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高起专、高起本语文-考点汇编(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一字音积累多音成考高起专、高起本语文
考点汇编
第一章语言知识及运用

扁(biǎn)扁平、扁担、扁豆、扁鹊(古代名医)(piān)扁舟(小舟,同“偏舟”)
场(chǎng)场合、场面、场所、场地、冷场、捧场(cháng)场院、圩场、外场、一场大雨
称(chēng)称呼、称道、名称、称许、称霸、称一称有多重(chèn)相称、对称、称职、称心如意、称体裁衣

(chéng)有动作义,如:乘机、乘便、乘务员、乘风破浪;佛理,如:小乘、大乘、上乘
(shèng)量词,如:千乘之国
处(chǔ)有动作义,如:处分、处罚、处置、处理、处女(chù)处长、处所、长处、益处、大处、深处
臭(chòu)气味,香之反,如:臭味、臭氧、臭名、遗臭万年(xiù)气味,如:铜臭、无色无臭、乳臭未干
当(dāng)当地、当家、当代、当年(指过去)、螳臂当车(dàng)恰当、当真、当做、当年(同一年)、安步当车
供(gōng)供应、供养(指赡养)、供给、供销、供求、供电、提供(gòng)供品、供养(指祭祀)、供奉、供职、供认、供状、招供
和(hè)一唱一和、随声附和、和诗一首、曲高和寡
(huo)(轻声)掺和、搅和、暖和、热和、软和
(huó)和面、和泥
(hé)和睦、和盘托出、和声、和颜悦色、合约、和悦、和衷共济(huò)和药、和弄、和稀泥、二和药
暴(bào)突然而猛烈,如:暴烈、暴饮暴食、自暴自弃(pù)同“曝”,如:一暴十寒
泊(bó)与行为表现有关,如:停泊、漂泊、淡泊明志(pō)多与物名有关,如:湖泊、梁山泊、血泊
缪(miào)姓缪
(móu)未雨绸缪
(miù)纰缪(义同“纰漏”)
难(nán)难兄难弟(难得的兄弟,含贬义)、困难(可轻声)(nàn)难兄难弟(共患难的)、排难解纷、责难、发难
宁(níng)安宁、宁静、息事宁人
(nìng)宁可、宁愿、宁缺毋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炮(páo)炮制、炮烙
(pào)大炮
(bāo)烹调方法:炮羊肉
强(qiáng)强制、强渡、强化、强横、博闻强识(zhì)(qiǎng)勉强、牵强、强迫、强词夺理、强颜欢笑(jiàng)倔强
宿(sù)寄宿、宿愿(义同“夙愿”)、宿将、宿儒、宿根
(xiǔ)三天两宿、一宿没睡(xiù)星宿、二十八宿
帖(tiē)妥帖、服帖
(tiě)请帖、字帖儿、发帖(tiè)字帖、碑帖、画帖
倘(tǎng)倘若、倘或、倘使(cháng)倘佯(同“徜佯”)
鲜(xiān)屡见不鲜、数(shuò)见不鲜(xiǎn)鲜为人知、寡廉鲜耻、鲜有其匹

