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题意解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教头风雪⼭神庙题意解说
《林教头风雪⼭神庙》(见⾼中语⽂教材第四册),节选⾃《⽔浒传》第⼗回,是《⽔浒传》中最精采的回⽬之⼀。
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林教头风雪⼭神庙题意解说,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林教头风雪⼭神庙题意解说
⼀、省略说
我有幸观摩了上海⼀位特级教师教学《林教头风雪⼭神庙》⼀课。
这位教师是⽤设问解题的:“谁能⽤⼀句完整的话解释⼀下课题呢?”学⽣说:“林教头风雪之夜投宿⼭神庙”,⽼师表⽰肯定。
在这位特级教师看来,“林教头风雪⼭神庙”不是⼀个完整的句⼦,⽽是“林教头(在)风雪(之夜)(投宿)⼭神庙”的省略。
应该肯定,这句补全的话,确是⽂章所叙故事情节的⾼度概括。
然⽽,值得商榷的是,纵观古今汉语的语法规范,类似这种省略了句⼦的主要成分——谓语的⽤例确实鲜见。
对于⽂章标题的⽤语,诚然不必苟求合乎语法规范,但如此理解这⼀题意,充其量,只是把作者的命题看作故事情节的浓缩⽽已。
⼆、名词说
许多⼈认为“林教头风雪⼭神庙”是由三个名词“林教头”、“风雪”、“⼭神庙”缀连⽽成的。
其最有⼒的佐证,便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枯藤⽼树昏鸦,⼩桥流⽔⼈家,古道西风瘦马”。
名词说认为“林教头风雪⼭神庙”与马致远的名句在语⾔表达和意境创造上具有异曲同⼯之妙。
这⼀标题,点明了故事的主⼈公是“林教头”,故事发⽣的环境是“风雪”之夜,⼈物活动的处所是“⼭神庙”。
三个名词连⽤,构成了⼀幅有⼈有物、有景有情的画⾯,创造了⼀种凄凉、悲壮的诗的意境。
按名词说,原题可改换为“林教头·风雪·⼭神庙”。
据笔者所知,许多中学语⽂教师乃⾄⾼校⽂科教师,都是“名词说”的赞同者,并依此进⾏教学的。
但只要翻阅⼀下《⽔浒传》第⼗回的回⽬,就会对“名词说”产⽣怀疑。
《⽔浒传》第⼗回的全题是⼀个对句:“林教头风雪⼭神庙,陆虞侯⽕烧草料场”。
下句“陆虞侯⽕烧草料场”是⼀个主谓句”作为对句,即使不求⼯对,上句“林教头风雪⼭神庙”也应为主谓句;同时,从语感看,上句中也必须有⼀个动词。
三、动词说
“林教头风雪⼭神庙”这⼀标题,如果是⼀个主谓句,就应该有谓语动词,⽽这个谓语动词,就必定是与下句的“⽕烧”相对应的“风雪”⼀词。
《阅读与欣赏》(⼴西⼤学出刊·92年12期)所载《<林教头风雪⼭神庙>题意试解》⼀⽂,把“风雪”作为动词来理解,我以为这⼀见解是颇有见地的。
《试解》⼀⽂把“风雪”⽤作动词。
理解为“愤怒地雪耻”。
“雪”本有动词的义项,作“洗刷”讲。
这样,“风”就被看作是“雪”的修饰语。
这样理解的独到之处,在于突出了林冲由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思想飞跃,领略了作者命题的苦⼼,在于突出林冲性格的逆变。
然⽽,把“风雪”看作动词,应该怎样理解其内蕴才更为妥贴呢?《⽔浒传》第⼗回原⽂有这样⼀段情节:林冲⽤尖⼑先后把差拨、富安、陆谦的头都割下来,插了尖⼑,将三个⼈头发结做⼀处,提⼊庙⾥来,都摆在⼭神⾯前供桌上。
⾦圣叹对此是这样评点的:“三个⼈头,安放得好,⼜算⽰众,⼜算祭赛,⼜算结煞。
”据此,我以为,在林冲看来,陆谦等⼈⼲了丧天害理之事,竟然在⼭神庙前津津乐道,是对⼭神的亵渎;也是他⾃⼰在⼭神庙这块净⼟杀⼈(尽管是该杀该剐的恶⼈)后,祈求⼭神谅解他对神灵的不敬。
深究“林教头风雪⼭神庙”的题意应是:林教头愤怒地报仇雪耻、疾风般地洗刷下被亵渎的⼭神庙。
