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内地铁建设的部分改进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国内地铁建设的部分改进之处
摘要: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均已进入了大规模的现代化地铁建设阶段,但事故也频发,工程质量问题也值得探究;经济实力增强的同时,面临的周边军事压力也在逐渐升级。
为我国地铁长期健康发展,进一步减少地铁事故人员死亡率,笔者在地铁事故频发的大背景下,结合国内地铁安全建设现状,提出了国内地铁建设的部分改进之处,这对我国大深度地铁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国内地铁安全性建设以及战时抗打击能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铁工程;安全建设;军事化;改进
abstract: our many cities are already entered the
large-scale modern subway construction stage, but frequent accidents, engineering quality problem is worth discussing; economic strength and at the same time, and face a military pressure surrounding gradually was also upgrade. for our country’s subway long-term health development, further reducing the subway accident personnel mortality, the author in the subway accident frequency in the backdrop, combined with domestic subway construction safety status, the domestic subway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improvements, the depth of china’s big of subway construction,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domestic subway safety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the resistance
war against ability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key words: the subway engineering; safety construction; militarized; improvement
前言
地铁作为缓解各大中城市的交通压力的强有力手段,取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但由于地铁工程的本质特征和环境因素的双重作用下,突发事故一旦出现,其对内部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必将构成巨大威胁,对国内民众的心理恐慌也将构成挑战,其国际影响亦不容忽略。
由于其封闭、狭窄、快速、人员集中、系统复杂等诸多特征决定了其在规划、施工、运营管理以及事故处置等方面与其他运输工具或者地下工程存在着一定差异。
这些差异导致了地铁抗灾能力脆弱,抗攻击的能力更弱。
因此,地铁也就成为了遭各种极端主义的重点攻击对象。
2003年韩国大邱地铁发生人为纵火事故,导致近200人死亡。
这对我国地铁建设无疑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针对目前国内地铁的安全建设现状,各方面均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1国内地铁的安全建设现状
1.1初期规划考虑不全面
地铁工程是一项巨大的投资,现代地铁每公里造价甚至超过6亿人民币。
为节约成本,埋深选取过小,会对地面建筑有较大的的沉降影响,在受各种攻击时的生存能力也将大打折扣;部分地铁车站
并没有单独设置救援应急通道,只有客流通道,这将对在事故发生时的救援工作形成不小的挑战;地铁入口处的设置过于开放化,绝大部分的入口均为露天敞口式,毫无隐身性可言,这在战时将会大大增加被高精确性制导武器发现的可能性;地铁的抗电磁打击能力几乎为零,在信息化战中极易受到毁灭性打击等等各有缺陷。
1.2建设施工方面问题突出
目前国内的地铁施工技术尚不太成熟,多借鉴于国外,且施工的大型重要设备如地铁盾构机还存在着诸多的技术瓶颈,这无疑会限制工程的开展;而国外的设备先进但价格昂贵,将会加大成本。
为节约成本所采取的开挖方法不当所导致的事故也不断。
辽宁地铁施工现场出现大量土石塌方、涌水;2008年11月杭州地铁施工现场大面积塌陷至数近20人死亡。
