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一中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随州一中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面对“雾霾之痛”,真的可以“一走了之”吗?。

,,?。

①当然,很多人可能会提出质疑
②为什么非得“兴师动众”,让“全民抗霾”呢
③是的,消除雾霾不仅是政府的神圣职责,更是政府的道德良知
④痛击“雾霾之痛”与拔除“雾霾之根”的主要职责在于政府部门
⑤不可否认的是,在抗击雾霾的“时代战役”中,政府一直在路上,也始终在努力
⑥很显然,这样的消极做法只会消除一时的“痛苦”,却难以享受一辈子的“清新”
A.⑥②③⑤④①B.⑥①④②③⑤C.⑤③④①⑥②D.③⑤④⑥①②
2、下列诗句中,描写对象不同的一项是
A.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B.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C.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D.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圣人孔子转益多师的例子论证“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对这种观点,他给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孙子兵法》中有“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一句,它强调了民心在战争中的作用,《曹刿论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相近的意思。

(3)屈原用“香草美人”象征理想,抒发政治感慨,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用了类似的手法。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观历史,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不仅______地延续下来,而且不断创造辉煌。

这并不是因为中华大地____,事实上,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所遭受的灾难尤深尤重。

中国地域辽阔,环境复杂,加之人口众多,导致资源
____、生态脆弱,(A )。

但是,让灾难史研究者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何以同样遭受周期性、大规模自然灾害的中华民族,却每每能够在灾难中迅速恢复,并持续发展?(B )。

其中不容忽视的是,自古以来资源的短缺、灾难的频仍,让中国人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并积淀为一种深层的社会意识,(C )。

在中国文化中,这种“韧”的精神,蕴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从而安然渡过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难,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战胜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

“韧”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两个____的代表思想的配合,这就是儒家和道家。

如果说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华文明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阳刚一面,那么道家思想则反映出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一面。

(D ),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韧”性特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脉相承天时地利缺乏相辅相成
B.薪火相传天时地利缺乏相得益彰
C.薪火相传得天独厚匮乏相得益彰
D.一脉相承得天独厚匮乏相辅相成
2.下列是对应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其中衔接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因而成为世界上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B.对于这一问题,人们一直在思考
C.我们可以称作“韧”的精神
D.两者一刚一柔,一张一弛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而安然渡过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境,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战胜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

B.从而安然渡过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境,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

C.从而安然渡过各种各样历史长河中的困难,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

D.从而安然渡过各种各样历史长河中的困境,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战胜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唐·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回忆了与老朋友曾经共饮的美好时光,以及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B.颔联,诗人借助“浮云”、“流水”这两个常见的意象,抒发了阔别十年的感慨。

C.颈联,点题,写相逢时的欢笑,开怀畅饮,把酒言欢,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

D.尾联,笔锋一转,秋色中红树满山,令人留恋。

表达与友人携手同游的愿望。

2.试赏析本诗中的对比手法。

6、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

2019年10月27日晚,武汉两江四岸灯火璀璨,武汉体育中心体育馆内万众欢腾。

一名中国军人将火种保留在“和平尊”中,主火炬塔缓缓熄灭,在上万名观众、运动员的注视下,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湖北省会武汉圆满闭幕。

本届军运会,中国人民解放竿体育代表团以顽强的毅力挑战极限、攀越新高,共夺得133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一。

此外,中国代表团的健儿还摘取了64枚银牌和42枚铜牌,以239枚奖牌位列奖牌榜第一。

其中的军事五项竞赛,这个项目被视为“捍卫军旗之战”,是衙量各国单兵战斗力的一种标志。

中国队屡破世界纪录,先后打破男子障碍、女子障碍、男子团体、女子团体和女子个人全能等5个项目上的世界纪录。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的名字
刘亮程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

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会落一层土。

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

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

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

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

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

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

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

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

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

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

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

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

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

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

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

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

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

冯三两个字飘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

后来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

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

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

很久,没有人答应。

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地没关系了。

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

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

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

谁不想富贵呀。

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

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

你想想,我们能叫你得财吗。

你看刘榆木,谁叫过他的小名。

他的名字不惹人。

一个榆木疙瘩,谁都不眼馋。

还有王木叉,为啥人家不叫王铁叉,木叉柔和,不伤人。

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也都一个姓,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

