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的“钢铁小爬虫”——二战期间德军小型遥控战车一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粹德国的“钢铁小爬虫”——二战期间德军小型遥控战车一瞥
作者:季伏枥
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9年第1期
无人战车的鼻祖
在今天武器与战争的世界里,无人战车、无人机、无人战争,成为兵器迷们最热门的话题
之一,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其实,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就造出了无线电遥控操纵鱼雷、有线操纵摩托艇、有线操纵滑翔机等,开创了遥控操纵兵器的先河。

一战过后,法国、日本等国家也先后造出了
多种遥控车辆。

1937年,法国军人发明家珀美莱特(Pommelet)发明了履带式遥控爆破车,并
申请了专利。

它被称为“陆上鱼雷”,也称为“珀美莱特车”,缩写为VP。

这种“珀美莱特车”仅造出了11辆,1940年5月在色当地区曾用于抗击德军。

1927年,日本的长山三男中尉也研
制出“遥控小型战车”,并在1930年展出过。

不过,真正能在战场上大量运用的遥控战车,还是二战期间德军广为运用的“巨人”和B4一类履带式的“钢铁小爬虫”。

“巨人”和“老鼠”
在二战的“另类”坦克中,首先要提到的是德国坦克中的“一大一小”。

这“大的”,便
是188吨的超重型坦克,可它偏偏起了个不起眼的名字——“鼠”式;这“小的”,便是本文
所要介绍的“小型遥控坦克”,或称“小型遥控战车”,可偏偏给它起了个“巨人”(Goliath)的名字,很有意思。

Goliath是《圣经》旧约中腓力士人战将,音译为“戈利亚”(或“歌利亚”)。

戈利亚
生活在公元前11世纪,力大无比。

他曾带兵攻打以色列,在一对一的对决中,所有的以色列勇士都打不过戈利亚,以色列面临着亡国的危险。

最后,还是牧童的大卫挺身而出,前去迎战。

大卫用投石索砸破了戈利亚的脑袋,令戈利亚死亡,腓力士人兵败如山倒,疯狂撤退。

大卫随
即割下戈利亚的首级,得胜而归,以色列得救了。

欧洲的艺术家还专门就这段圣经故事创作了
一个雕塑作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军队装备的小型遥控战车有两大系列,轻型的为“巨人”系列;重型的为B系列,从B1型到B4型,以B4型为主。

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战场上的“敢死队”
在二战的战场上,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和密布的地雷场,是进攻一方前进的最大障碍。

为了拔出这些“钉子”,进攻一方往往要采取炮轰、爆破、喷火器火攻等诸多办法。

而爆破,
无论是送炸药包,还是送爆破筒,都是十分危险的作业。

在二战期间,德国人成功地研制出多种类型的遥控爆破车(遥控坦克、遥控战车),广泛
用于炸碉堡、清雷场等工程作业。

在塞瓦斯托波尔、在库尔斯克、在意大利战场、在诺曼底,
都可以见到这些“钢铁小爬虫”的踪影。

它们堪称是“战场上的敢死队”,一往无前,构成了
战场上一道另类的风景线。

二战中德军的遥控战车,按控制方式分为有线遥控和无线遥控两大类。

个别的在必要时还
可以由人来操纵,当然,这时候就不能算是纯粹的遥控战车了。

按动力装置分,有以汽油机为
动力装置的,有以蓄电池-电动机为动力装置的,以前者为主。

按运用方式分,有一次性使用的和反复多次使用的。

无线遥控也好,有线遥控也好,其原理都是一样的,都是由人手持操纵盒发出指令,通过
遥控方式将指令传输给遥控战车的执行机构,使之实现前进、转向、卸下炸药包、引爆炸药包、后退等一系列动作。

所不同的是,无线遥控战车是通过无线电波来传输信号;而有线遥控战车
是通过导线来传输信号的。

它和当今青少年玩的遥控电动车、无线电航模,在原理上是一样的。

二战中德军的无限遥控战车上,用的是电子管,不像今天的遥控电动车和航模上用的是半
导体晶体管或集成电路。

电子管不仅体积大,容易损坏,而且调节困难,常常因温度升高造成“零点漂移”,性能极不稳定。

在二战战场上,就发生过德军的遥控战车不听指挥、横冲直撞,“大水冲了龙王庙”的事件。

正由于这样,在二战的后期德军多采用有线遥控方式的爆破战车,可靠性大大增强。

从B1到B4
二战期间德军研制的遥控战车,从无线遥控战车开始,先后研制出B1、B2、B3、B4共4种型号。

B1型遥控爆破车 1939年10月,德国军方和波尔格瓦德(Borgward)公司签订了研制无
线遥控爆破车的合同,研制代号为Sd.Kfz.300,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该公司便于1940年初
研制出全履带式的B1型遥控爆破车,采用无线遥控行驶和爆破方式。

