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发展及经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发展及经验借鉴
李君霞1,张锦霞2,尹小莉2
(1.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江西抚州344000;2.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南昌330045)
摘要:农业科技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决定着科技成果的实际效用。
我国农业科技资源丰富,但资源的整合度差,缺乏优化组合,还未完全建立起与现代农业经营相适应的科技成果推广体系,科技成果实际效用的发挥不理想。
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较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他们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比较早。
本文立足国外现行几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研究,总结可行性经验,从而为我国今后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积累丰富知识资源。
关键词:农技推广体系;科技成果;研究综述;国外经验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967(2012)04-0033-04
Development and Experience Reference on Foreign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LI Jun-xia1,ZHANG Jin-xia2,YIN Xiao-li2
(1.Jiangxi Higher Technological Schools of Chinese Medicine,Fuzhou Jiangxi344000,China;
2.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330045,China)
Abstract: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is the bridge and tie that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to practical productive forces,determines the actual utility of achiev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our country is rich in resources,but the resources inte-gration degree difference,lack of optimization,is not fully established modern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and promotion system,practical utility of achiev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not ideal.at present,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established a perfect system o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In this paper,based on foreign existing several extens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the feasibility experience are summarized so as to provide rich knowledge resources establishment a diversified new extens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Agricultural sci-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Re-views;The experiences abroad
民以食为天。
从原始狩猎到畜牧养殖,从采摘野果到种植庄稼,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业。
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农业科技化。
农业科技主要是指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以及专门针对农村生活方面和一些容易掌握且实用的农产品加工技术。
农业科技又离不开“农业科技政策”的指导和保障。
为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近年来我们国家制定了许多严密而细致的农业发展规划。
2004 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已连续出台9个指导农业和农村等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共同形成了新时期加强“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制度框架,掀开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篇章。
强农惠农政策密度之大、力度之大、突破之大,前所未有。
这几年,“皇粮国税”免了,补贴年年增加,农业连年增产,农民连年增收,农村形势持续向好。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始,2012年又是实施规划的新篇章,今年中央一号文件《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
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问题的第9个“一号文件”。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必须以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作为农技推广的前提,加速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科学技术由知识态到现实态的转移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深深影响着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规模、方向和效果。
1国外研究综述
农业科技推广是符合WTO农业协议的“绿箱政策”之一,一向被认为是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
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诸如美国、荷兰、以色列等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这些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无不得益于完善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他们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比较早,距今已有70多年历史,已经形成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19世纪40年代“推广”一词在英国剑桥首次使用,后来被英国和其他国家的教育机构所承认。
研究农业科技推广的成果最早出现在美国,但是,早期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学术性。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对农业科技推广的研究不断深化。
后来的农业科技推广研究在方法上更加重视定量和实证研究的结合,研究成果开始从过去的以美国为主逐步转向以欧美为主,在不同推广建设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符合本国实际的框架体系。
美国农业的发展是个典型。
19世纪60年代是美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为适应形势需要,议会通过成立农业部,并于1855年通过了“莫里尔赠地法”和“哈奇试验站法”,从而为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1887年43届国会通过“汉奇法案”,在赠地大学建立了农业试验站(类似农科院)。
