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的专项培优易错难题练习题及答案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1.一定温度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反应开始到10s,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是___________。
(3)下列叙述中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
a.当X与Y的反应速率之比为1:1
b.混合气体中X的浓度保持不变
c.X、Y、Z的浓度之比为1:1:2
(4)为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
a.适当降低温度b.扩大容器的体积c.充入一定量Z
【答案】X+Y垐?
噲?2Z 0.0395mol·L-1·s-1 b c
【解析】
【分析】
由图表可知,随反应进行X、Y的物质的量减小,Z的物质的量增大,所以X、Y是反应物,Z是生产物,l0s后X、Y、Z的物质的量为定值,不为0,即10s达到平衡状态,反应是可逆反应,且△n(X):△n(Y):△n(Z)=(1.20-0.41)mol:(1.00-0.21)mol:
1.58mol=1:1:2,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反应化学方
程式为X(g)+Y(g)⇌2Z(g),然后结合v=
c
t
V
V
及平衡的特征“等、定”及速率之比等于化学
计量数之比来解答。
【详解】
(1)由上述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2Z(g);
(2)反应开始到10s,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是1.20mol0.41mol
2
10
L
s
=0.0395mol•(L•s)-1;
(3)a.随着反应的进行,X与Y的反应速率之比始终为1:1,则不能判断是平衡状态,故a 错误;
b.混合气体中X的浓度保持不变,符合平衡特征“定”,为平衡状态,故b正确;c.X、Y、Z的浓度之比为1:1:2,与起始量、转化率有关,不能判断是平衡状态,故c错误;
故答案为b;
(4)a.适当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小,故a错误;
b.扩大容器的体积,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故b错误;
c.充入一定量Z,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c选;
故答案为c。
【点睛】
注意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必须是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平衡时各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等不再发生变化,此类试题中容易发生错误的情况往往有:平衡时浓度不变,不是表示浓度之间有特定的大小关系;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不表示是数值大小相等;对于密度、相对分子质量等是否不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等。
2.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A学生为了探究锌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他在200mL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粉,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实验记录如下(累计值):
时间(min)12345
氢气体积(mL)(标准状况)100240688810860
①反应速率最大的时间段是____________(填0~1、1~2、2~3、3~4、4~5)min,原因是____________。
②在2~3min时间段以盐酸的浓度变化来表示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
(设溶液体积不变)
(2)B学生也做同样的实验,但由于反应太快,测不准氢气体积,故想办法降低反应速率,请你帮他选择在盐酸中加入下列____________以减慢反应速率。
(填写代号)A.冰块B.HNO3溶液C.CuSO4溶液
(3)C同学为了探究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可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定性比较得出结论。
有同学提出将FeCl3改为Fe2(SO4)3更为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3 因该反应放热,随着反应,溶液温度升高,故反应速率加快 0.2mol·L-1·min-1 A 反应产生气泡的快慢控制阴离子相同,排除阴离子的干扰
【解析】
【分析】
(1)单位时间内生成氢气的体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锌与盐酸反应放热;
②2~3min生成氢气的体积是448mL(标准状况),物质的量是
0.448L
0.02mol 22.4L/mol
=,
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0.4mol;
(2)根据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
(3)双氧水分解有气泡产生;根据控制变量法,探究Fe3+和Cu2+对H2O2分解,控制阴离子相同;
【详解】
(1)根据表格数据,2 min~3min收集的氢气最多,反应速率最大的时间段是2~3min;锌与盐酸反应放热,随着反应,溶液温度升高,故反应速率加快;
②2~3min生成氢气的体积是448mL(标准状况),物质的量是
0.448L
0.02mol 22.4L/mol
=,
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0.04mol,
0.04mol0.2L
1min
v
÷
==0.2mol·L-1·min-1;
(2)A.加入冰块,温度降低,反应速率减慢,故选A;
B.加入HNO3溶液,硝酸与锌反应不能生成氢气,故不选B;
C.加入CuSO4溶液,锌置换出铜,构成原电池,反应速率加快,故不选C;
