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纪录片是人们了解社会、国家政策和形势的重要渠道,也是国家宣传政策、推广经验、介绍先进人物等的重要途径。

《新中国的诞生》全方位、多视角记载了开国大典的整个过程,用胶片铭刻了中华民族开辟历史新纪元的光辉时刻。

从该片开始,新闻纪录片成为了新中国早期纪录片创作的主要形式,在影院观看是其传播的主要方式。

改革开放为中国大地带来了巨大变化,国家处于百业待兴之时,纪录片更多地以民族精神为主题,呼唤家国情怀。

《望长城》记录两千多年来长城的修建和变迁,记录长城两边韩城司马迁祠下修鞋的大爷、临洮中学腼腆而好奇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调查秦长城起点的老师、用手讲价的赶集人等,被看作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进入21 世纪,中国纪录片更好地承担起塑造国家形象与书写中华文明的职能。

《圆明园》首次在纪录片中使用数字动画技术,再现昔日“万国之园”的宏美景观,颠覆了纪实美学的定义,带领观众饱览视觉奇观。

同时,电影电视产品日益丰富,更多的纪录片创作者和平台在坚持人文关怀和记录时代社会功能前提下,探索更能吸引大众的纪录片呈现方式。

“如今,新媒体对纪录片来说至关重要。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说,创新传播方式让受众更加多样,这使得许多纪录片在拍摄时就考虑到电视、院线以外多种渠道传播的可能性。

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电视上播出时收视率并不突出,但在互联网播出后迅速爆红,圈粉无数。

(摘编自《纪录片:70 年家国烙印》)材料二
从观众构成来看,15~34 年龄段的学生群体和青年群体占受众总数超过20%,并且,在互联网方面,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受到了80 后、90 后网友的热议。

2015 年 4 月份在央视播出的纪录片《第三极》是一部全面反映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涉藏电视纪录片,也是中国首部4K 超高清纪录片,在新浪微博上关注《第三极》的人群中,80 后占53.66%,90 后占33.41%。

为了迎合年轻观众的审美习惯,越来越多的电视纪录片通过讲故事来代替原有空洞的说教,通过讲述方式的戏剧化在短时间内实现信息量的集中和可看性,加快讲述的节奏。

同时运用大量的风格化摄影,如高空拍摄、微观拍摄、动植物物种拍摄、延时拍摄、高速拍摄、水下拍摄等多种拍摄手段来吸引年轻观众的眼球。

(摘编自《2015 年电视纪录片播出与收视数据报告》)材料三
作为国家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力载体,中国纪录片正经历从“讲述中国”到“认同中国”,从对外传播的“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在题材上注重选择不同地区、民族、国家的受众共同关注的故事、人物和现象。

中国纪录片可以在中国题材中挑选出具有全球性的话题,从自我立场的议题设置转向全球视角的主题选择,积极发掘同一主题下不同情节的故事,在多元差异中体现出同一性的全球主题。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以讲述人类视角下的日常故事为叙事原则。

“人类视角”下的纪录片叙事可以理解为人类通过了解和把握自己生存的世界来认识把握自己。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制播方式以融合为基础,采用多方合作方式分别组建制作团队,搭建播出平台。

目前,用于国际传播的中国纪录片正在从“分离式”的制播简单融合转向“合作式”的制播深度融合,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中国要积极搭建“中国倡议下的世界对话”平台。

中国纪录片要号召世界力量完成对话文流,需要建设成一个自主且开放的动态发展系统。

中国纪录片的意义不能局限在“中国”的单一标签上,而应体现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

(取材于雷璐荣、胡正荣等的相关文章)
1. 下列对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中国的诞生》记载开国大典,铭刻了民族开辟历史新纪元的光辉时刻,使新闻纪录片成为了新中国早期纪录片创作的主要形式。

B. 《望长城》中人文色彩浓厚,人们通过影片可以看到历经沧桑的长城,也可以感受长城两边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

C. 进入21世纪,人们熟悉的《大国重器》、《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和《我在故宫修文物》一样,开始在互联网传播和推广。

D. 从黑白到彩色,从大银幕到移动端,中国纪录片记录着时代的变化,也深深打上了时代烙印,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家国记忆。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圆明园》开创性地使用数字动画技术,颠覆了纪实美学定义,丰富了记录手段。

