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三(普通班)上册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高三(普通班)上册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9题;共58分)
1. (2分) (2018高二下·定远开学考) 法家将君主的治国比喻为驾车:“势者,君之舆;威者,君之策;臣者,君之马;民者,君之轮……臣顺则马良,民和则轮利。
”法家治国思想追求()
A . 君民一心,同舟共济
B .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
C . 君权至上,驭臣有术
D .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2. (2分)(2019·广州模拟)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A .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 体现了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 .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3. (2分) (2016高二上·大庆期中) 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重礼敬德”的中华礼仪传统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
孔子所说的“礼”在当时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 . 维护了君主专制
B . 巩固了宗法等级制度
C . 确保了社会和谐发展
D . 加强了思想控制
4. (2分) (2017高二下·屯溪期中)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
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A . 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B . 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C . 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D . 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5. (2分)一个时代的政治往往与同时代的思想文化密切相关,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智者学派的产生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B . 儒家思想的独尊导致了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C . 罗马法的发展完善与罗马疆域的扩展相关联
D . 明末清初反封建民主思想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6. (2分) (2018高二上·惠东期中) 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下列东方学派的主张与之类似的是()
A . 墨家
B . 道家
C . 程朱理学
D . 陆王心学
7. (2分)(2019·陕西模拟) “和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治理社会的主张之一。
下列思想具有“和谐”特点的是()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称王)者,未知有也”
③“吾是以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④“制天命而用之”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8. (2分)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
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道家学派的无为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9. (2分) (2016高一上·武邑月考)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从中可以看出()
A . 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
B . 两者没有任何联系
C . 后者是对前者的批判继承
D . 两者意思完全一样
10. (2分)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
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
这说明当时()
A . 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 . 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 . 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 . 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11. (2分)社会转型时期矛盾错综复杂,许多思想家反对暴政,主张“民本”。
下列人物中持这一思想主张的有
①伏尔泰②孟子③黄宗羲④韩非子
A . ①②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12. (2分) (2017高二上·泰州月考) 黄宗羲提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顾炎武认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这些言论()
A . 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B . 反映了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
C . 说明了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
D . 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
13. (2分)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这位思想家是()
A . 朱熹
B . 孟子
C . 老子
D . 董仲舒
14. (2分) (2017高二上·钦州开学考) 有学者认为,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有“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七种形象,其中“神化”和“维新化”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
A . 汉朝和明淸时期
B . 隋唐和宋明时期
C . 汉朝和晚清时期
D . 隋唐和民国时期
15. (2分) (2017高二上·佛山期中) 唐甄在《潜书》中写到:“杀人之事,盗贼居其半,帝王居其半……盖自秦以来,屠杀二千余年,不可究止。
嗟乎!何帝王盗贼之毒至于如此其极哉!”以下表述与其观点相似的是()
A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 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敬
C .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D .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6. (2分) 1903年,《大公报》发文称:“……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
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
”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 . 建立民主共和
B . 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C . 实行君主立宪
D . 向德、俄学习
17. (2分) (2016高二上·淄博月考) 思想家在世时往往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孔子受到了许多诸侯的拒绝和同时代人的嘲笑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累累若丧家之狗”等。
导致孔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 . 他的宣传方式不利于新旧相替
B . 他的主张不符合诸侯争霸的需要
C . 他的思想主张不利于稳固统治
D . 他的行为方式特立独行遭人忌恨
18. (2分) (2017高二上·马山期中) 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
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
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
A . “大一统”的主张
B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 . “天人感应”学说
D . “三纲五常”学说
19. (2分) (2016高二上·淄博月考)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 . 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 . 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 .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 . 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20. (2分) (2017高三上·青岛月考) 康熙皇帝亲自编纂指导的《御制百家姓》,以孔、孟开头,“孔师阙党孟席齐梁。
”这反映出()
A . 满洲贵族势力日益衰微
B . 认同儒家思想的基本主张
C . 对汉族儒家文化的尊崇
D . 孔孟成为人数最多的姓氏
21. (2分) (2016高二上·太原月考) 韩非主张,除国君外,无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
此主张的主要意义在于()
A . 以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
B . 推进变法,反对因循守旧
C . 削弱旧贵族,维护君主专制
D . 严刑酷法,推动社会平等
22. (2分) (2017高二上·东台月考)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A . 儒家“仁爱”思想
B . 墨家“兼爱”思想
C . 儒家“礼治”思想
D . 墨家“非攻”思想
23. (2分)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所体现的进步意义主要是()①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②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③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④有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24. (2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下列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④
D . ③④
25. (2分) (2018高二上·中山月考) 在治国思想方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而荀子则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
”材料主要反映了()
A . 荀子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 . 从德治角度完整论述君民关系
C . 体现以德治国以礼育民的思想
D . 儒家思想法治充实礼治的转折
26. (2分) (2019高二上·惠东月考) 孔子日:“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
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
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
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
”这表明孔子主张()
A . 省刑慎刑
B . 先礼后刑
C . 废除刑法
D . 刑罚得当
27. (2分) (2018高二上·广西月考) 汉初,陆贾因经常称引儒家典籍被刘邦批评。
陆贾以历史兴亡为例大力劝说,促使刘邦转而支持其著书,遂成主张仁义的《新语》十二篇。
这反映了当时()
A .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B . 儒学地位得以提升
C . 外儒内法成为君臣共识
D . 焚书坑儒余波未了
28. (2分)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其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
”该思想属于()
A . 儒家
B . 法家
C . 道家
D . 墨家
29. (2分)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务院决定压缩中央国家机关5%的公用经费用于抗震救灾。
地震后的第七天,国务院决定全国举行三天哀悼日,停止一切娱乐活动,降半旗默哀,沉痛悼念地震罹难同胞。
上述材料所体现的精神与下列思想有一致的地方是()
①儒家思想②道家思想③墨家思想④法家思想
A . ①②③
B . ①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共4题;共55分)
30. (20分) (2018高二上·平遥月考) 儒家思想孕含着的许多治国理念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道之以政(政令),齐之以刑(刑罚),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其理由。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思想主张作出简要评价。
(3)据材料三,指出明朝无“善治”的原因。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为了防止“无善治”所提出的举措。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统治者从中能得到哪些借鉴?
31. (15分) (2017高一下·汉中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韩非在《有度》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
”这是韩非借用《管子》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
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
故曰“威不两错”。
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
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
故曰“制不二门”。
材料二:黄宗羲说:“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材料三:顾炎武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他认为只有皇帝同各级官吏共同掌握政权,才能达到“天下治矣”的目的,他还提倡“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材料四:唐甄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中黄宗羲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3)材料二,三,四所反映出的共同思想是什么?列举这三段材料中能反映该思想的关键语句。
32. (5分) (2017高二下·黑龙江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
——据《孟子》
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
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请依据材料写出设问并回答问题。
33. (15分)(2017·江苏模拟) 蔡元培先生称黄宗羲为“东方的卢梭”,其思想充满浓厚的民本色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再前进一步,它就会突破儒学的樊篱,进入民主思想的堂奥。
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是相吻合的。
——程志华《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
材料三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1)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评价古今君主优劣的标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的本质区别,并从黄宗羲所处的时代分析其思想没有“突破”的原因。
(3)材料三中作者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黄宗羲思想?请用这一方法评价卢梭的民主思想。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共29题;共58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24-1、
25-1、
26-1、
27-1、
28-1、
29-1、
二、非选择题 (共4题;共55分)
30-1、
30-2、
30-3、
30-4、
31-1、
31-2、
31-3、
32-1、
33-1、
33-2、33-3、
第11 页共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