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张謇纪念馆后的个人感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观张謇纪念馆后的个人感想
参观张謇纪念馆后的个人感想
张謇纪念馆位于江苏海门市常乐镇,是为纪念张謇先生而修建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张謇纪念馆观后感,仅供参考。
张謇纪念馆观后感篇一
星期天,阳光明媚,老师带着我们去张謇纪念馆。
一进大门,我就看到通道右侧的一块石牌。
沿着通道往北走,迎面而立的照壁上镌刻着张謇的名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
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
”张謇奋斗追求的一生及其逝世后80年的世事沧桑,印证了这句话的真谛。
走出张公祠堂向北,屹立于眼前的建筑就是张謇纪念馆的展示大楼。
张謇5岁起私塾读书,他十分自觉刻苦,小小年纪就坚持夜读,严寒酷暑,从不间断。
夏天蚊虫叮咬,就把两脚放在坛子里躲避蚊虫,不到三更不睡觉。
到十一岁时,张謇已经读完《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书籍。
在众多的图片中,张謇最后一张工作照片特别感人。
清代末年,长江下游深泓北移,造成通州江岸大面积倒,大-片田化为乌有。
为此,张謇以私资聘请荷兰、瑞典、英国、比利时等著名水利专家勘察江堤,制定保坍方案,并于1911年成立保坍会,张謇自任保坍会会长。
经过十多年努力,筑建18座,使沿江岸线趋于稳。
1926年8月一日,已感身体不适的张謇仍冒着酷暑与工程师一起到保坍工程现场视察,终因劳累过度身体不支而病倒。
23天后的8月24日中午,张謇病逝。
张謇为了国计民生的确已经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最后,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张謇纪念馆。
张謇纪念馆观后感篇二
4月6号我们在麒麟镇政府的组织下参观了张謇纪念馆,我们参观了馆内每个展区,回顾了张謇波澜壮阔的一生。
纪念馆内看到了我们熟悉的办纺织厂,酒厂的张謇,还有我们不熟悉的办过照相馆,支持水利建设的张謇,张謇的一生中基本上能想到的行业都涉及了,真正是身体力行着“实业救国”的精神。
参观了张謇纪念馆让我想到,张謇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国实业家、教育家和思想家。
张謇最伟大意义,莫过于其博大精深的实业、教育、公益思想及其价值观,首先张謇先生的人生历练,值得我们体会。
张謇先生的成长史,对于我们的成才之路具有标杆作用。
在浮躁之气盛行的今天,张謇的历练,无疑对我们的治学、和工作有着榜样的力量和深刻的启迪作用。
其次,张謇先生的人品德行,值得我们效仿。
张謇先生不畏权势,一身傲骨,但又不恃才傲物,尊师敬友,对朋友肝胆相照,对民生百般体恤,对知音坚定不渝,对小人巧于应付。
这些处世之道,对“学会做人”作为必修项目的我们而言,其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再次,张謇先生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深思。
张謇先生的教育思想深邃而独特,尤其是“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学理念日久弥新,其所提出的一系列诸如办学指导思想、职业技能培训要旨、产学合作路径以及校训、教规等,即使在今天仍然令人信服。
最后,张謇先生的精神意志,值得我们学习。
张謇先生的公益思想、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运筹帷幄的睿智眼光和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张謇先生的创业历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艰苦奋斗史,其中的每一页,都是用智慧、感情、毅力、和责任“混合”写成。
作为我们大学生村官的我们要深入张謇的`内心世界,深入了解这位开中国民族工业之先河,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贡献彪炳史册的伟大人物。
同时,还要不断加强业务知识和相关政策的学习,以锲而不舍、水滴穿石的精神,系统深入地读书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到既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以便更好得服务于农村,扎根于农村。
学习张謇精神必须要善思。
思考是更重要的学习,思考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为缤纷繁杂的现象所迷惑、所困扰。
从现象分析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张謇精神的丰富,决定了我们思考内容的更为丰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深入学习了张謇精神后,我们必须要勤于思考、深入思考。
