盐经长时间火炒,超过400℃时会分解生成剧毒的氰化钾.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基态Fe2+的核外电子排布式.K4中Fe2+与CN﹣之间的作用力
是.
(2)CN﹣中碳原子的杂化方式为;1molCN﹣中含有π键的数目为.(3)金属钾、铁的晶体的晶胞结构如图,钾、铁两种晶体晶胞中金属原子的配位数之比为.
(4)黄血盐溶液与稀硫酸加热时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盐和一种与CN﹣是等电子体的气态化合物,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选做题: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共1小题,满分0分)
13.(2013•江西校级二模)以HCHO和C2H2为有机原料,经过下列反应可得化合物N(C4H8O2).
(1)反应Ⅰ的反应类型为.
(2)HOCH2C≡CCH2OH分子中,在同一个平面的原子最多有个.
(3)化合物M不可能发生的反应是(填序号).
A.氧化反应 B.取代反应 C.消去反应 D.加成反应 E.还原反应
(4)N的同分异构体中,属于酯类的有种.
(5)A与M互为同分异构体,有如下转化关系.其中E的结构简式为
填写下列空白:
①A的结构简式为,B中的官能团名称是.
②D的分子式为.
③写出B与银氨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015学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考化学第二次模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42分)
1.(6分)(2014•朝阳区校级模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2C、13C、14C 为碳元素的三种核素.元素周期表中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说明自然界中的碳主要以12C的核素形式存在.14C为放射性核素,可用于同位素示踪
B.汽车尾气催化转化装置可将尾气中的NO和CO等有害气体转化为N2和CO2,该装置中的催化剂可降低NO和CO反应的活化能,有利于提高该反应的平衡转化率
C.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将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单晶硅可将光能转变成电能.原电池和电解池可实现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
D.乳酸分子中既有羟基又有羧基,因此可在一定条件下缩聚得到聚乳酸(PLA).该高分子化合物是一种可降解的环保材料
考点:同位素及其应用;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常见的生活环境的污染及治理;合成材料.
专题:化学应用.
分析:A.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用两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乘以各自的丰度;
B.催化剂不能改变平衡转化率;
C.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D.羟基和羧基能发生酯化反应.
解答:解:A.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用两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乘以各自的丰度,说明自然界中的碳主要以12C的核素形式存在,14C为放射性核素,故A正确;
B.催化剂不能改变平衡转化率,只能加快反应速率,故B错误;
C.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将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单晶硅可将光能转变成电能.原电池和电解池可实现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故C正确;
D.羟基和羧基能发生酯化反应,酯易水解,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相对原子质量、催化剂、能量转化以及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为高考频点,把握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2.(6分)(2014•朝阳区校级模拟)对可逆反应N2(g)+3H2(g)⇌2NH3(g)△H=﹣92.4kJ•mol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
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2的同时,消耗2x mol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达到化学平衡时,2v正(H2)=3v逆(NH3)
D.加入催化剂,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不变
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专题: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A.增加容器体积即减小压强,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
B.生成氮气和消耗氨气表示的都是逆反应速率,无法判断正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
C.根据化学反应中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结合平衡时3v正(NH3)=3v逆
(NH3)判断;
D.根据催化剂同等程度的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判断.
解答:解:A.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即减小压强,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故A 错误;
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2的同时,消耗2x molNH3,表示的都是逆反应速率,无法判断正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故B错误;
C.化学反应中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2v正(H2)=3v 正(NH3),3v正(NH3)=3v逆(NH3),所以2v正(H2)=3v逆(NH3),故C正确;
D.催化剂同等程度的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所以加入催化剂,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也同等程度增大,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及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3.(6分)(2015•宁城县一模)下列有关离子方程式与所述事实相符且正确的是()A.