之所以命名为B1型遥控
爆破车,是因为取该公司名字的头一个字母B的缘故。

令人惊讶的是,该车的车体是用混凝土
制成的,而负重轮和诱导轮是用木质材料制成的。

车体后部拉上一组钢制滚轮,用于扫雷;还
可以用炸药包爆破扫雷。

仔细想一想,德国佬真够精明。

因为这种遥控爆破车,基本上是“一
次性使用”的“殉爆型”车辆,有去无回,和当今的汽车炸弹十分相像,用混凝土和木材做原
材料,自然比用钢材和橡胶要经济得多。

B1型无线遥控爆破车的全重为1.5吨,动力装置为29马力的汽油机,位于车体后部。


速箱布置在车体前部中央,有两个档,可实现速度5千米/小时、速度2千米/小时和“停止”3种状态。

行动装置包括每侧3个负重轮、57块履带板构成的单销履带,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

从动力系统来看,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动力系统还有一个特点是,发动机排
气管上安装了消声器,可以尽最大可能隐蔽接近目标。

B1型遥控爆破车共生产了50辆,装备德国陆军的第一扫雷连,用于1940年德军入侵法国
的战斗中。

B2型遥控爆破车 B2型是B1型的改进型,全重增加到2.3吨,车体加长,每侧增加到4
个负重轮,装药量增加到500千克,发动机的最大功率增大到49马力,越野能力增强,去掉了车体后部的扫雷滚轮。

B2遥控爆破车的最大问题是遥控系统问题较多,容易发生误动作。

结果仅生产了100辆,
用于东普鲁士战场上。

B3型遥控爆破车令人感兴趣的是,德国佬还在B2型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两栖遥控爆破车,命名为“鸭子”(德文名为Ente)。

B3型去掉了混凝土车体,改用金属蒙皮车体,并制成浮箱状以增大浮力。

车体后部加装了螺旋桨式水上推进器。

发动机的进气管和排气管都移到车
体上部,以防止进水。

到1941年春,共制成3辆“鸭子”两栖遥控爆破车。

看来这只日耳曼“鸭子”还想凫水去爆破盟军的雷场和障碍物。

不过它并没有用于实战。

大量应用的B4型遥控爆破车在B系列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便是B4型无线遥控爆破车,
研制代号为Sd.Kfz.301。

