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毛的生命意识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 业 论 文(设 计)
题 目 浅谈三毛作品中的生命意义
学生姓名 尹成兰 学号 1551201206972
入学时间 2015年春 专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李忠贵
试点单位 巫山电大
重 庆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2016 年 10 月 20
日
目录
摘要 (3)
引言 (4)
一、生命意识的表现 (4)
(一)对自由的追求 (4)
1.个人自由的追求 (4)
(1)“流浪”的自由 (4)
(2)心灵的自由 (5)
(3)写作的自由 (5)
2.同情他人的不自由 (6)
(二)爱的光辉 (6)
1.她爱朋友 (6)
2.她爱丈夫 (7)
3.她爱亲人 (7)
4.爱自己和需要帮助的人 (7)
(三)纠结的死亡情绪 (8)
二、生命意识产生原因的探析 (8)
(一)曲折的人生 (9)
(二)儒、道思想的纠结 (9)
(三)信仰——基督教教义 (10)
三、结束语 (11)
参考文献 (11)
浅谈三毛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摘要】通过阅读、分析三毛作品和对三毛生平经历的研究,探讨三毛对生命的态度。
三毛生命意识的表现为:对自由的追求;对爱的表达;纠结死亡的情绪。
三毛生命意识产生
的原因:挫折的人生;儒、道思想的纠结;信仰——基督教的教义。
人活着可以为“心”,但是人活着,离不开人类的大环境。
她不应该只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忘记了这是现实
生活。
所以即使面对无奈的人生,也应当用儒家思想来调节自己,并用儒家的积极心态来面对人生。
【关键词】三毛,生命意识,自由,爱,死亡
【引言】
三毛是一个以流浪为基础的作家。
在她的作品中所反映出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态度是很少有人去触碰的,但是还是有的。
如肖建勋的《论三毛作品的人生意蕴》(文教资料)、罗名誉的《谈三毛散文中的死亡意识》(南京广播大学学报)、吴智斌的《对真、善、美理想世界的不朽追寻——三毛作品评价》(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等,但是这些对于三毛生命意识的探究是不全面的,有的也不是从作品的角度来研究的。
一、生命意识的表现
“生命意识是作为一切事物的本源和基质的生命本体的外在化和客观化,是一种对于生存和生存价值的体认和感悟。
一般来说,生命意识包括浅层次的生存意识和深层次的生命价值意识。
就生命本体而言,是指生命的物质形式和感情欲望就生命价值而言,是指为了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与永恒而达到的生命理想境界。
”[1]
无论怎样一个人都会呈现出他对生命的感悟,更何况是一个思辨的文人。
文人在其生活的文化背景下,在其日常生活与创作中,或多或少都能体现出其对生存和生存价值的体认和感悟。
像三毛这样一位作家,这样一位以流浪为基础的作家,在其作品中又表现出哪些生命意识呢?这些生命意识的产生与作者的经历、思想等又有什么关联呢?并且这些生命意识对我们又有怎么样的影响与启示呢?。
(一)对自由的追求
三毛曾经坦言:“我,只是一个实际的人,我要得着的东西说起来十分普遍,我希望生儿育女,做个百分之百的女人。
我今生唯一锲而不舍,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地只不过是保守我个人的心怀意念,在我的有生之日,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
[2]这是一个把自己定义为平凡人的女人,但是她却希望追求自由的身躯与心灵,希望能“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
这种追求自由的生命意识在其内心深处骚动,于是在她的作品中就透露出她是一个多么向往自由的人。
