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层高大模板交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纵横水平杆步距
1500
纵横扫地杆离地高度
200
最上层纵横水平(扫天杆)距梁(板)底高度小于
300
架体形式
梁为40×80木方,对拉螺杆为ф14。
2、梁板阴角处设40×80方木。
3、由于梁支架顶部扣件抗滑移不满足要求,均采用可调顶托支顶。
4、自由端的长度及支撑节点大样见附图。
支撑架计算高度(m)
5.6
计算板厚(mm)
180
梁下挂侧模高度(mm)
1820
主梁间距(mm)
双钢管@400
小梁道数
8
对拉螺杆直径
M14
对拉螺杆道数
4
(对拉螺杆)竖向距梁底的距离(mm)
200、650、1100、1550
(对拉螺杆)水平间距(mm)
400
注:
1、面板为18mm厚木胶合板;小梁为40×80木方,对拉螺杆为ф14。
8
纵横水平杆步距
1500
纵横扫地杆离地高度
200
最上层纵横水平(扫天杆)距梁(板)底高度小于
300
架体形式
扣件式
注:
1、面板为18mm厚木胶合板;小梁为40×80木方,对拉螺杆为ф14。
2、梁板阴角处设40×80方木。
3、由于梁支架顶部扣件抗滑移不满足要求,均采用可调顶托支顶。
4、自由端的长度及支撑节点大样见附图。
计算截面b*h(mm)
850×1900
荷载值范围(m2)
55.25KN/m至63.4KN/m
支撑架计算高度(m)
5.6
计算板厚(mm)
180
支撑架基础
120mm`130mm厚C30`C35混凝土结构板
梁两侧立杆间距
1350
梁两侧立杆和梁底顶托立杆沿梁跨方向间距
500
梁底增加立杆根数
4
梁底支撑小梁根数
3.1.6架子排脚完毕时根据基准点采用水准仪引测到各立杆上,水准仪架设点应视引测距离的中点确定,以保证误差最小。
3.2支模架搭设
本工程采取先排布梁底立杆,设置扫地杆一道,画间距线,使梁侧立杆站脚,排布完各跨的梁侧立杆后由测量人员引测标高线,标高点间距不得大于6米,各点之间使用建筑线找平,之后架设第一道水平横杆,第一道水平杆可统一采用全东西方向或南北方向搭设。画好立杆间距线,将空余的立杆站脚,扣件位置应对牢上下间距线,以保证立杆垂直;板底立杆按已搭设的梁侧立杆为标准,跨内平分,且应考虑前后左右贯通,以不得超过计算间距为标准分配排布。之后上第二道横杆,第二道横杆应垂直于第一道横杆方向搭设,上好扣件,拧紧。之后搭设梁底小横杆,梁底小横杆标高必须准确,根据梁的高度进行推算,各个梁侧立杆上都应画好标高线。再搭设板底小横杆,梁底增加立杆可最后搭设。具体间距、步距参数详计算书。
350
300
150
230
8
1200*1200
300
250
150
230
9
1300*1300
300
250
150
230
10
1400*1400
300
250
150
230
11
1500*1500以上
250
200
150
230
表:可调节卡箍参数表
例:方柱尺寸为700*700,高为5.8m。底部加密区为5.8-3=2.8m,卡箍间距为350mm,方柱上部3m,卡箍间距400mm。
4、自由端的长度及支撑节点大样见附图。
5、离地面 200mm 高,梁下梁跨方向连续设置,横向与板底扫地杆连接拉。
6、模架采用Φ48×2.8mm(计算按 2.8mm)。
2.4柱模板支撑体系设计表
方圆扣柱加固参数设计表
序号
柱截面尺寸(mm)
柱高3m以下卡箍间距(mm)
柱高3m-7m方柱底部加密
卡箍间距(mm)
5、离地面 200mm 高,梁下梁跨方向连续设置,横向与板底扫地杆连接拉。
6、模架采用Φ48×2.8mm(计算按 2.8mm)。
2.1.3梁底模板支撑体系表/三类梁支撑体系设计表
编号
二类梁
部位
B2、B4、B5、B6号楼转化层
模板支撑类型
集中线荷载超20KN/m支撑区
代表截面尺寸b*h(mm)
700×2000、800×1800、850×1900
一类梁
部位
B2、B4、B5、B6号楼转化层
模板支撑类型
集中线荷载超20KN/m支撑区
代表截面尺寸b*h(mm)
700×2000、800×1800、850×1900
支撑架计算高度(m)
5.6
计算板厚(mm)
180
小梁间距(mm)
300
主梁间距(mm)
1000
小梁道数
8
架体形式
扣件式脚手架
立杆间距(横、纵)(mm)
