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卷(及答案)(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历法,该历法的主要功能是()
A.用于占卜B.观察天象C.指导农事D.辅助政治
2.对澶渊之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B.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C.有利于双方开展贸易
D.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3.下图所示人物的诗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自然。
下列表述与这位历史人物相符的一项是
A.盛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
B.两宋之交杰出的词人
C.被后世尊为“诗仙”
D.被后世尊为“诗圣”
4.宋辽议和、宋夏议和从本质上看,反映了
A.北宋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
B.宋、辽和西夏都想在三个政权并立中趋利避害
C.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主流民族关系
D.三个政权谁都吞并不了谁
5.《射雕英雄传》是金庸拥有读者最多的作品之一,郭靖和杨康是小说里面的两个重要人物。
你知道他们的名字与下面哪一事件有直接的联系
A.西夏建立B.金灭北宋C.澶渊之盟D.元朝建立
6.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前()A.北宋与金的争战B.南宋与辽的争战
C.北宋与辽的争战D.南宋与金的争战
7.元朝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关汉卿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的代表作是
A.《西厢记》
B.《桃花扇》
C.《窦娥冤》
D.《牡丹亭》
8.南宋疆域比北宋疆域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A.金(南)宋和议
B.辽(北)宋和议
C.夏宋和议
D.金灭辽
9.在福建三明宁化县,一群被当地人称为“谱师”的“当代毕昇”正活跃在乡间,由此可判断,这些“谱师”所拥有的技术应该是
A.雕版印刷术
B.造纸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
10.成吉思汗的功绩主要是()
A.灭亡西夏B.建立元朝C.统一蒙古D.定都大都11.《宋史纪事本末》载,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
”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田园,臣之愿也。
”材料中宋太祖之“意”是
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12.“苏湖熟,天下足”、景德镇兴起为瓷都、临安的商业超过东京反映的是中国古代A.经济重心的南移B.手工业的进步
C.商业的繁荣D.农业的发展
13.疆域图反映了一定时期国家或政权掌控的领土领海现状,包括领土领海的面积、边界、海陆位置以及疆域内部的行政区划、山川形势、岛屿分布等。
请仔细观察下面疆域图,把握有关信息,判断这是何朝的疆域图?()
A.秦朝B.唐朝
C.元朝D.清朝
14.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
这说明北宋()
A.与辽保持长期的和平B.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C.解除统兵将领的兵权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15.宋太祖为了将财赋收归中央,在地方设置了( )
A.藩镇B.节度使C.转运使D.通判
16.下列关于《资治通鉴》的表述中,不确切的是
A.是由北宋的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B.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C.按年月日顺序,叙述了原始社会到五代的历史
D.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17.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史实,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指南针传入欧洲
②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A.②③①④
B.③①②④
C.①②④③
D.②③④①
18.中文歌剧《马可·波罗》曾在意大利热那亚的歌剧院演出,它取材于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自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往返中国的传奇经历。
这一事件发生于我国的
A.汉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19.“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典故与下列哪一个历史人物有关?()A.秦始皇B.汉武帝C.赵匡胤D.李世民
20.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
A.转运使 B.通判 C.知州 D.宰相
21.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玉树临风、帅气十足的陈尧咨陪辽国使者射弓(射箭),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将。
陈尧咨请示其母亲后,其母杖责他:“你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臣,你现在竟为了厚禄,使家族蒙受羞辱,忍心吗?”这反映出宋朝( )
A.文武并重的传统B.重武轻文的观念C.颜值和门第备受推崇D.重文轻武的传统22.《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专为封建统治者“鉴往治道”的编年体史书,涵盖16个王朝,共计1300多年的史实。
那么,在《资治涵鉴》中不可能看到的历史事件是()
A.楚汉之争B.文景之治C.三国鼎立D.郑和下西洋23.北宋灭亡后,赵构建立南宋,南宋的都城在()
A.开封B.大都C.应天府D.临安
24.据报道:从古沉船“南澳1号”中打捞出的瓷器,很多都是出自于“瓷都”,请问我
国哪个地方被称为“瓷都”?
