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政课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小学思政教育的生态道德渗透式教育实施路径
在当下的教学发展背景下,为了顺应整个社会的生态文 明建设,就需要在实际的小学生思想政教育工作当中,能够 有效地结合起生态道德教育。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开 展中,更加需要教师能够有效地重视起渗透式的教育方式, 以此充分地开展让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顺应生态道德方面的 特征性,对于当下的教材、课程内容进行充分的改革。这样 就能够在教学工作中提升生态课程的比重。而在教育方式 方面,还需要摒弃传统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能够从生态道 德教育的特征性角度出发,利用实践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 效果。
2思政教育是生态道德教育的基础 在我国的未来发展中,已经将生态文明纳入到社会发展 的规划当中,将生态文明的建设,确定为关乎人们幸福、国家 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势必需要大力 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更加需要不断 提升人民群众 的 生 态 意 识,进 一 步 提 升 人 们 节 约 资 源 的 意 识,进而引导人民群众形成科学的消费观,让生态文明建设, 有着较为有力的环境道德观的支持[7]。而对于小学生的培 养而言,是一种符合学生价值观念,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 教学方式,因此就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思政课程教学当中,不 断加大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力度。 3思政课程中的生态道德教育推动课程的发展 在当下不断在小学思政课程当中渗透生态道德观念,就 可以很好地提升道德教育的效果,以此可以很好地使小学阶 段的思政教育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开展生态道德教育 过程中,相比较传统的道德教育而言,仅仅是对于人际关系 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而在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上,将人际关系 进行了扩展,以此充分地提升了教育的维度,让学生在学习 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了解到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特别是在 小学阶段,学生的“三观”开始慢慢形成,因此在未来的教育 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影响教学的行为,可以充分地保障在教 学工作的开展中让学生成为主体存在,充分地让学生通过各 种教学实践活动,深刻理解生态道德观点的实际内涵[8]。
收稿日期:20210327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规划 2020年度课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的 构 建 与 实 施 研 究”
(FJJKXB20523) 作者简介:邱凯祥(1968—),男,福建厦门人,高级教师,从事小学德育研究。
— 87—
中,涉及到的内容也不充足。课本编制的不合理,会严重影 响到教师的授课,使得当下的思政教育工作无法发挥出生态 道德教育的作用和优势[6]。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和必要性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 在当下所开展的生态道德教育工作,是一种教师在对学 生开展教学中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出发所开展的工作, 目的在于 让 学 生 明 确 自 然 与 人 类 和 谐 相 处 的 生 态 道 德 观 念[2]。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自觉地养成保护 环境、保护生态的良好习惯,了解到只有与自然环境保持良 好的关系,人类才可以可持续地发展下去。传统的教育仅仅 是重视人际德育方面的教育,而当下的生态道德教育工作, 是一种从人类道德关怀的角度出发,对于物种生命、自然环 境等方面进行 研 究 的 工 作,强 调 人 类 与 自 然 环 境 的 和 谐 相 处[3]。 当前,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人们 越来越重视环保。而开展的环境教育,也需要渗透到小学的 思政教育当中,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存在。生的实际生态道德情况 进行掌握。这样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消费观念。 另外,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还需要开展一系列的社会调 查。需要注意的是,社会调查开展的主体对象应该是学生, 以此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教学工作,实现教学方面的目标, 通过提升学生生态道德实践的积极性以及自主性的方式,让 学生可以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有着较高的灵活性。
(二)教材改革 为了实现在小学思政课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就需要重 视教材方面的改革,同时对构建出的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的变 革,不断提升生态教育在思政教育当中的比例。小学思政教 学中,可以通过教材渗透生态道德内容。当下的教材内容涉 及到的生态道德内容不足,因此就需要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全 面的变革和调整。即使在涉及到的内容上,也仅仅进行了一 些简单的表述,因此就会导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这些 内容不够重视。教师在编写教学大纲,或者在制订教学计划 的时候,也仅仅对其进行简单的教学,无法很好地进行教学 内容的扩展。因此,在进行教学方面变革时,需要提升生态 环保方面的教育程度。当下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要起到让 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三观”,以及形成良好的消费观、法治观 念等作用。