2、支模体系设计
2.1梁底模板支撑体系表/一类梁支撑体系设计表
编号
一类梁
部位
B2、B4、B5、B6号楼转化层
模板支撑类型
集中线荷载超20KN/m支撑区
代表截面尺寸b*h(mm)
450×1100、500×1100、500×1200、500×1300、500×1400、600×1100、600×1200、500×1500、500×1600、600×1300、600×1400、600×1500、600×1600、700×1200
2.2.2梁侧模支撑体系表/三类梁侧撑体系设计表
编号
一类梁
部位
B2、B4、B5、B6号楼转化层
模板支撑类型
集中线荷载超20KN/m支撑区
代表截面尺寸b*h(mm)
700×2000、800×1800、850×1900
计算截面b*h(mm)
850×1900
荷载值范围(m2)
21.05KN/m至37.79KN/m
400
注:
1、面板为18mm厚木胶合板;小梁为40×80木方,对拉螺杆为ф14。
2、梁板阴角处设40×80方木。
3、由于梁支架顶部扣件抗滑移不满足要求,均采用可调顶托支顶。
4、自由端的长度及支撑节点大样见附图。
5、离地面 200mm 高,梁下梁跨方向连续设置,横向与板底扫地杆连接拉。
6、模架采用Φ48×2.8mm(计算按 2.8mm)。
5、离地面 200mm 高,梁下梁跨方向连续设置,横向与板底扫地杆连接拉。
6、模架采用Φ48×2.8mm(计算按 2.8mm)。
2.2梁侧模支撑体系表/一类梁侧撑体系设计表
编号
一类梁
部位
B2、B4、B5、B6号楼转化层
模板支撑类型
集中线荷载超20KN/m支撑区
代表截面尺寸b*h(mm)
450×1100、500×1100、500×1200、500×1300、500×1400、600×1100、600×1200、500×1500、500×1600、600×1300、600×1400、600×1500、600×1600、700×1200
计算截面b*h(mm)
600×1600
荷载值范围(m2)
21.05KN/m至37.79KN/m
支撑架计算高度(m)
5.6
计算板厚(mm)
180
支撑架基础
120mm`130mm厚C30`C35混凝土结构板
梁两侧立杆间距
1100
梁两侧立杆和梁底顶托立杆沿梁跨方向间距
500
梁底增加立杆根数
2
梁底支撑小梁根数
附件8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交底记录(一)
工程名称:遵义市市民健身中心周边棚改项目交底时间: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11#地块(B2、B4、B5、B6号楼)转换层高大模板
交底内容:
1、高大模板区域
经过复核本工程施工图纸,本工程高大模板区域主要为集中线荷载20kN/m及以上梁的模架工程,主要集中部位为B2、B4、B5、B6号楼转换层,层高为5.600m,楼板厚度为180mm,墙、柱、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45。其中B4#号楼D(12-15)轴线KZL9为最大截面梁尺寸为:800×2000mm,B4#号楼D(12-15)轴KZL9为最大跨度梁,跨度为7750mm,高大模板区域建筑面积约为,:B2号楼约为753㎡、B4号楼约为575㎡、B5号楼约为705㎡、B6号楼约为762㎡;根据建办质〔2018〕31号文件要求对该梁截面进行验算:1.35×(0.8×2×26+(2+2+0.8)×0.5)+0.8×3×1.4=62.76KN/m,符合建办质〔2018〕31号文件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范围。
(对拉螺杆)水平间距(mm)
400
注:
1、面板为18mm厚木胶合板;小梁为40×80木方,对拉螺杆为ф14。
2、梁板阴角处设40×80方木。
3、由于梁支架顶部扣件抗滑移不满足要求,均采用可调顶托支顶。
4、自由端的长度及支撑节点大样见附图。
5、离地面 200mm 高,梁下梁跨方向连续设置,横向与板底扫地杆连接拉。
5、离地面 200mm 高,梁下梁跨方向连续设置,横向与板底扫地杆连接拉。
6、模架采用Φ48×2.8mm(计算按 2.8mm)。
2.1.1梁底模板支撑体系表/二类梁支撑体系设计表
编号