(3)双氧水分解有气泡产生,可通过观察反应产生气泡的快慢,定性比较催化效果;根据控制变量法,探究Fe3+和Cu2+对H2O2分解,控制阴离子相同,排除阴离子的干扰,所以FeCl3改为Fe2(SO4)3更为合理。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明确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解题关键,注意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实验中的应用,理解原电池原理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二氧化氮在火箭燃料中可用作氧化剂,在亚硝基法生严流酸甲可用作催化剂,但直接将二氧化氮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
已知反应CH4(g) +2NO2(g)N2(g) +CO2(g) + 2H2O(g) ,起始时向体积为V的恒容密闭容器中通人2mol CH4和3mol NO2,测得CH4.、N2、H2O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容器体积V=_______L。
(2)图中表示H2O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时间关系的是曲线___________. (填“甲”“乙"或"丙")。
(3)0 ~5min内,用N2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mol·L-1·min-1。
(4)a 、b 、c 三点中达到平衡的点是______。
达到平衡时, NO 2的转化率是___________ (物质平衡转化=转化的物质的量/起始的物质的量×100%)。
(5)a 点时,c(CO 2) =__________mol·L -1(保留两位小数) ,n( CH 4):n(NO 2)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 甲 0.1 c 80% 或0.8 0.33 4:5
【解析】
【分析】
依据图像,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前后物质的量变化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确定甲、乙、丙三条曲线分别代表CH 4.、N 2、H 2O 中的哪种物质;依据单位时间内浓度的变化,计算出0 ~5min 内,用N 2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达到平衡时的判断依据。
【详解】
(1)起始时向体积为V 的恒容密闭容器中通人2 mol CH 4和3 mol NO 2,测得CH 4.、N 2、H 2O 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CH 4是反应物,即起始时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 -1,依据c=n V ,得V=n c =12mol 1mol L -⋅=2L ; (2)由(1)可知,丙代表CH 4,从开始到平衡时,甲代表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加量:
1.2mol·L -1,乙代表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加量:0.6mol·L -1,故从开始到平衡时,甲代表
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加量:1.2mol·
L -1×2L=2.4mol ;故从开始到平衡时,乙代表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加量:0.6mol·
L -1×2L=1.2mol ,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前后物质的量变化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故甲代表H 2O 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时间关系,乙代表N 2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时间关系;
(3)乙代表N 2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时间关系,0 ~5 min 内,N 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量为:
0.5mol·L -1 - 0=0.5mol·L -1
,v(N 2)=1
0.5mol L 5min -⋅=0.1mol·L -1·min -1; (4)当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不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故a 、b 、c 三点中
达到平衡的点是c ;达到平衡时,c(N 2)=0.6mol·
L -1,即从开始平衡,N 2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6mol·L -1×2L=1.2mol ,CH 4(g) +2NO 2(g)N 2(g) +CO 2(g) + 2H 2O(g) ,依据方程式中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即从开始到平衡,NO 2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为:1.2mol×2=2.4mol ,故达到平衡时, NO 2的转化率是
2.4mol 100%3mol ⨯ =80%; (5)设a 点时的浓度为xmol·L -1,CH 4(g) +2NO 2(g)N 2(g) +CO 2(g) + 2H 2O(g) ,依据方程式
中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1.0-x):x=1:2,x=0.67,2n(H O)∆=0.67mol·L -1×2L=1.34mol ,
42222n(CH ):n(NO ):n(N ):n(CO ):n(H O)∆∆∆∆∆=1:2:1:1:2,a 点时,
2n(CO )∆=0.67mol ,c(CO 2) =0.67mol 2L
=0.33mol·L -1;4(CH )∆=0.67mol ,2n(NO )∆=1.34mol ,故a 点时,n( CH 4):n(NO 2)=(2mol-0.67mol):(3mol-1.34mol)=4:5。