A.河北曲阳
B.河南汝州
C.江西景德镇
D.河南开封
25.郭靖与杨康是金庸先生脍炙人口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两个重要人物。
请分析他们名字中的“靖”、“康”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直接联系()
A.金灭北宋B.辽灭北宋C.西夏灭北宋D.蒙古灭北宋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我国是以农业立国,因此二十四节气的主要功能是指导农事,C 选项符合题意。
占卜、观察天象及辅助政治与二十四节气无关,AB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准确把握,由于我国是以农业立国,因此二十四节气的主要功能是指导农事。
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开展贸易。
所以澶渊之盟也不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3.B
解析: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题干人物是李清照,她是两宋之交杰出的词人,词风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自然。
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解析:C
【解析】
宋辽议和与宋夏议和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本质上反映出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主流民族关系。
BD说法明显错误;A没有看到本质。
故选C。
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公元1126年,金军攻占北宋都城开封(今属河南)。
次年二月,废宋徽、钦二帝,北宋灭亡。
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这一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耻,因此《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和杨康的“靖康”和北宋灭亡有关,B符合题意;ACD项与“靖康”不符,排除。
故选择B。
6.C
解析: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澶渊之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是北宋真宗年间和辽国签订的盟约;因此杨家将的故事反映的是北宋与辽的战争;所以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文化特征是元曲,关汉卿是元朝最优秀的剧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剧本,流传至今的有十多种,代表作有悲剧《窦娥冤》,所以C项符合题意;A 项《西厢记》为元代王实甫代表作,B项《桃花扇》是中国清代著名的传奇剧本,作者是孔尚任,D项《牡丹亭》是明代作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8.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141年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故南宋疆域比北宋疆域明显减少,故A符合题意;辽(北)宋和议
、夏宋和议、金灭辽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9.C
解析: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宋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将黏土制成陶活字,用来排版印刷。
所以这些“谱师”所拥有的技术应该是活字印刷术,故C符合题意。
雕版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10.C
解析: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中后期,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蒙古贵族推举他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1.D
解析:D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可知,宋太祖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因为赵匡胤是前朝武将夺权,所以他害怕其他武将效仿,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按宰相赵普的建议,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他首先利用设酒宴的手段,解除石守信等统军大将的兵权。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江南经济的发展,“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南方长江流域、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景德镇兴起为瓷都反映了南方手工业的发展、临安的商业超过东京反映了南方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因此共同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而BCD项只是经济发展的表现,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元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在地方行政上创置行省制度。
除称为“腹里”的地区(指大都及其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员管辖。
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
仔细观察右侧疆域图出现行省,应是元朝的疆域图,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本题选C。
14.D
解析: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后,吸取唐朝末期藩镇割据的危害,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注重文人的地位,出现了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的现象,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地方,宋太祖为了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
为防止知州的权利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故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权收归中央,设置转运使,故C 符合题意。
藩镇是唐朝末年的割据势力,故A不符合题意。
北宋时节度使的财权被转运使分走了,故B不符合题意。
通判掌握地方司法,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资治通鉴》按年月日顺序,叙述了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故B表述错误,符合题意;《资治通鉴》是由北宋的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故ABD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7.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①指南针传入欧洲是在南宋时期,②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③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在隋唐时期,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在北宋时期,因此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③④①。
故选D。
1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271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前往中国,1275年到达中国元朝的首都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在中国生活了17年以后,从海路回到意大利。
口述由其狱友代写的《马可•波罗行记》描绘了元朝大都的繁华景象,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C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D三
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后,建立北宋。
后又通过“杯酒释兵权”巩固了统治。
故C符合题意。
秦始皇于前221年统一全国;汉武帝实行大一统措施,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李世民的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0.A
解析: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并监察地方官吏,与题意相符;B项通判是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的官职,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与题意不符;C项知州是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与题意不符;D宰相是中央行政长官,与题意不符。
故选A。
2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玉树临风、帅气十足的陈尧咨陪辽国使者射弓(射箭),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将。
陈尧咨请示其母亲后,其母杖责之:‘你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臣,你现在竟为了厚禄,使家族蒙受羞辱,忍心吗?’”这反映出宋朝重文轻武的传统。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末年1300多年的历史,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时期,在《资治通鉴》中不可能看到,所以D 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三项均有可能看到,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2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都城临安,故D符合题意。
开封是北宋都城,大都是元朝都城,应天府是明代的,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24.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江南是我国的制瓷业重心,北宋兴起的景德镇称为著名的瓷都,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5.A
解析: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金兵攻破东京(今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及宗室、宫人四百余人北返,北宋至此灭亡;此事史称靖康之耻;因此“靖”、“康”与金灭北宋有直接联系;所以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