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河南湿封十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封市第十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月考试卷
高一历史
(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请将正确选项填写在答题卡上。
)
1、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2、神权与王权结合,是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之一。
下列说法与这一特点相符的是()
A.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
B.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
C.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D.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
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记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
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 B.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
C.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 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4、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6、“汉初的封建,居然就名存实亡,怕也是汉初的人所不能预料的。
”下列哪些措施的实施使汉初“封建”很快“名存实亡”?()
①诸侯不得自治民补吏②令诸侯各以国邑,分封子弟③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④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7、《汉书》载:“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这一记载反映出汉初统治者()A.推行郡国并行制 B.强化君主专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解决土地兼并
8、有学者指出:“汉朝的察举制度经董仲舒等人努力,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但不能到原籍担任地方官。
”下列对“不能到原籍担任地方官”这一举措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削弱了宗族势力的影响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避免了地方派系的形成 D.体现了政府是“天下人”的政府的观念
9、史载:“自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非若曩时(以前)司察之而已。
”材料反映的刺史的主要职能是()
A.管理地方行政 B.监察地方官员
C.掌管地方军事 D.掌管地方财政
10、著名学者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
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钱穆认为唐朝( )
A.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B.三省相互牵制
C.三省拥有最终决策权 D.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
11、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A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12、皇权是对社会权力资源的独家垄断。
它不仅有一套垄断的管理体系,而且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制度、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等。
有人认为这些是世界其他文明绝无仅有的“原创性”国粹。
材料中提到的两个制度最明显地对应于( )
A.唐朝的中书省、宋朝的通判
B.唐朝的门下省、宋朝的通判
C.汉朝的内朝、秦朝的御史大夫
D.明朝的内阁、元朝的行中书省
13、“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
”下列能够体现这一“法宝”核心的是( )
A.在边疆设立军镇 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和官员之间相互牵制
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14、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之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15. “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
”这反映出唐代()
A.宰相有职无权
B.皇权至高无上
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
D.尚书省地位下降
16、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17、马克斯·韦伯指出:“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俸禄与官职,因而使他们无法连成一气地形成封建官吏贵族。
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
”在他看来,该制度有利于( )
①提高行政效率②保证官员文化素养
③防止世家大族垄断官场④公平公正选拔人才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8、明太祖朱元璋说:“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
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为吸取这一教训,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消除地方割据 B.抑制、清除权臣,加强皇权
C.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D.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19、《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
……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
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皇权与宦官的矛盾激化 D.六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20、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诏交出之事,仍需就近承办”,将其恢复。
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表明( )
A. 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21、“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
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
”此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
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C.男女平等,均可做官 D.强干弱枝,中央集权
22、“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
”对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所描述的这一历史性的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A.唐玄宗时作出了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决定
B.隋唐招揽人才完全承袭了前代察举的方式
C.通过参加科举上台的官僚集团为乌合之众
D.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23、“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政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之日。
”康熙皇帝发出这一感慨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君主高度专制集权 B.皇位嫡长子继承不可替代
C.帝王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D.丞相制度废除的局限性显现
24、《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腹心之臣矣。
”由此可见,汉武帝设置中朝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皇权 B.加强中央集权
C.巩固国家统一 D.解决王国问题
25、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6、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 ( )
A.宗法制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崩溃 D.礼乐制度的破坏
27、“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反映出秦统一的意义是()
A.使人民脱离了强大诸侯国的控制
B.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D.使人民有了相对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28、如果你生活在元代的山东,你的家乡将由()
A.中书省直接管理 B.山东行省管辖
C.宣政院管辖 D.宣慰司管辖
29、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这个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30、明初废行省,地方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之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二、材料解析题(共40分)。
31、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
——《史记》
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四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
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6分)
(3)根据材料三,简要评价汉初这一政治制度。
(4分)
(4)根据材料四,根据元朝疆域的状况,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并分析该制度的影响?(6分)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
(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过去这二十年考古发现的另一个重要启示在于王畿和东部地区在体制上的不同。
譬如,不管东方的诸侯在传世文献中怎样称呼,在考古发掘所得的青铜器铭文中他们均自称为“侯”……相反的,在陕西王畿地区的贵族宗族之长从未有称“侯”,而常常是被称为“伯”,
有时为“仲、叔、季”。
——许倬云《西周史》
材料二秦王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合二为一,号称“皇帝”。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早期国家的官制是建立在亲贵合一的基础上的,血缘亲族是任官的先决条件,世袭罔替,代代相承。
在那种贵族参政、议政、辅政的情况下,官的权力界限也不分明。
如西周主管政务的卿事察可以辅政,也可以将兵作战,也可以主持重要的祭祀大典;而大史察也可以辅政、将兵。
官有一定的分工,但不够清晰严格,这是贵族政治的必然现象。
——韦庆远、柏桦《中国官制史》
材料四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皇明祖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赦问文学之士》)而黄宗羲则认为,明朝“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请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体制角度分别指出上述两类称呼的原因。
(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皇帝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能体现这一地位的具体制度。
(8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的中央官制与西周相比发生的变化。
(4分)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和黄宗羲对丞相制度的看法,分别说明他们持这种看法的原因。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