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主体差异的同课异构研究——《乙烯》同课异构的教学对比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教学主体差异的同课异构研究
‘乙烯“同课异构的教学对比与反思陈克纯㊀黄敏榆㊀林强㊀夏萍琴㊀李珊
摘㊀要:同课异构让教师施展个性又因生施教,体现新课改理念真正的生命内涵,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㊂教学主体是学生,根据学生调整和选择教学内容㊁方法等是同课异构的关键㊂结合两节分别针对基础教学和理科教学的‘乙烯“授课对比,谈谈 求同 的设计及原因,面对不同教学主体 存异 的必要性及实施细节㊂反思认为,是否是一节好课最终还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得是否自信和充实㊂关键词:教学主体;同课异构;加成反应;模型陈克纯,广东省广州市第五中学,二级教师;黄敏榆,广东省广州市第五中学,二级教师;林强,广东省广州市第五中学,高级教师;夏萍琴,广东省广州市第五中学,高级教师;李珊,广东省广州市第五中学,高级教师㊂
㊀㊀所谓同课异构,是指不同教师根据不同专业或不同学生需求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做适当的调整或整合,运用不同的方式㊁方法进行个性化教学[1][2]㊂首先这是新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需
要,教师有了施展个性的时间和空间,因生施教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体现新课改理念真正的生命内涵㊂其次这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从不同角度领略不同的教学风格,在对比反思中明确努力的方向[3]㊂下面以陈克纯老师(以下简称 陈 )和黄敏瑜老师(以下简称 黄 )关于‘乙烯“的设计和实施对比为例,从教学主体差异的角度谈谈同课异构的实施关键㊂
㊀㊀一㊁教学主体的差异
两节课均在同一学校同一年级实施,而差异在于实施的时间点,黄的课在陈的课之后三年实施㊂时间让生源发生了变化㊂三年来,该校生源逐渐提升,学生理解能力渐好,学习能力渐强㊂而且,虽然都是高一,三年后的高一在第二学期已经进行了文理分班,所以黄的课面对的是分班后的理科生㊂简而言之,陈的课面对的生源较差,未文理分班;黄的课面对的生源较好,且是已分班的理科生㊂㊀㊀二㊁教学主线的对比
(一)陈的‘乙烯“教学主线(见图1)(二)黄的‘乙烯“教学主线(见图2)
㊀㊀三㊁以学生为主体,求同存异
(一)求同
(1)教学主线的形成 理念相通两节课的教学主线设计都是新课导入 演示实验 认识结构 学习性质,陈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又介绍了乙烯保鲜水果的用途㊂主线形成的理念是相通的,即引导从结构
44
图1㊀陈的‘乙烯“教学主线
认识和理解有机物的性质,深化 结构决定性质 的化学学习方法㊂
(2)新课导入的设计 基本相同
在新课导入中,二者的设计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乙烯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认识到乙烯是一种很重要的化工基本原料㊂陈还进行了实物展示,引发学生兴趣㊂这样的设计有利于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素养形成,也兼顾了整节课的时间安排,重点在结构与性质,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转移重点㊁在导入部分使用过多时间㊂(3)教学重点的确定 目标一致
两节课的重点均为乙烯的加成反应,这是对教材核心知识功能的一致理解㊂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能初步从组成和结构的角度认识甲烷的性质,但需要对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进
一步强化认识㊂乙烯的教学能强化结构与性质
关系的认知,而强化的关键就在于在结构的基
础上认识和理解加成反应的特点㊂
(二)存异
(1)演示实验的处理 有得有失
陈的演示实验直接使用人教版化学必修2
的科学探究装置(见图3)㊂缺点在于等待实验
出现现象的时间较长,而优点是学生通过阅读
书本就能对实验装置和实验目的心中有数,有
针对性观察实验现象㊁得出实验结论㊂黄的演
示实验作出了如图4所示的改进[4][5]㊂成功的要点在于不直接使用氧化铝粉末㊂因容易受热
不均匀,难以达到高温,改为使用较大量的小块
状铝片(铝片表面有氧化铝)作为催化剂,加热
54
图2黄的‘乙烯“
教学主线
图3
一段时间(大约5min)到达较高温度后,以半分钟为时间间隔,一滴一滴地加入石蜡油,大概滴入三滴石蜡油后,很快可以观察到实验现象㊂如使用酒精喷灯效果更佳㊂但由于使用了创新改良的实验装置,在讲解和理解上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学生关注点有时会落在装置上而非现象上㊂从实施效果来看,黄的课面对理科思维㊁化学素养较好的理科生,学生最终可以理解和得出实验结论