(zháo)挨上、感受到:着家、着雨、着急、着凉、着迷
(zhuó)挨上、使接触到:着落、着陆、着手、着眼、着想、寻找无着、无从着力、不着边际
(zhāo)着数(也做“招数”)、高着、花着、骗着
卡(kǎ)英语car的译音:卡车、卡片、卡通、卡宾枪(qiǎ)卡子、发(fà)卡、关卡、哨卡、卡壳
藉(jí)杯盘狼藉(同“狼籍”)(jiè)枕藉、蕴藉、慰藉
角(jiǎo)号角、角落、头角、口角(嘴角)、独角戏、勾心斗角(jué)角色、名角、角力、口角(吵嘴)、角斗、群雄角逐
考点二字形
1.易错词语积累
鞍.马盎.然拗.断桀骜.黯.然跋.扈靶.子掰.开烘焙.悖.论砭.骨飙.升干瘪.装裱.镖.局博.弈逋.逃采.风孱.头粲.然伧.俗船舱.漕.运悱恻.驰骋.蟾.蜍谄.媚掣.肘抽搐.椽.子疮.痍醇.美龌龊.篡.夺忖.度嵯.峨切磋.悲怆.耷.拉掸.子菡萏.捯.饬砥.砺取缔.真谛.碉.堡凋.敝耄耋.谍.报碟.子盯.梢酩酊.胴.体恫.吓跺.脚讹.诈扼.要愕.然下颚.木筏.幡.然明矾.画舫.痱.子偾.事疙.瘩训诂.痼.疾聒.噪沆.瀣邂逅.籍.贯觊.觎缄.默鞍鞯.槛.车豇.豆剿.灭芥.蒂马厩.镌.刻矍.铄攫.取沉疴.崆.峒窟.窿诓.骗岿.然迤逦.乖戾.遴.选伶.俜舳舻.斑蝥.抛锚.舴艋.分娩.缥缈.邈.远赧.然
忸怩.旖旎.碾.碎狰狞.怄.气
涅槃.辔.头枇.杷剽.悍叵.测
虔.诚呛.声龋.齿畎.亩商榷.
缫.丝嬗.变捎.带雾凇.邋遢.
唾.弃宫闱.桅.杆檄.文癫痫.
亵.渎煊.赫睚.眦打烊.对弈.
慵.懒彩釉.熨.斗肇.事坐.落
2.易错成语积累
哀.鸿遍野按.部就班按.图索骥甘拜.下风稗.官野史
纵横捭.阖班.门弄斧斑.驳陆离暴.虎冯河背.道而驰
髀.肉复生筚.路蓝缕针砭时弊.嗷嗷.待哺束手待毙.捶.胸顿足肆无忌惮.咄咄
..逼人要言不烦.因噎废.食
奋.笔疾书釜.底抽薪如鲠.在喉千刀万剐.和.盘托出
变幻.莫测无稽.之谈暗箭.难防前倨.后恭众目睽睽
..
滥.竽充数励.精图治分庭抗礼.凤毛麟.角饥肠辘辘
..勠.力同心秘.而不宣绵.里藏针苦思冥.想集腋成裘.面面相觑.曲.肱而枕煞.有介事潸.然泪下删.繁就简
舐.犊情深额手.称庆毁家纾.难童叟.无欺弹.冠相庆
金榜题.名暴殄.天物提.纲挈领恬.不知耻囤.积居奇
置若罔.闻运筹帷.幄寤.寐思服熙熙
..攘攘销.声匿迹
以儆.效尤嘘.寒问暖奄奄
..一息偃.旗息鼓集腋.成裘颐.指气使微言大义.蝇营.狗苟尔虞.我诈层峦叠嶂.改弦更张.栉.风沐雨莫衷.一是擢.发难数座.无虚席
考点三词义
1.从字形上去区分(渡过、度过)
这一组近义词,我们只要区分出“渡”与“度”的不同,两个近义词就不易混淆了。

从字形上看,“渡”跟水有关系,主要用于过江河湖海,可引申为“通过困难”“难关”“危机”等;而“度”通常用于时间方面,如“青年时代”“季节”“节日”“岁月”等。

2.从词性上去区分(必须、必需)
这一组近义词,前者是副词,后跟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后者是动词,作谓语,使用对象一般是物品、物资、人力、资金等。

3.从词语涉及的对象上去区分(篡改、窜改)
前者涉及的对象多是比较抽象的事物,如理论、政策、学说、历史等,尤其强调用作伪的手段改动;后者涉及的对象多是具体的书面材料,如成语、文件、文章、古书等。

4.从词语适用的对象上去区分(侦察、侦查)
前者用于军事,指为了弄清敌情、地形等进行的活动;后者用于公安、检察等司法部门,指为了确定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而进行的调查。

