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版】鼻咽孤立性纤维性肿瘤PPT资料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特点
• 本病发病年龄9~85岁,但文献报道本病发病高峰 年龄为40~60 岁
• SFT因发生部位不同,其临床症状差异很大,早期 常表现为毫无临床症状的缓慢增大的肿块。临床 上多数病例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包块;特殊部位 者可有相应压迫症状,少数直径较大者可产生副 肿瘤综合症
影像学特点
• SFT CT平扫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与周围软组 织等密度的孤立性软组织肿块;无分叶或可见浅小分 叶;一般肿块内部无钙化;邻近骨结构无明显的骨质 破坏;增强扫描实质一般明显强化
鉴别诊断1、鼻咽癌
• 鼻咽癌是源于鼻咽部上皮组织的一种恶性肿瘤 • 大多于40~60岁发病,男多于女,血涕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 • NPC好发于鼻咽部侧隐窝的黏膜表层,使局部黏膜增厚或形成小
肿块,至鼻咽腔不对称变浅、变窄。
• 肿瘤组织的信号强度较均匀,T1WI 呈较肌肉略低信号,T2WI 呈 略高信号,Gd-DTPA 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部分可呈肿块样突 入鼻咽腔,或向黏膜下生长突入咽旁间隙的内后方;部分可呈浸 润性生长,肿瘤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脂肪间隔消失,局部骨质 可有破坏
鼻咽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T1WI
FS-T2WI
Gd-Tra
Gd-Sag
Gd-Cor
CT
临床上多数病例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包块;
(左基底节)弥漫性大细胞霍奇金性淋巴瘤 (左基底节)弥漫性大细胞霍奇金性淋巴瘤 实质型:肿瘤呈等或稍长T1长T2 不均匀信号,瘤周水肿较轻,可见流空血管影,呈点状、条状、蚯蚓状甚至呈蜂窝状;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 一般是指发生于大脑、小脑、脑干、软脑膜、脊髓及直 接侵犯颅神经和眼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以发生于脑实质及脑膜的淋巴瘤多见,可称作颅内PCNSL 由于肿瘤围血管浸润性生长,导致血脑屏障的破坏, PCNSL的水肿,多认为是间质性水肿,DW I呈稍高信号; 其信号改变与病理成分相对应,SFT 瘤体内常含有丰富的纤维组织、透明样变性、黏液样变性、囊性变及出血等,黏液样变或囊变坏 死区呈高信号,细胞密集区呈稍高信号,低信号区反映致密胶原纤维
约10 %~23 %的胸膜腔内和近10 %胸腔外SFT 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表现为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转移部位通常为肺、骨和肝 PCNSL占颅内肿瘤的3% ~5%,所有淋巴瘤的1% ,在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不到5% 根据大体病理将小脑血管母细胞瘤分为3 型:①大囊小结节型; 临床以反复鼻衄为首发症状
呕吐,非喷射性,无发热、盗汗及体重减轻, 围绕血管呈“嗜血管生长”特性有关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 一般是指发生于大脑、小脑、脑干、软脑膜、脊髓及直
SFT 是一种起源于CD34 阳性的树突状间叶细胞的肿瘤, 并具有向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分化的特征 肿瘤组织的信号强度较均匀,T1WI 呈较肌肉略低信号,T2WI 呈略高信号,Gd-DTPA 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 邻近骨质可有吸收或压迫性破坏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由( solitary fibrous tumor, SFT)由Klemperer和Rabin于1931年首先在胸膜发现并命名 NPC好发于鼻咽部侧隐窝的黏膜表层,使局部黏膜增厚或形成小肿块,至鼻咽腔不对称变浅、变窄。 血管母细胞瘤又名血管网状细胞瘤,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少见的良性肿瘤,多单发。
• CT上明显的骨质破坏则反映了病变有恶性生物学行为 • SFT 在MRI 上表现为T1WI 上以低信号为主,T2WI 上
为低或中低混杂信号为主,增强后不均匀强化
• 其信号改变与病理成分相对应,SFT 瘤体内常含有丰 富的纤维组织、透明样变性、黏液样变性、囊性变及 出血等,黏液样变或囊变坏死区呈高信号,细胞密集 区呈稍高信号,低信号区反映致密胶原纤维
• NPC可早期发生淋巴结转移, 甚至鼻咽部的肿瘤处于影像学和鼻 咽纤维镜都不能发现的原位癌阶段,即T 分期的Tis 或T0期鼻咽 癌,颈动脉鞘旁和胸锁乳突肌深面的颈深上中组淋巴结已发生转 移
• NPC对放疗敏感
2、鼻咽纤维血管瘤
• 多见于青少年男性(10~25岁),又称男性青 春期出血性纤维瘤
• 临床以反复鼻衄为首发症状 • 表现为鼻咽顶后壁界限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可
多见于青少年男性(10~25岁),又称男性青春期出血性纤维瘤
病理结果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浸润生 长,累计横纹肌组织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由( solitary fibrous tumor, SFT)由Klemperer和 Rabin于1931年首先在胸膜发现并命名
• SFT 是一种起源于CD34 阳性的树突状间叶细胞的肿瘤, 并具有向 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分化的特征
• 胸膜以外的各组织器官均可发病,包括肺、纵隔、心包、腹膜、 上呼吸道、甲状腺、肝脏、软组织、鼻咽、鼻旁窦、腮腺、脑膜
• 约10 %~23 %的胸膜腔内和近10 %胸腔外SFT 具有恶性生物学行 为,表现为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转移部位通常为肺、骨和肝
• 目前诊断良恶性的标准尚未完全统一,其恶性组织指标有:(1) 肿瘤无蒂、无包膜或包块不完整,肿瘤直径>10 cm;(2)肿瘤 伴有出血坏死,有周围组织器官浸润;(3)细胞丰富且有明显 异型性,核分裂易见>4/10HPF;(4)免疫组化bc1-2 弥漫性强阳 性,Ki67,PCNA 指数增高
压迫邻近组织 • 邻近骨质可有吸收或压迫性破坏 • 有明显增强效应
病例II 影像号:27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81
临床以反复鼻衄为首发症状
• 患者女,27岁 鉴别诊断:血管母细胞瘤
(2)肿瘤伴有出血坏死,有周围组织器官浸润;
• 两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疼,伴恶心、 ③单纯囊型,其中大囊小结节型最常见
15 % ,占后颅凹肿瘤的7 %~12 %,是最常见的幕下原发肿瘤,分为散发性和家族遗传性 Gd-DTPA增强后,病灶大部分呈实性团块状或结节状均匀强化,典型的出现“缺口征”、“尖角征”、“握拳征” ,病理上与瘤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