用惰性电极电解CuCl2溶液:2Cu2++2H2O4H++O2↑+2Cu
B.Ba(OH)2溶液中滴加NaHSO4溶液至中性:Ba2++OH﹣+H++SO42﹣═BaSO4↓+H2O
C.用双氧水和稀硫酸处理印刷电路板:Cu+H2O2+2H+═Cu2++2H2O
D.氯气和水的反应:Cl2+H2O═2H++Cl﹣+ClO﹣
考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专题: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A.用惰性电极电解CuCl2溶液,铜离子、氯离子放电;
B.滴加NaHSO4溶液至中性,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不符合离子配比;
C.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遵循电子、电荷守恒;
D.生成盐酸和HClO,HClO在离子反应中保留化学式.
解答:
解:A.用惰性电极电解CuCl2溶液的离子反应为Cu2++2Cl﹣Cl2↑+Cu,故A错误;
B.Ba(OH)2溶液中滴加NaHSO4溶液至中性的离子反应为Ba2++2OH﹣+2H++SO42﹣
═BaSO4↓+2H2O,故B错误;
C.用双氧水和稀硫酸处理印刷电路板的离子反应为Cu+H2O2+2H+═Cu2++2H2O,故C正确;
D.氯气和水的反应的离子反应为Cl2+H2O⇌H++Cl﹣+HClO,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的正误判断,为高频考点,把握发生的化学反应及离子反应的书写方法为解答的关键,侧重电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反应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4.(6分)(2015•浙江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若皮肤不慎沾上少量酸液,应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最后再用水冲洗
B.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时,通常是将pH试纸放入待测溶液中润湿后,半分钟内跟标准
比色卡比较
C.重结晶是提纯固体的常用方法,碘单质亦可在水溶液中通过重结晶提纯
D.用丁达尔现象可鉴别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和葡萄糖溶液
考点:化学实验安全及事故处理;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基本方法选择及应用;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专题:实验评价题.
分析:A.实验过程中若皮肤不慎沾上少量酸液,为保护皮肤,应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最后再用水冲洗;
B.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方法是:用玻璃棒点蘸取溶液点滴到试纸的中部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C.碘易溶于有机溶剂,常用萃取法提纯碘;
D.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都是胶体,用丁达尔现象无法鉴别.
解答:解:A.实验过程中若皮肤不慎沾上少量酸液,为保护皮肤,应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最后再用水冲洗,故A正确;
B.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方法是:用玻璃棒点蘸取溶液点滴到试纸的中部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故B错误;
C.碘易溶于有机溶剂,常用萃取法提纯碘,故C错误;
D.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都是胶体,用丁达尔现象无法鉴别,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基本操作及事故处理,PH试纸的正确使用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5.(6分)(2014•瑞安市校级学业考试)短周期主族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A与C同主族,A与其它元素不在同一周期,B与D同主族,常温下D的单质为淡黄色固体.下列推断中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r(C)<r(D)<r(E)
B.元素D、E分别与A形成的化合物的热稳定性:E>D
C.元素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E的强
D.元素B分别与A、C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的类型完全相同
考点: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
专题: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短周期主族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常温下D的单质为淡黄色固体,则D为S元素;B与D同主族,则B为O元素;A与C同主族,A与其它元素不在同一周期,则A为H元素,结合原子序数可知C为Na,E的原子序数大于S,故E为Cl,结合元素周期律进行解答.