5.从词语的侧重点上去分析(消失、消逝)
前者侧重于事物或现象从有到无这个结果,在变化中历时较短;后者侧重于事物或现象过去了或不见了,这个过程历时可长可短。

6.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去区分(沟通、勾通)
前者指双方互相通连,是中性词;后者指暗中串通和勾结,是贬义词。

7.从词语的轻重色彩上去区分(抱怨、报怨)
前者指心中不满,数说别人的不对,埋怨,词义较轻;后者指对所怨恨的人做出反应,词义较重。

8.从词语的特指和泛指上去区分(取缔、取消)
前者特指明令取消或禁止,一般用于政府对不合法的言论、活动、书刊等明令取消或禁止;后者泛指废除、去掉,不一定是通过命令强制的,也不限于上级对下级。

考点四成语
1.望文生义
(1)回归根本,弄清意义
辨别成语,首先要注意成语的整体意义。

例如“细大不捐”一词,本义是“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

但是有些考生从字面上看,认为“连一点细微的东西都不捐出”,形容人吝啬。

(2)抓关键字,避免望文生义
对容易产生望文生义的词语,要抓住成语中的关键字词,特别是成语中某些字的古义。

如“屡试不爽”中的“爽”是“差错”的意思。

对易产生顾此失彼的成语,要把握成语的多个意思,不仅知其一还要知其二。

如“粉墨登场”,原指演员化装上台演戏,现比喻坏人乔装打扮登上政治舞台,多用于贬义。

2.张冠李戴
(1)明确成语的意义
辨明成语的使用对象,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以及与说话人的关系等。

如“耳提面命”只能用于长辈对晚辈;“青梅竹马”只用于男女儿童之间。

(2)注意成语的典故意义
一般来说,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如: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语俗语以及外来吸收等。

弄清这些成语的来源以及故事的内容,有利于更好地帮我们理解成语的内涵。

特别是有些典故中的特殊含义,如“豆蔻年华”“举案齐眉”等。

(3)注意成语使用的场合
有些成语的意思只能在固定的场合使用,如不注意就可能导致误用的情况。

3.感情色彩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和贬义。

不同的成语常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并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变化。

我们在使用时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失误。

例如“振振有词”,形容理直气壮的样子。

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强词夺理,贬义词,并不表示理由充分。

4.不合语境
(1)易不合语境的成语的判定
成语的使用都有着特定的语言环境,有的和整个句子的氛围相吻合,有的和人称相对应,有的意义和句子相适合。

辨析成语和运用成语,一定要通读句子,看该成语是否符合语境。

例如“不忍卒读”,本来是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让人不忍心看下去。

不是用来形容文章内容粗制滥造,很明显前后语境是不符合的。

(2)易重复矛盾的成语的判定
有时,由于不明白成语真正的含义,其已含的意思在句中又进行了部分阐述,从而造成了重复错误。

还有一些熟语,由于我们没有准确而全面地掌握其意义,在使用过程当中造成熟语的意义与其他部分的语意自相矛盾。

例如“从根本上釜底抽薪”,“釜底抽薪”意思是比喻做事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很明显跟前面“根本”二字有意义上的重合。

5.形近致误
考生遇到此类成语,要注意从程度轻重、意义侧重、使用范围等方面辨析不同。

如“耸人听闻”和“骇人听闻”都是令人害怕的事情,但是一个是假的一个是真的;如“相提并论”和“同日而语”。

“相提并论”使用的范围很宽,既可以表示不同时间的状态不同,也可以表示不同空间的状态不同,而“同日而语”只能表示在不同时间的状态不同。

这样的成语还有“趁火打劫”和“浑水摸鱼”、“当仁不让”和“义不容辞”、“有备无患”和“未雨绸缪”等等。

6.搭配不当
(1)思考语言习惯
要分辨搭配失当的毛病和重复赘余的误用,除了了解成语的意思之外,还要考虑语言习惯。

如“望其项背”“善罢甘休”“同日而语”一般只用在否定句中,“悬殊”指相差很远,则不能用“非常”再来修饰等。

(2)细研成语本身
辨析搭配失当和重复赘余的成语时,不但要细读前后文句,还要细研成语本身,辨明成语的词性,了解在文句中应当作什么成分,修饰哪些词或用哪些词来修饰,更要明白成语本身是否包含了前后文句的意思。