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墓碑上。

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了。

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

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

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

你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

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

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

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

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写着你的名字。

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

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

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地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

(节选自《虚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虚土庄的人们相互之间都只叫对方姓氏加上兄弟排行数而成的小名,他们的大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

B.冯三父子取名为“富贵”“得财”,却不被村民认可,是因为村民喊“富贵”“得财”,冯家就会遂愿,而村民不愿冯家独得富贵。

C.虚土庄人们的名字只记在户口簿和墓碑上,说明虚土庄的人们虽平时对名字不上心,但还是非常看重生与死这样的大事的。

D.“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另外一个村子”指的是另一个世界——死亡之后,这反衬出现实世界的无奈。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语言朴实无华,生活气息浓厚,如“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运用人们日常语言,形象地表现了名字弃之
不用的情形。

B.作者在文中有不少的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铁”被“擦亮”设喻,既新奇又契合村民生活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

C.小说中写夜深人静时,冯三突然张口叫自己的大名但没有人答应的细节,表现了他对听到人们叫他大名的渴望。

D.“虚土”,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虚幻”等词语,表明故事是作者虚构的,但也削弱了小说的现实意义。

3.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有人称这部作品为“散文化小说”,请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近年来,工匠精神成了媒体的热门词,常把相关联的事物也笼统称之为工匠精神,比如把“匠心独运”之匠心视同工匠之初心,甚至造出“匠心精神”这样的词汇。

但其实,它们各有所指,语义上不容易混淆。

执着、专注、忍耐、毅力、坚守、信仰、负责任、追求完美等等,都是工匠精神的内涵,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或者说职业伦理、职业境界,有不同层次性。

“匠心独运”指文学、艺术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专指创造性活动。

以手工艺术为例,可以用“匠心独运”来形容从心意识到眼睛,再到指挥双手进行有独创性劳动的过程,它的反义词便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匠心”是何心?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不仅感情和一般思虑出自于心,思想也出自于心,自然也包括当下的设计、创意、意匠、谋划、创造等。

清人方苞说:“工之巧在心,而注于目,非规矩绳墨所能尽也。

”所谓“匠心独运”正是强调巧思、设计、独创性在手工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是手艺人施展工巧的指挥棒。

历史文献记载了不少值得称道的“匠心独运”的事例。

宋代《清异录》中记载:“李文饶家藏会昌所赐大同簞,其体白竹也,所磨平密,了无罅隙,但如一度腻玉耳。

”这一件用竹篾制成的凉席平密光滑,有类似白玉的质感,形色皆美,既体现了高明的缥白、劈丝、编织、磨光等工巧,又体现了不凡的匠意。

没有“匠心独运”在先,怎么能做到把普通材料提升到至美境界?
理论上,设计的重要性无须再讨论,但实际在手工艺行业里总有人错误地把“工巧”视为第一要务,因此虚耗人力物力,制造出许多构思平庸,甚至让人啼笑皆非的人造器物或环境。

比如《拾遗记》记述了汉代丁缓和李菊为赵飞燕所居昭阳殿做的室内装修:“中庭彤朱,而殿上丹漆,砌皆铜沓,黄金涂、白玉阶。

……中设木画屏风,文如蜘蛛丝缕。

椽桷皆刻作龙蛇,萦绕其间,鳞甲分明,见者莫不兢栗。

”显然,不仅让古人不认可,也令今人更难接受,因为它匠意不明,一味地堆砌贵重财物,营造的环境气氛太过诡异,既没有考虑其适用功能,也谈不上美。

《考工记》将制作精工产品规定为手工艺生产的目标,将天时。

地气、材美和工巧以及四者的结合,看作必备的条件和重要的生产方法。

工巧在其中仅仅是条件之一,显然不是孤立的。

能称得上工巧的人,一定对天时、地气、材美有特别的“识见”能力。

而不凡“识见”其实也被称之为“匠心独具”。

《婺源县志》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元兵乱宋以后,江西婺源的歙砚石雕工艺久废,不仅工艺日拙,能识辦砚材的
人更是稀少。