1914年美国又通过了“史密斯—莱弗联邦推广法”,奠定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
1906年,美国工程师赫尔曼·施奈德在辛辛那提大学提出“合作教育的概念”,即“工学交替”的“合作教育”,形成了美国产学研结合最早的思想。
美国产学研结合有其独到的特点,一是大学参与政府引导的技术创新活动;二是大学与企业的合作研究密切配合。
特别是与企业推行的合作教育,适应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了办学经费,扩大了办学规模和效益。
同时,美国普遍重视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以及政府部门给予的政策和资金方面扶持。
进入21世纪,美国所有产品和服务在出口贸易中,农业产业处于顺差的地位。
在市场经济充分发育的大背景下,美国农业发展到今天,完全走的是一条科技主导型的路子。
荷兰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同样经历了发展、完善、提高的逐步演变过程,其发展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
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荷兰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经历了4次大的改革。
首次改革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生产专业化发展,导致了农场经营方向由农牧并重转向农牧专营,农业推广机构由原来的农牧结合改为农牧分开。
后来的历次改革内容更加细化,推广体系也逐步得以完善。
2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从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出现了对农业科技推广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研究伊始,研究者们对农业科技推广的各因素分析表示了极大关注。
我国的产学研结合真正起步于50年代,1958年明确提出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并逐渐形成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指导思想。
近年来,经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探索和努力,已形成了多样化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主要有:技术转让、技术咨询与服务、合作开发、共建生产经营、共建研究与开发机构等。
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正式开始了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农村合作推广组织成为推广的一支生力军,各种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吸引了很多农民朋友的青睐,成为政府主办专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补充。
除此以外,社会上的相关涉农部门也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但是,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制约着我国新型现代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乃至真正地走出国门,如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严重短缺,推广与经营关系处理不当,农民对农业投入积极性不高,农业科技高效益实现周期长等。
究其原因,与众多研究者们从农业经济管理科研方向的研究有一定关系,他们主要从农业科技推广的运行机制、中介机构发展、创新体系、科技转化问题、具体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但未系统地从农业科技推广及应用全过程研究,
对农业科技推广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
的研究比较缺乏;从目标角度出发,立足农民自身利益来研究农业科技推广的,目前也是为数不多。
农业科技推广作为实现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桥梁,是农业科技运行机制的关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以及农科教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共同所作的《全面启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等都一直致力于不懈的研究中。
3国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经验借鉴
3.1国外主要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当前,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依其运作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四类:行政主导的推广体系、政府与民间合作组织并行的推广体系、以大学为中心的推广体系、市场化运作的推广体系。
但绝大部分国家都不止采用一种推广模式,往往是以某一种模式为主,其他推广模式为辅。
3.1.1行政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以色列是典型。
以色列农业部设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并按照农业生产需要在推广服务中心设有15个专业委员会。
以色列没有省县等建制,但地理、气候、土壤和植物种类多样,政府便根据不同区域条件,建立了多个区域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区域中心行政和业务接受国家中心的领导和指导。
区域中心根据各区域的要求也建立一些专门委员会。
各个推广中心经常举办培训班,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达到大专水准,能较快掌握农业新技术。
由于建立了高度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以色列农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非常高,在干旱贫瘠的沙漠化土地上创造出了当今世界的农业奇迹。
英国、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也都建立有类似的这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有些国家在公益的基础上还开展一定的有偿服务,以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
3.1.2政府与民间合作组织并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属于这种推广体系的国家有日本、荷兰、韩国、法国、丹麦等国,其中尤以日本为典型。
政府统一组织和指导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日本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体系分为四级:(1)农林水产省农蚕园艺局普及部。
该部是国家对农业普及事业的主管机构。
(2)地方农政局。
它是农林水产省的派出机构。
(3)都、道、府、县设有农业改良主务课,负责本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技人员的培养、选拔、任用与安置。
(4)农业改良普及所。
这是日本农业科技推广的最基层组织。
与政府垂直管理的推广体系相并行的,还有名为“农业协同组合”的民间推广组织。
其推广活动包括:农业技术指导、农家生活指导两个方面。
各农协配有“营农指导员”和“生活指导员”,分别负责这两项工作。
农协在日本的农业科技推广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997年日本普及事业调查研究会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72%和生活改善信息的61%均来自农协。
3.1.3以大学为中心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美国是这一体系的典型代表。
美国实行政府领导、以州立农学院为主体的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的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体系,并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