要通过思考,学会从全局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使工作不断创出新特色,取得新突破。
学习张謇精神不仅要善思更要注重实干。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必须要做一个实干的张謇精神传承者,切实承担起当今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坚持在实践中促进学习,在实践中深化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努力在基层做出一番事业。
要立足本职岗位,发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精神,以“岗位成才、实现价值”为动力,勤恳做人,踏实做事,把平凡的岗位当作自己成长成才的沃土,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张謇纪念馆观后感篇三
“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
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
”这样自谦的话出自那位末代状元张謇之口。
情系祖国,忧国忧民。
而我们也有幸参观张謇的故居。
曾经有一个伟人那样评价张謇:“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上,我们不能忘记张謇。
”叩响那古色古香的大门,绵绵细的池塘中,金鳌上的张謇气宇轩昂,极目远眺。
这个伟人的石雕早已立定许久。
“人骑白马门前过,我踏金鳌海上来。
”对联工整,气势非凡,却出自于十二岁的张謇。
心中猛然涌起了对这位不凡伟人的敬仰。
走入大堂,更被庄严的气氛所影响。
用镏金所粉刷的张謇二字似乎透露了岁月的沧桑与艰辛。
透过时间的长河,我似乎还能感受到张謇的呼吸声。
似乎正在诉说着千年来的变故。
随着导游的引领下,眼前呈现的是五岁时的张謇寒窗苦读的场景。
微弱的蜡烛光被偶尔的寒风一吹,险些熄灭。
在这样的情况下,张謇依然聚精会神。
古人有悬梁刺股者,有圆木警枕者,而张謇却正是这一切的真实写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那时的张謇在那样动荡不安的年代,却掩盖不了他一颗赤诚之心。
那是一个的年代?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催。
这个早期中国的封建却没有阻止他的爱国情怀。
他的思想、行为与他的一切事业,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所展开的。
即使在这过程中遇到了重重的困难与挫折却从未使他动摇。
与其说是爱国情怀,更是一种对整个民族,整个华夏民族的责任!中国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在他的身上
体现德淋漓尽致。
“冒名”考试,弃官从商,这一切的决定担上的是他的性命。
可张謇却无怨无悔。
你是不肯停栖在洲上的寒枝,你是孤傲飘渺的鸿影,夜阑风静之际,奔赴救国之路,却被打入大牢的你。
即使如此,你的微笑却总是那样幽然超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洛水清波。
多少年过去了,当年的少年早已双鬓花白。
可你却依然昼夜奔波,真想穿越时空问你一句,那是一份怎样的信念支持着这位已将近古稀的老人。
再大的风雨却终究打不倒你的信念。
我看着你历史馆中你那坚定的眼神,冥冥中似乎明白了。
是一份对祖国的情,在这样贫苦的生活中,你就如一盏明灯,虽然渺小,却承载这信念,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
“天将大任于斯人也。
”不止是张謇,生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也同样需要这样的豪情与决绝。
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背负这民族的责任,我们血液所流淌着的,是千年民族的荣耀,是长江黄河交织了几千年的结晶。
自从降生的那一刻起,每个人便都有自己的追求:金钱,事业……但是我们的民族魂却依然谨记于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人民的内心。
中国魂,民族魂,我们的民族精神延续着我们的生命。
每个人的心中有一份所谓的信念去支撑着。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一个学校如果没有信念,没有精神,那么它也便无法前进。
千年之后,我在桥上唤你回来。
唤你回来,唤你孤寂的灵魂。
你的诗早已随风飘散,相思一寸,灰亦一寸,只留那清影。
但你却早已归去,在洛田,或蓝田。
千年之后我化作一支天涯段草,将血蹄在紫玉香罗上,凝成一朵永无消息的落红,我只是你修长手指下五十弦中唯一的断弦,同于你归去。
转眼,流年偷换;转眼,你便垂垂老矣。
任由那大江东去,只留一回醉,一回病,一回庸。
千年之后我唤你,却只留一犁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