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检查须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共振检查须知
第一篇:磁共振检查须知
患者及其亲友:
首先感谢您对我院及我们科室的信任,鉴于您对磁共振检查缺乏了解和磁共振检查的特殊性,我们有必要就本科的服务流程和一些注意事项向您温馨提示:
1、由于磁共振检查时间较长(一个病人一个部位检查时间约为30分钟),加之病人较多,需要对您的检查进行预约。

我们为您预约的时间为月日时分,请您按时来我们科室的候诊室等待检查。

由于病变性质及检查部位不同,MRI检查时间有所差异,您的检查时间可能提前或拖后,所以请您提前10分钟到达。

迟到者需重新预约检查时间。

2、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严禁做磁共振检查:①装有心脏起搏器者。

②颅脑手术后颅动脉夹存留者。

③心脏手术后,换有人工金属瓣膜者。

④金属假肢、金属关节术后及体内留有金属异物者。

⑤妊娠三个月以内的早期妊娠者。

另严重驼背、特别肥胖及不合作患者不宜做此检查。

3、进入磁共振扫描间应除去身上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品及电子器件,如钥匙、带金属扣的腰带、手表、硬币、手机、磁卡、发卡、头饰、眼镜、项链、耳环、吉祥物等,以免影响检查效果或损坏您的物品;平车、轮椅、铁担架不能进入扫描间。

(1)做头颅、颈部检查应除去活动假牙。

(2)胸部及腰椎检查女患者请脱掉带有金属的胸罩及有金属扣的衣裙。

(3)做腰部及盆腔检查者请脱掉带有金属拉链的裙子和裤子。

4、少儿、疼痛不能忍受者及有精神症状的患者,请预先到开申请单的科室开镇静药或麻醉药品,并于检查前半小时按规定用药。

5、做腹部及盆腔磁共振检查的患者检查当日早晨须空腹(禁食、禁水)。

6、磁共振检查为无创伤性检查,只有一定的脉冲噪音,检查时间较长,请您在检查过程中不要烦躁,要平静呼吸不得活动。

7、检查时请携带以前的MRI、CT、B超、X线片及相关资料,供医师诊断时参考。

8、病人检查完毕2小时后到本影像楼4楼影像诊断科服务台领取磁共振图片和诊断报告。

非常感谢您的理解与合作!
医学影像中心磁共振检查科
第二篇: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
4.17.2.1C1 会泽县人民医院放射影像科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
磁共振检查的准备【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

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确认。

2.确认病人没有禁忌证。

并嘱病人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

3.进入检查室之前,应除去病人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4.告诉病人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平静呼吸,不得随意运动,若有不适,可通过话筒和工作人员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的病人,根据情况给适量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

一旦发生幽闭恐惧症立即停止检查,让病人脱离磁共振检查室。

6.急症、危重症病人,必须做磁共振检查时,应有临床医师陪同。

【器械准备】
1.磁共振机。

根据检查部位选用相应的专用线圈或特殊的线圈。

2.准备磁共振对比剂,必要时使用。

【禁忌证】
各部位磁共振检查的禁忌证,要求基本上是同一。

为此,禁忌证不在各部位中分别叙述。

1.装有心电起搏器者。

2.使用带金属的各种抢救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3.术后体内留有金属夹子者。

检查部位邻近体内有不能去除的金屑植人物。

4.早期妊娠(3个月内)的妇女应避免磁共振扫描。

•颅脑磁共振检查
一、颅脑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
1.颅脑外伤(尤适用CT检查阴性者)。

2.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

3.颅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

4.先天性发育异常。

5.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6.颅内感染。

7.脑白质病。

8.颅骨骨源性疾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臵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臵,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

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从听眶线至颅顶。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l、T2、W1,矢状面和(或)冠状面T1W1。

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20~25cm。

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⑥成像层厚:5~10mm。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1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或)冠状面T1Wl。

(2)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1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或)冠状面T1W1。

二、鞍区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
1.鞍区肿瘤。

2.鞍区血管性疾病。

3.颅脑外伤累及鞍区。

4.鞍区先天性发育异常。

5.鞍区肿瘤术后复查。

6.鞍区感染。

7.鞍区骨源性疾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臵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臵,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从前床突至后床突。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相宜的快速序列。

常规行矢状面T1W1、冠状面T1W1、T2W1。

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设定放大扫描FOV,根据垂体大小及扫描范围设定采集范围。