如“指手画脚”是动词性成语,作谓语,不能用它来修饰其他词;“贻笑大方”本身就含有被动义,不能再说“被人贻笑大方”。

7.谦敬误用
使用谦辞与敬辞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注意适用场合。

(2)要注意适用身份。

(3)要注意适用对象。

如“蓬荜生辉”,是谦辞,只能用于己。

例句却把它用在“您”,即对方身上,犯了谦辞敬用的错误。

再如“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谦虚,表示对人的敬意,只能对别人。

8.语法不通
(1)在运用中,防止有些成语的意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不是一回事,造成顾此失彼。

(2)把握语法功能,不要造成功能混乱的错误。

每个成语在句中都有自己不同的语法功能。

如:初春的校园,篝火晚会上,大家陶醉在这春意阑珊的氛围中,有的在唱着,有的在跳着,有的在谈着……欢乐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

这里“春意阑珊”的“阑珊”是指“将尽,将衰”,这正好与句首的“初春”相左。

Δ两用成语
在成语的使用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成语不止一个义项或感情色彩,但在使用过程中,其中的一个义项或感情色彩使用较多,就容易将另一个意义或色彩忽略,一旦使用便误认为是错误的,这类两用词在复习的时候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两用成语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褒贬两用成语
(1)登峰造极:峰,山顶;造,到达;极,最高点。

攀登至山顶,到达最高点。

比喻学问、技艺达到极高的水平,也比喻做坏事猖狂恶劣到极点。

例:①梅兰芳的京剧艺术当时已经登峰造极,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②这些人到处招摇撞骗,手段之卑劣已达登峰造极的地步。

(2)处之泰然:既可以形容对待困难或紧急情况毫不在意,沉着镇定,褒义词。

也可以指对事情无动于衷,贬义词。

例:①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一开始,就清楚地意识到战局的严峻,但他抱定以死报国的决心,所以直至决定与敌舰同归于尽的最后一刻,他仍是处之泰然。

②对于这种严重污染水资源的情况,我们不能处之泰然,行若无事。

(3)看风使舵:指看情势办事,一般作贬义词,例如“他这个人很会看风使舵,你可得提防他”;但也可作褒义词,如“在儿子临行前,父亲一再关照儿子要看风使舵,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应付”。

(4)难兄难弟:彼此曾经共过患难的人或彼此处于同样困境的人。

也可指讥讽二人同样坏。

例:①共同经历过爬雪山、过草地,八年抗战,四年内战的血与火的洗礼,这对难兄难弟终于迎来了今天的解放。

②这对难兄难弟终于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2.中性与贬义共用的成语
(1)左右逢源:既可以指事情不管怎样进行都很顺利,是褒义词。

也可以比喻为人处世圆滑,是贬义词。

例:①如果生活丰富,知识广博,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懂一点,又有驾驭语言的能力,那么写起文章来,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②小小公职人员,习惯了左右逢源。

(2)堂而皇之:形容公开或不加掩饰,有时也用于形容体面或气派大。

例:①他凭着一张伪造的出入证,堂而皇之的进来了。

②这条船很大,前舱现在已拆通了,堂而皇之的一大间,五六十人开个会一点也不嫌挤。

3.本义与引申义共存的两用成语
(1)指手画脚:可以形容轻率地指点,妄加评论指责、批评,作贬义词;也可以来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作中性词。

