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穴位注射促进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现状与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三里穴位注射促进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刘慧芳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7期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363-03
【摘要】:胃肠功能障碍是妇科腹部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为了寻找多种治疗及护理干预方法,减轻患者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症状,现就足三里穴位注射促进妇科腹部手术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足三里穴位注射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1 导致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相关因素
麻醉因素,硬膜外阻滞麻醉者,术后由于交叉神经由抑制逐渐恢复兴奋,迷走神经兴奋性逐渐减弱。
为预防应激性溃疡,使用药物中和胃酸[1]。
这些均可使肠蠕动减弱,导致麻痹性肠梗阻发生,使肠内容物不能向远端运送。
肠内容物经细菌分解或发酵及血液弥散产生气体、咽下的空气(约占70%)及胃肠道的分泌逐渐积蓄[2],使肠腔膨胀而引起腹胀、腹痛。
术后长期卧床使活动受到限制,患者害怕伤口疼痛不愿活动及手术对身体的创伤,加术后身体虚弱,患者缺乏活动的原动力。
因此术后患者通常要经历卧床阶段[3]。
文献报道术后膨胀更容易发生卧床,不能活动的患者[4]。
术后切口疼痛明显,患者呻吟,张口呼吸,吞气量增加。
术后进食少,钾摄入不足,低钾可降低胃肠道张力等。
手术中由于损伤、机械刺激的影响,使肠胃功能受到一定抑制,导致手术后早期出现涨幅、胀痛、肠麻痹等[5]。
2 术后肠胃功能障碍表现
由于手术操作和麻痹作用的影响,腹部手术后患者常出现肠胃功能的抑制,表现为肛门停止排气、肠鸣音消失、腹胀、呕吐等。
若持续时间过长,则会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甚至引起严重腹胀。
重度腹胀不仅可以使病人极感不适,还可引起膈肌上抬和运动受限导致呼吸困难、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且重度腹胀对胃肠道吻合和腹壁切口的愈合均有不良影响。
随着术后肠胃功能恢复时间的延长,肠粘连、胃扩张、肠源性感染及胃肠吻合漏口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应上升[6]。
同时还会影响患者休息、食欲减退、不适感增强,还对患者的康复造成了不良影响,应足够重视。
3 促进妇科腹部手术术后肠胃功能恢复临床常用方法与护理
妇科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恢复排气和肠蠕动功能,一般在24~8h以上,个别在72h以上[7]。
目前对于如何促进妇科腹部手术后肠胃功能恢复的方法主要有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手术后肌肉注射或穴位注射、术后早期补钾、温水浴足、灌肠剂灌肠、合理有效的术后镇痛以及心理干预等[8]。
4 足三里穴位注射促进妇科腹部术后肠胃功能恢复的理论依据
中医认为,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手术刺激(尤其腹部手术)后易使腹部气血瘀滞,胃肠通降功能失常,继而导致腹胀。
故治疗应以理气通腑除胀为主。
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具有里脾胃、调中气、和肠消滞,疏风化湿,通调经络气血,有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作用。
足三里穴位刺激的传导感应,可使亢进的胃肠功能得到抑制,病理性痉挛得到解除,从而达到疏通经气、平衡阴阳气血、恢复排气功能、解除病痛的目的[9]。
而针灸治疗法对肠胃运动功能具有双向调整作用,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胃肠疾病,包括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对肠胃电生理、胃肠液分泌、肠胃激素及血流等多个方面的调节作用而实现对胃肠运动的治疗作用。
因此,就其穴性应用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一定的理论根据,用穴位注射的方法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5 足三里穴位注射促进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常用药物
临床上应用于足三里穴位注射的药物主要是维生素B1注射液和新斯明注射液。
维生素B1促进术后肠胃功能恢复的机理:维生素B1是体内酮酸氧化脱羧系中的辅酶,参与糖代谢中丙酮酸的氧化脱羧反应,在糖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维生素B1能抑制胆碱酯酶,减少乙酰胆碱的水解,增加胃和十二指肠的蠕动,使腺体分泌增加。
且维生素B1体内的存储量很少,长期无法进食的肠梗阻患者容易缺乏。
在临床中用于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已有报道,其作用的部位主要是胃和十二指肠[10]。
新斯的明促进术后肠胃功能恢复的机理:新斯的明是毒扁豆碱的人工合成代用品,化学结构较毒扁豆碱简单,具有抗胆碱酯酶作用,能直接作用于肠胃平滑肌的胆碱能受体,对胃肠道的作用较强[11],从而促进肠胃蠕动及分泌。
临床也有采用肌肉注射新斯的明来促进肠蠕动的恢复,但是肌肉注射新斯的明虽然在恢复肠蠕动方面见效快,但作用时间短暂,且用药后造成剧烈的腹痛、恶心和呕吐,故不宜在短时间反复使用[12]。
目前的研究及实验观察是采用小剂量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暂无上述用药后剧烈的腹痛、恶心和呕吐等不良反应的相关报道。
足三里穴位注射甲硫酸新斯的明用于手术后功能性肠胀气,而机械性肠梗阻患者禁用。