4.新型材料 AIN 应用前景广泛,对其制备过程的研究成为热点。
(1)将物质的量均为a mol 的 Al2O3与N2充入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控制温度发生反应:
2Al2O3(s)+2N2(g) 4AlN(s) +3O2(g) △H>0。
①下列可作为反应达到平衡的判据是_________(填序号)。
A.固体的质量不再改变
B.2v正(N2)=3v逆(O 2)
C.△H不变
D.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不变
E.N2分子数与 O2分子数比为 2:3
②在起始压强为p的反应体系中,平衡时 N2的转化率为α,则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
K p__________(对于气相反应,用某组分 B 的平衡压强p(B)代替物质的量浓度c(B)也可表示平衡常数,记作K p,如p(B) =p总·x(B) ,p总为平衡总压强,x(B)为平衡系统中B的物质的量分数)。
③为促进反应的进行,实际生产中需加入焦炭,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2)铝粉与 N2在一定温度下可直接生成 AlN,加入少量 NH4Cl 固体可促进反应。
将等质量的A1粉与不同量的 NH4Cl混合均匀后置于充 N2的密闭容器中,电火花引燃,产品中 AlN的质量分数[ω(AlN)] 随原料中ω(NH4Cl)的变化如图1所示,燃烧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如图2所示。
则:
①固体混合物中,ω(NH4Cl)的最佳选择是__________。
②结合图2解释当ω(NH4Cl)超过一定值后,ω(AlN)明显减少的原因__________。
(3)AIN粉末会缓慢发生水解反应,粒径为100 nm 的 AlN 粉末水解时溶液 pH的变化如图3 所示。
①AlN 粉末水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②相同条件下,请在图3中画出粒径为40 nm 的AlN粉末水解的变化曲线____________。
【答案】AD
3
2
(1.5α)
(1-α)
p消耗O2、提供能量,均能使平衡向右移动 3 % NH4Cl分解吸热
造成温度降低,不利于Al 与N2反应 AlN + 4H2O Al(OH)3 + NH3•H2O
【解析】
【分析】
(1) ①根据反应达到平衡后,正逆反应速率,各成分的浓度不变及由此衍生的其它物理量进行分析;
②平衡时N2的转化率为α,由于反应物中只有N2是气体,所以起始压强p即为起始时N2的分压,列三段式求K p;
③碳在氧气中燃烧放出热量,焦炭既可以消耗氧气,使生成物浓度降低,又可以提供热量,这两方面的作用都可以使平衡右移;
(2)①根据图像分析,当ω(NH4Cl)=3%时,ω(AlN)最大;
②从图2可以看出,反应过程中温度会降低。
ω(NH4Cl)=3%时的温度比ω(NH4Cl)=1%时的温度降低得更多。
这是因为NH4Cl分解吸热,当ω(NH4Cl)超过一定值后,NH4Cl分解吸热造成温度降低不利于Al 与N2反应,导致ω(AlN)明显减少;
(3)①AIN粉末会缓慢发生水解反应,生成Al(OH)3和NH3;
②相同条件下,由于粒径为40nm的AlN粉末和水的接触面积更大,所以其水解速率大于粒径为100nm的AlN粉末的水解速率,由于固体不影响平衡,所以最终溶液的pH是相
同。
【详解】
(1)①A .消耗2mol Al 2O 3会生成4molAlN ,固体质量减少,当固体的质量不再改变时,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B .当3v 正(N 2)=2v 逆(O 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但2v 正(N 2)=3v 逆(O 2)表示的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不是平衡状态;
C .△H 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和是否平衡无关;
D .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容器内的压强和气体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相等的反应,在平衡建立过程中,气体总物质的量一直在改变,只有达到平衡时,气体总物质的量才不再不变,即容器内压强才不变,所以当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不变时,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E .N 2分子数与 O 2 分子数之比和起始投料以及转化率有关,当N 2分子数与O 2分子数比为 2:3时,反应不一定是平衡状态;
故选AD 。
②反应2Al 2O 3(s)+2N 2(g) 4AlN(s) +3O 2(g),在起始时加入的是等物质的量的Al 2O 3与N 2,由于反应物中只有N 2是气体,所以起始压强p 即为起始时N 2的分压,列三段式求K p ,已知平衡时N 2的转化率为α,则
()()()()23222Al O s +2N g 4AlN s +301.5-g 1.5O p
p p p p p α
αα
α
垐垎噲垐
高温起始变化平衡 K p =32(1.5)()p p p αα-=3
2(1.5)(1-)ααp 。
③为促进反应的进行,实际生产中需加入焦炭,焦炭和氧气反应,放出热量。
焦炭既可以消耗氧气,使生成物浓度降低,又可以提供热量,这两方面的作用都可以使平衡右移,从而促进反应的进行。
(2)①从图1可以看出,当ω(NH 4Cl)=3%时,ω(AlN)最大,所以最佳选择是ω(NH 4Cl)=3%。
②从图2可以看出,反应过程中温度会降低。
ω(NH 4Cl)=3%时的温度比ω(NH 4Cl)=1%时的温度降低得更多。
这是因为NH 4Cl 分解吸热,当ω(NH 4Cl)超过一定值后,NH 4Cl 分解吸热造成温度降低不利于Al 与N 2反应,导致ω(AlN)明显减少
(3)①AIN 粉末会缓慢发生水解反应,生成Al(OH)3和NH 3,AlN 粉末水解的化学方程式是AlN + 4H 2O Al(OH)3 + NH 3•H 2O 。
②相同条件下,由于粒径为40nm 的AlN 粉末和水的接触面积更大,所以其水解速率大于粒径为100nm 的AlN 粉末的水解速率,由于固体不影响平衡,所以最终溶液的pH 是相同
的。
粒径为40 nm 的AlN粉末水解的变化曲线为。
5.在2L密闭容器中,800℃时反应2NO(g)+O2(g)2NO2(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