另一方面,违反基本建设程序,擅自开工、抢工期、地下管线控制不到位、土质结构考究欠缺等一系列施工大忌均泛滥,加大正式运营的安全保障难度。
1.3运营管理事故频发
运营管理阶段是地铁建设的重中之重。
但国内诸多站点均或多或少出现了不可预料的各种事故,扰乱地铁的安全秩序。
各线路试运营时间过短,各类问题不能充分显现;网络化运营观念认识不够,其作用未得到完全利用;各类专业人才极为缺乏,导致运营的准确性受到质疑;数字化监控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期阶段,部分岗位人员配置显得臃肿;事故发生后的及时正确处置机制残缺不全,使得
事故人员伤亡过大;事故影响力认识不够,放松了对安全建设的警惕。
譬如2011年9月上海地铁列车追尾,其中事故发生时工作人员处理不当占大部分因素。
2建设施工管理严格化
目前国内从事地铁施工的队伍多隶属于工程局,属国有企业,竞争力有所下降。
现场的施工人员多由民工队伍组成,虽部分具有一定的施工经验,但其缺乏相应的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技术员也相应较为欠缺道德素质,此大背景下使得其不太重视施工质量,间接导致在出现各类事故时具有扩大化效应:人员伤亡扩大,事故处理难度扩大,维修成本扩大,不良社会影响扩大等。
为此,各施工单位不能仅靠规模大小、年产值多少来扩大影响力,而还应该通过重新建立的质量评估体系来衡量企业的能力,开发商尽量采用质量评估等级较高的承包商承担施工作业,由此高低质量等级的划分可形成各施工单位之间的良性竞争,不断以提升质量来增强在业界信誉。
以下是一种施工质量等级评估体系:
3军事化的运营管理
3.1精简机场安检加以利用
虽然地铁首要考虑的是减少各个环节给乘客带来的不便,特别是上下班客流高峰时期,分分秒秒也显得尤为重要,进站时间却占了大部分,但运营公司不得不对乘客进行安检,可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目前,地铁遭受恐怖袭击的概率之所以如此之高,对于地铁方
面而言,其根源在于没能有效的阻止恐怖分子进入地铁内;而若能将袭击因素阻挡在站口之外,毫无疑问会将事故发生率下降到一个可观的程度。
但是多数城市地铁站的危机感还不强,对安检没有足够的重视,只有常见的检测仪:①普通x射线安检仪②探测检查门③手持式磁性探测器;但是恐怖分子也依靠高科技伪装袭击源,导致安检的漏检率和失误率很高,不能严格的做到控制潜在威胁在外。
然而,既要不耽误乘客时间又要做到真正严格的安检,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将机场安检经过精简后加以套用,采用高科技、新设备来提高效率。
目前机场某些使用比较成熟的安检方式可以较为恰当的应用在地铁安检中:
1)人身检查
对于严格的人身检查可以采用毫米波成像仪,进行二次深层次检查。
其根据人体辐射的毫米波比金属、陶瓷、塑性或粉装炸药、衣物、绝缘物质都多和穿透性极强特征原理。
在毫米波摄像机前,只剩人体轮廓,人身上其余物件均被衬托出且明显可见。
目前,毫米波成像仪是最有效的人身安检仪。
2)行李检查
对于行李检查则可采用双视角改进型x射线检查仪,从不同方向发射x射线,提供行李双向透视图像,避免单向透视图像较为模糊的缺点,可清晰看清行李内物件。
必要时再利用电子鼻(气味识别)
检测是否存在毒品、液体炸药等,此法效果亦较理想。
将机场安检移植到地铁中看似给乘客带来麻烦,其实不然,只需要选取最理想的方式即可,无需像机场安检一样进行多项重复检查。
安检人员必须是公安机关反恐部门人员而非地铁方面的员工,且须经过专业化培训后才能派遣其胜任,同样也能做到迅速高效。
3.2列车调度做到分秒精确化
日本新干线的高效率运行是众所周知的,一直是行业所追求的目标,而地铁作为短途运输,其效率应当比新干线高效才行,但是国内大多地铁运营效率远不如新干线高,各方面均有诸多改善之处。
需要尽可能做好以下工作:
3.3数码智能监控技术(dims)的应用
目前所有地铁站内均安装有摄像头等监控系统,仅仅能起到一个记录图像的作用,由于只能依靠人为的识别判断,对于人物监控能力很有限,对侥幸逃脱安检的恐怖分子的监视作用更小,潜在的安全风险仍然不可忽略,但如果将巡航导弹中的数码智能监控识别技术经过改进应用于地铁中则能起到很好成效。
其采用数字化技术与高性能计算机联合营造一个智能环境:在地铁一定距离间隔内安装足够数量的数字化摄像机与话筒,进行全视野监控,将录像与声音传输至安装于地铁安全部门的中央处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对各自视野中的环境情况、人物面貌、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进行分析、比较,并作出评估,最后采取有效措施。
包括:
①跟踪系统(ts),实时的跟踪在智能环境中走动的人和事物,将其辨认出来,并能辨别其表情、搜集其声音信息,尽管在拥挤的客流中,被跟踪的人也无处可藏匿;
②语言搜集系统(lcs),将各个语言搜集单元内将每个乘客的语言甚至嘴型搜集起来,通过数字化传感器转换成电信号加以传输,即使在吵闹的环境下也能记录下来;