传统的思政教育如果仅仅重视生态道德方面的 教育,就会导致在生态道德的教育过程中,始终缺乏基础条 件,使学生对于生态环保方面的学习缺乏落脚点,始终无法 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因此,就需要通过对现有课本内容的 调整,让生态道德意识可以辐射到每一个教学内容当中,让 学生从基础的观念上,就对生态道德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 (三)方法变革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中,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 变革,以此可以有效地基于学生为主的教学主体,并利用教 学实践的方 式,进 一 步 提 升 德 育 教 育 的 效 果。 生 态 道 德 教 育,既是素质教育,也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这就需要在 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中,摒弃传统的德育说教的教育方式,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可以与生 活、社会有着较高的联系度,并进一步提升实践的参与程度。 另一方面,还需要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 生态教育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性。而从教师的角度进 行分析,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教学方法方面 的创新研究,以此利用各种教学实践互动,让学生进一步提 升生态道德方面的理解程度。生态道德教育工作,需要格外 重视小学阶段的教育。一旦学生接受了小学阶段的思政教 育,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再 进行生态道德方面的教育,就会增加很多问题。为此,在小 学阶段的教学中,不仅仅让学生的学习中涉及到生态道德, 还需要让生态道德知识可以涉及到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出 了学校之后,依然保持着较高的生态责任意识。教师的日常 教学工作当中,为了加强教学成果方面的分析以及研究,可
学习的过程中,思政教育能够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一定程 度上指引着生态文明的观念[4]。
(二)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提升小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当下小学生的成长中,思政教育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 在接下来的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阶段的行为以及思想。小学 生是未来国家的管理者、建设者,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学生 整个学习生涯的初级阶段,只有打好这个阶段的基础,才可 以让学生 养 成 良 好 的 生 态 道 德 意 识,以 及 优 秀 的 行 为 习 惯[5]。这样也可以对其日后的社会服务产生较为直接的影 响。但是,在实际的思政教育中,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一些 环保活动参与程度较低,有很多学校和教师都没有重视生态 环保观点的重要价值,从而导致学生对一些生态知识的掌握 程度不足。 这种生态意识低下、生态重视度不足的情况,通常是由 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多方面造成的,特别是在 学校的教学中,对于生态道德观念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在 思政教学中,没有顺应当下社会的发展变革,无法提升学生 的生态观念。对于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教师的 教育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教学方式。而就当下学生对于生 态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进行分析后发现,学生很多时候都是 通过互联网、媒体来了解,而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 在当下的小学思政教育体系当中,始终没有将生态环境教育 课程纳入到学生的思政教育体系当中,并且在课本的编制当
— 88—
程中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思政教育需要始 终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中,以此引导学生共建 资源节约型社会。在小学阶段的思政教育理论体系当中,虽 然生态课程资源较为分散,但是在教师进行充分的挖掘及整 理后,就可以很好地让小学生感受到生态道德知识内容。这 样的教学目标,直接受到教师方面的教学能力的影响。教师 在日常的备课阶段,需要将小学的生态道德素质设定为教学 目标,以此充分地挖掘教材资源,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在教学 过程中实施渗透式的教育模式[10]。
(一)整合资源 在当下开展的小学思政教学工作当中,会涉及到大量的 生态教学资源,因此就需要教师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梳理 以及整合。在教师的教学开展中,要能够让思想道德修养与 法律基础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对学生开展信念教育、爱国 主义教育[9]、人生观教育以及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教育。在实 际的教学中,主要还是让教师能够将生态道德观念有效地渗 透到爱国主义的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后,通过人口、资源以及土地等内容的掌握,充分地培养学生 爱护自然资源的意识,以此可以很好地避免在日后的成长过
关键词:小学思政课;生态道德教育;实施路径;生态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8531(2021)07008703
在人类长期的发展中,伴随着工业方面的变革,物质成 就越来越 多。但 随 之 而 来 的 是 地 球 上 的 可 用 资 源 越 来 越 少[1]。在上述环境下,人类的发展面临着生态危机、人口膨 胀等诸多问题。在生态危机中,人们需要从科学、制度等方 面出发,进行思想观念的升级和变革。在小学时期,由于学 生正处于人生接受教育的初期阶段,因此可以通过积极培养 学生的价值观、自然观以及道德观,起到良好的生态道德教 育效果。
邱凯祥
(福建省厦门市民立第二小学,福建 厦门 361012)
摘 要:当下已经进入到了生态文明的时代,因此就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让思政课程受到生态道德教育 的影响与指引,培养小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基于这样的观念,对思政课程的生态道德教育方 法的构建进行研究,同时对其具体的实施路径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期为相关的教育人士提供一定的教育参考。