B. 当下纪录片的制作应该考虑多渠道传播的可能性,从而能使影片受众更加多样。

C. 中国首部4K 超高清纪录片《第三极》的观众群体超八成以上为80 后、90 后。

D. 纪录片的讲故事方式、戏剧化镜头、快节奏、风格化摄影颇受年轻观众喜爱。

3. 阅读下面关于纪录片《美丽中国》的介绍,并根据材料三简析这部纪录片成功的原因。

《美丽中国》是由中国中央电视台与英国广播公司合作拍摄的中国题材的纪录片,在全球60 个国家180 多个机构播出,在第30 届艾美奖新闻与纪录片大奖颁奖典礼中,荣获最佳自然历史纪录片摄影奖、最佳剪辑奖和最佳音乐与音效奖。

影片历时4 年,踏过26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拍摄了56 个国家级野生动植物和风景保护区、86 种中国珍奇野生动植物,以及30 多个民族的生活故事,从自然风光到人文景观,影片力求最大程度展示中国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思想。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将军的小板凳
石朋庆
我到部队参军时,只有十八岁。

年纪小,个头儿也不高,在班里老是被战友们说成是小兵蛋子。

高炮团训练很严格,一般的身体还真吃不消,一天下来,累得像害场病似的。

有战友私下问我:“你这个头儿怎么想到要当兵啊?”
我倔强地回应了一句:“我自幼就立志当兵,个头儿小也会慢慢长高的。


一天,我们班长对我说:“你真有福!老将军听说你与他是同乡,要见见你。


我一时不知所措。

我想这可能是我改变命运的一个契机,战友们也以为我会离开连队去师部机关。

果真,第二天师部通讯员小范就打电话来了,要连部派车速送我到师部。

我在训练营累得满头大汗,没顾得擦洗一把就搭乘连部的吉普往师部赶。

到了师部,通讯员小范热情地接待了我,他说:“老将军是我们的老首长,对我们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兵一卒都怀有深厚的感情。

