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品味本文准确、简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的结构和要素,理清文章的层次和脉络。
(2)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2、教学难点
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和伟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重要的时刻被记录下来。
今天,
我们将一同走进一则重要的新闻报道——《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去感受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毛泽东。
2、背景:1949 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军
队主力已被消灭。
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
民解放军南进。
1949 年 4 月 20 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 月 21 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
第二、第三野战军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
速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
4 月 23 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
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三)新闻知识讲解
1、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的要素:包括“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通
常被称为“5W1H”。
3、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1)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2)导语: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新闻的核心内容。
(3)主体:详细报道新闻的具体内容。
(4)背景:介绍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
(5)结语:对新闻进行总结或展望。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思考:这则新闻报道了什么事件?
(五)分析课文
1、标题分析
(1)提问: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有什么特点?
(2)明确:简洁明了,直接点明了新闻的核心内容,突出了“胜利”这一关键信息。
2、导语分析
(1)找出导语部分。
(2)提问: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
(3)明确: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交代了渡江的时间、人物和事件。
3、主体分析
(1)主体部分报道了哪些内容?
(2)明确:主体部分详细介绍了渡江战斗的情况,包括渡江的兵力、战况等。
(六)语言品味
1、本文语言准确、简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
例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
分析:“至发电时止”,时间表述准确;“已渡过三分之二”,数量表述准确。
2、文中运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例如:“英勇”“突破”等,突出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和战斗的激烈。
(七)拓展延伸
1、让学生收集近期的新闻报道,分析其结构和语言特点。
2、假设自己是一名战地记者,写一篇关于本次渡江战役的后续报道。
(八)课堂小结
1、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新闻特点。
2、强调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和伟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阅读其他新闻报道,加深对新闻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闻的结构和语言,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但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的表现不够积极,今后应加强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以上教学设计围绕《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一文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新闻的特点和语言,感受人民解放军的伟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