二类梁
部位
B2、B4、B5、B6号楼转化层
模板支撑类型
集中线荷载超20KN/m支撑区
代表截面尺寸b*h(mm)
600×1700、600×1800、700×1600、700×1800
计算截面b*h(mm)
700×1800
荷载值范围(m2)
41.02KN/m至50.07KN/m
支撑架计算高度(m)
5.6
计算板厚(mm)
180
支撑架基础
120mm`130mm厚C30`C35混凝土结构板
梁两侧立杆间距
1200
梁两侧立杆和梁底顶托立杆沿梁跨方向间距
500
梁底增加立杆根数
3
梁底支撑小梁根数
1000
横杆步距(mm)
1500
(对拉螺杆)水平间距(mm)
400
剪刀撑(水平)
2道
剪刀撑(竖向)
外围连续设置,竖向构件每跨两侧连续设置
支撑方式
可调顶托(双钢管)
扫地杆(mm)
200
注:
1、面板为18mm厚木胶合板;小梁为40×80木方,对拉螺杆为ф14。
2、梁板阴角处设40×80方木。
3、由于梁支架顶部扣件抗滑移不满足要求,均采用可调顶托支顶。
首个卡箍离地距离(mm)
单卡可承受最大应力(mpa)
1
500*500
400
350
150
215
2
600*600
400
350
150
215
3
700*700
400
350
150
215
4
800*800
400
350
150
215
5
900*900
350
300
150
230
6
1000*1000
350
300
150
230
7
1100*1100
700×1800
荷载值范围(m2)
21.05KN/m至37.79KN/m
支撑架计算高度(m)
5.6
计算板厚(mm)
180
梁下挂侧模高度(mm)
1620
主梁间距(mm)
双钢管@400
小梁道数
7
对拉螺杆直径
M14
对拉螺杆道数
4
(对拉螺杆)竖向距梁底的距离(mm)
200、550、1000、1450
(对拉螺杆)水平间距(mm)
计算截面b*h(mm)
600×1600
荷载值范围(m2)
21.05KN/m至37.79KN/m
支撑架计算高度(m)
5.6
计算板厚(mm)
180
梁下挂侧模高度(mm)
1420
主梁间距(mm)
双钢管@400
小梁道数
6
对拉螺杆直径
M14
对拉螺杆道数
3
(对拉螺杆)竖向距梁底的距离(mm)
200、650、1200
6
纵横水平杆步距
1500
纵横扫地杆离地高度
200
最上层纵横水平(扫天杆)距梁(板)底高度小于
300
架体形式
扣件式
注:
1、面板为18mm厚木胶合板;小梁为40×80木方,对拉螺杆为ф14。
2、梁板阴角处设40×80方木。
3、由于梁支架顶部扣件抗滑移不满足要求,均采用可调顶托支顶。
4、自由端的长度及支撑节点大样见附图。
备注:
柱高度大于3m参考表中两列间距实行,小于3m按左列间距实行;
2、柱高度大于7m,按照混凝土施工规范自行加固施工;
3、结构柱加固体系依照本表进行加固参数设计;不再另行出具计算书。
3、施工方法
3.1施工测量
3.1.1混凝土浇注后,根据内控点(板内预留孔)采用激光垂准仪将控制线引测到楼面上,建立井字型控制线。
6、模架采用Φ48×2.8mm(计算按 2.8mm)。
2.2.1梁侧模支撑体系表/二类梁侧撑体系设计表
编号
一类梁
部位
B2、B4、B5、B6号楼转化层
模板支撑类型
集中线荷载超20KN/m支撑区
代表截面尺寸b*h(mm)
600×1700、600×1800、700×1600、700×1800
计算截面b*h(mm)
3.1.2测量组根据现场已经建立的场地控制点,对层楼面的引测点进行复核和调整,务必多次符合。
3.1.3班组根据井字型控制线与各轴线的相对位置关系施放各轴线或控制线,测量组进行复核。
3.1.4班组施放墙柱边线,测量组进行复核。
3.1.5采用50m钢卷尺从一层+0.50m控制标高向上量取5层楼面+0.50线,并做好标记,不得采用混凝土浇筑前引测在钢筋上的胶带作为基准。
2、梁板阴角处设40×80方木。
3、由于梁支架顶部扣件抗滑移不满足要求,均采用可调顶托支顶。
4、自由端的长度及支撑节点大样见附图。
5、离地面 200mm 高,梁下梁跨方向连续设置,横向与板底扫地杆连接拉。
6、模架采用Φ48×2.8mm(计算按 2.8mm)。
2.3板模板支撑体系表/一类板体系设计表
编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