1.个人自由的追求
(1)“流浪”的自由
三毛是一个喜欢把意识深处的渴望,用一种外化的形式加以诠释的女人。
她将这种对个人自由的追求用外化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她用流浪来诠释着她的自由。
在《赤足天使》中我们看到了这个追求自由的大孩子。
当她看到卡门展示出买回来的二十八双新鞋子时,心里便开始想:“一个多了些金钱的人,在生活上,精神上,通往自由之路的理想应该更是畅通些才是,她不用这些金钱去享受生命,竟然买下了二十几双拘束自己双脚的东西回来。
”小时候的光脚,小
学时的球鞋,十六岁时的淡玫瑰色的红皮革鞋,到最后迷恋上凉鞋。
这样的一个穿鞋的变革史,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渴望自由的孩子。
凉鞋,在三毛看来是自由的象征。
她说:“我喜欢我的心灵和我的肉体都与世无争,鞋子决定我心情的宁静和舒泰。
”她指出也许有一天,人们会改变这种衣着打扮“不是为一己的舒适,而是对工作环境和他人的尊敬”的观念。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三毛对于自由的理解。
身体的不被束缚是可以通往心灵自由的一个渠道。
就连对于自己的脚,她都不愿意被拘束起来。
这种为了追求的心灵而将自由外化的行为足以说明其对自由的追寻。
(2)心灵的自由
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曾说:“……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不觉得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的生活轨迹,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
”她希望自己能得到自由,不仅仅是身体的自由,也是心灵的自由。
她到处流浪,喜欢“每一次从一个地方出发到另一个地方,就有一种对未来的期盼、迎接和挑战,而人生的美好就在这种未知。
”三毛也曾在回答读者的《如果我是你》中说过:“……我也反复思索过许多次,生命的意义和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那便是‘寻求真正的自由’、然后享受生命。
”“海外求学”、“异地谋生”、“沙漠结伴”、“海岛折翼”、“高原漫游”都让我们看到她一生都在四处漂泊,都在为着美好的未知而追寻,为着自由而追寻。
三毛对于心灵自由的追求也表现在其追求独立人格上。
她追求自我,不愿意放弃自我独立的人格,不愿自己的人格受到他人的牵制。
她尊重荷西的独特性格,同时她却不承认是荷西的另一半。
她认为自己有独立的人格才能使自己更好地思考人生。
所以在《素人渔夫》中,让我们看到为了生活去海边抓鱼,但是又不失浪漫的爱情故事。
并不是所有的贫贱夫妻都能印证那句话——“贫贱夫妻百事哀”。
这样的夫妻就是一个例子。
生活的喜怒哀乐全在于彼此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格的独立才能更好地处理好夫妻间的关系。
如果一方为了另一方而失去自己应有的人格,那么就成了依附品。
失去了自我的人,必然在婚姻中失去爱情,失去彼此。
(3)写作的自由
三毛对于创作是当“游戏”的,创作完全是自由自在的。
她认为她不是在创作,而只是记录,她说自己不会虚构故事。
她自认为自己像“民间艺人”。
她不肯为任何改变她的文风,哪怕是自己的父亲。
她在《一生的战役》中写道:“我不是为了迎合任何人而写作——包括父亲在内。
”“只肯写心里诚实的情感,写在自己心里受到震动的生活和人物那就是我。
”她认为是故事和生活在创造她的笔。
她说她写作没有任何“使命感”。
写与不写,全在想与不想,笔可以随时阁下或拿起,只看心境如何,完全是自我精神的满足。
在三毛不再是二毛时,曾有人叫她在技巧方面加强,要她写出三毛的情绪,三毛的心境。
三毛回应说:“我现在已经是那样平淡的人,我的情绪,我的心境就像白开水。
”[3]这是三毛在告诉我们“我”写作是随心境的,“我”很自由自在,“我”不会刻意去强求写作技巧与方法。
也许从表面上看,文章是比