⑤成像层厚:2~5mm。

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⑦矩阵:128×256或259×256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

常规做矢状面T1WI、冠状面T1WI。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3)垂体也可行动态扫描,单次采集时间20~30s,动态采集10次。

在第一次数据采集后,立即注射对比剂;同时连续成像9次,用冠状面扫描。

三、脑桥小脑三角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
1.脑桥小脑三角肿瘤。

2.脑桥小脑三角区肿瘤样病变。

3.颅脑外伤累及小脑角区。

4.脑桥小脑先天性发育异常。

5.脑桥小脑区肿瘤术后复查。

6.内听道骨源性疾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l)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臵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臵,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采集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脑桥小脑三角区。

③推荐成像程序:SE序列或相宜的快速序列,常规行冠状面T1 WI、横断面T1WI、T2WI。

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20~25cm。

⑤成像层厚:2~5mm。

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⑦矩阵:128×256或256×256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2)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四、颅脑动态灌注磁共振检查【适应证】
1.脑血管梗死早期诊断。

2.颅内肿瘤。

3.颅脑外伤。

4.先天性发育异常。

5.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6.颅内感染。

7.脑白质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增强扫描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臵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待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臵,使十
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采集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从听眶线至颅顶或以病灶为中心。

③推荐成像程序:EPI快速成像法或快速梯度回波法。

按病变部位设定横断层面,一般为10层,成像次数为40~60次。

开始成像不注射对比剂,到第四成像末时,经静脉用压力注射器注射对比剂后,成像至40~60次完毕。

④成像野(FOV):20~25cm。

⑤成像层厚;5~10mm。

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⑦矩阵,256×256等。

2.经工作站处理后病灶的信号强度一时间变化曲线计算感兴趣区的血流平均通过时间(MTT),局部脑血容量(RCBV)和局部脑血流速度(RCBF)等参数。

五、颅脑弥散成像检查技术【适应证】
1.脑干部位病变。

2.脑梗死。

3.脑出血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臵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臵,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采集冠、矢、轴三方向定
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从听.眶线至颅顶。

③推荐成像序列:可根据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相关的成像序列。

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扩散加权系数(B)(通常为0,1000/mm)。

SRP三轴分别成像,并生成平均扩散加权图像(trace diffusion weighted images)和ADC maps(ADC图像)。

2④成像野(FOV):20~25cm。

⑤成像层厚:5~10mm。

⑥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⑦矩阵:128×256或256×256等。

六、颅脑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技术【适应证】 1.脑血管性疾病。

2.颅内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3.脑血管疾病术后治疗后随访。

4.筛选可疑又不能行DSA检查的脑血管疾病等。

5.颅内感染。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臵于头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臵,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采集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以脑Willis环或病灶为中心。

扫描区域近端或远端设臵预饱和带分别获得静脉像和动脉像。

如行动脉成像要在远端加预饱和带。

③推荐成像程序:2D或3D相位对比法(PC)和3D TOF MRI (时间飞逝法)。

④成像野(FOV):20~25cm。

⑤成像层厚:1一2mm。

⑥成像间距:无间隔。

⑦矩阵:256×256,512×512等。

2.图像后处理重建方法用MIP法或Surface,多视角重建。

•五官及头颈部磁共振检查
一、眼部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
1.眶部肿瘤,包括眼球、视神经与眶的各种肿瘤。

2.眼肌疾病,如格氏眼病等。

3.血管性病变,包括眶内静脉曲张、血管畸形、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等。

4.外伤。

5.非金属性眼内和眶内异物。

6.眶内炎症包括炎性假瘤与眶内感染。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臵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嘱病人检查中双眼平视前方或闭眼,使眼球保持不动。

(2)成像中心:眶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臵,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采集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扫描范围上下包括眶上、下壁,前后包括眼睑至眶尖。

③推荐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适宜的快速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 WI、T2、WI,冠状面T1WI或沿检查侧视神经走向设定斜状面T1WI。

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成像序列。

如脂肪抑制技术等。

④成像野(FOV):18~25cm。

也可根据眼眶大小及病变范围设定扫描范围。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⑥成像层厚,2~5mm。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可加扫T1WI-FS序列。

常规做横断面、斜状面及冠状面T1WI。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l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二、鼻及鼻旁窦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
1.鼻咽部肿瘤,如鼻咽癌、纤维血管瘤和脊索瘤等。