2021年 7月 第 40卷第 7期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JournalofHeilongjiangInstituteofTeacherDevelopment
doi:10.3969/j.issn.20968531.2021.07.026
Jul.2021 Vol.40No.7
小学思政课渗透生态道德 教育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四)智慧培养 美国的教育学家在研究中提出,道德智慧是一种人类的 第十种智慧形式。而我国的教育研究学者则提出,道德智慧 是一种个体与周围世界,在发展过程中能够融通的领悟力, 同时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统摄性、圆融性的领悟力。依靠着 道德智慧对道德行为的支撑,使得其成为人们可以持续性行 善的关键动力。因此,生态道德的智慧,是一种生态层面上 的智慧。在当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 本的落脚点,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对于整个世界 都保持着科学的认知态度,进而成为培养学生生态层面的道 德智慧载体。之后,还要利用教学艺术的合理运用,进一步 地唤醒学生的 生 态 潜 能,以 此 引 导 学 生 形 成 自 身 的 感 悟 能 力,同时也是一种与外部世界的矛盾关系的自我领悟能力。 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就可以唤醒学生的生态潜能。尤其是 小学生还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更加需要教师科学合理地进 行引导,帮助学生完成“三观”的树立。 (五)专题培训 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教师在当下的教学中,对于生 态道德的认知程度不足,出现一些零散、不深刻的问题,因此 就会导致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中,或者在一些课程的备课 环节,出现对于学生生态的道德渗透程度不足的问题,这样 并不利于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对于生态德育教育目 标的实现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开 展中,往往压力较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中,存在 着一定的随机性问题。为了充分地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开 展,就需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以此让教师具备较高的 教学能力,充分地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这样的 教育方式也会让教师可以对当下教育环境有具体的了解,并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和措施,最大程度上提升教学工 作的科学合理性。在这样的培训工作中,教师则发挥出自身 的工作能力,让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可以受到良好的生态道 德教育,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社会栋梁之才,为国家作 出贡献。
在当下的教学发展背景下,为了顺应整个社会的生态文 明建设,就需要在实际的小学生思想政教育工作当中,能够 有效地结合起生态道德教育。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开 展中,更加需要教师能够有效地重视起渗透式的教育方式, 以此充分地开展让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顺应生态道德方面的 特征性,对于当下的教材、课程内容进行充分的改革。这样 就能够在教学工作中提升生态课程的比重。而在教育方式 方面,还需要摒弃传统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能够从生态道 德教育的特征性角度出发,利用实践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 效果。
2思政教育是生态道德教育的基础 在我国的未来发展中,已经将生态文明纳入到社会发展 的规划当中,将生态文明的建设,确定为关乎人们幸福、国家 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势必需要大力 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更加需要不断 提升人民群众 的 生 态 意 识,进 一 步 提 升 人 们 节 约 资 源 的 意 识,进而引导人民群众形成科学的消费观,让生态文明建设, 有着较为有力的环境道德观的支持[7]。而对于小学生的培 养而言,是一种符合学生价值观念,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 教学方式,因此就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思政课程教学当中,不 断加大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力度。 3思政课程中的生态道德教育推动课程的发展 在当下不断在小学思政课程当中渗透生态道德观念,就 可以很好地提升道德教育的效果,以此可以很好地使小学阶 段的思政教育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开展生态道德教育 过程中,相比较传统的道德教育而言,仅仅是对于人际关系 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而在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上,将人际关系 进行了扩展,以此充分地提升了教育的维度,让学生在学习 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了解到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特别是在 小学阶段,学生的“三观”开始慢慢形成,因此在未来的教育 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影响教学的行为,可以充分地保障在教 学工作的开展中让学生成为主体存在,充分地让学生通过各 种教学实践活动,深刻理解生态道德观点的实际内涵[8]。
收稿日期:20210327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规划 2020年度课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的 构 建 与 实 施 研 究”
(FJJKXB20523) 作者简介:邱凯祥(1968—),男,福建厦门人,高级教师,从事小学德育研究。
— 87—
