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梧田南村小学陈晓洁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了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文章故事引人入胜,叙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在写法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
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说明伽利略在双方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他在冒着多么大的风险。
【设计意图】
通过自读自悟交流中理解具体事例,并通过品味语言、拓展阅读等多种方式感受当时人文背景,进而体会人物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同时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养成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理解时代背景,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体会其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
2、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伽利略提出质疑的思考过程,理解时代背景,初步体会其不迷信权威,敢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⑴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课件出示)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⑵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强调什么?(铁球下落的速度与铁球的重量有关)板书
3、这句话是谁说的?
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
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4、可是早在400多年前,人们都是这么想的,但只有一个人,他并不是这样想的。
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伽利略。
(指名读“伽利略”。
指导书写“略”。
)
3、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讲的就是伽利略的故事。
(齐读课题。
)
(简介伽利略:他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他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人。
具体说,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他发现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的等等。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伽利略是怎么发现这个真理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读通课文。
能干的同学还可以试着完成这个填空。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 ,证明了(铁球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2、检查自学情况:
⑴下面的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自己试一试:
辩论信奉违背拖住解释宣布固执十磅比萨城伽利略胆大妄为
⑵指导“释、辩”的字形。
⑶交流填空题。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我们一起来慢慢品读。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
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说,师总结:
两个铁球____着地(板书)
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
(同时补充板书)
过渡:谁对谁错呢?
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
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
⑴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
⑵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句子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人们的信奉?
“不容更改”、“真理”;“两千多年”让你读懂什么?
⑶读两个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还可以说?为什么这样说?(这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
⑷你能想象当时只有二十几岁的无名小卒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会有什么后果吗?伽利略知道吗?
2、人们这么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话,你能学着科学家的语气宣布这一结果,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你有疑问吗?面对这一结论伽利略是怎样思考的?用“——”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①演示两个结论,讨论后总结。
(板书一慢一快)
②说说
如果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那么------------------。
如果---------------------------------------------------------,那么---------------------------。
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自己还勇敢地进行试验。
最后,还在比萨城的斜塔上进行公开试验,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这也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啊。
3、正是在人们这样的指责中,在人们这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情况下,伽利略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要否定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我们且不说公开的试验能否成功,就凭他这样的做法,你想对他说什么?请你挑选其中的一个角色写一写。
旁观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支持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亲戚朋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反对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⑴自己写,教师巡视指导。
⑵集体交流。
四、小结
伽利略又是怎样做这个试验的,他成功了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亚里士多德(伟大)=真理
? 一慢一快
教学反思:
我在教小学课程《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时,经常激励学生像伽利略那样质疑解疑,我时常这样发问:“你们能不能学学伽利略,做做伽利略?”
“能。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我接着发问:“同学们能不能谈谈应该怎样学伽利略,做伽利略?”
思考了片刻,学生何婷蓦地站起来说:“既要像老师您常说的那样,不唯师是听,唯课本是从,敢于向权威挑战;又要像伽利略那样,学会创新性地提出疑难问题,并学会创新性地解决疑难问题。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接着何婷把她平时预习发现的课文中有毛病的句子提出来,并发表修改意见,让老师同学评议。
她说:“课文中‘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这个句子,‘反复’与‘许多次’,都表示试验的次数多,意思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
老师,您认为是吗?”我一愣:哎呀,你怎么提这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便引发同学讨论:“大家的看法呢?”
话音刚落,学生便纷纷发表意见。
有的赞同何婷的看法,有的却说:“‘反复’,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做试验,做了一回又一回;‘许多次’,是指每回试验做了一次又一次,意思不重复。
”两种矛盾的意见争持了好久,都下不了结论。
这时,何婷忽然转过话题问我:“老师,这两种意见,哪个正确?”一下把问题推到了我身上。
我想:说何婷的意见正确吧,这篇课文入编了好几年,已经过编者或专家反复审核过。
说何婷的看法错误吧,这两个词从词义来说,确实重复呀!不删怎行?我首先肯定何婷敢于提出疑问,像伽利略那样有创新精神,并夸她是班上的“伽利略”;同时回答道:因为句子用“反复”和“许多次”是为了体现伽利略试验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一种强调的写法,意思不算重复。
回答结束,我说,我的看法也不一定对,希望同学们查查字典,或问问其他老师、同学,还可以写信问问报刊杂志的编辑或参加作文竞赛验证看法正误。
何婷不信服,课后和其他同学一起查《新华字典》,发现“反复”是指“重复”,“重复”即是“次数多”;“许多”是指“很多”,“许多次”就是“很多次”。
她感到这两个词在课文中单独表示也好,一起表示也好,连同上面说的“做了一回又一回”、“一次又一次”说到底都是表示实验的次数多。
两词合用,意思就重复了。
删去其中一个,意思照样突出。
何婷把上述过程写成《我的看法对吗》一文,投寄中国教育报刊社,参加《星园杯
创新大家谈》征文竞赛,并请求编委叔叔在报上解答上述疑难问题,结果这篇习作获得了优秀奖和入编《“星园杯”创新教育文集》一书的资格。
作者简介:卢惠明,小学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是人教版的一篇老课文,要在旧教材中渗透新的理念,是我这节课教学设计的意图。
上完课听课老师们的反响挺好,我也深感欣慰,教完这一课,给我也带来一份精心策划的“意外”。
1、让我有“下岗”的感觉: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为了落实这一点,我以课文进行“重组”,即以“喜欢谁”(伽利略、亚里多德)作为学生思维和情感生活的主线,让学生从书中或课外资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当我让学生谈谈“你喜欢谁?为什么?”时,我看到学生各抒己见,或从书中或从课外资料中据理力争、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谈的自信姿态,那不说服对方辩友誓不罢休的决心,让我为之感动,让老师们为之感叹,这才是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着着实实让我感受到“下岗”的滋味。
当学生从书中充分明白到伽利略从试验中证明亚里多德的话有错时,人们的态度也由责备到怀疑到明白,我就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改变了,那喜欢亚里多德的同学你们的态度改变了吗?张翔同学这样说道:“我还喜欢亚里多德,他说这句话虽然有错,但他给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人们还称他为‘学问之神’,但我也喜欢伽利略。
”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
2、让我有惊奇的喜悦:
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学习他善于思考的好品质。
《新课标》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难点我抛给学生让小组自由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事先我也以学生的角度,曾绞尽脑汁地想,也曾请教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得出要理解这段话所采用的方法不外乎两种:(1)画图法(2)抓住关键词。
没想到在交流汇报时,不经意的我看到学生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学生竟告诉我,他们小组采用列算式来理解:[(10+1)>10快][10-1<10慢],这样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学科间的知识是相通的,这是语数学科间多么巧妙的结合啊!他们在讲述过程是那样的有条不紊、句句在理,这真是一个意
想不到的收获。
更惊奇的喜悦还在后头,林菲菲同学告诉我:“我觉得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太复杂了,只要这样理解既简单又明了,同时从高处落下,10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0倍,那么当100磅重铁球落地时,1磅重的铁球还悬在半空中,这显然是不可能。
可见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这种理解是那样的通俗易懂,让我难以置信,此时此刻我深深的领悟到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
3、让我有深刻的感叹:
不管是“下岗”的感觉,还是惊奇的喜悦,都让我深深的明白了:一节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于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