解答:解:短周期主族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常温下D的单质为淡黄色固体,则D为S元素;B与D同主族,则B为O元素;A与C同主族,A与其它元素不在同一周期,则A为H元素,结合原子序数可知C为Na,E的原子序数大于S,故E 为Cl,
A.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增大,故原子半径Cl<S<Na,故A错误;
B.同周期自左而右非金属性增强,故非金属性Cl>S,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故氢化物稳定性HCl>H2S,故B正确;
C.同周期自左而右非金属性增强,故非金属性Cl>S,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故酸性:高氯酸>硫酸,故C错误;
D.元素O分别与H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H2O或H2O2,只含有共价键,而O元素与Na 元素C形成的化合物为Na2O或Na2O2,前者含有离子键,后者含有离子键、共价键,含有化学键类型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结构性质位置关系应用,难度不大,推断元素好是解题关键,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6.(6分)(2014•朝阳区校级模拟)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对应的表述均正确的是()
A.密闭容器中,9.6 g硫粉与11.2 g铁粉混合加热生成17.6 g硫化亚铁时,放出19.12 kJ 热量.则Fe(s)+S(s)═FeS(s)△H=﹣95.6 kJ•mol﹣1
B.稀醋酸与0.1 mol•L﹣1NaOH溶液反应:H+(aq)+OH﹣(aq)=H2O(l)△H=﹣57.3 kJ•mol ﹣1
C.已知1 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所放出的热量为285.5 kJ,则水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O(l)═2H2(g)+O2(g)△H=+285.5 kJ•mol﹣1
D.已知2C(s)+O2(g)=2CO(g)△H=﹣221 kJ•mol﹣1,则可知C的燃烧热△H=﹣110.5 kJ•mol ﹣1
考点:反应热和焓变;热化学方程式.
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
A、依据n=计算物质的量分析判断
B、醋酸是弱酸存在电离平衡,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
C、反应的焓变和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量有关;
D、依据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放出的热量分析.
解答:解:A、密闭容器中,9.6g硫粉物质的量为0.3mol,与11.2g铁粉物质的量为0.2mol 混合加热生成硫化亚铁17.6g时,硫过量,放出19.12kJ热量,所以1mol铁反应放热=19.12KJ×=95.6KJ,热化学方程式为Fe(s)+S(s)═FeS(s)△H=﹣95.6kJ.mol ﹣1 ,故A正确;
B、稀醋酸是弱酸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与0.1mol•L﹣1NaOH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
中和热,焓变是负值则:H+(aq)+OH﹣(aq)═H2O(l)△H>﹣57.3kJ•mol﹣1,
故B错误;
C、已知1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所放出的热量为285.5kJ,则水分解的热化学
方程式:2H2O(l)═2H2(g)+O2(g)△H=+571kJ.mol﹣1,故C错误;
D、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放出的热量,碳燃烧生成的一氧化
碳不是稳定氧化物,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燃烧热,中和热放热概念分析判断,掌握基础是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7.(6分)(2014•朝阳区校级模拟)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数量为()
①1L 1mol•L﹣1的NaClO 溶液中含有ClO﹣的数目为N A
②78g 苯含有C=C 双键的数目为3N A
③常温常压下,14g 由N2与CO组成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 A
④标准状况下,6.72L NO2与水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N A
⑤常温常压下,Na2O2与足量H2O反应,共生成0.2mol O2,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4N A
⑥1mol甲醇中含有C﹣H键的数目为4N A
⑦25℃,pH=13的NaOH溶液中含有OH﹣的数目为0.1N A
⑧标准状况下,2.24L已烷含有分子的数目为0.1N A
⑨常温常压下,18g H2O 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3N A
⑩标准状况下,0.1mol Cl2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N A.
A.1个B.2个C.3个D.4个
考点:阿伏加德罗常数.
专题:阿伏加德罗常数和阿伏加德罗定律.
分析:①ClO﹣是弱酸根,在水溶液中会水解;
②根据苯的结构来分析;
③根据N2与CO的摩尔质量均为28g/mol和两者均为双原子分子来分析;
④根据NO2与水的反应为歧化反应来分析;
⑤Na2O2与H2O的反应是歧化反应;
⑥依据甲醇结构分析化学键数目;
⑦溶液体积不明确;
⑧标况下,己烷为液态;
⑨根据H2O是三原子分子来分析;
⑩氯气与水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彻底;
解答:解:①ClO﹣是弱酸根,在水溶液中会水解,故溶液中ClO﹣的个数小于N A,故①错误;
②苯不是单双键交替的结构,苯的结构中无双键,故②错误;
③N2与CO的摩尔质量均为28g/mol,故14g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n==0.5mol,
而两者均为双原子分子,故0.5mol混合气体含有1mol原子,故③正确;
④标况下,6.72L二氧化氮的物质的量为0.3mol,0.3mol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了
0.1mol一氧化氮,转移了0.2mol电子,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2N A,故④错误;
⑤Na2O2与H2O的反应是歧化反应:2Na2O2+2H2O=4NaOH+O2↑此反应转移2mol电子,生
成1molO2,故当生成0.2molO2,转移电子0.4mol,数目为0.4N A,故⑤正确;
⑥甲醇结构简式CH3OH,1mol甲醇中含有C﹣H键的数目为3N A,故错误;
⑦溶液体积不明确,无法计算氢氧根的个数,故⑦错误;
⑧标况下,己烷为液态,故错误;
⑨18gH2O 的物质的量为1mol,而H2O 是三原子分子,故1mol水中含3mol原子,故
⑨正确;
⑩氯气与水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彻底,故0.1mol Cl2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目小于0.1N A.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掌握公式的使用和物质的结构、状态是解题
关键,难度不大.