例:①请你不要对我指手画脚,让我自己去思考、去行动。

②问起根由,毛泼皮指手画脚,剖说那事。

(2)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

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

例:①李景把门面装潢得金碧辉煌,别出心裁地把那些光怪陆离的货物陈列在霓虹灯下,真叫人目迷五色,爱不释手。

②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3)一针见血:通常比喻说话、写文章言辞直截、简要,能切中要害。

但它的本义是一针就见到血。

形容医务人员技术熟练。

(4)不三不四:形容人不正派、不规矩,也用来说明事物不成样子,与“不伦不类”相似,这是它的原始意义,有存在的合理性。

例:本来还不错的文章,让你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的不三不四了。

4.贬义与自谦共用的成语
(1)班门弄斧:班,指古代的巧匠鲁班。

在鲁班门前耍弄斧头。

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含有不知自量的意思,有讽刺意味。

但有时也用于自谦。

例:①你在行家面前夸夸其谈,班门弄斧,怎么会不闹笑话?
②我今天所以敢班门弄斧,是想得到在座各位专家的指教。

(2)狗尾续貂:原指封官太多太滥,后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东西后面,前后不相称。

多用于文艺作品,也用做谦辞。

例:读了书稿,有些想法,写了上面这些话,算是狗尾续貂,放在后面吧。

(3)信笔涂鸦:信,听凭,随意;信笔,随意书写;涂鸦,比喻字写得很拙劣,随便乱涂乱画。

形容字写得很潦草。

也常用作自谦之词。

考点五病句
1.抓句子成分
(1)并列的短语——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
①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搭配不当,“事件”不可以“批评教育”。

②我们家乡美丽而富饶,这里土地肥沃,特别适宜种果树、棉花、甘蔗,此外,还适宜栽种梨树和枣树。

分类不当,“梨树和枣树”都是“果树”。

③全厂职工讨论和听取了厂长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报告。

语序不当,应为“听取和讨论”,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④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令赔偿原告好路缘商贸公司经济损失和诉讼费三千余元。

语意不明,是“经济损失和诉讼费”计“三千余元”还是单“诉讼费”“三千余元”。

(2)多个谓语——搭配不当、偷换主语
①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搭配不当,“培养”与“失足青年”不搭配。

②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偷换主语,“工厂”不可以“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

(3)长宾语——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
①认识沙尘暴、了解沙尘暴,是为了从科学的角度达到对沙尘暴进行预防,减少沙尘暴造成的损失。

“达到”的宾语中心语残缺,“损失”后加“的目的”。

②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山区所特有的石头和茅草搭成的小屋,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

搭配不当,“看到”与“乡音”不搭配。

(4)多重定语、多重状语——语序不当或赘余
①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方法。

应将“有效的”调至“方法”前。

②这期培训班是全国职工教育委员会和国家经委联合于今年五月底举办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二百多名职工代表参加了这次培训。

“联合”应调至“举办”前,让位于时间状语。

(5)数量短语——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
①三个学校的学生会干部在教导处开会,研究本学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问题。

表意不
明,是“三个学校”还是“三个学生会干部”。

②国产轿车的价格低,适于百姓接受,像“都市贝贝”市场统一售价才6.08万元,“英格尔”是6.88万元,新款“桑塔纳”也不过十几万元左右。

重复,“十几万元”本为约数,不可以再用“左右”。

③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端正党风、增强党的凝聚力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语序不当,“一种”应在“行之有效”之前。

④华能集团三电厂今年对锅炉设备进行了改造,吨煤发电量增加了1.5倍,煤消耗量域少了1.2倍。

用词不当,“减少”不可以用倍数。

(6)“的”字的短语——语意不明、搭配不当、偷换主语或语序不当
①天渐渐地黑了下来,外面又刮了风,街上的行人也渐渐稀少了,修伞的心里非常着急。

语意不明,“修伞的”可能是“修伞的顾客”也可能是“修伞的师傅”。

②2003年8月3日晚,在北京天坛举行了第29届奥运会会徽发布仪式,当晚祈年殿的灯火辉煌,更显得雄伟壮丽。

搭配不当,误用“的”字,偷换主语,造成“灯火”与“雄伟壮丽”不搭配,应删去“的”字。

③湖南省历史博物馆近日展出了数以万计的八千年前新出土的栽培稻。

语序不当,应将“新出土的”调至“八千年前”。

2.抓词语标志
(1)介词——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主客颠倒、主语残缺
①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搭配不当,应为“从……中”。