离休后,老将军主动要求回到这里。

今天时间紧,以后有空,我带你去师部荣誉室参观参观。

现在,我们一起去老将军家吧!”
我原以为老将军会像电影里的将军一样气派,他的家也有和电影里一样的摆设,但眼前这个腿脚已经不太方便的老人却不是我想象中的老将军。

老将军看到我后,就示意小范退出了房间。

我一时不知该坐着还是站着,他伸出了双手,我也下意识地伸出了双手。

他握我的手时很是有力。

然后,老将军问我:“你是南山头的?”
我说:“是。

”老将军一口的乡音,让我感到亲切。

“哪个村?”
“楚家坳。


“真是同乡。

你说说,当年,我们楚家坳有多少红军牺牲在南山头上?”
“我知道的不是很多,我只听说您当年是最勇敢的小战士。

但我不知道,您还是这个部队的老将军。


“你坐,你坐,我去倒茶。

论辈分,我和你爷爷是一个辈分的,那时你爷爷没有跟着大部队走,现在还健在吧?”
老将军一边说,一边倒茶。

我看到老将军家除了彩电是新的,其他的家具都很旧。

特别是那个小板凳,三块小木板拼成的,矮矮小小的,是普通人家都有的那种。

我坐了下去。

我之所以没有坐到沙发上,主要是心里对老将军很敬畏,有点儿诚惶诚恐。

虽然沙发也很旧。

老将军见了,笑了笑说:“有山里人的质朴!”
老将军把茶杯递到我手里时,我发现老将军看我的眼神很慈祥,使我想起了我的爷爷。

我们谈了一个上午,主要是老将军问,我答。

问的都是家乡的人现在日子过得怎么样了,家乡有哪些变化,家乡的党员和干部在干什么之类的。

我把知道的都向老将军说了。

我说:“不知道的,我写信回去问问,再来向您汇报。


老将军说:“不了,我老了,我要回楚家坳去,叶落归根。

”他说这话时很伤感。

中午,师部安排我和老将军一起吃了午餐。

从那以后,我回到班里总想听到老将军给我带来的好消息,班里的战友也以为我很快会被调到师部或者送到军校去学习。

等了好长时间。

一天,师部通讯员小范又打来电话,点名要我到老将军家搬家。

我以为有戏,一定是老将军在师部领导面前提到了我。

为老将军搬家,我很是兴奋。

我认为,应该给老将军这样的功臣安排一个像样的家。

结果出乎我想象,老将军是告老还乡。

我帮老将军把一些旧家具搬到车上。

老将军说:“搬家具是私事,所以,我只有让你来。


老将军说:“我没什么东西留给你,只有你第一次到我家做客时坐的那个小板凳。


我感到诧异。

一只小板凳,为什么要留给我?
老将军被师部的小车送回了楚家坳。

我望着远去的老将军,眼里一片潮湿,心中五味杂陈。

第二年春,老将军中风了,病在床上,总是念叨着我和那只小板凳。

到了初夏,老将军已经病危。

师部领导通知我一起回去看望老将军,我带着那只小板凳回家了。

老将军在弥留之际,让我把小板凳拿给他看。

看到小板凳,老将军笑了。

他说,在延安大生产运动时,这只小板凳是中央一位首长纺纱时坐过的。

他当年到抗大学习时,那位首长送给了他。

他还说,当年,他就坐在前排,听过很多中央领导讲课。

我默默听完老将军讲的小板凳的故事,低着头,任泪水直流。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初次到老将军家里,就坐到那个小板凳上,既照应了小说题目,更为下文老将军把小板凳留给我埋下了伏笔。

B. 小说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我”年纪轻轻,志向远大,积极要求进步;老将军普普通通,慈祥平和,对家乡充满感情,
C. 小说语言朴实自然,特别是人物的对话描写,老将军和“我”话家常,寥寥几句就凸显出了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D. 发生在一个刚入伍的小兵和一个曾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在看似平淡的情节中层现了老一代革命者的情怀。

5. 在与老将军的交往中,“我”的思想情感是怎么一步步升华的?请简要分析。

6. 作者用“小板凳”把“我”和老将军连接起来,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短短十余年,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BDS)从无到有,进而投入产业化运营。

“北斗之父”孙家栋强调,时间、空间信息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中国需要在北斗导航系统自主可控的基础上,探索和其他卫星系统的兼容和互相操作,以提高定位精度与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地面应用的发展。

从2017年8月初开始,中国和俄罗斯专家进行了两国导航卫星的联合在轨试验,以测试北斗和格洛纳斯两个系统的兼容和互相操控问题。

卫星的兼容,涉及频谱、轨道的协调,目前协调难度还不是很大;但互相操作显得有些复杂,与独立自主有一定冲突,不太容易协调。

(摘编自《“北斗之父”孙家栋:中国发展北斗导航不排斥GPS》)材料二:
(摘编自前瞻产业研究院)材料三:
在全球卫星导航服务领域,BDS仅占9%的份额,而GPS在中国市场占95%的份额。

美国已把GPS做到了极致,BDS布局全球很难再走美国的老路。

BDS如果紧跟美国,即使最后成功了,也可能会在很多方面难以获得知识产权的支撑。

中国的“北斗”正面临重大的转折,要想做到跨越式发展,就要提出一套新的体系。

主推“服务”被认为是一大出路。

四川九洲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继宏指出,我们要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以泛在高精度的融合应用为抓手,在“源、端、云、服务”等方面打造位置生态链。

只有把BDS的服务做到无缝泛在,做到精准和融合,才可能走出一条特色道路。

(摘编自李惠钰《北斗布局全球应抓住“牛鼻子”》)材料四:
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其他几个系统相比,具有短报通信功能,这使得用户在沙漠、海洋等正常通讯无法覆盖的区域可以实现位置信息的回传,从而达到报警和救援的目的。