③中央处理系统(cps),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前两大系统的信息统一融合,经过分析解读乘客讲话含义,联合其对应的图像判断该乘客的大致行为意图,并据此制定相应方案加以防范。
数字化智能监控技术的使用虽具有很高的效率,但技术含量过高导致成本也过高,加上技术尚不成熟以及受个人法律因素影响,因此全球范围内使用极少,目前只在美国少数部分部分地铁站内使用,但国内地铁可试点引进加以使用。
4事故处理快速、高效
地铁事故发生容易引起短时间的大量伤亡,因此及时、高效处突成为了则显得尤为关键。
目前国内尚未发生过大规模的地铁伤亡事故,救援实战经验也就相当欠缺,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国外的大规模伤亡事故并总结经验,建立模型仿真演练,做到未雨绸缪。
先进的的处突平台重点应当在一下几方面得到技术支持:信息的发现(即预警),信息的传输(即通讯),信息的分析处理(即决策响应)。
(1)预警
预警阶段必须要保证所需时间足够短,特别是生化袭击,时间越长引起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就越大。
预警主要有三种方法:
①采取技术手段加强自动化预警,比如在一定距离内安置各种传感器(热量传感器、辐射传感器、化学制剂传感器等),具有小巧、灵敏、安全等优点,针对不同的灾害特征做出具体预警措施;
②组建地铁日常巡逻部门,不间断派遣工作人员出勤巡逻、发现并报警,以此避免硬件设备的误报警导致的不良反应。
这要求巡逻人员具有丰富经验,能准确查出设备险情以及乘客的反应,并按照部门要求同时对乘客进行行李抽检等;
③在站内显眼地方安置一定数量的报警电话和报警提示语,发生事故后乘客可在第一时间快速通知部门,避免巡逻和误报警所存在的漏洞。
(2)通讯
地铁线路狭长、封闭,视野很窄,不利于传递各处信息,因此建立无线局域通信网络系统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在发生战争时能够快速的联络不同地点的信息加以共享。
目前良好的即时通讯系统应包括:
①无线网络通讯。
在车站内安置独立的无线通讯信号发射器(核心设备加以隐藏),站内所有工作人员配置随身携带的信号接收终端(如微波信号对讲机,信号传输距离长、信号良好),进而与总部保持联系并及时报告巡逻时发生的各种现象;
②有线网络通讯。
自动化预警设备通过有线网络与总部保持网络畅通,时刻传回相应信息,并通过有线网连接至紧急自动处理设施如绝缘门的开闭、伞形罩的开启等;
③网络通讯安全保障系统。
目前网络安全性并不高,一旦网络崩溃,整个通讯就陷入瘫痪状态。
主要是增设网络攻击防护系统,用以防止黑客入侵破坏,保障软件安全性;对各种通讯管线加以电磁屏蔽,防止战时的高科技电磁打击,保障硬件的安全性。
(3)决策响应
决策部分是处突平台的核心部分,由指挥部和后勤部组成,应在事故发生后的极短时间内组建而成,最好做到实时戒备,处于带令状态。
突发事件发生后,指挥部应打开预先设置好的各路信息收集系统,接收信息并处置。
应依次做到:
①结合预备的情景库、基础信息库准确分析出突发事件的类型、性质,并由系统迅速出台相应的初步救援方案(可在平时预先模拟出灾害并拟定出假想方案);
②立刻停止在本站即将出发的列车和即将进站的列车,避免在生化袭击时列车进出站所引起的活塞效应,防止局势进一步恶化;③组织人力、物力和各种通信手段实施现场封锁,紧急疏散人群的同时并及时判断是否开启预备紧急逃生通道,在出现大量拥挤、踩踏时紧急发动武力管制,严格控制现场秩序;
④在遇到毒气等生化袭击时还要准确判断出是否开启备用紧急
通风道和联络通道,有时错误的通风会加剧逃生环境的恶化,遇到火灾时立刻将全部灭火装备和人员投入救灾中;
⑤启动现成配置的医疗救治系统,救护车和现场急救设备时刻待命,并通知最近的医院紧急投送救援资源,做好准备,医疗队保持工作连续而不空缺。
5小结
城市轨道交通产业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大发展时期,但经验不足,运营防灾系统仍然不完善,在处理事故时效率低下。
未来的长时间内,应加强地铁防灾设备和技术的研究,通过软件模型模拟灾情得出较为理想的应急方案,并在实际中进行有大量乘客参与的真实的处突模拟加以检验,并总结出不足和改进之处,使地铁的防灾救援措施系统化。
参考文献:
[1] 郭月容,郑茂辉.地铁隧道毒气事故的防治与应急处置探讨[j].灾害学,2010,25(z1):63-66.
[2] 周国印,沈卫东,王盛春等.地下工程的隐身与防护[c].//中国电子学会电子对抗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
册).2003:894-897.
[3] 何理,钟茂华,史聪灵等.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6):128-132.
[4] 高雪香,杨其新.地铁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初步研究[j].城
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9(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