一位名叫壤的艺人,禀赋奇异,工艺精妙绝伦,屡屡推出佳作。

他的过人之处就是有一双慧眼,能够从古残石堆中发现异材。

中国手工艺如宝玉、石雕类很讲究随形设计、巧色利用。

一般人面对一块璞玉或石料断然不能做到这一点,只有那些既有眼力又懂剪裁设计的人,才能充分利用自然色和自然质地的分布走向来塑造艺术形象。

人的双手是靠心脑和眼睛控制的,心脑不开窍或者修养不够,双手只会循规蹈矩,做机械性的简单劳动。

心眼活了,眼睛尖了,手才会“思想”。

所以,技艺固然重要,“匠心独运”在手工艺中更为重要。

(摘编自邱春林《为何要强调“匠心独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而当下的设计、创意、意匠、谋划、创造等也都出自于心。

B.“匠心独运”泛指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也专指创造性活动。

C.作者认为只有“匠心独运”在先,方可使极普通的材料提升到至美境界的手工艺精品。

D.作者认为,“识见”能力对手工艺者来说至关重要,具有了这种能力,便可“匠心独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工匠精神和匠心独运内涵的比较分析,引出对匠心独运在手工艺过程中的作用的分析。

B.文章主体部分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论据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既有古代的,也有当代的
C.文章引述《婺源县志》中的故事,说明制作工艺精妙的佳作既要有眼力又要懂剪裁设计的道理
D.文章的结尾,在正反对比中得出“技艺固然重要,‘匠心独运’在手工艺中更为重要”的推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助心、脑、眼睛指挥双手进行独创性劳动是匠心独运的特质。

加强心脑修养。

做到“心活”“眼尖”,方可让手会“思想”。

B.匠心独运强调巧思、设计、独创性等在手工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却视工巧为敌,认为其对于手工艺精品的制作毫无意义。

C.理论上重视设计,实际工作中却过分看重工巧,不仅虚耗人力物力,还可能制造出既缺乏实用价值又缺乏美感的手工艺品。

D.在宝玉。

石雕类手工艺中,匠心独运表现为充分利用自然色和自然质地的分布走向来塑造艺术形象,随形设计、巧色利用。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学术界大致有两种界定:广义上,以题材分,指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严格意义上,以作家分,指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

不管是哪一种界定,少数民族文学最基本的含义应该是以少数民族为创作对象的文学。

当然,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以少数民族为写作题材,还在于它能够通过文学的形式传达一个民族的心声、介绍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交流,对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融合起到积极作用。

无疑,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对于促进各民族的理解、提振各民族的
文化自信心、构建中国边疆的文化软实力、对外产生文化影响、提升国家认同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②少数民族作家存在着身份认同和自己的民族文化立场问题,其优点在于他们成长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对本民族的文化从意识、价值到社会、物质等各个层面都有优先于其他民族的体验,这样使他们能够写出深刻反映本民族题材的文学作品。

然而,无论哪个民族的作家,只要能深入少数民族的生活都能够进行创作,也完全有可能产生好的文艺作品,例如雷振邦创作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音乐脍炙人口、经久不衰。

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并不完全是由作家的身份决定的。

少数民族文学首先应该是少数民族题材文学,其次才是作家身份文学。

如果少数民族文学成为一种作家的身份文学,那么,少数民族文学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以身份和身份认同作为标志,也可能对作家的视野和思维造成不可避免的局限,从而带来创作的局限性。

③创作中所使用的文字仅仅是一种工具,不应被看作是文学的特征。

因此,应该鼓励少数民族作家使用汉字甚至未来用英语进行创作,让更多的人能够阅读和理解。

④对于少数民族作家来说,处理好身份认同的平衡点也是非常关键的。

一方面必须要有自我身份认同,这样才能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立场,深入思考和挖掘文化的精髓,从中吸取创作的养分;另一方面应该淡化少数民族的身份,立足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去思考人类共同的关注和命运,写出一部民族心灵史的同时也表达出人类共同的兴趣、心灵的共鸣和共同的关注;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去认识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的理解和文化交融。

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在于固守自己的民族身份和认同,目的在于用本民族的文化资源与世界对话,如果丧失了这些资源,一个少数民族作家也就没有了和世界对话的资本。