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作答;第33题-3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8.(14分)(2014•朝阳区校级模拟)碘是生命体中的必需元素,请根据如下有关碘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中制取少量碘可采用如下方法:KI+CuSO4→A (白色)↓+K2SO4+I2,16.0g CuSO4与过量KI反应后可得19.1g 的A,写出A的化学式:CuI .工业生产中,可用智利硝石(含有NaIO3)为原料,与NaHSO3溶液反应后生成碘,写出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IO3﹣+5HSO3
﹣=3H++5SO
42﹣+I
2+H2O .
(2)单质碘与氟气反应可制得IF5,实验表明液态IF5具有一定的导电性,研究人员发现产生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在于IF5的自偶电离(如:2H2O⇌H3O++OH﹣),生成的阳离子为IF4+,则阴离子为IF6﹣.
(3)将单质碘与铝屑置于管式电炉中,隔绝空气加热至500℃得到棕色片状固体(AlI3),此固体溶于Na2CO3溶液可产生白色沉淀和气体.请写出AlI3和Na2C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Al3++3CO32﹣+3H2O=2Al(OH)3↓+3CO2↑.
(4)设计以下实验方案判断加碘食盐中碘的存在形式为I﹣、IO3﹣,或两者同时存在.请对以下试验方案进行预测和分析.首先取试样加水溶解,分成三份试样:
①第一份试样加酸酸化,如果加淀粉溶液后试样溶液变蓝,说明试样中同时存在I﹣和IO3﹣,该过程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I﹣+IO3﹣+6H+=3I2+3H2O .
②第二份试样酸化后加FeCl3(或H2O2)溶液,如果加入淀粉溶液后试样溶液变蓝,说明试样中存在I﹣.
③第三份试样酸化后,如果直接使淀粉﹣KI 试纸变蓝,说明试样存在IO3﹣离子.
考点: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
专题:卤族元素.
分析:(1)根据元素守恒知,A中含有Cu元素,该反应中I元素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Cu元素得电子化合价降低,白色沉淀是Cu和I元素形成的化合物,n(CuSO4)
==0.1mol,m(Cu)=64g/mol×0.1mol=6.4g,A中n(I)
==0.1mol,n(Cu):n(I)=0.1mol:0.1mol=1:1,据此判断A化学
式;
碘酸根离子和亚硫酸根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根离子、碘、氢离子和水;
(2)根据水的电离方程式确定IF5电离方程式,从而确定其阴离子;
(3)AlI3属于强酸弱碱盐、Na2CO3属于强碱弱酸盐,二者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二氧化碳;
(4)①碘离子具有还原性、碘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试样加酸酸化,如果加淀粉溶液后试样溶液变蓝,说明有碘单质生成,则存在碘离子和碘酸根离子;
②试样酸化后,然后向溶液中加入氧化剂,如果加入淀粉溶液后试样溶液变蓝,说明
试样中存在I﹣;
③试样酸化后,如果直接使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色,就说明含有碘酸根离子.
解答:解:(1)根据元素守恒知,A中含有Cu元素,该反应中I元素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Cu元素得电子化合价降低,白色沉淀是Cu和I元素形成的化合物,n(CuSO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