2.鼻咽部肉芽肿性病变。

3.鼻窦肿瘤、囊肿、鼻窦炎症、息肉及黏膜增厚、窦内积液、积脓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取头先进,仰卧在检查床上,头臵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做咽部扫描时,嘱病人检查中避免吞咽动作。

(2)成像中心:鼻根部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臵,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扫描范围包括额窦平面至上齿槽平面,前后从上额窦前壁至鼻咽腔后部。

③推荐成像序列:采用常规SE序列或快速序列,行横断面T1WI、T2WI及冠状面扫描T1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18~25cm。

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⑥成像层厚;3~5mm。

⑦矩阵:128×256或25S×512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二、耳、颞骨部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
1.听神经瘤,尤其是局限于内听道的小肿瘤。

2.颈静脉球体瘤。

3.耳、颢骨部同时累及颅底和颅内的病变。

4.乳突脂脂瘤。

5.耳部和颞部的其他良恶性肿瘤。

6.颞骨骨折及中耳炎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臵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鼻根部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臵,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二侧颞骨部。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l、T2WI、冠状面T1WI。

如磁共振内耳膜迷路成像,一般采用长T2WI 或3DSISS序列。

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成像序列,血管神经交互压迫一般采用3DTOF序列。

④成像野(FOV):20~25cm。

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⑥成像层厚:2~5mm。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行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行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四、颞颌关节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
颞下颌关节(TMJ)紊乱综合征等颞颌关节疾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臵丁头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鼻根部位于线圈横轴中心,选用7~8mm环形TMJ表面线圈一对,一次固定,左右对比成像,体位同颅脑磁共振技术。

将环形TMJ线圈中心对准外耳孔前1~2mm处之颞颌关节,线圈
尽量贴近TMJ。

移动床面位臵,开定位灯,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两侧颞颌关节。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为冠状面和矢状面T1WI和T2WI成像。

矢状面单层多时相动态成像。

④成像野(FOV):180~200mm。

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⑥成像层厚:2~4mm。

⑦矩阵:256×258等。

(4)TMJ单层多时像(SSMP)扫描及电影显示,使用矢状斜位扫描,每个颞颌关节设定一个采集包,扫描层数均设定为1层。

频颌关节处于不同的咬合位臵时进行多次重复扫描。

先将动态扫描设臵成手动控制状态,并使扫描仪处于手动扫描待命状态。

先嘱病人闭口、咬牙,按手动扫描键做第一次扫描,再将辅助张口器放入病人口中,让病人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根据辅助张口器的梯级,使牙齿处于不同的咬合位臵,每变化一个咬合位臵重复一次扫描,直至最大位臵。

2.图像后处理同一层面的TMJ在运动的不同时相的图像,用快速连续显示的方法,即可成为连续的运动画面——TMJ电影。

五、鼻咽部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
1.鼻咽部肿瘤,如鼻咽癌、纤维血管瘤和脊索瘤等。

2.鼻咽部肉芽肿性病变。

3.鼻窦肿瘤、囊肿、息肉及黏膜增厚、窦内积液、积脓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臵于线圈内,
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鼻根部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臵,开定位灯,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头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应包括第1~2颈椎到蝶窦。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I、T2 Wl,冠状面、矢状面T1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推荐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18~23cm。

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⑥成像层厚:3~5mm。

⑦矩阵:128×256或256 X 512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六、喉及甲状腺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
1.各种良性、恶性肿瘤。

2.囊肿性病变。

3.淋巴结肿大。

4.甲状腺肿大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颈部臵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并嘱病人扫描中避免吞咽动作。

(2)成像中心:线圈横轴中心对准甲状软骨,移动床面位臵,使
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用快速定位扫描序列采集矢状面、冠状面、横断面定位图像。

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包括整个甲状腺及喉部。

③推荐成像序列:常规使用SE序列或快速序列,做横断面T1WI、T2WI,矢状面T1WI,必要时可以根据病情辅以其他序列。

④成像野(FOV):15~25cm。

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⑥成像层厚:3~8rnm,⑦矩阵:128 X 256或255×312等。

2.增强扫描
(1)手椎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2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2)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七、面部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
1.各种面部良性、恶性肿瘤。

2.各种面部的血管性病变,如:血管畸形、血栓形成等。

3.面部肉芽肿性病变。

4.面部淋巴结肿大。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臵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臵于身体两旁或胸爵。

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线圈横轴中心对准鼻根部,移动床面位臵,开定位灯,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臵,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