㊂
图4
不管是哪一种装置,两节课的实施都注重细节,在实验后明确并让学生填写实验现象,做好宏观辨识,为下一阶段的微观探析做好铺垫㊂(2)结构特点的认识 各具特色
由于面对的未文理分科的高一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陈的课从拼接直观的模型入手,再让学生写出结构式㊁电子式㊁结构特点并
64
观察原子共面情况㊂这种方法直观化,降低了微观探析难度㊂面对基础较好的理科生,黄的课直接给出分子式让学生书写结构式㊁电子式和结构特点,然后再拼接模型检验书写是否符合事实㊂除了认识乙烯的原子共面情况,黄还结合高考热点,稍微提升难度让学生分析乙烷中最多有多少个原子共面的情况,为学生分析复杂有机物的原子共面情况奠定基础㊂两种处理方式各具特色,然而均是立足学生㊂学生能力差的要搭台阶㊁更直观,学生基础好的可以适当提升拓展㊂让学生深刻认识乙烯的结构,是学习加成反应的基础㊂
(3)加成反应的突破 角度各异
这是两节课基于学生主体的不同而作出较多不同处理的部分㊂陈的课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从多个角度突破加成反应,包括再次回归溴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的宏观现象㊁动画协助认识断成键㊁书写乙烯与溴加成反应方程式㊁阅读加成反应定义㊁归纳反应通式㊁组拼模型演示断成键过程㊁书写乙烯与其他物质加成反应方程式㊂主要是借助模型㊁动画㊁书本落实 宏观 微观 符号 的三重表征,并及时巩固和检验乙烯的加成反应,没有过多的拓展,也没有把其他有关有机化学的内容整合进来㊂黄的课面对有较好化学素养的理科生,稍微加大了思维深度,并对加成反应的有关内容做了整合㊂比如在理解加成反应的本质时,直接给出了键能的有关数据让学生分析是断哪一个键,为什么是断这个键㊂还借用了模型分析丙烯与HCl的加成反应出现产物异构的问题,给出了新的认识角度,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㊂此外,黄的课联系生活,介绍了聚乙烯㊂聚乙烯的合成属于加成聚合反应,借此对加成反应进行了拓展,整合了有关知识点㊂
陈的设计主要在于为学生打下化学学习的基础,因为没有拓展㊁时间充足,知识呈现比较完整㊂讲完乙烯的加成反应,联系演示实验,也顺便介绍了乙烯的氧化反应,让学生对乙烯形成完整的认知,课后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完整表述出什么是加成反应㊂黄的设计主要在于培养理科生的化学学习思维,在认识加成反应后,引入了加成反应产物同分异构问题以及加聚反应,学生所学知识更加连贯一体,认识的不仅仅是乙烯,更是烯烃㊂不过由于知识点多,冲淡了学生对加成反应的认知,需要通过课后加强习题练习,对比加成反应与取代反应的异同㊂(4)生活用途的呈现 各有侧重
面对化学学习自主性更强的理科生,黄的课主要通过课后习题引发兴趣,让学生自主了解㊁自主学习,习题中浸泡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的保鲜作用也涉及了高锰酸钾与乙烯的化学反应㊂面对还未文理分班的高一生,夯实基础,引发学习兴趣㊁培养正面积极的化学观是重点,陈的课让学生课前做了乙烯催熟香蕉的对比效果实验,在课上展示,并讲述实验原理和设计㊂面对不同的学生,两节课对乙烯催熟作用的呈现各有侧重㊂
㊀㊀四㊁研究反思
一节好课的标准一般会从教学目标㊁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㊁教学方式㊁课堂管理等方面考虑,而教学目标的确定㊁内容方式的选择,以及由此影响的不同课堂管理方法,都是依据教学主体来确定,在了解学生知识基础㊁学习能力㊁发展需求之后确定和选择的㊂在两节课的对比研究中,可以看出是否是一节好课最终还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是否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学得是否自信和充实㊂
参考文献:
[1]周庆.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探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7):83-86,114.
[2]丁伟东,丁奕然.问题式与情境式对比中的主线教学审视[J].生物学通报,2016,(12):38-40.[3]李庆社.对 同课异构 教研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8):45-46.[4]王辉.石蜡油分解实验的改进[J].实验教学研究,2017,(3):94-95.
[5]张思澳,王继璋.石蜡油分解演示实验改进[J].实验教学研究,2016,(6):63-65.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