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019江苏宿迁1月)乾隆时,“吴中(在今苏州)男子多工艺事,各有专家,虽寻 常器物,出其手制,精工必倍于他所。女子善操作,织纫刺绣,工巧百出,他处效 之者莫能及也”。这表明该地区( D ) 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实现了男女平等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工商业非常发达
答案 D 材料“各有专家,虽寻常器物,出其手制,精工必倍于他所。女子善 操作,织纫刺绣,工巧百出,他处效之者莫能及也”表明该地区工商业发达,D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A项错 误;男女平等涉及政治、经济等多方面,且在封建社会无法实现,B项错误;自 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C项错误。
3.(2016江苏单科,3,3分)《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 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B)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答案 B 首先,由材料中“衔尾鸦”“蜕骨蛇”“翻”“推”等可判断出 是翻车;再由“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知,农民利用翻车引水 灌溉农田,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B项正确。唐朝创制的筒车使用水力对丘 陵山地进行灌溉,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A项错误;利用“水车”抗旱不能说 明灌溉技术的成熟,C项错误;农业发展受土壤、气候、水文等多种自然因素 的限制,“水车”的使用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不利的水利灌溉境况,但 远不能“摆脱料“广种未必多收”“锄头三寸泽”“少好”表明中国古代 农业精耕细作的重要,A项正确;粮食产量、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在题干中没 有体现,B、C、D三项错误。
2.(2019江苏七市3月)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又有酒、鬯(音同 畅,香酒)等字;有“祭鬯至百卣(音同有,酒器)”的记载。这说明当时 ( D )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家庭手工业的形成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答案 D 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汉代以后,铁犁牛耕成 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方式并未转型,这是明清粮食亩产增长缓慢 的主要原因,故选D项。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于世 界,故A项错误;封建剥削残酷、商品经济繁荣并非明清粮食亩产增长缓慢的 主要原因,故B、C两项错误。
(5)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较早形成南稻北粟 的农业格局。 (6)我国古代各地区和各民族农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3.古代中国农业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 (1)现代科学、现代装备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 必由之路及优势。 (2)稳定的政治局面及合理的政策,是农业发展的前提。 (3)要把发展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大结构下思考,三大产业结构 合理协调发展。 (4)发展农业、发展经济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答案 A 徽商富裕,但他们的弟子却纷纷赴京考试,这主要与当时的重农抑商 政策有关,A项正确;商人勤俭持家和南方经济发展情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D 两项错误;徽州山多地少是徽商形成的主要原因,不是“赴京试”的主要原因,C 项错误。
高频命题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
1.(2019江苏无锡1月)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 三寸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材 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A ) A.精耕细作的重要 B.粮食产量的稳定 C.生产技术的成熟 D.生产效率的低下
线索三: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 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 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线索四: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封建土地私 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被历朝历代一直 沿用;明清时期推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潮流。
答案 B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与“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 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没有因果关系,且墓葬中出土的铁器并不能证 明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A项错误;数量大、种类多的整套铁农具的出土, 证实了战国时期农业技术进步、农耕生产趋向精细化,B项正确;大量农具随 葬,只能说明农具在现实生活中的普及和重要,与铁制农具是否成为随葬必备 品关系不大,C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证实辉县最早铸造铁制农具,D项错误。
2.(2018江苏单科,5,3分)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 “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C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答案 B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淮北农耕经历了从唐宋时期的“稻垄泻泉 声”“水阔人间熟稻天”到清代“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的变化。这一 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农田水利工程的破坏和人们对土地的过度开发,这折 射出政府的作为不合理,由此判断B项正确。A、C两项与题意无关,D项表述 过于绝对,排除。
5.(2013 江苏单科,1,3 分)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 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 农具占58件, 期(B)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地主 常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收取田租,这说明江南地区农户收入多依赖“桑蚕”, 也就是家庭副业,故选C项。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 谷物收入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虽然降低,但农耕技术(种桑、采桑技术仍属于 农耕技术范畴)依然在发展,并非衰退,B项错误;“蚕罢米”只是说明地主因 农户的收入构成变化而调整了收租时间,剥削程度并未减轻,D项错误。