中,涉及到的内容也不充足。课本编制的不合理,会严重影 响到教师的授课,使得当下的思政教育工作无法发挥出生态 道德教育的作用和优势[6]。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和必要性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 在当下所开展的生态道德教育工作,是一种教师在对学 生开展教学中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出发所开展的工作, 目的在于 让 学 生 明 确 自 然 与 人 类 和 谐 相 处 的 生 态 道 德 观 念[2]。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自觉地养成保护 环境、保护生态的良好习惯,了解到只有与自然环境保持良 好的关系,人类才可以可持续地发展下去。传统的教育仅仅 是重视人际德育方面的教育,而当下的生态道德教育工作, 是一种从人类道德关怀的角度出发,对于物种生命、自然环 境等方面进行 研 究 的 工 作,强 调 人 类 与 自 然 环 境 的 和 谐 相 处[3]。 当前,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人们 越来越重视环保。而开展的环境教育,也需要渗透到小学的 思政教育当中,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存在。生的实际生态道德情况 进行掌握。这样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消费观念。 另外,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还需要开展一系列的社会调 查。需要注意的是,社会调查开展的主体对象应该是学生, 以此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教学工作,实现教学方面的目标, 通过提升学生生态道德实践的积极性以及自主性的方式,让 学生可以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有着较高的灵活性。
(二)教材改革 为了实现在小学思政课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就需要重 视教材方面的改革,同时对构建出的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的变 革,不断提升生态教育在思政教育当中的比例。小学思政教 学中,可以通过教材渗透生态道德内容。当下的教材内容涉 及到的生态道德内容不足,因此就需要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全 面的变革和调整。即使在涉及到的内容上,也仅仅进行了一 些简单的表述,因此就会导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这些 内容不够重视。教师在编写教学大纲,或者在制订教学计划 的时候,也仅仅对其进行简单的教学,无法很好地进行教学 内容的扩展。因此,在进行教学方面变革时,需要提升生态 环保方面的教育程度。当下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要起到让 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三观”,以及形成良好的消费观、法治观 念等作用。传统的思政教育如果仅仅重视生态道德方面的 教育,就会导致在生态道德的教育过程中,始终缺乏基础条 件,使学生对于生态环保方面的学习缺乏落脚点,始终无法 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因此,就需要通过对现有课本内容的 调整,让生态道德意识可以辐射到每一个教学内容当中,让 学生从基础的观念上,就对生态道德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 (三)方法变革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中,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 变革,以此可以有效地基于学生为主的教学主体,并利用教 学实践的方 式,进 一 步 提 升 德 育 教 育 的 效 果。 生 态 道 德 教 育,既是素质教育,也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这就需要在 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中,摒弃传统的德育说教的教育方式,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可以与生 活、社会有着较高的联系度,并进一步提升实践的参与程度。 另一方面,还需要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 生态教育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性。而从教师的角度进 行分析,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教学方法方面 的创新研究,以此利用各种教学实践互动,让学生进一步提 升生态道德方面的理解程度。生态道德教育工作,需要格外 重视小学阶段的教育。一旦学生接受了小学阶段的思政教 育,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再 进行生态道德方面的教育,就会增加很多问题。为此,在小 学阶段的教学中,不仅仅让学生的学习中涉及到生态道德, 还需要让生态道德知识可以涉及到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出 了学校之后,依然保持着较高的生态责任意识。教师的日常 教学工作当中,为了加强教学成果方面的分析以及研究,可
学习的过程中,思政教育能够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一定程 度上指引着生态文明的观念[4]。
(二)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提升小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当下小学生的成长中,思政教育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 在接下来的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阶段的行为以及思想。小学 生是未来国家的管理者、建设者,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学生 整个学习生涯的初级阶段,只有打好这个阶段的基础,才可 以让学生 养 成 良 好 的 生 态 道 德 意 识,以 及 优 秀 的 行 为 习 惯[5]。这样也可以对其日后的社会服务产生较为直接的影 响。但是,在实际的思政教育中,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一些 环保活动参与程度较低,有很多学校和教师都没有重视生态 环保观点的重要价值,从而导致学生对一些生态知识的掌握 程度不足。 这种生态意识低下、生态重视度不足的情况,通常是由 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多方面造成的,特别是在 学校的教学中,对于生态道德观念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在 思政教学中,没有顺应当下社会的发展变革,无法提升学生 的生态观念。对于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教师的 教育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教学方式。而就当下学生对于生 态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进行分析后发现,学生很多时候都是 通过互联网、媒体来了解,而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 在当下的小学思政教育体系当中,始终没有将生态环境教育 课程纳入到学生的思政教育体系当中,并且在课本的编制当