较平淡,可是就是这样平淡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作家三毛那时真实的感情。
这种“游戏”式的创作方式就是一种追求自由的最好体现。
2.同情他人的不自由
三毛对于追求自由的生命意识也是通过对别人不自由的同情的来加以表现的。
在《哑奴》作品中那个被呵来斥去的只有八九岁的奴隶孩子,实在让人心疼,他没有得到人应该有的自由。
他们奴隶被人从沙漠抓来,关上一个月就不跑了,从此世世代代传下来,他们的下一代生来就是奴隶。
三毛很是不平,在告别财主时,她用她的方式表示了她对于这种行为的不满。
她不要跟财主握手,因为在她看来这种人“我”不要跟他再见面。
三毛同情小孩,给了他两百块钱。
但在三毛看来这样的亲善形式真的很让她羞耻。
金钱能代表什么呢而这个孩子的父亲哑奴更是让三毛揪心。
不但要在烈日的灼晒中劳动,而且啃的是羊吃的食物。
三毛同情他,给他吃的,叫他进屋遮太阳,给他家人帮助,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哑奴。
她和荷西也曾想让哑奴获得自由,可是却不得要领。
并且替他争取到了自由之后,哑奴的命运又由谁来负担。
本以为哑奴的命运已经很惨了,可是谁知道哑奴还会被人卖掉。
这是三毛万万没有想到的。
虽然她尽可能地不让哑奴被卖掉,可她还是无能为力。
哑奴被卖掉了,留下给三毛的是满面泪水,以及对于生命自由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哑奴也曾明白自己身体虽然不自由,只要心是自由的就好。
可是三毛的内心是多么希望哑奴的身体与心灵都是自由的啊!也许正是因为看见别人的不自由,更加坚定了她一生不断追求自由的渴望。
(二)爱的光辉
三毛的作品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有像《中国饭店》之类的鸡毛蒜皮的温馨小事,有像《收魂记》之类的异域风俗文化的奇观,也有像《哭泣的骆驼》中《沙巴军曹》中那样震撼人心的小人物的感动等等。
而这些文章都由一个字串联起来——爱。
并且这种爱是一种博爱。
她明白“爱,是人类唯一的救赎”。
1.她爱朋友
他对于朋友的爱是宽厚的。
面对《芳邻》中朋友的有借无还,反而还理直气壮地说“你伤害了我的骄傲”的行为。
三毛她宽容,忍耐着她们的贪婪,对他们有求必应,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愿伤了邻里和气。
三毛爱她的朋友,也爱荷西的朋友。
她因为爱她的朋友,所以能为沙伊达不顾自己的危险能给哑奴最大帮助,希望哑奴得到自由能为《娃娃新娘》中的洛卡给予最大的帮助与宽容。
正如她在《说给自己听》中说的“我相信,燃烧一个人灵魂的,正是对生命的爱,那是至死方休”因此她能在《悬壶济世》中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那些生病的人。
洛卡在结婚前大腿内侧长了一个红色的疖子。
在他们当地人的观念里,这些地方是不能给人看的。
所以家人只能让她痛得在地上呻吟。
他们不急,而三毛急了,她用中国的土方法治好了洛卡。
她能为邻居哈蒂耶陀的表妹检查出在他们当地人看来是快死的人的病,结果就是饿的!她也愿意去当兽医,接生牲畜。
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都是源于爱。
2.她爱丈夫
三毛深爱着她的丈夫,在无数个漆黑的夜里三毛在心里自言自语:“感谢上天,今日活着的是我,痛着的也是我,如果叫荷西来忍受这一分又一分钟的长夜,那我是万万不肯的。
幸好这些都没有轮到他,要是他向我这样的活下去,那么我拼了命也要跟上帝争了回来换他。
”[4]她不要荷西难过,不要荷西痛苦,所以她自己来承受。
她写了很多篇文章来追忆她的丈夫。
《不死鸟》、《归》、《不飞的天使》、《梦里花落知多少》在这一篇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她对于丈夫的那份深深地爱。
她对于丈夫的爱已经流露到了日常的生活当中,走到哪里,做什么事儿都有她丈夫的身影。
这样的爱我们可不可以用《滚滚红尘》中的主人公来比作她呢为了爱竟然忘了周遭的一切。
3.她爱亲人
她在《妈妈的心》中追忆着妈妈的点点滴滴,妈妈的小可爱,妈妈的心。
而在作品《爱和信任》中面对父母亲“固执”的爱,三毛很是理解。