只有立足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同时又形成不同民族相向而行的共同文化、满足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文化需求,少数民族文学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⑤要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迈向一个新的繁荣阶段,我们必须走出两个误区:一是关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思维误区。

事实上,民族的只有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如果没有走向世界,那么永远都是民族的,而并非世界的。

因此并非固守民族的立场就可以成为世界的,这样的结果是会被世人边缘化,走向自我消亡。

二是关于主流和非主流问题。

少数民族文学常常被看作是非主流,由此产生了长期的关于主流与非主流的争论。

产生这种思维误区是因为没有认清主流和非主流的根本考量在于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认知度高、认同度大、阅读面广的文学作品必然成为主流,包括少数民族文学也是一样的。

而没有认知度和认同度的文学,必然成为非主流,被边缘化,这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都是一样的,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必须立足于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同时具有世界的视野和人类共同的关注,用少数民族文化这只手去拨动人类共同的心弦,用少数民族的声音去震撼人类共有的心灵,才是根本的繁荣之道。

(摘编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少数民族作家成长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因此他们能够写出更深刻反映本民族题材的文学作品。

B.为了能用本民族的文化资源与世界对话,少数民族作家必须固守自己的民族身份和认同。

C.只有立足本民族文化资源,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相向而行,少数民族文学才能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D.即使社会的认知度高、认同度大、阅读面广,少数民族文学也不一定就能成为主流文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界定及其文化价值谈起,进而围绕如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展开论述。

B.文章第二段以雷振邦为例,意在论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离不开作家的身份认同和民族文化立场。

C.文章主体从作家身份认同的角度展开论述,剖析优点和局限,指出解决之道,重在论述如何处理好平衡点。

D.文章最后澄清了两个认识误区,指出民族只有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明确了主流与非主流的考量标准。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A.汉族作家迟子建创作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描述了少数民族鄂温克族人的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被媒体称为“最值得期待的书”之一。

B.白族女作家景宜创作的《茶马古道》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茶马古道上的各族儿女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化解民族恩怨,共同团结抗战的壮丽画卷,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

C.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扛枪戍边的部队作家和地方的民族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反映云南边疆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和各民族风土人情的作品,为当时文坛瞩目。

D.藏族作家阿来124年创作完成反映藏族地区文化风貌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然而直到191年,由于人民文学出版社慧眼识珠,这一优秀作品才得以出版,至今已累计销售3多万册。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戬,字天休,苏州吴县人。

早孤.力学。

客京师,事杨亿,以属辞知名,后复还吴。

及亿卒,宾客弟子散去,戬乃倍道会葬。

举进士,擢甲科。

召试学士院,为光禄寺丞、集贤校理、通判越州。

吏冯士元为奸利,有告士元受赇藏禁书者,戬穷治之。

辞连宰相吕夷简、知枢密院盛度、参知政事程琳,遂逮捕夷简子公绰、公弼参劾其状。

既而士元流海岛,度、琳坐尝交关士元罢去,其余绌罚者自御史中丞孔道辅、天章阁待制庞籍又十余人,朝议畏其皦核。

戬敏强善听决,喜出不意,独假贷细民,即豪宗大姓,绳治益急,政有能迹。

初,静边砦主刘沪谋筑水洛、结公二城,以通秦、渭援兵,招生羌大王族为边卫。

戬使沪与著作佐郎董士廉督其役。

会罢戬四路.,宣抚使韩琦、知渭州尹洙皆以为不便,召沪、士廉罢役归,不听。

乃使裨将狄青将兵以往,械送德顺军狱。

戬力争于朝,卒城之。

进户部侍郎、资政殿大学士、知并州。

契丹与元昊方交兵,边奏互上,独戬不以闻。

话遣使问其故,戬对曰:“敌自相攻,中国不足忧也。

”麟、府间有弃地曰草城川,戬募土人为弓箭手,计口给田。

初,兵兴,用不足。

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

承受、中贵人不能遏。

又群噪州门,守门者拒不得入。

戬闻,悉召至庭下,推首谋者数十人,黥.隶他州,事乃定。

迁吏部侍郎,改宣徽北院使,拜奉国军节度使,卒。

赠太尉,谥文肃。

戬遇事,果敢必行。

然凭气近侠,用刑峻深,士民多怨之。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九十二列传第五十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