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古村寨景观“修复”设计——以贵州古银杏人家妥乐村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古村寨景观“修复”设计——以贵州古银杏人家妥乐村为例
作者:李帆淼张继兰樊国盛
来源:《广东园林》 2014年第2期
李帆淼1 张继兰2 樊国盛3,*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摘要:文章以贵州妥乐村寨景观修复设计为例,分析了在城镇化潮流冲击下我国传统村
寨风貌被破坏与面临消逝的严峻形势,并提出传统村寨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及技术措施,使这
类历史文化景观遗产能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传统村寨风貌;破坏与消逝;景观修复;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4)02-0000-00
1 山地传统村寨——妥乐
1.1 基本概况
妥乐是贵州红土高原上的山地古村寨,距盘县县城28 km,距石桥镇镇区1 km,属于云贵
高原斜坡地带,坡陡谷深,整个村寨呈峡谷状。
600年前明将傅友德的军队在盘县境内屯戍,
化军为民,在此繁衍后代所建,“妥乐”名亦由当地彝语而来,意指居住此地的人一定会安妥
快乐。
这批南京籍军人是明初朱元璋调北征南军人的后裔,他们在妥乐种植银杏Ginkgo biloba,聊寄思乡之情。
妥乐之所以闻名于世,就是它的千余株古银杏和传统村寨。
如今妥乐
堪称是“世界活化石基地,中国古银杏之乡”。
村寨在古银杏林中若隐若现,妥乐人世世代代在银杏庞大的根基上生活、耕织,处处呈现出安静、详和的景象。
1.2 传统村寨建设存在的问题
1.2.1 寨民对古村寨保护意识不强在全球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由于
一些寨民对古老村寨景观的保护意识较弱,造成了历史塑造的传统村寨无论是时间形态还是空
间形态上都发生了改变,传统村寨的民居文化也随之受到影响,有的已经消逝了。
面对这种情况,当代人应该大力抢救这一古老的民居文化,不能让与村寨周围大环境格格不入的钢筋混凝
土盒式建筑取而代之。
随着古民居建筑风貌被破坏与消逝,妥乐的古银杏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加上雷电摧残、病菌侵袭造成木质部腐烂蛀空、树冠失衡造成树体倾斜,多数古银杏根基外露,有些古银杏的根盘成了拾级而上的台阶、坐凳,甚至上面被堆放杂物,使村寨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1.2.2 村寨建设缺乏引导当前,传统村寨及其古老文明和文化积淀正面临着消逝的命运,一方面是因为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传统的乡规民约缺乏监督体系;另一方面是因
为职能部门对传统村寨的保护认识不足,寨民建设缺乏合理的规划,造成盲目建设。
2 传统村寨景观修复设计的意义
2.1 有利于传统村寨的保护与传承
历史环境是指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构成城市特色的地区建筑及空间环境[1]。
传统村寨是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根源,也是世界文明生态多样性的表现。
修复传统
村寨景观即修复其历史环境,保护世界文明生态的多样性,这有利于传统村寨更好地被世人关注、保护与传承。
2.2 有利于保护我国的古树资源
古树,是我国旅游和森林的重要资源,是环境、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维护者,同
时被人们视为风水的象征和依托,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其保护情况是一个城市文明程
度的重要标志。
银杏是古老的孑遗植物,为我国所特有。
妥乐村民种植生产银杏种子、采收银
杏叶,并加工成食品、饮料出售,这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对古树的修复有利于保护我
国的古树资源,保障妥乐村民的经济来源。
2.3有利于传承传统民居的特色和经验
妥乐的传统民居是自然条件和民族渊源、宗教文化和习俗意识的融合,是美学、道德、哲
学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体现。
根据妥乐的地理气候条件及长期的生活经验,寨民建房一般都是就
地取材,以木材为主,节约了购买现代材料的运费,最经济实用地建造自己的住所。
除此之外,村寨巷道的铺设材料用的也是当地的碎石块,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并与周围环境高度