时间/s012345
n(NO)/mol0.0200.0100.0080.0070.0070.007
(1)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已知:K(300℃)>K(350℃),该反应是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2)下图中表示NO2的变化的曲线是___,用O2的浓度变化表示从0~2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__________。
(3)能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
a.v(NO2)=2v(O2)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v逆(NO)=2v正(O2) d.容器内物质的密度保持不变
(4)能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______)。
a.及时分离出NO2气体b.适当升高温度
c.增大O2的浓度d.选择高效的催化剂
【答案】c2(NO2)/c2(NO)c(O2)放热 b 1.5×10-3mol·L-1·s-1 bc c
【解析】
【分析】
【详解】
(1) 2NO(g)+O2(g)2NO2(g)反应的平衡常数K=c2(NO2)/[c2(NO)·c(O2)],因为升温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进行,已知:K(300℃)>K(350℃),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升温平衡逆向进行,则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故答案为c2(NO2)/c2(NO)c(O2);放热;
(2)由表中数据可知从3s开始,NO的物质的量为0.007mol,不再变化,3s时反应达平
衡,NO2是产物,随反应进行浓度增大。
平衡时NO浓度的变化量
△c(NO)=(0.02mol−0.007mol)/2L=0.0065mol/L,所以图中表示NO2变化的曲线是b;2s内用NO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
v(NO)=△n/V△t=(0.02mol−0.008mol)/(2L 2s)=3.0×10−3mol⋅L−1⋅s−1,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v(O2)=1/2v(NO)=1/2×3.0×10−3mol⋅L−1⋅s−1=1.5×10−3mol⋅L−1⋅s−1。
故答案为b;1.5×10−3mol⋅L−1⋅s−1;
(3)a.未指明正逆速率,若均表示同一方向反应速率,v(NO2)自始至终为v(O2)的2倍,不能说明达到平衡,故a错误;
b.容器体积不变,随反应进行,反应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在减小,容器内压强减小,当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说明反应到达平衡,故b正确;
c.不同物质表示速率,到达平衡时,正逆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V逆(NO):V正
(O2)=2:1,即V逆(NO)=2v正(O2),故c正确;
d.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容器容积为定值,所以密度自始至终不变,不能说明达到平衡,故d错误。
故答案为bc;
(4)a.及时分离除NO2气体平衡向右移动,但反应速率减小,故a错误;
b.适当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b错误;
c.增大O2的浓度反应速率增大,且该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c正确;
d.选择高效催化剂能增大反应速率,但平衡不移动,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6.一定温度时,在4L密闭容器中,某反应中的气体M和气体N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t1时刻N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
(2)0~t3时间内用M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mol/(L·min)。
(3)平衡时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与起始时容器内压强的比值为____________。
(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比较t2时刻,正逆反应速率大小:v正____v逆(填“>”、“=”或“<”)。
(5)其他条件不变时,采取下列措施,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如何?保持恒温、恒容:①充入少量氦气: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
②充入一定量的气体N:____________。
(6)下列能表示上述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
(填编号)
A.v逆(M)=2v正(N)
B.M与N的物质的量之比保持不变
C.混合气体密度保持不变
D.容器中压强保持不变【答案】25% 3/4t3 7:10 2N垐?
噲?M >不变增大 BD 【解析】
【分析】
【详解】
(1)t1时刻消耗N是8mol-6mol=2mol,N的转化率=
Δn 2
100%
n8
⨯=
初始
×100%
=25%;
(2)0~t3时间内M增加了5mol-2mol=3mol,则用M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v(M)
=Δc
Δt
=
3
3mol
4L min
t
=
⨯3/4t3mol/(L·min);
(3)初始投放量n(N)=8mol,n(M)=2mol,t3反应达到平衡,n(N)=2mol,n(M)=5mol,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与容器内的压强呈正比,可得P(平衡):P(初始)=7:10;
(4)初始投放量n(N)=8mol,n(M)=2mol,t3反应达到平衡,n(N)=2mol,n(M)=5mol,根据单位时间的物质的变化量呈系数比,得化学反应式为2N(g)垐?