父母永远都担心自己的子女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应付人世的复杂,所以要不停地叮嘱。
而在孩子的心中,爱过多时,便是负担和干扰,会令孩子丧失了一个自由心灵的信心和坚持。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很多孩子是不能理解父母的这一片心的。
而三毛理解父母的经历和爱心,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但她希望对于孝顺不能只是“顺”而不“孝”,一味地顺从父母的生活方式,那才是真的“不孝”。
三毛父母的开明让她这个“个体”的内心很自在。
父母尊重她,理解她。
她爱她的父母胜于一切。
自己尝过的苦果,她不愿意自己深深爱着父母亲来承受。
所以她向老天爷求命,但愿先去的是自己的父母。
她又说:“我愿意在父亲母亲、丈夫的生命圆环里做最后离开的一个,如果我先去了,而将这份我已尝过的苦酒留给世上的父母,那么我是死不瞑目的,因为我明白了爱,而且我的爱有多深,我的牵挂和不舍便有多长”。
[4]441因为那份爱的重负实在是太重。
4.爱自己和需要帮助的人
三毛在爱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有爱自己的。
也许很多人都说他一生中自杀过那么多次,怎么还能说爱自己呢?那难道自杀过的人就不爱自己了吗?她深深地爱着自己,她收集自己喜欢的东西,满足自己心灵的喜悦。
在《拾荒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为了让自己快乐,让自己能够愉快,她对于“拾荒”的热爱。
她爱读书,即便是在贫瘠的沙漠中,她让父亲从家里寄书道沙漠。
她曾说:“我看书,这使我多活几度生命。
”
而对于莫里的爱,三毛是觉得不够的。
三毛认为自己愧对莫里的信任,她觉得欠负了莫里。
从莫里一开始要打折给三毛的那天开始,三毛就一直欠着他。
在莫里最需要帮助日子里,三毛却没能给莫里任何帮助。
莫里四处寻找三毛,希望三毛能拯救自己,在街头日日夜夜地苦苦盼望着三毛。
可是当时的三毛在哪里?三毛自责,深深自责自己的任性。
凭着自己一时的新鲜,认人做朋友,又凭着一时的高兴,将人漫不经心地忘记掉。
对于莫里的违警,坐牢,生病……三毛是很愧疚的,她爱着莫里这样的朋友。
她听说莫里的这些事儿后,她真的是觉得愧疚。
因为爱,让她觉得自己做的真的不好,没能给莫里爱的需要。
对于别人的痛苦,三毛将它们联系在自己的身上。
站在它们的角度去思考,这样感同身受,所以
才会明白给的爱不够。
所以会深深地自责。
她爱着世界上很多的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正如痖弦先生说的那样“三毛像一个光源,她希望普照到每一个角落,一个热源,她想把温暖分给每一个需要温暖的人”。
[5]她的爱是一种怎样的爱,用一句两句话怎能讲的明白、彻底。
(三)纠结的死亡情结
三毛对于死亡有自己的独特思考,她曾说:“我不害怕死亡,死亡是一个新阶段开始,可能是美丽的。
”
她会因为悲伤而想死。
少年时三毛曾自杀,在那么小小的心灵深处就想到了对于死亡的思索。
在《蝴蝶的颜色》中她说“但愿自己死去”,并且产生了“想到二十岁是那么遥远,我猜我是活不到穿丝袜的年纪就要死了”的心理。
她厌恶那样的教育方式,这样的教育方式压抑了少年的天性,让她小小的心灵受到极大地打击。
于是,她想也许死亡可能会更美好。
那样不必担心考试,不必担心同学的异样眼光,不必担心老师的折磨,也不必担心家人为她而操劳。
也许她认为死是可以达到另外一种极乐世界的方式,那是另一种生。
三毛有时会因为高兴而想到死。
当她得到喜欢的宝贝,收到荷西的结婚礼物,她便希望自己能死掉,那样也许会永恒。
在《夏日烟愁》中,她想定格住那份美好也想到了死。
“也是在这一个山区里,看过一席成群飞跃的野马,在长满这百合的原野上奔跑。
那一幅刻骨铭心的美,看了剧疼,只想就在那一刻死去。
”她要保留住那么喜悦,因为这样她可以避免去承受美丽瞬间即去的悲痛,也避免去承受将来亲眼看见理想的世界被毁灭的痛苦与绝望。
也许这样的死只是为了留住那美好事物,而她真正排斥死亡那是因为爱。
三毛希望自己可以死掉,但是同时她又排斥着死亡。
人都是很矛盾的,明明知道最后都要死,可是还是要拼命地活。
她在《不死鸟》中说:“虽然预知死期是我喜欢的一种生命结束的方式,可是我仍然拒绝死亡。