统一,这里的一切无一不彰显着原生态,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节约型原则和可持续发
展的体现。
对传统民居修复有利于传承传统民居的特色和经验。
2.4 有利于传统村寨旅游景观的开发
妥乐的古银杏、古村寨、古驿道、古寺庙……无一不散发着历史浓重的气息和民族特色的
遗韵,这些古老、原始、具有独特地域景观的古村寨,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人休闲旅游所向往的
地方。
对村寨景观的修复,可以培养寨民对传统村寨的自觉保护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保护古老
村寨将有利于村寨旅游业的开发,继而为他们今后经济来源提供一种保障。
3 传统村寨景观修复设计的原则及策略
3.1 修复设计的原则
3.1.1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核心和本质是为人们服务,满足现代人生活需求是修复设计的出发点,而不是追求外貌上的时髦。
我国今后仍将长期处于以农业为基础产业的阶段,在建设
钢筋混凝土盒式房屋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符合当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并适应当地多雨水潮
湿气候。
3.1.2 文化生态性区别于生物生态、人文生态和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包含了环境和历史对文化的影响和决定作用,即对环境的适应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过程[2]。
历史文化的遗存是与其周围的环境一并存在的,我们在修复民居风貌的同时也要修复它周围与寨民生活相关的一切环
境对象。
3.1.3 原真性要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原先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要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整治要坚持“整旧如旧”的原则,维修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3]。
对于传统村寨的修复设计并非用现代的都市建筑及生活附属设施代替传统木质建筑及其农耕文
化庭院,意在还原一个“寻生态因子,觅绿色搏韵”的田园村庄景观。
3.1.4 动态性传统村寨的文化景观是历史与自然环境共同塑造的,是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断变化的生命体,因此修复设计的核心问题是既要保持传统的民居建筑特色风貌,又要接
受新观念使其长期处于可持续发展中,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
在这一问题上,我们既不能
遗失了民居历史风貌,也不能阻碍其发展,应正确地处理这一辩证关系,实现传统村寨在现代
社会中和谐发展。
3.2 修复设计的策略
3.2.1 修复设计理念和目的本研究主要以“还原生态村落,回归田园生活”为修复设计理念,以“保护古树、延续古村落和治理环境”为修复设计目的,对妥乐村传统景观的修复设计
提供一些具体措施,意在恢复宁静、安祥、和谐、原生态、美丽的古银杏人家景观,再现自然、生态、人文、田园与野趣,让低碳真实化。
笔者之所以用“修复”设计研究,不是对现有古村
寨资源进行新的规划设计,而是还原古村寨的历史风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传承(图1)。
3.2.2 古树修复生态环境是古村寨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古村寨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对古树的修复主要是针对古树不同的生长状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保护和复壮,主要方法有:1)避雷保护:对古银杏树增加避雷设施,以防雷击;2)换土、覆土:对根基裸
露在外的植株,进行换土及种植土填埋;3)补洞、疗伤:对因衰老、人为造成损伤、病菌侵袭而造成木质部腐烂蛀空形成树洞的古银杏树,及时填补树洞,治疗伤口;4)支架支撑:对主干中空、主枝死亡、树冠失去平衡、树体倾斜的银杏树采取支架支撑的方法;5)树木注液:对生长衰退的古银杏树可采取注射活力素、营养素的方法;6)合理修剪:感染病虫害的枝条因过多耗费营养应进行合理修剪;7)渗水管透气系统:对于根基土壤板结的古树,可采取埋置渗水透气管方法,改善根基土壤的透气环境,满足根系生长对氧气及养分的需求[4]。
3.2.3 传统民居风貌修复将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地域特点和现代建筑新的功能、技术、材料进行恰当的糅合,既不失传统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也不失当代的精神内涵。
