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碳排放量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联度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碳排放量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联度分析
作者:郑古蕊
来源:《农家科技中旬刊》2018年第08期
摘要:文章从辽宁省三次产业碳排放的变动特征入手,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碳排放量和三次产业产值进行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第二产业产值与碳排放量的关联度最大,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碳排放的影响相对较小。

关键词:碳排放;产业结构;灰色关联度分析;辽宁省
1.辽宁省三大产业部门碳排放特征分析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长期以来,由过度开发造成的資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现象仍然存在,尤其是近几年频发的雾霾天气,使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了更加严峻的绿色发展障碍。

为进一步挖掘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影响的更深层次内涵,文章从辽宁省三次产业碳排放的变动特征入手,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碳排放量和三次产业产值进行关联度分析。

其中,碳排放量的计算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4次评估报告(2007)中的计算公式得到。

1.1 能源消费特征
大量矿物燃料的燃烧(煤、石油等)是产生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了研究碳排放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对三大产业能源消费特征的分析必要可少。

根据辽宁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从能源消费总量来看,如图1所示,十年间辽宁省三大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费总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中第二产业是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增长趋势最为明显,且增幅最大,说明第二产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必然对碳排放的贡献较大,同时可以看出,第一产业能源消费量变化较小,第三产业能源消费量增长则较为平稳。

从能源消费品种的角度分析,第一产业能源消耗主要以柴油和汽油为主,电力和煤炭消耗相对较少,基本没有天然气的消耗。

第二产业对煤炭和原油的依赖程度最大,天然气消耗所占比重较小,煤炭和油类燃烧的碳排放因子要高于其他能源,所以第二产业必然是碳排放量大的主要部门。

第三产业能源消耗以柴油和汽油为主,同样对天然气的依赖程度较小。

因此,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力量,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对辽宁省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1.2碳排放量变化特征
通过定量计算辽宁省三大产业部门碳排放量,可以得到如图2的变化情况,第二产业碳排放量远远高于其他产业,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从近十年来的变化趋势看,2006-2008年第二产
业碳排放量增长幅度较小,2009-2015年增长趋势明显,2013年以后稍有回落,这与辽宁省近几年的经济形势相吻合,2013年以来受辽宁省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作为支柱产业的第二产业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冲击,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能源消费量增长也趋于平稳,这也是第二产业碳排放量稍有下降的原因之一。

第一产业碳排放量变化不甚明显,2015年比2006年仅增长
0.001%,第三产业碳排放量虽呈上升趋势,但变化趋势也较为平缓。

1.3碳排放强度变化特征
碳排放强度是指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衡量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是反映低碳发展状况的量化指标。

如图3所示,辽宁省三次产业碳排放强度排序来看,第二产业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碳排放强度最小为第一产业,这也是符合辽宁省实际经济发展情况的。

随着时间的变化,三次产业碳排放强度也在不断下降,其中以第一产业碳排放强度下降最为明显,十年间下降了58%,表明辽宁省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了55%和46%。

以上表明,产业发展与碳排放是相互关联、同步消长的,从结构调整的角度探讨影响碳排放量变化的产业因素,有利于正确制定节能减排的经济发展政策。

2.辽宁省碳排放量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联度分析
2.1 研究方法
前述分析已经明确,碳排放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联程度,文章应用华中理工大学邓聚龙教授在1982年提出的灰色系统理论进行详细阐述。

作为灰色系统理论的重要内容,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一定方法理清系统中各因素间的主要关系,找出影响最大的因素,从而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它主要描述系统发展过程中因素间相对变化的情况,是对一个动态过程的定量描述和比较,相对于数理统计学中的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更适合于研究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这样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2.2 关联度计算
根据碳排放量计算结果和《辽宁统计年鉴》的数据,将2000-2015年辽宁省碳排放量作为母因素Y,将三次产业产值设为子因素X1、X2、X3,运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在分辨系数为0.5的条件下,进行三次产业产值和碳排放量的关联度分析,计算结果如下。

3.结果分析
3.1.第二产业与碳排放量的关联度排在首位,表明第二产业是碳排放的主要贡献力量。

由表1可以看出,2012年以前辽宁省第二产业一直保持着较高增长率,2012年之后出现了增长缓慢的趋势,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但第二产业的碳排放量仍然排在第一位,主要原因是辽宁省第二产业主要以采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行业发展具有“三高”(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特点,因此,调结构、去产能、补短板应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3.2.第三产业与碳排放量的关联度排在第二位。

从表1可以看到,辽宁省第三产业产值不断增加,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

虽然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逐年增加,但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能源消耗强度较小,也就是说消耗相同的能源,第三产业带来的经济总量较高,因此,从产业的经济性角度来讲,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3.3.第一产业与碳排放量的关联度最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不断调整,能源消耗量在缓慢增加。

第一产业主要消耗的是柴油和汽油等化石能源,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施肥、收割、废弃物处理等活动是二氧化碳产生的主要来源。

因此,第一产业的碳减排主要应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入手。

参考文献:
[1]叶红雨,等.产业结构调整和碳排量耦合分析——以上海市为例[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4,(6).
[2]李健,等.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
[3]郑古蕊.辽宁省能源消费特征及低碳发展策略[J].党政干部学刊,2017,(7).
作者简介:郑古蕊(1981-),女,辽宁新民人,辽宁社会科学院低碳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环境经济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