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乡下人家 教案+反思(2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乡下人家
教学目标:
阅读:
1.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喜欢的一处景致。
2.能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写作:
能用一段话写一处自己见到的乡村景致。
人文主题
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喜欢的一处景致。
教学准备:
乡下小院的图片及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预习课文,搜集大丽菊、纺织娘等动植物的资料。
2.完成本课预习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构、冠”等10个生字,会写“构、饰”等15个字,会写“屋檐、构成”
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体会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教师导言:同学们,当我们远离喧嚣的都市,步入乡村,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夜晚,在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乡下人家,一起去感受田园的诗情画意吧!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正音。
3.介绍作者。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
要求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遇到不认识的字采用问老师或同学、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
2.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开火车”读课文,互相帮助识记生字。
3.学习字词。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字,学生自由读。
①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字。
如形近字比较、加一加、减一减、换部首等识字方法,如“冠”和“寇”,“附”和“付”
②指名读生字。
2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读。
采用多种方式读词语。
自由读、小组内读、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
3课件出示课后的生字。
①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交流自己的发现。
②学生书写生字,教师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相机指导。
重点指导这些字的写法:蹲、率、谐、寄。
③指名在全班展示自己写的生字,师生共同评议。
三、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1.细读课文,思考并标记理解:作者描写乡村生活时抓住了哪些独特的迷人的乡村风景?试着给每幅风景画取一个名字。
2.学生仔细观察文中插图,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描写得最美的一处乡村风景,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美美地读一读,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那些美丽的画面。
3.小组交流,为全班交流做好准备。
4.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通过“评读”的方式来参与学习。
四、细读课文第1、2自然段
1.自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思考:课文是怎么写乡下人家屋前瓜藤的?
2.交流讨论。
1引导学生发现句子里表示动作的词,用笔圈画出来:攀、爬、落、结、挂。
启发思考:屋前的瓜藤,本来是一处静态描写,作者却用了这么多表示动作的词,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点拨:用一连串动词写出了瓜藤生长的过程,随着课文的描写,在我们的面前徐徐展开了一幅瓜藤攀爬图;静中有动,能把景物写活,写出生气和活力。
2引导学生发现句中的对比。
出示: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教师提问:高楼前的石狮子和旗杆,给人什么感觉?
预设:严肃、单调。
教师小结:课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乡下人家的生机与活力。
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乡下人家都养了哪些花?这些花很漂亮,课文为何说这些花“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
要点:“朴素”指的是这些花在乡下很常见,很普通,不需要怎么照料就能存活。
“华丽”是指花开得美丽。
4.读课文第2自然段中写竹的句子,思考:乡下人家种的竹子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抓住“几十枝”“投下一片浓浓的绿荫”,体会到竹的多和茂盛。
“探”写出笋悄悄地生长,长得快、可爱,对世界充满好奇。
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搜集描写乡村美景的词语。
2.订正本课预习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
2.积累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回忆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美景。
引导学生说说瓜藤、花和竹的哪些特点让人印象最为深刻。
2.过渡:绿色瓜藤,翠竹浓荫,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的鸡冠花、大丽菊,多么富有诗情画意,难怪作者要这样赞叹——“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
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
二、品读课文,欣赏美景
过渡:我们在朗读、想象中领略到乡下人家的瓜、藤、鲜花和竹子的独特、迷人之处,那么其他的风景怎么样呢?我们继续来欣赏!
1.自读第3~6自然段,思考:你对这几段课文中描写的哪一处景致最感兴趣?可以将感受和发现批注在旁边。
交流要点:
1第3、4自然段。
①抓住关键词“率领”“耸着尾巴”“大踏步”,体会母鸡的负责和公鸡的神气,指导读出乡下人家对鸡的喜爱。
②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特别。
读一读下面两句话,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A.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鸡的。
B.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
要点提示:鸡在乡下是最为常见的家禽,在句子里,将鸡放在句子最前面,着重强调,突出鸡的重要性。
③句式仿写: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鸭的,如果要突出鸭的重要性,会怎么写?
④读文中写“群鸭”的句子,思考:为什么写鸭的时候,特别强调“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
预设:强调了在乡下鸭子的生活是自由的,和人的相处也是自然、和谐的,这是一幅独特的风景。
⑤指导朗读:突出关键词,读出鸡鸭和人和谐相处的美好场景。
教师小结:在乡下人家,鸡成群,鸭戏水,一派和谐的景象!让我们进一步地体会到了,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
2第5自然段。
①教师提问:吃饭,也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吗?
教师点拨:抓住“天高地阔”,引导学生发现乡下人家是以天地为“餐厅”的。
抓住“红霞”“微风”“归巢的鸟儿”等,引导学生发现乡下人家的“餐厅”里多么热闹,有好多好友做伴。
引导学生根据描写,想象乡下人家在门前吃饭的情景。
②指导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乡下人家吃晚饭的舒适与惬意。
3第6自然段。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寄住”“唱起歌来”“甜甜蜜蜜”等,想象画面,说说感受。
教师点拨:“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与开头搭瓜架相照应。
通过描写纺织娘的歌声写出了乡下夜晚的宁静,这也是乡下人家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2.指名读课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试着读出自己的那份喜爱之情。
三、交流画面
1.小组合作,思考并标记理解:作者描写乡村生活时抓住了哪些独特的迷人的乡村风景?试着给每幅风景画取一个名字。
2.小组派代表反馈,全班同学评一评,选出最好的画面名字在全班进行反馈。
四、拓展延伸,深化乡情
1.浏览课文,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究竟写了哪几个季节,哪些时候的风景?圈画出关键词。
要点:季节是春天、夏天、秋天;时间是白天、傍晚、夜晚。
教师小结:乡下人家不论春天、夏天、秋天,不论白天、傍晚、夜晚,他们的房前屋后都有风景。
尽管构成这些风景的都是一些常见的普通事物,但因为作者对乡村的那份独特的情感,这些普普通通的风景都变得独特、迷人了。
2.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
出示: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乡下人家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3.乡下生活是丰富的,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乡下生活,看一看还有哪些课文中没有写到的风景。
4.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和印象,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试着写一写自己眼中的“乡下人家”。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2.用一段话把自己见到的乡村景致写下来。
3.完成本课随堂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乡下人家》这篇课文,通过空间、季节和时间的交替描写,展现了“屋前搭瓜架、门前种鲜花、屋后春笋冒、院里鸡觅食、河中鸭嬉戏、门前吃晚饭、夜静催眠曲”的田园风情。
在教学中,我从增强学生主动性入手,以阅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
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条主线来进行教学。
学生多次读课文,反复阅读文章的重点段落,在头脑中想一想作者描绘的画面,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交流品味。
回顾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整节课中能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同时我也感受到学生语言的贫乏,好词佳句积累欠缺,今后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督促其多读书,多积累好词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