笔者通过查阅
贵州民居建筑的相关参考文献及走访当地的知情人士,并在建筑学者罗德启先生分析贵州民居
建筑结构的基础上[5],根据他提出传统建筑应与时俱进的观点[6],笔者研究出一种对策,即
在保护传统村寨形态的前提下,采取适宜的方法,适度有机改造、更新传统民居,建设与当代
寨民生活居住环境相适应且节约用水的“传统民居”(图2~3)。
妥乐民居的生态原理
首先,合理利用地域丰富的森林资源,就地取材,主要是木材,辅以石材;其次,建筑依
山而建,生于自然,融于自然,并装饰着自然,与山地自然环境相协调;最后,建筑布局形态
沿等高线走向自然布局,群体轮廓层次丰富,正侧交错,保持山体的形态。
雨水资源利用测算
遵循古民居保护、利用及创新修复设计的原则,古村寨的建筑修复要以绿色原生态、节约
能源和资源为出发点,根据当地雨量充沛的特点,增加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的功能。
妥乐处于副
热带夏湿春干炎热气候区,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约为 1 357.8 mm,且集中在5~9月份[7]。
修复设计拟每户增加1个雨水收集池,蓄水目标是4 m3,室内的储水池可以储存2 m3的水量,超过6 m3的水通过溢水口排入排水沟,收集的雨水通过过滤净化装置变为生活用水,可供居民洗衣做饭等(图4)。
考虑墙体承重问题,修复后的建筑在保持传统建筑外观不变的基础上,
内侧墙体可选用现代仿木材料作为支撑[2]。
现代技术装备可将原建筑风貌完整地保存下来,又增加了现代建筑的功能。
根据雨水收集量,雨水收集设施设计规模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W=b×A×a1[8]。
其中,W——雨水收集设施设计规模,m3;b——盘县日设计降雨厚度,3.72 mm;A——硬化屋面的汇
水面积,㎡;a1——硬化屋顶的雨量径流系数,取0.8;可得出每日每户人家大概可以收集
0.316 m3的雨水,根据《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标准》的规定,常住居民用水量标准是0.4m3/个·日,根据调查妥乐每户平均4人,每户每天用水量1.6 m3,使用该方案,每户每年可以为
城市节约20%的饮用水。
修复传统村落景观展望历史是最优秀的设计师,她雕刻出的作品是任何现代设计都无法相提并论的,传统村落景观具有更丰富的当地建筑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更独特的艺术雕
刻水平和更高的科学价值。
修复后,村寨将呈现出“天涯处处有芳草,墙里银杏墙外翘;牛儿
桥边闲漫步,绿水村寨人家绕”的原生态山地乡村景观(图5~6)。
4 结语
建议在传统村寨修复规划设计时保留古树下完好的建筑,有必要控制村寨内居住和进出人口。
建议保留和修复的传统民居优先安置老年人,因为老年人同古村寨、古树一样承载着这里
的故事、历史文明,有了这些古银杏人,古树古村寨也会倍显精神。
通过现代技术手法,将妥
乐传统古村寨的传统地域特色建筑与地方文化形态保护好,将由此走出一条传统村寨保护和发
展的双赢之路,成为全国传统古村寨保护和开发的范例,为发扬和光大中华文明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鹏.尊重历史,“织补”环境——论城市历史环境中的建筑创作[J].建筑创作,
200l(4):79-83.
[2]朱利安·斯图尔德.张启恭,译.文化变迁的理论[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
有限公司,1989:37.
[3]陈波.古镇民居保护与更新原则探讨[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1):108-110.
[4]张扬,张宗舟.天水市古树保护复壮措施探讨[J].技术与市场(下半月),2007(5):40-42.
[5]罗德启.贵州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28-229.
[6]罗德启.山地特色文化内涵与时俱进[J].南方建筑,2008(5):40-41.
[7]陈鲜艳.盘县水库防洪调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3,41(4):219.
[8]曹秀芹,车武.城市屋面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方案设计分析[J].给水排水,2002,28(1):13-15.
审稿编辑:叶创兴翁殊斐
作者简介:
李帆淼(1987- ),女,河北邢台人
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设计和城市规划与设计 E-mail:445078784@
*通讯作者:
樊国盛
E-mail:274955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