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成功案例和发展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制造业的成功案例和发展机遇
中国制造业的成功案例和发展机遇
1.成功案例
(1)宝钢
建设宝钢是改⾰开放初期我国的⼀项重⼤决策。
1978年12⽉23⽇,⼗⼀届三中全会闭幕的次⽇,宝钢打下第⼀根桩。
1985年9⽉投产后,宝钢成为中国历史上⾸个⼯业3.0时代的企业,中国钢铁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迅速缩短了⾄少20年。
⾯对⼯业4.0,这段历史有很多值得品味的地⽅。
⾸先,通过引进,迅速采⽤新技术是完全可能的。
建设宝钢之前,中国钢铁业整体处于⼯业2.0时代,⼈均钢产量只有10吨左右。
宝钢建成后,⼈均钢产量迅速提升到数百吨。
其次,争议总是难免的。
建设宝钢时,中国⼈均GDP只有381元,却要为⼀个项⽬拿出130亿元,同时还⾯临设备和矿⽯需要进⼝以及⼟地松软等各种问题和困难。
因此,宝钢项⽬⾯临巨⼤的争议,甚⾄曾经⼀度暂停施⼯。
再次,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
建设宝钢时,中国处于短缺经济时代,全国⼈均钢产量不⾜30千克,即便是残次品,也是供不应求。
在那
个年代,提⾼产量是提⾼效益最好的办法,因⽽⼯程效益可以迅速地体现出来。
⽬前已经基本不存在类似的情况。
最后,跨越式发展需要有远见的领导⼈和优秀的团队。
宝钢建设初期的⼀些看似超前的做法保证了宝钢投产后连续30年的辉煌。
宝钢⼀直重视质量:在国内市场⾮常紧俏的前提下,主动将产品卖给国外最苛刻的⽤户,帮助⾃⼰提⾼质量。
20年前宝钢就推进所谓“标准+α”的做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个性化定制”。
除了上述⼏点,宝钢推进信息化的经验也可圈可点。
2000年前后,宝钢⾃主开发的ERP系统(内部称9672系统)上线。
该系统上线以后,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在2003年全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评⽐中,获得总分第⼀和6个单项第⼀。
项⽬负责⼈王洪⽔先⽣总结了4条经验:
①宝钢信息化是按照需求导向的原则建设的,绝不为先进⽽先进,盲⽬上ERP。
对需求分析的时间⼤⼤超过编程的时间。
这是成功的第⼀保证。
②将企业及其环境变成信息最基本的元素,为信息的顺畅流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宝钢成功的数据字典。
③宝钢信息系统的数据体系是完全按照⾏业的特点建造的。
完善顺畅的数据结构是信息化应⽤成功的必要基础。
④从信息化系统建⽴伊始,就开始有计划地积累完善结构体系的⼤数据,并且从最初就不断分析这些数据,进⽽改善了各项功能的业务⼯作。
与此同时,也不断改进信息系统的各种实施办法。
在此基础上,顺利建成了数据仓库体系,⽀持全公司的分析和改进⼯作。
因此,宝钢建设的信息系统是⼀个能够持续发展和不断改善的系统。
(2)⾼速铁路
我国铁路系统瞄准世界铁路先进⽔平,运⽤后发优势,博采⽇、法、德等众家之长,坚持集成创新,技术引进消化后再创新和原始创新,⽤不长的时间推动我国⾼速铁路的设计技术、制造技术、成套技术和运⾏技术⾛到了世界前列。
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铁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最强、运营⾥程最长(⽬前超过14000千⽶)、运⾏速度最快、在建规模最⼤的国家,引领世界⾼铁发展的新潮流。
为什么我国能在这个传统⾏业取得如此巨⼤的成功呢?⾸先,政府把⾼铁作为战略发展的新兴产业是明智之举。
物流交通运输在全球经济⼀体化和区域经济发展⼀体化的⼤格局中,不但有举⾜轻重的作⽤,⽽且发展空间巨⼤。
在诸多运输⼯具中,⾼铁具有以下⽆法⽐拟的优点:①输送能⼒⼤;②速度快;③安全性好;④受⽓候变化影响⼩,正点率⾼;⑤⽅便快捷;⑥能源消耗低:如果以“⼈/千⽶”单位能耗来进⾏⽐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