②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

第二天,世界各人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

介词使用不当,应为“对”。

③焦裕禄这个名字对青年人可能还有些陌生,可对四十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

主客体颠倒,应为“对青年人来说”、“对四十岁以上的人来说”。

④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应删去“对于”。

(2)代词——语意不明、重复
①老人在80岁的时候,还清楚地记得哥哥参加学生运动时对自己的评价:一个温情主义者。

语意不明,“自己”到底是指“老人”还是指“老人”的“哥哥”。

②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游戏软件,否则,不出新软件,就难以抵制不健康的盗版软件。

重复,“否则”即“如果不这样”的意思,与“不出新软件”重复。

(3)连词(关联词)——关联词搭配不当、残缺,分句语序不当(分句关系不符合逻辑)
①尽管你的礼品多么微薄,但在农民心上,却象千斤重的砝码。

关联词和副词搭配不当,此处应用确指的“这么”,“无论”和“不管”后应用不确指的“多么”。

②他虽然是个农民,平常喜爱学习,识不少字,编秧歌也在行。

关联词残缺,应在“平常”前加“但是”。

③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关联词位置不当,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应在主语之前,应将“不是”调至“质量”前。

④如今“阿Q”一类的“字母词”已遍布汉字文化圈内,不但进入了教科书,而且活跃在各媒体上。

语序不当,出现了递进关系,程度重的应放在后面,应为“不但活跃在各媒体
上,而且进入了教科书”。

(4)文言词语、书面语——重复
①在交通干线上设卡收费的方案必须经地方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并公诸于社会。

“诸”即“之于”,“于”与它重复。

②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精彩绝伦,可以堪称一流,受到世界舆论的普遍赞誉。

“堪”即“可以”,“可以”与它重复。

③听了他对事实真相的陈述,我在心里由衷地感谢他。

“由衷”即有“在心里”的意思,重复。

④《语文大辞典》编委会,为了使辞典有较高的质量,在躬耕修典三个春秋的编纂过程中,着重控制了关键程序。

“躬耕修典”即“编纂”,重复。

注:类似的错误用法还有“过早夭折”“过分溺爱”“卫冕桂冠”“令寒舍蓬荜生辉”等。

(5)两面性的词语——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
①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

“能否”是两面性的词语,与后面不一致。

②我怀着恐惧的心情,担心灾难会不会降落到姑妈头上。

(“担心”“不会”,不合逻辑)
(6)“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
①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防止”与“不再发生”不合情理,应去掉“不”。

②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忌”或“不可”去其一。

③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疑问句再加双重否定,变成了三重否定,不合逻辑。

④近几年来,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无时无刻不”相当于“每时每刻都”,此处与“忘”用,与后“积累了大量的资料”矛盾。

(7)“前去”“新生”“保管”“没有”“走”“和”等多义词或多义短语——语意不明
①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目前去汇报。

是“15日之前去”还是“15日这一天去”,意思不明。

②在喧天的锣鼓声中,这所有名的老校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新生。

是“新同学”还是“新生命”,意思不明。

③此次选举村民委员会主任,他们谁也没有干涉王尔德的权利。

“没有”兼有副词和动词的性质,是“没有干涉王尔德被选的权利”还是“没有干涉王尔德选别人的权利”,造成语意不明。

④独联体国家的人民看不上2002届世界杯足球赛。

(是“看不到”还是“瞧不起”,意思不明)
⑤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和”有介词和连词的性质,造成语意不明。

⑥教育部就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范围发出通知,指出物理学科初中教学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