B4型遥控爆破车是一种重型遥控爆破车,分为A型、B型和C型3种
型号,总生产量达到了1193辆。

B4A型是一种全履带式无线遥控爆破车,1943年6月开始制造,共生产了628辆。

它可以
由驾驶员操纵,也可以无线电遥控操纵。

其战斗全重为3.6吨,车长为3.65米,车宽为1.8米,车高为1.19米,从外观上看,俨然是一辆小型装甲车。

驾驶员席位于车体前部中央。

当然,驾驶员不上车时,要把驾驶状态转换到“无线电遥控”状态。

无线电接收机和天线位于驾驶员席
之后。

其动力装置为49马力的汽油机。

变速箱有两个前进档和两个倒档。

每侧有5个大直径的负重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

最大速度达38千米/小时。

当然,只有在有人驾驶时才能
用高档;无线电遥控操纵时,只能用低档了。

装500千克炸药的炸药箱,是B4型遥控爆破车的威力所在。

它不仅可以炸碉堡、清雷场,还可以炸坦克。

想一想,装半吨炸药的炸药箱,一般
的钢筋混凝土碉堡是扛不住的。

炸药箱为楔形,装在倾斜甲板的巢型平面上,并用固定销固定,防止炸药箱因重力而下滑。

B4遥控爆破车到达目的地后,车子停下来,遥控操纵手发出无线指令,将固定安全销炸飞,此时两个侧臂自动抬起,炸药箱在重力作用下滑向地面。

然后,操纵
手发出“车辆返回”指令,遥控爆炸车离开后,靠时间引信或无线电指令引爆炸药,完成爆破、扫雷或其他作业。

为了保护车内机件和炸药箱,车内各部位和炸药箱正面都有装甲,装甲厚度
从3毫米到10毫米不等,可以防轻武器的攻击。

可以认为,B4型无人遥控车就是一个送炸药
包的小型战车。

B4B型是B4A型的改进型,1943年7~11月间共生产了260辆。

其战斗全重约4吨,天线
位置移到驾驶员席前面,车内的仪表位置也有所变动。

此外,后期生产的B4B型遥控车,履带
板的着地面加上了橡胶垫块,可以进一步降低行驶噪声,隐蔽出击。

B4C型是从1943年末开始生产的,共生产了305辆。

从车辆外形、动力装置和装甲等,都
有明显改进。

由于车体正面和侧面的装甲厚度增加到20毫米,整车的战斗全重也增加到5吨;整车的外形更加简洁;发动机的最大功率提高到78马力,遥控车的最大速度增大到40千米/小时。

当然,“最大速度”工况,依然是有人驾驶的情况下才敢高速行驶。

炸药箱携带的炸药量
仍为500千克。

此外,还加装了发动机冷却液加温装置,以利于东部战场上在严寒冬季的车辆
起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B4型遥控爆破车的基础上,还派生出许多变型车,包括:装液化气动力装置的遥控爆破车、遥控弹药运输车、带摄像机的遥控侦察车、54型反坦克战车等。

这些变型车,在扩大遥控车运用的领域,作了有益的尝试。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54型小型反坦克战车。

它是在B4C型遥控爆破车的基础上,去掉遥控装置,顶部加装6管88毫米反坦克火箭发射器(无坐力炮)制成。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有人驾驶的战车了。

二战的最后阶段,这种小
型反坦克战车曾用于柏林战役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巨人”家族
与B4系列无线电遥控爆破车相比,“巨人”(“戈利亚”)系列轻型遥控爆破车的生产数量更多,运用更加广泛,发挥的作用也更大些。

“巨人”轻型遥控爆破车全部为有线控制方式。

“巨人”遥控车共分两个系列,全部为履带式。

一个系列为E-Motor,E表示“以电动机为动力”;另一个系列为V-Motor,V表示“以发动机为动力”。

前者的研制代号为Sd.Kfz.302,后者的研制代号为Sd.Kfz.303.
E-Motor型以两块12伏的蓄电池为电源,驱动两台各2.5千瓦的电动机,推动小型遥控车行驶。

装药60千克的炸药箱装在车体前部。

车体的装甲厚度为5毫米。

它采用有线遥控方式,电缆长度为800米,最大行驶距离为1.5千米。

可实现前进、后退、左转向、右转向、停止、爆破六大功能。

最大速度为10千米/小时。

其战斗全重仅为370千克,车长为1.5米,车宽为0.85米,车高为0.56米,和B系列遥控爆破车相比,显得小巧玲珑,不愧为“纳粹钢铁小精灵”。

1942年4月至1944年1月间,共生产了2 650辆E-Motor型遥控爆破车。

除了遥控行驶外,它可以搭载在专用的小拖车上牵引行驶。

V-Motor型以双缸汽油机为动力装置,最大功率为12.5马力,整车的重量为430千克,比起E-Motor型要稍重些,外形尺寸也要稍大些。

电缆长度为650米,车体装甲厚度为10毫米,最大速度为12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12千米。

前期型装75千克炸药,1943年4月至1944年9月间共生产了4 604辆;后期型装100千克炸药,1944年11月至1945年1月间共生产了325辆。

这两种类型的“巨人”遥控爆破车外观上的区别是,电驱动型(E型)为4个大直径的负重轮;发动机驱动型(V型)为5个小直径负重轮和2个托带轮。

总的说来,有线遥控的“巨人”系列遥控爆破车,比起无线遥控的B系列遥控爆破车工作更可靠,因而在二战后期的战场上应用也更为广泛。

“斯珀林格”中型遥控爆破车
在1944年至1945年间,德国军方还研制出一种介于B系列和“巨人”系列之间的中型无线电遥控爆破车,研制代号为Sd,Kfz.304,命名为“斯珀林格”遥控爆破车,由德国NSU公司生产。