— 88—
程中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思政教育需要始 终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中,以此引导学生共建 资源节约型社会。在小学阶段的思政教育理论体系当中,虽 然生态课程资源较为分散,但是在教师进行充分的挖掘及整 理后,就可以很好地让小学生感受到生态道德知识内容。这 样的教学目标,直接受到教师方面的教学能力的影响。教师 在日常的备课阶段,需要将小学的生态道德素质设定为教学 目标,以此充分地挖掘教材资源,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在教学 过程中实施渗透式的教育模式[10]。
(一)整合资源 在当下开展的小学思政教学工作当中,会涉及到大量的 生态教学资源,因此就需要教师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梳理 以及整合。在教师的教学开展中,要能够让思想道德修养与 法律基础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对学生开展信念教育、爱国 主义教育[9]、人生观教育以及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教育。在实 际的教学中,主要还是让教师能够将生态道德观念有效地渗 透到爱国主义的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后,通过人口、资源以及土地等内容的掌握,充分地培养学生 爱护自然资源的意识,以此可以很好地避免在日后的成长过
关键词:小学思政课;生态道德教育;实施路径;生态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8531(2021)07008703
在人类长期的发展中,伴随着工业方面的变革,物质成 就越来越 多。但 随 之 而 来 的 是 地 球 上 的 可 用 资 源 越 来 越 少[1]。在上述环境下,人类的发展面临着生态危机、人口膨 胀等诸多问题。在生态危机中,人们需要从科学、制度等方 面出发,进行思想观念的升级和变革。在小学时期,由于学 生正处于人生接受教育的初期阶段,因此可以通过积极培养 学生的价值观、自然观以及道德观,起到良好的生态道德教 育效果。
邱凯祥
(福建省厦门市民立第二小学,福建 厦门 361012)
摘 要:当下已经进入到了生态文明的时代,因此就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让思政课程受到生态道德教育 的影响与指引,培养小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基于这样的观念,对思政课程的生态道德教育方 法的构建进行研究,同时对其具体的实施路径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期为相关的教育人士提供一定的教育参考。
2021年 7月 第 40卷第 7期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JournalofHeilongjiangInstituteofTeacherDevelopment
doi:10.3969/j.issn.20968531.2021.07.026
Jul.2021 Vol.40No.7
小学思政课渗透生态道德 教育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四)智慧培养 美国的教育学家在研究中提出,道德智慧是一种人类的 第十种智慧形式。而我国的教育研究学者则提出,道德智慧 是一种个体与周围世界,在发展过程中能够融通的领悟力, 同时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统摄性、圆融性的领悟力。依靠着 道德智慧对道德行为的支撑,使得其成为人们可以持续性行 善的关键动力。因此,生态道德的智慧,是一种生态层面上 的智慧。在当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 本的落脚点,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对于整个世界 都保持着科学的认知态度,进而成为培养学生生态层面的道 德智慧载体。之后,还要利用教学艺术的合理运用,进一步 地唤醒学生的 生 态 潜 能,以 此 引 导 学 生 形 成 自 身 的 感 悟 能 力,同时也是一种与外部世界的矛盾关系的自我领悟能力。 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就可以唤醒学生的生态潜能。尤其是 小学生还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更加需要教师科学合理地进 行引导,帮助学生完成“三观”的树立。 (五)专题培训 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教师在当下的教学中,对于生 态道德的认知程度不足,出现一些零散、不深刻的问题,因此 就会导致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中,或者在一些课程的备课 环节,出现对于学生生态的道德渗透程度不足的问题,这样 并不利于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对于生态德育教育目 标的实现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开 展中,往往压力较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中,存在 着一定的随机性问题。为了充分地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开 展,就需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以此让教师具备较高的 教学能力,充分地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这样的 教育方式也会让教师可以对当下教育环境有具体的了解,并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和措施,最大程度上提升教学工 作的科学合理性。在这样的培训工作中,教师则发挥出自身 的工作能力,让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可以受到良好的生态道 德教育,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社会栋梁之才,为国家作 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