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归纳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归纳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发表时间:2020-03-23T06:58:57.689Z 来源:《素质教育》2020年5月总第344期作者:李保[导读] 归纳推理如同其它思维方法一样,都体现在具体科学知识的认知过程中。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北城中学713800
摘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归纳推理方法是物理研究中最常用的理论思维方法,是高中学生认识、掌握和运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定理的重要工具。

学生掌握和应用归纳推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能力形成和提高的过程。

从物理学发展史看,归纳这种思维方法比物理知识更有相对的历史稳定性,学生掌握后必将终生受益,所以落实归纳法的教育成为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归纳法高中物理思维
一、重视认知过程教学,充分展示归纳法的思维过程
归纳推理如同其它思维方法一样,都体现在具体科学知识的认知过程中。

只有把认知过程充分又合理地展示出来,学生才能看到问题是怎样提出,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去解决的,从而学到思维方法。

但这样做是不是要求在学习每一个概念或者定律时都必需进行一次历史的回顾,让学生弄清楚科学史的过程和科学家的思维细节呢?这显然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

若这样做了,教材的内容就要扩充,学科的纲领结构反而会被大量的过时的术语,或科学家曾经用过的一些过时的方法弄昏了头脑,所以说要强调认知过程的教学,不是把历史的过程进行简单的浓缩或重复,而是按照今天我们所认知的方法和知识的内涵,按照学生认知的模式去设计一个认知的过程,进而引导学生去“经历”这一过程,使学生领略到其中的思维方法。

在此,笔者以高中物理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中,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演示实验和两个学生实验来完成:教师演示实验一:将一根1.7mm左右的铜导体与电流表(置于投影仪上)组成闭合回路,导体放在组合蹄形磁铁中,电流表指针不偏转,让导体上下运动,电流表指针仍不偏转。

这时我引导:“为什么上面的实验不能产生电流?应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用磁场产生电流?”教师演示实验二:用一根1.7mm左右的铜导体与电流表(置于投影仪上)组成闭合回路,使导体在组合蹄形磁铁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电流表指针偏转,电路中产生了电流。

此时我引导学生:“是不是只要导体运动,电路中就能产生感应电流?”学生通过归纳推理得出结论:只有切割磁感线才能产生感应电流。

学生实验一:用螺线管与电流表组成闭合电路,当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线圈时,发现有感应电流。

学生分析归纳:不论是导体运动,还是磁体运动,只要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电路中就会有电流产生。

学生实验二:在带铁芯的原线圈放在副线圈中,原线圈与电池组、开关、滑动变阻器组成串联电路,副线圈两端接电流表,当原线圈电路的开关闭合或断开瞬间,或者接通原线圈电路后,用变阻器改变原线圈电路中的电流时,副线圈中便有感应电流产生。

学生分析归纳:闭合电路所在的磁场发生变化,便有感应电流产生。

随后,我让学生通过以上的实验,归纳出它们的共同本质,于是学生便开始仔细推敲,最后不难发现:教师演示实验二实际上闭合电路的面积发生变化,而学生实验一和学生实验二的本质,都是闭合电路所处的磁场发生了变化,而教师演示实验一,不论是闭合电路的投影面积,还是磁场都未发生变化。

于是学生便可自己归纳出最后的结论: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实践证明,在高中物理课上,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归纳推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品质。

再比如,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不必像伽利略一样,利用思辨方法从亚里斯多德的论点中引出结论,我们可以从归纳推理的逻辑中设计一系列实验,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
1.让一张小纸片和一小铁片从同一高度落下,铁片先落地。

这似乎印证了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认为重的物体先落地。

2.两张相同的纸片,一张摊开,另一张揉成一团,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纸团先着地。

这又与第一次实验得出的观点相矛盾,否定了重力是影响下落快慢的因素,促使学生不得不去思考,而后再设计实验。

3.小纸团和小铁片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二者同时着地。

二者重力不同,落地却相同,进一步证明了实验2的观点。

为了验证观点的可靠性,于是设计了实验4。

4.在抽成真空的牛顿管中,小纸片、小纸团、小铁片都从同一个高度同时下落,并都同时着地,说明空气阻力才是影响落地快慢的因素。

这样一个重实践操作的教学过程,很容易引导学生从观察所得到的事实出发,用归纳推理的方法进行理性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这比单纯用思辨的推理更容易接受,更能让学生充分领略到探索过程的乐趣。

二、在学习归纳法的基础上,创设良好的物理探究情境
归纳推理充分体现在探索与发现知识的过程之中,不亲身经历这种探索过程,就很难发现其中的方法要素及关键之处,也无法体会那些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奥妙之处。

另外,寄希望于把方法要素及关键之处概括出来,形成系统的方法知识向学生传授,也是不现实的。

只有让学生通过探索知识的过程,通过自己的思维模式不断向科学的思维模式发生“顺应”,学生才能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参考文献
[1]何善亮在探究中学习探究、理解探究[J].物理教师。

[2]陈刚归纳法的启发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