噲?M(g),t2时刻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正逆反应速率大小v正>v逆;
(5)其他条件不变时,保持恒温、恒容:①充入少量氦气,反应物浓度不变,速率不变;
②充入一定量的气体N,反应物浓度增大,速率增大;
(6)A.v逆(M)=2v正(N)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没有达到平衡状态,A不选;
B.M与N的物质的量之比是个变量,当M与N的物质的量之比保持不变,反应达到平衡,可作平衡依据,B选;
C.反应前后容器体积和质量均是不变的,混合气体密度是个定值,任意时刻都相同,不能用来判定平衡,C不选;
D.该反应从正向开始,压强会减小,容器中压强保持不变说明达到平衡,D选;
故能表示上述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BD。
【点睛】
平衡的判断,特别需要注意是否为变量,若为变量保持不变,可作平衡依据,若为定量,不能做依据,尤其混合气体的密度,相对分子质量,压强等。
7.已知:N2O4(g)2NO2(g) ΔH=+52.70kJ·mol-1
(1)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上述反应时,下列描述中,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的是___。
A.v正(N2O4)=2v逆(NO2)
B.容器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C.容器中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D.容器中气体的分子总数不随时间而变化
(2)t℃恒温下,在固定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054molN2O4,30秒后达到平衡,测得容器中含n(NO2)=0.06mol,则t℃时反应N2O4(g)2NO2(g)的平衡常数K=___。
若
向容器内继续通入少量N 2O 4,则平衡___移动(填“向正反应方向”、“向逆反应方向”或“不”),再次达到平衡后NO 2的体积分数__原平衡时NO 2的体积分数(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取五等份NO 2,分别加入到温度不同、容积相同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 2(g)
N 2O 4(g)。
反应相同时间后,分别测定体系中NO 2的百分含量(NO 2%),并作出
其百分含量随反应温度(T)变化的关系图。
下列示意图中,可能与实验结果相符的是___。
【答案】BD 0.075mol·L -1 向正反应方向 小于 BD 【解析】 【分析】
(1)根据平衡标志判断;
(2)K =
()
()
2224NO N O c c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 (3)该反应是体积减小的、放热的可逆反应,所以反应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O 2的含量增大; 【详解】
(1)A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正逆反应速率比等于系数比,所以2v 正(N 2O 4)=v 逆(NO 2)时,反应不平衡,故不选A ;
B . 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同,根据()()
m M n -
=
总总,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变量,若容器中
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而变化,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故选B ;
C . 根据m
V
ρ=
,反应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密度是恒量,容器中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故不选C ;
D . 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同,分子数是变量,容器中气体的分子总数不随时间而变化,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故选D 。
答案选BD 。
(2)
()()2420.02700.015N O g 2N 0.030.012
0.03
O g ƒ开始转化平衡
K=
()
()2
22
24
0.03
=
N
O
N O.012
c
c
=0.075mol·L-1;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若向容器内继续
通入少量N2O4,则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再次达到平衡,相当于加压,N2O4转化率减小,NO2的体积分数小于原平衡时NO2的体积分数;
(3)A.该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O2的含量增大,故A错误;B.若5个容器在反应相同时间下,均已达到平衡,因为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越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O2的百分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故B正确;
C.该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O2的含量增大,故C错误;D.若5个容器中有未达到平衡状态的,那么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会出现温度高的NO2转化得快,导致NO2的百分含量少的情况,在D图中转折点为平衡状态,转折点左侧为未平衡状态,右侧为平衡状态,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D正确。
答案选BD。
8.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
CO2(g)+H2(g)垐?
