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七星关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 规划.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节市七星关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
规划(2019-2023年)
为引领、指导全区教育科学发展,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黔府办发〔2018〕50号)、《省教育厅办公室加快编制报送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的通知》(黔教办规划函〔2019〕99号)和《毕节市七星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编制《毕节市七星关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2019-2023年)》
一、基本情况
七星关区辖42个乡镇街道,总人口165 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53所,其中幼儿园149所、小学30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1所、初级中学46所、完全中学13所、高级中学6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3所、职业中学1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有学生333516人,教师18551人,2018年全区生产总值406亿元,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84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58亿元。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七星关区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公共服务需求为核心,感恩奋进,苦干实干,推动全区教育改革发展。
二、现状分析
七星关区现有小学373所(民办学校10所),其中完全小学302所,教学点71所,在校学生147238人;初中96所,其中民办学校34所,在校学生82464人。
2018年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国家的评估验收,全区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得到有效加强,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全省、全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相比,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相比,还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是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校点多、分部广,办学规模宠大,教育经费投入总体不足,区级财政吃紧,“小财政办大教育,穷地方办高水平教育”的矛盾突出;二是全区100人以下的学校70所,主要分部在边远乡村,城镇大校额大班额仍然存在,农村弱城镇挤的现状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三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有学上”和“上好学”之间、城乡之间,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不平衡较为明显,教育均衡发展面临许多新任务;四是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不高,重规模轻内涵、重成绩轻能力、重升学轻素质的现象依然存在,以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实施中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根据现有班级数,教师总量不足,音体美、英语等专业课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与课程改革推进还有一定差距;六是教育信息化水平整体不高,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不够。
专栏1:毕节市七星关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与优质均衡发展的差距
三、在校生预测
根据毕节市七星关区公安局提供的相关年度人口规模,参照七星关区2018年度新增人口数量进行综合分析测算,预计到2023年本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259585人,其中教学点6775人、小学161365人、初中91445人。
四、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3年,教育公平迈出更大步伐,城乡教育优势互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布局结构不断优化,教师结构日趋合理,办学活力不断增强,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发展程度赶上全省平均水平。
到2023年,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规模为小学354所(含教学点50个),小学与2018年总量增加2所、教学点减少了21个;初中104所,比2018年底增加8所,基本形成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
制,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突出、公平高效、具有七星关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为2024年底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顺利通过省和国家评估验收打好坚实基础,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二)到2023年具体目标
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合理,符合国家规定要求。
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
1.小学布局规划情况。
教学点调整为50个,比2018年底的71个减少21个,其中2019撤并9个、2020年撤并3个、2021年撤并3个、2022年撤并3个、2023年撤并3个;
村级小学调整为222所,比2018年底的228所减少6所,其中新建2所(2022年新建1所、2023年新建1所),撤并8所(2019年1所、2020年1所、2021年2所、2022年2所、2023年2所);
乡镇小学调整为37所,比2018年底的32所增加了5所,其中新建5所(2020年1所、2021年2所、2022年2所);
城区小学调整为47所,比2018年底的42所增加5所,其中新建8所(2022年4所、2023年4所),撤并3所(2019年2所、2020年1所)。
2.初中布局规划情况。
村级中学调整为27所,与2018年底的27所相比无增加;乡镇中学调整为41所,比2018年底的39所增加2所,其中新建2所(2020年1所、2021年1所);
城区中学调整为36所,比2018年底的30所增加6所,其中新建6所(2020年3所、2022年1所、2023年2所)。
五、主要任务
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步骤,从2019年开始到2023年,用5年的时间,实现全区各级各类中小学校的校舍、图书、教学仪器设备、文化卫生设施等达到国家和省优质均衡发展的标准,努力构建一个布局合理、均衡发展、特色鲜明的优质教育体系,高标准、高质量、均衡化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根据人口变化情况及学龄人口居住分布情况,合理使用学校现有土地资源,统筹兼顾,科学规划,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稳步推进农村学校撤并
按照“规范程序、科学评估、应留必留、先建后撤、积极稳妥”的原则,就生源极少的阿市乡陈鑫希望小学等32所学校进行规划,严格履行撤并程序进行撤出。
(二)加强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建设
加强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始终坚持以“方便入学、提高质量”为总体目标,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就近入学、适度集中”的原则,结合我区人口分布、城镇化进程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二孩政策实
施和城乡学龄人口流动的变化区势,统筹整合优化县域义务教育资源;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黔府办法〔2018〕50号)和《毕节市中心城区教育设施布局发展规划(2017-2030)》等文件精神,在人口较为集中、生源有保障的村单独或与相邻联合设置完全小学,在地处偏远、生源较少的地方、科学布点,设置低年级学段的小规模学校,人口在2万人以下和学生规模达不到600人的乡镇不独立设置初级中学,人口在2万人至5万人的乡镇可举办1所初中学校,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乡镇可举办2所初中学校,拟规划新建青场二小等学校23所、扩建青场海寨小学等166所学校、迁建阿市乡田坝小学等学校13所。
(三)完善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
