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培育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培育
研究
摘要:现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理工科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
我国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对理工
科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分为三个层次: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类行为,表明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知识一般掌握得很好,具有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和常识科技院校还应通过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完善课
程体系建设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优化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途径。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培育
引言
简而言之,人文素养指的是个人在人类知识方面的储备能力和实际能力,以
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关注,这体现在他们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深切关注上。
大
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阅读树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
核心内容。
在5g时代和学科专业化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存在
一些重要问题,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教学教育人民的主要平台,如何做
好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促进工作,已成为高校今后应重点关注的课题。
1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营造良好人文环境与氛围
从校园的人文环境和氛围营造角度看,一些理工科高校尤其是办学历史不长、文化积淀不深的新建本科高校,由于建设发展速度快,尚未形成基于校本特色的
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和品牌,导致文化育人功能发展滞后。
因此要注重文化育人,
实现人文素养教育全方位、立体化。
可以通过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人文素
养主题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如诗文朗诵会、读书分享会、说书比赛等,激发大学
生的阅读兴趣和潜在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德育、美育
元素注入其中,让学生在特色活动中感受人文魅力,丰富内心世界,涵养人文风
气和提升文化品位。
大力培育人文类学生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人文特色志愿
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传递志愿精神,展现人文关怀,提升人文素养与社会责
任感。
2教师完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理工科的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善于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善于利用不同的教
学方式相结合起来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注意
将创新意识渗透在理论知识中,在上课前做好下节课的准备。
以下是几种教学方式,用于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文科相比,理工科的知识更加深奥枯燥,涉及的领域也更多,因此,学生
在学习理工科专业知识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对理工科知识感到乏味。
教学最重
要的就是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有了学习的动力、热爱学习才有意义。
对于这种
情况教师要为学生解决问题,了解学生觉得有困难的问题并耐心解答,对于相应
的知识要多次在课上提出,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在课上采取抢答活动,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们抢答,并且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奖励一些小礼物,鼓
励学生解决问题,积极回答问题,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沟通,对于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及时收到学生的反馈。
教师通过
和学生进行教学方式和课程知识的交流,既能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喜爱
与否,和学生一起找出其中的问题,从而及时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找到更加适
合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和学生访谈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知识问题、对知识的接受情况,及时解答,并在课上再次讲解,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如果
学生们觉得教师讲课的速度快,可以在保证进度的情况下适当放慢讲课速度,方
便学生们理解和吸收,提升教学效率。
3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科学与人文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现有的理工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侧重点普遍在工程技术能力、创新创业
能力、数字素养等方面,而在家国情怀、跨学科交叉融合、沟通与协商、领导力
等方面的重视程度和建设力度不足,缺乏人文精神的培育。
人文素养培育的意义
不限于知识传授,而在于思想价值引领,激发学生厚植家国情怀,自觉担负起改
变未来、应对变化的时代重任。
在数字经济时代,最需要的是人文素养与科技思
维兼具、具有面向未来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教育部自2017年
推进“新工科”建设以来,明确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
设理念,强调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融合、批判性思维、
全球视野、自主终身学习、沟通与协商、工程领导力、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和数字
素养等核心素养,这些核心素养是综合能力的聚集,需要专业知识与人文社会科
学知识的交融,科技与人文的互动整合。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立德树人,重视“新工科人”政治与道德素质的培养,把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和提升放
在工作中心环节,把强化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政治红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作
为人才培养的立足点和关键点。
4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提升人文素养教育效果
目前大部分理工科高校人文素养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仍然以较为传统的“灌输式”“讲授式”为主,学生的抬头率、点头率不高,对学生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
的培养创新性不足,授课教师的课堂感染力、吸引力有待提升,课程开设的随意
性较大,讲授内容并没有结合不同专业进行针对性的课堂设计。
此外,课程思政
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入,大部分人文素养课程并未将“中国理念”“中国智慧”等
人文情怀注入“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中国特色没
有很好地显现出来,应在现有理工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充分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和
人文元素,将专业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有机融合,避免“重教育、轻素质”问题
的出现。
高校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为了能够让学生适应以后的工作,培养
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学校为学生寻找合适的企业、单位,让
学生每周利用一小部分时间在企业工作,为学生的实践创新积累经验,让学生在
相关企业学习相关技能,在科研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阅历,开阔视野,提升学生的
社会参与感,提升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实践和学习结合的过程中,学生能够
更有效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向前辈学习创新思维,锻炼创造
性思维,为创新创业奠定基础。
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
理论知识,学习项目的开发经验,提出自己的研究思想,为以后自己独立开发、
设计项目积累经验。
如果没有相关的企业实习机会,可以为学生安排导师,让学
生在实验室和导师一起开发项目,在学习的过程中耳濡目染,学习导师们的经验、技巧等,导师和学生二者互帮互助,互相为对方提供开发、设计项目上的思路。
结语
有鉴于此,在高等教育中有效开展美育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在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能够正确对待美容教育,更加重视美容教育。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开展美育活动。
通过增加美育俱乐部和平台软件,进一步完善美育教育的推广工作,传播美育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美育教育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应用价值。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重要.各高校和教师要坚持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稳扎稳打,
打持久战,坚持开展相关的活动,实行相应的策略。
教师改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提升经验、知识和技能,学校积极开展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平台,全校上下共同努力,方可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叔子,余东升.坚持“以人为本”走素质教育之路[J].中国高等教
育,2019(7):4-6.
[2]林坚,黄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整合[J].科普研究,2019,6(S1):61-65.
[3]张岂之.大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历史考察提要[J].中国高教研究,2021(6):17-18.
[4]滕小艳,谭璐.理工科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探析[J].教育与职
业,2019(36):52-54.
[5]冯正国.人文科普浅论[J].学理论,2018(6):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