噲? CO(g)+H2O(g),
其化学平衡常数K 和温度t的关系如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为____________反应(选填“吸热”、“放热”)。
(3)能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 c(CO)不变
c.υ正(H2)=υ逆(H2O) d.c(CO2)=c(CO)
(4)某温度下,平衡浓度符合下式:c(CO2)·c(H2)=c(CO)·c(H2O),试判断此时的温度为 _________。
(5)1200℃时,在2L的密闭容器中,反应开始时加入1mol CO2、1mol H2、2molCO、2mol H2O,则反应向__________进行(填“正方向”、“逆方向”或“不移动”)
【答案】
()
()()
2
22
c(CO)c H O
c CO c H
⨯
⨯
吸热 bc 830℃逆方向
【解析】
【分析】
(1)平衡常数为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
(2)根据温度升高,平衡常数变大来分析;
(3)利用平衡的特征“等”和“定”来分析;
(4)根据浓度和平衡常数来计算平衡常数,从而确定温度;
(5)比较Q C与K的相对大小,如果Q C>K逆向移动,Q C═K,不移动,Q C<K正向移动。
【详解】
(1)平衡常数为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则
CO2(g)+H2(g)垐?
噲?CO(g)+H2O(g)的平衡常数K=
() ()()
2
22 c(CO)c H O c CO c H
⨯
⨯
;
(2)由温度升高,平衡常数变大可知,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3)a.该反应为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的反应,则容器中压强始终不变,不能作为判定平衡的方法,故A错误;
b.混合气体中c(CO)不变,则达到化学平衡,故B正确;
c.V(H2)正=V(H2O)逆,则对于氢气来说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此时反应达到平衡,故C正确;
d.c(CO2)=c(CO),该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浓度关系取决于反应物的起始量和转化率,故D错误;
故答案为:bc;
(4)c(CO2)•c(H2)=c(CO)•c(H2O)时,平衡常数K=
()
()()
2
22
c(CO)c H O
c CO c H
⨯
⨯
=1,则该温度为830℃;(5)1200℃时,在2L的密闭容器中,反应开始时加入1mol CO2、1mol H2、2molCO、2mol H2O,Q c=
()
()()
2
22
c(CO)c H O
c CO c H
⨯
⨯
=
11
0.50.5
⨯
⨯
=4>2.6,说明反应逆方向进行。
9.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
CO2可转化成有机物实现碳循环。
在体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O2和3molH2,一定条件下反应:CO2(g)+3H2(g)CH3OH(g)+H2O(g),测得CO2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1)从3min到9min,v(CO2)=__mol·L-1·min-1(计算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2)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填编号)。
A.反应中CO2与CH3OH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即图中交叉点)
B.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C.单位时间内生成1molH2,同时生成1molCH3OH
D.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3)平衡时CO2的转化率为__%。
(4)平衡混合气体中CO2(g)和H2(g)的质量之比是__。
(5)第3分钟时v正(CH3OH)__第9分钟时v逆(CH3OH)(填“>”、“<”“=”或“无法比较”)。
【答案】0.042 BD 75 22:3 >
【解析】
【分析】
(1)3min到9min,根据CO2浓度变化计算CO2化学反应速率v(CO2);
(2)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不变,由此衍生的物理量不变;
(3)由图象可知平衡时CO2的为0.25mol/L,可知消耗0.75mol/L,以此计算转化率;(4)结合各物质的平衡浓度,利用三段式法计算;
(5)第9分钟时达到平衡,υ逆(CH3OH)=υ正(CH3OH),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
【详解】
(1)3min到9min,CO2浓度变化为0.5mol/L−0.25mol/L=0.25mol/L,CO2反应速率为:
0.25mol/L
=0.042mol/(L min)
9min-3min
⋅,故答案为:0.042;
(2)A.反应中CO2与CH3OH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即图中交叉点),浓度相等而不是不变,故A错误;
B. 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变量,则压强为变量,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此时反应达到平衡,故B正确;
C. 单位时间内生成3molH2,同时生成1molCH3OH,则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C错误;
D. 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随着反应的进行是变量,则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此时反应达到平衡,故D正确;
故答案为:BD;
(3)由图象可知平衡时CO2的为0.25mol/L,可知消耗0.75mol/L,则转化率为
0.75mol/L
×100%=75%
1mol/L
,故答案为:75;
(4)
()()()()
2232
CO g+3H g CH OH g+H O g (mol)1300
(mol)0.75 2.250.750.75
(mol)0.250.750.750.75
ƒ
起始
转化
平衡
则平衡时混合气体中CO2(g)和H2(g)的质量之比是
mol44g/mol
=
mol g mol
0.25
22:3
0.752/
⨯
⨯
,故答
案为:22:3;