按照建设一所、完善一所、达标一所、用好一所的要求,科学合理、精打细算,原则上小学1-3年级学生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路途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4-6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在住宿、生活、交通、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可适当在校寄宿,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主要以中学为主,以“实用、够用、安全、节俭”的原则,既确保满足需要,又不造成闲置浪费,寄宿学生一人一床,设置储物柜、浴室淋浴、安全饮用水及水冲式卫生间等,全面改善学生吃、住,学、乐等基本条件。
2019-2023五年规划改善寄宿制学校107所,寄宿条件全面改善,达到省和国家标准,到2023年达标率在99%以上。
七星关区寄宿条件改善规划表(2019-2023)
(四)加快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
按照《贵州省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贵州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分类指导意见》《贵州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底线要求》等文件精神,遵循“保基本,兜网底、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全面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校舍修缮50所150间教室,配置班班通500套、计算机1800台、图书80万册,功能室220间和信息化、音体美设施设备150套、教学设备值2000万元,改善学生食堂80个、改建厕所5000㎡,蹲位7000个,着力推进我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达到省定的基本办学标准,基本实现中小学校“六化四园”建设要求。
(五)合理利用闲置校舍资源
因我区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利用9闲置校舍改办为普惠性公办幼儿园,补充学前教育短板,利用2所闲置校舍改办为民族教育基地,传承红色经典,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2
所闲置校舍改办为农民讲习所,用于提升广大群众劳动技能,培养出更多新型农民,不断满足我区对新型劳动力需求。
让闲置资源不闲置,充分利用好每1所闲置校舍。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编委办等部门关于加强和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编制管理意见的通知》(黔府办法〔2011〕79号)文件精神,按照师生比及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补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710人,其中2019年350人、2020年80人、2021年100人、2022年100人、2023年80人;持续落实教师待遇和职称向乡村教师倾斜,确保中小学校教师工作待遇不低于公务员工资待遇,规划建设教师发展中心,加强中小学校教师各级培训,每年每人培训学时不低于72学时,着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建设一支道德高尚、作风正派、专业过硬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六、保障措施
(一)提高政治站位。
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2019-2023)是指导全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乡镇街道、区直各单位、部门务必高度重视,提高政治站位,围绕本规划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符合实施方案和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全面推进全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教育部门要负责本规划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加强与相关单位、部门沟通衔接,形成工作合力。
(二)加强组织领导。
为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合理布局
规划,促进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化迈进,成立毕节市七星关区义务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区人民政府区长任组长,区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或联系教育领导任副组长,区政府办、教科局、财政局、编办、人社局、住建局、规划局、发改局、房产局、国土局、审计局、综治办、文体广电旅游局、税务局、安监局、公安局、城管执法局、市场监管局、质监局、消防队、卫生计生局、交通局、司法局、关工委、妇联、残联、团区委和各乡镇街道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教科局,由区教科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具体负责全面部署、落实和协调相关工作,研究处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各有关部门成立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 细化职责分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有序推进义务教育持续发展。
(三)落实要素保障
1.加大投入,整合资源。
贯彻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努力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支持力度;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先建后撤,保证学生的学习生活用房,建立科学高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合理安排,确保资金的高效利用,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更趋合理。
2.强化管理,规范运作。
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用地,核定用地位置和界限,严格加以控制,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侵占或挪作他用。
把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
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均衡推进。
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工程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建设标准,依法实行招投标制、项目管理制、法人责任制和工程建设合同制、工程质量监督制以及工程竣工验收制等各项制度,确保工程质量。
3.积极探索,健康发展。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后,按照“总量控制、统筹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保质保量地为所有中小学配齐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切实满足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需要。
制定全区优秀教育人才引进方案,提供更多便利条件,积极培养一批名师、骨干教师,充实到薄弱学校,尽快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校长和中层副职以上领导干部交流轮岗制度,加快培养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校长。
建立新型的政校关系,真正实现教育家办学,形成丰富多彩的、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文化。
(四)强化督导检查
切实优化学校周边环境,加强部门配合,强化联合执法,及时化解各种校地矛盾,依法打击扰乱教育秩序、侵害师生合法权益、危害学校安全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确保学校安全稳定。
加强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事项、建设项目情况、各相关部门履行职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建立义务教育发展信息库,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全面掌握义务教育发展动态,及时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坚持将义务教育优质
均衡发展工作纳入各乡镇街道、区直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的实绩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各乡镇街道、各部门主要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
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领导不力、管理不力、落实不力的部门和相关责任人实行问责,追究相关责任。
附表:1.毕节市七星关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表(2019-2023年)
2.毕节市七星关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项
目规划表(2019-2023年)
毕节市七星关区人民政府
2019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