目前对于足三里穴位注射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都表明,妇科腹部手术术后足三里穴位注射与术后常规护理或术后用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臀部肌肉注射比较,无论是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足三里穴位注射明显早于常规护理或术后用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臀部肌肉注射,还有在腹胀、呕吐的发生率的比较,术后足三里穴位注射,腹胀、呕吐的发生率也低于常规护理。
6 足三里穴位注射促进妇科腹部术后肠胃功能恢复的应用现状
陈荣明[13]等对于腹部手术后患者,术后6h开始行针刺足三里,每日两次,结果治疗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认为针刺足三里能使术后肠胃功能提前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黄华勇[14]在研究中发现按摩足三里穴后,胃肠道手术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都有明显的提前御。
针刺法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
维生素B1具有维持心脏、神经及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促进碳水化合物在人体内的代谢作用,其耐神经系统功能也有一定的作用,穴位注射维生素B1,采用中医针灸治疗法对胃肠功能的调节作业,配以西药对胃肠功能的兴奋作用,使病人胃肠功能迅速恢复。
通过临床观察,双侧足三里注射药物对胃肠功能有调节作用,能使处于抑制状态的胃肠运动和分泌功能增强,从而加速肠蠕动,减轻腹胀。
谭黄业,陈辉[15]研究认为针刺足三里,能使胃肠蠕动波幅增高、频率增快,肠管的蠕动功能增强,波幅增大,起到健脾益气、活血祛瘀、通肺理气的作用。
新斯的明足三里注射则发挥了药物和针刺的双重作用,起到增强胃肠术后患者和正常人的胃肠动力作用。
徐丽君[16]临床应用新斯的明和维生素B混合液穴位注射法治腹胀这种治疗方法能起到针刺和药物的协同作用,通过经络传递以调整脏腹机能,提高治疗效果。
7 中西医结合治疗促进妇科腹部手术术后肠胃功能恢复展望
目前对妇科手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研究颇多,按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中西药缩短术后排气时间方面,对手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可能有一定影响的因素(例如:患者年龄、血色素水平、盆腔粘连情况、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手术范围、术中出血多少、镇痛泵的使用、服药时间等等)研究甚少。
胃肠功能的恢复是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必经的一个过程,而如何将中医结合应用于促进妇科腹部手术后胃肠恢复也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还需继续探讨。
综上所述,足三里穴位注射可以达到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目的,应用于妇科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手奥满意效果。
而且操作方法取穴简单,副作用少,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或新斯的明此方法的推广应用,将会逐渐减少妇科腹部术后肠胃功能障碍对患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庄心良,增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289.
[2]张树基,刘仁树,王佩燕.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568-569.
[3]孙丽娜,陈桂兰.普外科术后卧床患者需求与不适的调查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
志,1998,14(7):344.
[4]李学增,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82
[5]艾晓辉,黎孝坚,莫军.内外合治促进腹部外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 (6):25
[6]赵丽萍,罗,涛,何自力.经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现在医学杂志,2008,18 (18) :9.
[7]戴智玉,杨莉,程丽,梅王莲..妇科腹腔镜术后促进排气方法恶探讨[J].现代护
理,2004,10 (7) :683
[8]徐静.促进腹腔手术后肠蠕动恢复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9,5 (7):103.
[9]吴蓉.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术后腹胀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3, 25 (5):46.
[10]张玉花,吴礼生,黄昭穗等.维生素B1在妇科腹部手术后的应用[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1, 20 (4):228.
[11]苏国升.针刺治疗小儿腹胀26例[J]时珍国医国药. 2000; 11(3):53.
[12]罗三娇,尹菊兰.艾灸神厥穴预防腹部手术后腹胀效果观察[J].井冈山医学专报, 2008, 15(6): 40.
[13]陈荣明,金周慧.针刺足三里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 15(6):364~365.
[14]黄华勇,维生素B1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腹部手术后个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 2009, 10(22): 10.
[15]谭黄业,陈辉.新斯的明足三里注射治疗腹部手术后腹胀156例[J]临床军医杂志, 2004, 12(3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