(5)第9分钟时达到平衡,υ逆(CH3OH)=υ正(CH3OH),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则第3分钟时υ正(CH3OH) 大于第9分钟时υ逆(CH3OH)。
故答案为:>。
【点睛】
平衡问题计算时一般采用三段法进行计算。
反应达到平衡时,υ逆=υ正。
10.“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目前人们对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很重视,研究NO2、NO、CO、SO2等大气污染物转化为能参与大气循环的物质,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1)有人设计通过硫循环完成CO的综合处理,原理为
a.2CO(g)+SO 2(g) S(l)+2CO2(g) △H1= - 37.4kJ·mol-1
b.S(l)+2H 2O(g)2H2(g)+SO2(g) △H2=-45.4 kJ·mol-1
则CO和水蒸气完全反应生成H2和CO2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O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CH3OH。
已知:向2L密闭容器中通入2 molCO和4molH2,在适合的催化剂和T 1温度下,发生反应CO(g)+2H2(g)CH3OH(g) △H<0,10min时达到平衡状态,10min后改变温度为T2,20min时达到平衡状态,反应过程中部分数据见表:
反应时间CO(mol)H2(mol)CH3OH(mol)
0min240
10min2
20min0.2
①前10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CO)= _______;在20min时,温度T2下,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________________。
②若30min时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常数值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③在T1温度下,既能增大反应速率和提高CO平衡转化率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填两种措施即可)
④在恒温恒容下,下列可以判断CO(g)+2H 2(g)CH3OH(g)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
________(填序号)。
a.2v正(H2)=v逆(CH3OH) b.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c.单位时间内有1 mol CO消耗同时消耗2molH2 d.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3)已知反应2NO(g)+O 2(g)2NO2的正反应速率v正=k1C m(NO)C n(O2),其中k1为速率常数,可通过下表实验数据计算k1、m、n。
组别起始浓度/mol·L-1
初始速率/ mol·L-1·S-1 NO O2
10.020.01257.98×10-3 20.020.025015.96×10-3 30.040.012531.92×10-3
则k1=____, m =_____, n =_____。
【答案】CO(g)+H 2O(g)H 2(g)+CO 2(g) △H=-41.4 kJ·mol -1 0.05mol/(L·min) 225 减小
增大压强或增大氢气浓度或按原比例等倍加入反应物 bd 1596 2 1
【解析】 【分析】
(1)是典型的盖斯定律的应用,注意热化学方程式需要标出各物质的聚集状态; (2)按照表格给出的数据进行速率的计算、平衡常数的计算即可,在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时,要按照“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改变”为核心来进行分析; (3)只要代入表格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即可。
【详解】
(1)将a 式和b 式相加,再除以2即可得到
222CO(g)+H O(g)H (g)+CO (g) ΔH=-41.4kJ/mol ƒ;
(2)①根据方程式不难看出2H 和CO 是按照2:1消耗的,因此在10min 时CO 有1mol ,根据Δc Δn (2-1)mol
v=
===0.05mol/(L min)t Vt 2L 10min
⋅⨯即可算出CO 的反应速率;在20min 时2H 的物质的量为0.4mol ,甲醇的物质的量为1.8mol ,代入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322
2c(CH OH)0.9
K=
==225c(CO)c (H )0.10.2⨯即可;
②题干告诉我们该反应是放热,因此若30min 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将减小;
③方法有很多,例如增大压强可以使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方向移动,即正向移动;也可以充入少量氢气,使平衡正向移动,提高一氧化碳的转化率;
④a.平衡时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故当氢气的消耗速率等于甲醇的消耗速率的两倍时,反应才达到平衡状态,a 项错误;
b.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反应,因此当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时,反应即达平衡状态,b 项正确;
c.反应无时不刻在按照1: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消耗CO 和2H ,所以不能作为平衡状态的判据,c 项错误;
d.因为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同,故当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时,反应即达平衡状态,d 项正确; 答案选bd ;
(3)代入表中的三组数据,有①-3m n
17.9810=k 0.020.0125⨯⨯⨯;
②-3m n 115.9610=k 0.020.0250⨯⨯⨯;③-3m n
131.9210=k 0.040.0125⨯⨯⨯;三个未知数
三个方程,联立①、③解得m=2,联立①、②解得n=1,将m 、n 代入任意一个方程解得
k=1596。
11.研究减少CO 2排放是一项重要课题。
CO 2经催化加氢可以生成低碳有机物,主要有以下反应:
反应Ⅰ:CO 2(g)+3H 2(g)
CH 3OH(g)+H 2O(g) △H 1=-49.6kJ/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