”因为她知道“守身即孝亲”,于是她肩负起了“不死鸟”的重担。
三毛对于荷西的思念在多少个午夜梦回的黑暗中啃噬这她的身体,让她在那空洞洞的深远孤独寂寞。
她不愿父母亲尝到她已尝过的苦酒,所以她愿意暂时做一只不死鸟。
这样的痛苦谁能真的懂得?也许只有自己。
正如张爱玲所讲:“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她的这种死亡意识萌发着爱的生机,因爱而希望死。
她选择这样的方式存活下去,也许就是因为她相信“我这一生追求的就是生命的燃烧,我希望我的燃烧,在这一生里,能够得到一些结晶,而不是一堆灰烬”。
二、生命意识产生原因的探析
我们看到三毛的生命意识是很纠结的,特别是对于自由和死亡的生命意识。
那三毛为何会产生这些矛盾复杂的生命意识呢我想这与她个人的经历有关,与她受传统中国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有关。
而爱的生命意识则与基督教有关。
(一)曲折的人生
从三毛的个人经历上看,可以说一生都很曲折,可以说那是一个传奇。
在三毛三岁的时候,因为嫌“懋”麻烦,她把它去掉了,改名陈平,就这样把自己的名字改掉了。
从小就痴迷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
小学五年级就看《红楼梦》,并且能够进入到作品当中去感受人物的感受。
十二岁因老师的墨汁涂面的羞辱,自尊心受到极大地打击。
随后,她开始逃学,后休学在家。
得了自闭症,整整与外界隔绝了七年。
而在十三岁时,竟然切腹自杀,这么小的年纪怎么能有这样的伤感情怀。
在家休学期间,父母悉心教导,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韩湘宁、邵友轩三位画家学画。
在十九岁时发表了她的第一部作品《惑》。
从此她慢慢地走上了文学这条道路。
在二十一岁时,她走出了自闭的阴影。
开始了她的第一次恋爱,这在她来说是一次里程碑似的恋爱。
后她留学欧洲,在此期间发生了许多事儿,都给她留下了极深的伤感。
在二十九岁时,爱上有妇之夫,被骗取钱财。
后与一德裔男子相恋,结果在结婚前夕,未婚夫心脏病突发猝死。
这给三毛生命中又一承重的打击。
她不堪忍受痛苦,再赴西班牙。
后与荷西结婚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加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了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
但是命运多舛,在婚后六年,荷西突然离开人世,这样的打击谁能受得了。
她在极度悲伤地心情中回到了台湾,但事隔一年,无法忘掉荷西,返回西班牙和加纳利岛,开始孀居生活。
在1981年开始了她的南美之行,后又回来任教。
在1982年出版《万水千山走遍》。
之后都以写作和演讲为重心。
而在1991年她选择了她认为的生的方式离开了人世。
看她这样一个坎坷经历的人生,少年时的被羞辱和经历的三次恋爱对她的人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少年时受到老师的侮辱,她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打击,而让她更明白想自由,不愿再受到像读书时的压迫。
而恋爱的经历更是让她明白许多人生的真谛,这三次恋爱让她更明白生命的真谛。
对于荷西,他改变了三毛的观念。
爱是需要包容的。
她曾说:“我跟他在一起,是我们最可贵的朴素的本质。
”[3]223饱受生活太多的挫折,哀伤或许也是有的,自然能对世间许多东西看得透,看得明白。
她会因此而更明白自由的可贵,明白生命的可敬,爱的力量。
(二)儒、道思想的纠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大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一种理性的道德价值生命意识。
儒家学说重人的生命,极力推崇人的能力,并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体认,以此求得生命永恒。