从1914年至今,随着经济的飞跃发展,美国又不断制定了新的法案修正案,调整和完善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推广制度。
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形成三个梯次:(1)联邦政府农业部推广局、(2)州立大学农学院、(3)县或地区推广组织。
联邦政府农业部推广局是美国农技推广工作的高级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领导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而不直接从事农业科技推广。
在美国的各州都有一个规模很大的州立大学,农学院大都设在州立大学之中。
在州立大学农学院设有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它是美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中级管理机构,由大学的董事会或校务委员会选出该机构的负责人,并经农业部批准任命。
在州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主任的领导下,设有若干办公室,分别领导农业科技推广示范、4-H俱乐部(美国的一个农村青少年组织)及运销工作等。
县推广站则是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的基础,是联邦农业科技推广局和州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在地方上的代理机构,主要从事具体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3.1.4市场化运作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或多或少地都采取了这种推广体系。
美国、法国、荷兰等国家的应用较为广泛。
该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崇尚利益,针对性很强。
其推广工作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1)推广途径企业化。
在美国,20%的人口以大大小小的公司形式为农民提供各类农业科技产品,支撑着仅占总人口2%的农民一切生产活动;法国众多的农业公司在正常销售产品的同时,还承担着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责任;荷兰是世界花卉大国,它的生产、销售、科研、推广培训等各个环节,专门依靠政府和专门的科研机构的力度很小,一般都外包给市场上那些独立的专门公司来运作。
(2)融资手段市场化。
即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下,鼓励社会各种资金的投入,融资手段和方式多样化。
诸如美国、以色列、荷兰等国,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科研机构占农业科研的比例正显著上升。
3.2国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运作经验
3.2.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不仅仅是简单原始的科技传递,还与资源配置、环境条件等因素紧密相关,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
很多推广难度大、投资大、风险大、生态效益好而经济效益却不显著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国外普遍采取以行政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来执行,以便尽可能地创造最高的社会效益。
通过不断从专门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成果中选择可行性较高的推广项目,向所属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下达推广工作目标和任务;同时也通过行政手段向农业生产部门下达相关接受某项技术推广的任务。
这种推广方式的协调力和执行力成本较低,有利于最快最有力的整合现有的多方资源,在保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更好地促使科技得以迅速推广和普及。
为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更好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推广的效果更显著,各地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也不可或缺,即在发挥国家推广职能的同时,也要鼓励其他性质(民间、自发组织)的农业推广组织机构的积极参与。
3.2.2加强高校与工商企业等的密切合作
高等学校走出象牙之塔,与企业密切合作,主动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建设服务,已形成一种国际性趋势。
人口仅有3000万的加拿大,高等教育相当发达,一共有80多所大学,还有一批技术学院和社区学院,全日制在校大学生约有60万之多,占总人口的2%左右。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拿大联邦政府和各省政府及社会各界都重视密切高校与社会的关系。
多年来,加拿大高校与工商企业间建立起了一种亲密的合作关系,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和高教事业的同步发展。
双方合作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五种:合作培养人才,合作教育,合作经营,合作管理,合作研究。
人才是高校发展和企业兴旺的关键,高校和企业应该经常进行人员交流、培训参观、互聘人才讲学等。
各大农业院校实行一种“夹心饼干”式的工读合作教学制,即学生在求学4年内,其中前2年在学校学习基本知识,第3年到企业中去实习,第4年上学期回学校进一步完善知识,下学期再去企业实习或试用。
这样有利于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对自身要求和自身存在的知识欠缺点,理论与实践真正达到统一,才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3.2.3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
发达国家对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和资历都有严格要求。
美国县一级的推广机构中有75%的人员具有硕士学位;以色列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也基本具有硕士以上学位,部分人员具有博士学位;日本对农业推广人员的招聘实行严格的考试录用制。
同时各国还实行定期的培训制度。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不仅要懂生产和技术,还要懂市场和加工,并需随时掌握国内外的最新信息和现代管理方式,因而必须进行各阶段的相关培训,与时俱进,及时地更新知识。
如荷兰就规定,农技推广人员每年至少要参加1到2次的短期培训班,2年至少要参加1次长期培训班,每4-5年要更换一次工作岗位。
相比之下我们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总体素质较低,能考录到其他高福利部门(国税、地税、银监会等),一般不会自愿选择农技推广工作;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在培训方面也收效甚微。
参考文献:
〔1〕顾兴树,揭筱纹.农业科技推广的行政管理惯性与企业能力缺位研究〔J〕.求实,2009,(05):92-95.
〔2〕韩虎群.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探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实践与探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67-70.
〔3〕吴树波.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12):3-4.
〔4〕颜怀坤,秦自强.国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经验及启示〔J〕.科技信息,2007,(31):354-355.
〔5〕朱建成.加拿大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及对我们的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5(02):35-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