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53与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153与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发布时间:2022-08-01T05:13:51.458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0期作者:张孔明,陈婷婷,孙艳
[导读] 目的:探讨分析乳腺癌患者血清中CA153与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的表达,分析其临床应用意义。

张孔明,陈婷婷,孙艳
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乳腺科江西九江332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乳腺癌患者血清中CA153与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的表达,分析其临床应用意义。

方法:将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内将我院中收入的乳腺癌患者42名作为本次实验对象,同时录入该时段内我院中收入的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女性42名作为本次实验对象,记录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两组研究对象,由医务人员对患者的CA153与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进行评估,分析两组差异。

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发现实验组内患者的CA153与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均高于对照组,组间经对比分析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CA153与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针对乳腺癌患者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将CA153与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联合应用于乳腺癌患者的病情诊断中,有助于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了解患者后续治疗的效果,具有良好的可应用价值。

关键词:CA153;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乳腺癌;血清表达;诊断方法
乳腺癌作为危害女性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近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

统计显示,2018年美国女性乳腺癌新发病例超过26.6万,占女性所有恶性肿瘤的30%,远超第2位的肺癌(13%)及第3位的结直肠癌(7%)[1]。

在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统计数据中,乳腺癌居女性新发恶性肿瘤的第1位(15%),并已成为45岁以下女性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首位[2]。

目前乳腺癌治疗包括手术、放化疗、内分泌治疗及生物靶向治疗,然而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影响因素仍然是复发转移[3]。

因此,早诊断、早治疗是延长乳腺癌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如何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加精细、准确地个体化治疗应是研究的重点。

本次研究探讨分析乳腺癌患者血清中CA153与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的表达,分析其临床应用意义,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内将我院中收入的乳腺癌患者42名作为本次实验对象,同时录入该时段内我院中收入的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女性42名作为本次实验对象,记录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对照组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3~65岁,平均(41.12±1.10)岁。

实验组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3-65岁,平均(41.23±1.88)岁,
纳入标准:乳腺癌患者均符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5年版乳腺癌诊断的相关标准;术前未进行新辅助化疗;无合并远处脏器转移的原发乳腺癌。

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女性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患有其他恶性肿瘤及妇科疾病者;患有心、肝脏、肾等严重疾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有远处脏器转移。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完整,可进行统计研究,患者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清晨时段对研究对象空腹采集静脉血15ml,置于无抗凝剂的离心管中,3000r/min,离心15min后将上层血清分离,保存于—80℃冰箱备用。

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清TSGE试剂,具体过程为:取血清40μl,加入TSGF试剂,剂量为1.0ml,摇匀后于沸水中加热,拿出后再立即置于冷水中冷却,并离心,时间分别为15、5、5 min,离心转速为1000 r/min,获取上清液,在470 nm波长条件下比色,以64U/ml为参照值,超出参照值即为阳性,测定吸光度(A值),取20、40、60、80、100 U标准液,完成标准曲线制备,并求出相应的TSG F含量(u/m 1) 。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CA153与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指标,评估组间差异。

1.4数据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X±S以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T法,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发现实验组内患者的CA153与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均高于对照组,组间经对比分析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

见表1。

3.讨论
研究表明临床上许多乳腺癌患者具有相同的病理分期及组织学类型,但是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和预后等方面差异极大,主要原因为乳腺癌存在不同的分子分型。

乳腺癌分子分型可以帮助预测乳腺癌复发、转移危险度、生物学特性、治疗敏感性,还能评估预后,为临床治
疗的个体化、评估预后方面提供一个新启示[4]。

因此,如果能从分子水平对肿瘤进行分类,精确判断其生物学行为,选择针对性更强的治疗方案,将可以获得更高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在日常的病理诊断中,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因其成本低、检测时间较短及易操作等特点,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可和应用于乳腺癌分子分型[5]。

因此如何通过观察其他指标,协同提高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对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特异性及准确性,降低其潜在的不确定性,提高其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发挥免疫组织化学在替代分子分型方面的作用,为乳腺癌诊治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是研究者重点解决的问题。

而随着医疗保健成本的增加和新型分子靶向治疗的引入,肿瘤生物标志物(TSGF)已成为辅助乳腺癌早期诊断及确定预后预测治疗效果和治疗后疾病监测的一种有效工具。

肿瘤标志物的含量与肿瘤细胞或组织的大小呈平行关系,并能通过定性或定量检测,而被应用于临床以反映癌症患者的期别(早、中、晚)和治疗预后。

但目前国内大部分研究学者是将TSGF与溶血磷脂酸(LPA),糖链抗原153(CA153),糖链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等指标进行联合检测,应用在乳腺癌的诊断和化疗效果方面[10-13]。

然而,关于TSGF对乳腺癌患者发生、发展、个体化治疗及预后影响的研究不多,且国内外尚无TSGF与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综上所述,CA153与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针对乳腺癌患者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将CA153与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联合应用于乳腺癌患者的病情诊断中,有助于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了解患者后续治疗的效果,具有良好的可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毛平,成莉,黄秀兰,李石. CA153、TSGF、HE4和GDF3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意义[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40(06):758-761.
[2]王燕敏. 血清CA153与TSGF指标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社区医学杂志,2018,16(12):79-81.
[3]安丽颖,陈园,王鹏. 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A153、CA125及TSGF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J]. 实用癌症杂志,2018,33(04):550-552.
[4]贾举闻,付峥,葛麟,王国昌. 血清半乳凝素-3、糖类抗原153和肿瘤特异生长因子结合乳腺钼靶X线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7,24(02):135-138.
作者简介:张孔明,1985.1,男,江西,汉,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乳腺癌,主治医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