对生命存在的关怀终于对死亡的恐惧,故多对生命持积极昂扬的心态。
儒家的生命意识以个体生命为根本,以宇宙生命为根源,创造性地实现生命价值。
而道家推崇生命的自然本性,主张顺从自然本性而生存。
老子提倡一种法自然,尚无为的生存之道。
这种法自然从人生角度来说,就是指应顺其自然本性而生存,以无为的态度对待一切,做到“为无为”。
“无为”并非一无所为,而是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去“为”。
儒家重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道家重生命的淳洁,强调不要被异化,追求精神自由,这两种生命意义的互补便形成了中国生命意识的文化内涵。
而中国的文人大多都受到这两种思想的影响。
三毛这样一个流浪、四处漂泊的人。
她一生的传奇就在于她的不断漂泊、流浪。
为了追寻她梦中的橄榄树,心灵的家园。
她海外求学,异地谋生,沙漠定居等等的不可思议的流浪是源于她内心渴望自由的生命意识。
儒家学说尊重个体生命的思想对于三毛的生命意识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她为了个体生命的自由,宁愿选择流浪。
许很多人都说这明明表明她不愿意流浪啊,她反对流浪啊!说她是为了追求自由而选择流浪呢?是我们谁能说她不是因为尊重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理想而选择流浪呢?是她用了人们认为不尊重生命本体的方式而已。
可谁又能说其实在她内心深处是渴望着这样的尊重内心的方式呢?这样一个“我为我心”的人,我们很难说她不会选择用身体的流浪来尊重内心寻找心灵的家园的方式。
这样尊重个体内心,追求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方式就是儒家思想的表现。
在她一生中她受老庄思想影响是特别大的。
特别是死亡意识。
她认为死是另一种方式的活。
而庄子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也表现了同样的死亡意识。
其妻死后,他没有悲伤,而是在那里歌唱。
别人说他没心没肺,而他却说其妻死了也是另一种生。
三毛对于死的生命意识,是不是与庄子的“死以继生”的生死观不谋而合?并且三毛的那种追求精神的自由,人格的独立、淳洁是不是也与道家的生命意识相契合呢?但是她对于死亡的思考又与儒家思想的尊重生命是相违背的。
儒家思想认为生命是要死的有价值的,如果没有价值的死亡,那是无意义的人生。
所以她希望死,但是又排斥死亡。
而这两种生命意识的纠结促成了其纠结的死亡情结
(三)信仰——基督教教义
三毛的一生还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因为妈妈是基督教徒。
从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着基督教教义的影响。
她曾说:“感谢上帝,给了我永恒的信仰,她迎我平安的归来,又要带着我一路飞到北非我丈夫的身边去。
我何其有幸,在亲情、友情和爱情上,一样都不缺乏。
”“请不要忘记,三毛虽是个小人物,却有一颗宽阔的心,在她的心里,安得下世界上每一个她所爱的人。
”“因为上帝恒久不变的大爱,我就能学着去爱每一个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
”[6]
《圣经》中有这么一句话“亲爱的弟兄啊,我们应该彼此相爱”。
这样的博爱谁能敌得过呢?耶稣认为:博爱,不仅要爱自己的兄弟姐妹,还应该爱自己的敌人。
三毛就是这样的,虽然她爱的人,我们不能说的上是敌人。
但是她爱的人都是滚滚红尘中的一份子。
亲人,爱人,朋友,路人甲,路人乙,坏人甲,坏人乙……她爱她生活中出现的任何生命。
就连蚂蚁她都那么爱惜,她对于生命的敬畏是可想而知。
在《一个陌生人的死》中,她对加里的爱,足以证明三毛的爱是那么无私。
这个老人不是三毛的什么亲人,只是在三毛看来,他是一个生命,一个活生生的人。
她感谢生命中出现过的人,因为这让她的人生丰富。
爱,给她的人生带来了美好,让她觉得自己很自在。
她真的认为是生命就要爱,而爱,确实是人类唯一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