2.(2019江苏常州1月)《三国志》载:“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 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人名)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材料中 所述发明( A ) A.代表古代冶金技术的新发展 B.是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创新 C.表明古代冶金材料的新创造 D.是古代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答案 A 材料“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表明把水排用于冶铁, 效率会大大提高,这是古代冶金技术的新发展,A项正确;材料所述的是冶金工 具而非灌溉工具,B项错误;水排的使用,是冶金技术的进步,而非冶金材料的 新创造,C项错误;水排是古代手工业领域的技术进步而不是农用动力的革命, D项错误。
答案 C 材料“机用一百二十蹑,六十日成一匹”表明织一匹布的技艺比 较复杂,耗时耗工,C项正确。“霍光(西汉大臣)妻遗淳于衍(人名)蒲桃锦二十 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绫出钜鹿陈宝光家,宝光妻传其法”表明这是家庭手 工业而不是官营手工业,A项错误;丝织品买卖的市场和官府管理手工业在材 料中没有体现,B、D两项错误。
1.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经营方式
政府直接经营
民间私人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的自主经营
产品用途
官府、皇帝专用
用于民间消费
用于交纳赋税和自己消费
流通方式
不在市场流通
“重农 抑商”
政策
“重农” “抑商”
要点提炼
实行时间 及动机
影响
①强调农业为本;②抑制土 ①时间:商鞅变法时确立,基 ①在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
地兼并;③重视水利;④强化 本贯穿封建时代
小农经济的发展
户籍管理
②动机:保护小农经济,确保 ②在封建社会末期严重阻
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 碍经济发展
封建统治
高频命题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1.(2019江苏宿迁1月)《西京杂记》记载:“霍光(西汉大臣)妻遗淳于衍(人名) 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绫出钜鹿陈宝光家,宝光妻传其法。…… 机用一百二十蹑,六十日成一匹,匹直万钱。” 这反映了汉代 ( C ) A.官营织品精美昂贵 B.手工织品市场广阔 C.织机构造操作复杂 D.官府控制手工作坊
①实行专卖制度,垄断重要 商品的经营;②对民营商业 不断加征商税,贬抑商人地 位
(2019江苏扬州中学期初)顾炎武曾说徽商“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但 他们的子弟却纷纷“走长途而赴京试”,且出行简朴,“芒鞋跣足,以一伞自 携,而吝舆马之费”。这说明徽商子弟不承父业,转而低调“赴京试”的主要 原因是 ( A ) A.政府重农抑商 B.商人勤俭持家 C.徽州山多地少 D.南方经济衰弱
4.(2015江苏单科,4,3分)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 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 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 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B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1.(2019江苏单科,1,3分)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 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 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 A )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答案 A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旨在考查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 史事物特征的能力。试题以青铜器铭文内容为背景材料,考查史料实证和历 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 出解释。 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际归国王所有,贵族没有土地所有权。从材 料信息看,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反映了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故B项错 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仅涉及矩换取“在王室 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无法说明礼乐制度崩坏,故D项错误。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 高频命题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高频命题点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但受经济 政策制约的特征。 线索一: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男耕 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 线索二: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 (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答案 D 根据“酒、鬯(音同畅,香酒)等字”,可知商朝人们已经会酿酒了, 农业是酿酒的前提,故D正确。出现酿酒与土地所有制无关,排除A;材料无法 体现“家庭手工业的形成”“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排除B、C。
3.据吴慧的《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可知,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 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 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导致明清粮食亩产 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D ) A.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长期停滞 B.残酷的封建剥削制度 C.商品经济繁荣冲击农业生产 D.生产方式制约生产力提高
1.耕作方式与土地所有制变化、农业经营方式演进之间的关系
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 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 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导形式和发展方向,农业生产技术 日益成熟。 (3)生产结构在个体上是以种植业为主、农牧结合、综合经营,在全国是以农 耕区为主、游牧区为辅。 (4)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色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