再就是,卫星新增自主运行管理能力,即可不依赖地面控制系统,而靠空间运行卫星的星间链路构成管理新体系,这可以减少对地面测控站的依赖,有效降低系统运动管理成本和减少地面测控站发生灾难时对卫星的影响等。

当然,北斗系统也面临来自美国GPS和欧洲伽利略的竞争。

美国GPS目前也正在升级换代,预计到2020年实现GPS3.也就是第三代的布局。

GPS3与以前的GPS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精度大大提高,甚至可以实现室内定位,而中国的北斗要在2020年实现室内定位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GPS3卫星彻底实现了军码和民码的分离,为屏蔽民码打开方便之门,这意味着战时那些利用GPS民码制导的武器将可能被直接掐断定位信号,或受到错误导引而产生灾难性后果。

和欧洲伽利略系统的竞争,主要是系统建成并提供全球导航定位服务的先后之争,谁先布置完毕,谁先获取应用市场和经济利益。

随着北斗特色服务水平和“北斗+”融合应用水平的提高,北斗导航系统可以给大众生活带来更多、更显著的便利,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摘编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前景广阔》)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北斗导航和其他系统兼容和互相操控,可以提高定位精度与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地面应用的发展,但这些和独立自主有冲突。

B. 北斗导航系统如果紧跟美国,按照GPS的做法布局全球,即使最后成功了,也可能会遇到知识产权问题,不易获得知识产权的支撑。

C.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美国GPS不具备的短报通信功能,能发挥报警和救援的作用,在正常通讯无法覆盖的区域表现出优势。

D.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美国GPS的竞争,很大的问题是技术上的竞争;和欧洲伽利略系统的竞争,重在谁能先建成系统并提供服务。

8.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2013年至2018年,我国卫星导航市场规模呈现稳步递增的趋势,2018年开始大幅度提高,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000亿元。

B.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主要应用于民用方面,在测绘和绘图、海用、授时、娱乐消费、军事,通信等方面的应用微不足道。

C. 在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分类应用中,位次排列在前三名的产业是车辆监控、信息服务与车辆导航,占据着总份额的69%。

D. 我国北斗导航产业市场在2013年时规模较小,仅l46亿元,到2016年,市场规模翻了接近两番,预计2020年可达到l080亿元。

9. 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谈谈北斗导航系统今后有哪些发展措施。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天二年,玄宗讲武新丰。