所以,有时候也称为“NSU中型遥控爆破车”。

斯珀林格为Springer的音译。

按意译优先的原则,应该译为“小猎犬”或“逆戟鲸”。

可能是最初的译者拿不准意译的名称而选择了音译的名称。

“斯珀林格”无线遥控爆破车可以说是“小一号”的B4遥控爆破车,战斗全重为2.4吨,车长为3.17米,车宽为1.43米,车高为1.45米,装载300千克炸药。

其用途和运用方式同
B4遥控爆破车。

这种遥控车既可以无线电遥控操纵行驶,也可以由驾驶员操纵行驶。

在有人操纵的情况下,可以达到42千米/小时的最高速度,最大行程为200千米。

德国军方原来准备订购500辆“斯帕林格”遥控车。

不过,1945年初之后,纳粹德国已经是“秋后的蚂蚱”,败局已定。

结果,这种中型遥控爆破车只生产了50辆,还没等拿到战场上去运用,希特勒就完蛋了。

部队编制
由于在二战期间德军的遥控爆破车生产数量大,战场上运用广泛,所以在德军中编制有无线电遥控战车分队,一般为营级或连级单位。

最初编成的是1943年初成立的第300无线电遥控坦克营。

不久,又编成了第301、第302、第305无线电遥控坦克营。

这些遥控坦克营配属给“虎”式重型坦克营,完成扫雷、工程爆破等作战任务。

后来,又编成了7个无线电遥控坦克连,配属给“虎”式重型坦克师或重型坦克团,一般是每4辆“虎”式重型坦克(一个排的编制)配属5辆B4型遥控爆破车,外加一辆3吨重的半履带式装甲输送车。

此外,遥控爆破车部队还编制有遥控爆破车的指挥坦克,一般由Ⅲ型坦克改装而成。

亮相库尔斯克
在1943年夏季的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首次大规模动用遥控爆破战车。

是役,苏联红军布设了多层地雷场和纵深防御阵地,给进攻的德军设下了重重障碍。

为了能突破苏军坚固设防的
阵地,德军首次动用了“虎”式重型坦克、“象”式重型自行火炮,也对“巨人”遥控爆破车
寄以厚望。

在以奥廖尔为中心的库尔斯克地区北部,德军第9集团军的大批“钢铁小爬虫”像“上岸的螃蟹”一样爬向苏军的地雷场……由于遭到苏军的顽强抵抗,大部分被苏军密集的机
枪火力和手榴弹击毁,发挥的作用不大。

倒是莫德尔大将麾下的第505重型坦克营配属的遥控
爆破车分队,因为运用得当,免遭苏军更多的攻击,比较顺利地完成了爆破任务。

德国大兵对
这些“纳粹精灵”十分喜爱,称之为“袖珍坦克”,纷纷和“巨人”遥控战车合影留念。

诺曼底战役中的“小爬虫”
在欧洲西部战线,遥控战车用的最多的是德军诺曼底抗登陆作战中。

不过,攻击对象却有
所变化,主要是对付像潮水一样涌上岸的美军坦克。

在犹他海岸的W5防守火力点,德军的扬基少尉下令出动数量可观的“巨人”遥控战车冲向前去,想和刚刚爬上岸的美军M4A1“谢尔曼”中型坦克“同归于尽”。

然而,在美军强大的炮兵火力打击下,不是被炮弹击毁,就是敏感的
继电器出了毛病而就地“抛锚”,真正能炸毁盟军坦克的微乎其微。

到了诺曼底战役结束打扫
战场时,一堆又一堆的“巨人”遥控战车纷纷成了盟军的战利品。

硝烟过后,盟军官兵见到这
些“袖珍坦克”,感到十分新奇,纷纷拿来“研究研究”,留下了许许多多珍贵的照片。

拿今天的眼光看,二战时期德军的遥控战车还相当原始,也就是个“遥控玩具”而已,行
驶的速度很低,功能比较单一,故障极多,可靠性差,更重要的是它“没长眼睛”,没有自主
行驶能力,遥控手段很原始。

但是,作为70多年前的一种新型的、“另类”的兵器,又能在战场上实实在在地大量运用,其历史地位不容抹杀,成为现代无人战车的先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