动词说不仅在语⾔形式上把“林教头风雪⼭神庙”与“陆虞侯⽕烧草料场”视为⼯对,⽽且窥得了林教头的主导性格是安分守已、正直忠厚。
四、喻意说
其实,“林教头风雪⼭神庙”这⼀题意理解的关键是“风雪”⼀词。
对“风雪”⼀词的妙⽤,并⾮是施耐庵的独创,早在元代杂剧创作中就屡见不鲜、⽐⽐皆是。
诸如王实甫的杂剧《吕蒙正风雪破窑记》、杨显之的杂剧《郑孔⽬风雪酷寒亭》、⽆名⽒的杂剧《朱太守风雪渔樵记》等等。
仔细研读这些杂剧的内容,便不难发现其共同特点:都是叙述了主⼈公由⾯临逆境、险境、乃⾄绝境⽽变泰发迹的坎坷经历,都是抒写的主⼈公经受了⼀场空前的劫难,⽽这场“劫难”便成为了他们⼈⽣道路上的⼀个转折点。
《林教头风雪⼭神庙》也不例外,故事叙述了林冲遭受的⼀场劫难,并从此⾛上了反抗道路。
这些作品中的⼈物,其遭遇从表⾯上看,与⾃然中的“风雪”密切相关,⽽其厄运实质上并⾮“风雪”所致,⽽是“⼈事”造成的。
具体地说,是⼈物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决定的,是⼈物错综复杂的社会⽣活境遇造成的。
拿林冲的遭遇来说,那场“风雪”使他受尽酷寒,⼤雪压倒茅屋,不得不投宿⼭神庙。
但“风雪”之灾并不危及林冲的性命,⽽⾼俅指使陆谦策划的恶毒阴谋,则必欲置之死地⽽后快,是以⾼俅为代表的反动统治者把林冲逼上了⼀条死路(“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
“风雪、⼭神庙”是林冲⼈⽣道路的转折点,造成转折的根本原因不是“风雪”,⽽是横⾏不法的邪恶势⼒。
因此,我认为作品的“风雪”既是实写,也是虚写。
即
⽤“风雪”这⼀恶劣的⾃然⽓侯暗喻⿊暗的社会政治,从⽽⽤虚实相间的含蓄笔法,写出了⼈物所遭受的险恶境遇。
如此看来,《林教头风雪⼭神庙》这⼀题意,我们不妨可以理解为:林教头遭难⼭神庙,或林教头在⼭神庙劫后余⽣、逢凶化吉。
这样理解,也合乎作品“官逼民反”、“逼上梁⼭”的主旨。
五、主词说
⽂章的内容往往着⼒表现在题⽬的某⼀词语。
这⼀词语便是题⽬的主词。
如果把题⽬看作⽂章的眼睛,那么,主词便是眼珠。
“林教头风雪⼭神庙”的主词是“风雪”。
“风雪”是这篇作品的眼珠。
作者正是在“风雪”⼆字上做⽂章的。
林冲刚去草料场时。
“正是严冬天⽓,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天⼤雪来”;到草料场后,“仰⾯看那草屋时,四下⾥崩坏了,⼜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出门沽酒时,“那雪下得紧”;沽酒返回时,“看那雪,到晚起下得紧了”;正因为风⼤雪紧,林冲才需要喝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神庙;也因为风雪越来越⼤,草厅才被压倒,林冲才不得不到⼭神庙去安⾝。
还是因为风雪之故,
林冲掩上庙门,掇过⽯头靠门,才有机会亲⽿听到陆谦等⼈的不打⾃招,促使他奋起反抗。
是“风雪”把“林教头”和“⼭神庙”两者紧紧地勾连在⼀起。
这是就“风雪”的本义⽽⾔。
从“风雪”的引申义看,也是连接“林教头”和“⼭神庙”的纽带。
按“动词说”,“风雪”可引申为“疾风般地洗刷”,作品既写出了“疾风般地洗刷”了林教头的耻辱怨恨,⼜写出了“疾风般地洗刷”了“⼭神庙”蒙受的亵渎。
再从“风雪”的喻意看,“风雪”暗喻严酷的社会现实,作者写“林教头”和“⼭神庙”是为突现“风雪”这⼀主旨服务的。
我们可以这样说,“林教头”在“⼭神庙”奋起反抗、报仇雪恨;是⼀场惊⼼动魄、⾎淋淋的政治“风雪”。
因此,“风雪”⼀词是“林教头风雪⼭神庙”的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