故事,天子行幸,牧守在三百里者,得诣行在。

时帝亦密召崇,崇至,帝方猎渭滨,即召见,帝曰:“公知猎乎?”对曰:“少所习也。

臣年二十,居广成泽,以呼鹰逐兽为乐。

张憬藏谓臣当位王佐,无自弃,故折节读书,遂待罪将相。

然少为猎师,老而犹能。

”帝悦与俱驰逐缓速如旨帝欢甚既罢乃咨天下事衮衮不知倦。

帝曰:“卿宜遂相朕。

”崇知帝大度,锐于治,乃先设事以坚帝意,即阳不谢,帝怪之。

崇因跪奏:“臣愿以十事闻,陛下度不可行,臣敢辞。

”帝曰:“朕能行之。

”崇乃顿首谢。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

崇奏:“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劝。

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

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

”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

时议者喧哗,帝疑,复以问崇,对曰:“昔魏世山东蝗,小忍不除,至人相食;后秦有蝗,草木皆尽,牛马至相啖毛。

今飞蝗所在充满,加复蕃息。

且河南、河北家无宿藏,一不获则流离,安危系之。

且讨蝗纵不能尽,不愈于养以遗患乎?”帝然之。

黄门监卢怀慎曰:“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

愿公思之。

”崇曰:“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蝗害讫息。

魏知古,崇所引,及同列,稍轻之,出摄吏部尚书,知东都选。

时崇二子在洛,通宾客馈遗,凭旧请托。

知古归,悉以闻。

他日,帝召崇曰:“卿子才乎,皆安在?”崇揣知帝意,曰:“臣二子分司东都,其为人多欲而寡慎,是必尝以事干魏知古。

”帝始以崇私其子,或为隐,微以言动之。

及闻,乃大喜,帝于是爱
崇不私而薄知古,卒罢为工部尚书。

八年,授太子少保,以疾不拜。

明年卒,年七十二。

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献。

(节选自《新唐书·姚崇宋璟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悦与俱/驰逐缓/速如旨/帝欢甚/既罢/乃咨天下事/衮衮不知倦
B. 帝悦与俱/驰逐缓速/如旨帝/欢甚既罢/乃咨天下/事衮衮/不知倦
C. 帝悦/与俱驰逐/缓速如旨/帝欢甚/既罢/乃咨天下事/衮衮不知倦
D. 帝悦/与俱驰逐缓速/如旨帝/欢甚既罢/乃咨天下/事衮衮/不知倦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顿首”即磕头,古代跪拜礼之一。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B. “开元”有开国之意,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开元四年即开国四年。

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此后形成制度,“贞观”是唐太宗年号。

C. “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

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每部的最高长官称为尚书。

D. “东都”一般指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

东汉班固曾写《两都赋》,两都即东都洛阳,西都长安;本文中的东都就是指洛阳。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姚崇有抱负,文武双全。

姚崇少年时就学习打猎,能呼鹰逐兽,是出色的猎师;而且从小读书很认真,有辅佐帝王的理想。

B. 姚崇有才能,得到重用。

唐玄宗在狩猎中召见姚崇,并以天下事咨询于他,姚崇应对如流,不知疲倦,玄宗希望姚崇能作为宰相来辅佐他。

C. 姚崇有担当,一心为民。

开元四年山东蝗灾,姚崇担心蝗虫会吃尽百姓粮食,主张坚决灭蝗救人,并愿意承担可能带来的祸殃。

D. 姚崇很诚实,坦荡无私。

在皇帝故意打听他儿子的情况时,姚崇毫无隐瞒,直陈儿子为人贪欲而少节制,并不袒护儿子的缺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
(2)帝始以崇私其子,或为隐,微以言动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人日寄杜二拾遗①
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②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③,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注]①人日:农历正月初七。

杜二:杜甫。

此诗写于高适晚年任蜀州刺史期间。

②南藩:指蜀地。

③东晋时期,贤人谢安坚决辞去官职到会稽附近的东山隐居,后人常用“高卧东山”来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14.下列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起句直入点题,三、四两句承接“思故乡”的具体内容,“不忍见”“空断肠”透露出了本诗的情感基调。

B.九、十两句用谢安的典故,称赞杜甫像谢安一样有隐逸情怀,只不过这样也会心路辜负了随身的书剑,蹉跎了岁月。

C.全诗每四句一段,共分三段,每段换韵,音调抑扬交换,与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相协调,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D.诗歌把个人遭际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通过浑朴自然的语言,传递出了发自肺腑的真情,颇有“汉魏风骨”。

15.从第二句的“怜”到第六句的“忧”和“虑”,再到末句的“愧”,分别反映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内容?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认为真正勇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氓》中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时,人们常引用《出师表》中的一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根据上下文内容,结合对联的相关知识,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钱钟书先生,吴宓称赞其“才情学识兼具,① ”;学界称其“中国博学鸿儒,② ”;世人
惊其“大师风华绝代,③ ”。

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亦或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篇》,先生的作品都一次又一次地让国人惊讶,让世界感叹。

A. ①天才卓尔不群②当代文化昆仑③新旧中西俱通
B. ①天才卓尔不群②新旧中西俱通③当代文化昆仑
C. ①新旧中西俱通②天才卓尔不群③当代文化昆仑
D ①新旧中西俱通②当代文化昆仑③天才卓尔不群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 改天我一定赏光,今天有事,实在走不开。

B. 来信早已收到,现在才回复,还请见谅。

C. 您先休息吧,等您病好了,我再登门赐教。

D. 我想惠存这本书,因为作者道出了我们的心声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

“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

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

“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粒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

”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

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

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本题要求选择“对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项,强加因果,原文“从该片开始,新闻纪录片成为了新中国早期纪录片创作的主要形式”,是“开始”,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