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评
作者:暂无
来源:《民生周刊》 2015年第18期
靠“抓阄”分专业荒诞在哪儿?
作者胡印斌(媒体评论员)
人生大事,竟通过如此随意的方式做决断,可谓荒诞。
“平衡专业冷热程度”的理由,则
折射出在高校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如何给学生分专业已成为许多高校普遍面临的难题。
据《人民日报》9月15日报道,近日,湖南一所高校的城建学院让学生通过抓阄的方式分
专业,引发舆论哗然。
人生大事,竟通过如此随意的方式做决断,可谓荒诞。
而院方给出的
“平衡专业冷热程度”的理由,则折射出在高校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如何给学生分专业已
成为许多高校普遍面临的难题。
愿赌服输,别无二话,校方将专业冷热不均的矛盾付诸“运气”,或许可以缓解专业分流
的难题,解决平衡调剂的麻烦。
然而,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则此种“撞大运”的做法,未免存
在太多的不确定性,难以让人心悦诚服。
而循此路径求得的结果,更多的只是一种无奈,即便
有所谓公平,也不过是次等的公平。
理想的选择当然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
这样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而人才也才有可能真正脱颖而出。
然而,以专业的“冷门”、“热门”而言,未尝一成不变。
此前可能取决于国家的需要,而现在则更多属于市场导向,简
言之,哪一个专业就业率更高、收入更丰厚,则会迅速大热。
而在这个遴选、对接的过程中,
社会的反响、家长的价值乃至学校的倡导,往往也会成为影响冷热的重要因素。
一个专业入学
时可能很热,等到毕业时却已门庭冷落,这样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也因此,很多时候,完全将选择权交给学生的专业分流,可能够民主、够公平,却未必
就是合理的。
一方面,时下完全以就业或曰“钱景”为导向的专业等级,有着一定的盲目性,
很多学生可能会为此舍弃了兴趣,出卖了理想,直至最后统统落空;另一方面,这样做也会影
响学校的学术水准,甚至导致教育的失败,大家都盯着“钱景”,而稍稍高远一点的目标当然
无人问津。
这样讲,并不是说不能让学生自由选择,也不是说不应该重视就业“钱景”,而是旨在强调,大学教育有足够的理由远离急功近利,视野开阔一点,目标高远一点,多一些趣味、情怀
之类的东西,对于学生和大学而言,都不是坏事情。
翻检民国时候的大学会发现,大学生的转系、换专业实在是稀松平常,而很多优秀人才也正是在不断地尝试乃至试错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也不是取之不竭的“钱袋子”,而应该首先是养成大学问的地方。
大学当然要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但更多的则应该是提供给学生一个成才的机会。
用北大前
校长许智宏的话说就是,大学好比百花园,一所好的大学就是要提供“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
光和水分、恰当的养分”,让大家不受干扰、不受压抑、自由发展、茁壮成长。
说到底,学校以抓阄来寻找公平,看上去似乎是一种无奈,实则恰恰暴露了当下很多大
学在教育理念上的贫乏。
这些大学往往会搞出一些低级的管理方法,缺乏智慧,也鲜少情趣,
剩下的,只是与这个社会的治理相对应的混乱与仓促。
可见,学生的浮躁背后,是学校的浮躁;而学校浮躁的背后,则是这个社会无所适从的浮躁。
天价药真是渠道不畅使然吗?
作者刘洪波(媒体评论员)
如果以“不背医疗包袱”的志向去搞医改,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不是选项呢?这个体系
为何不先于医药市场化,或至少同时建立?
76元一盒的注射用促皮质素,医院寻不着,商家叫出3800元的天价,这是最近一个被广
泛关注的新闻。
于是有记者调查,医院确实是无货的,商家确实是卖数千元天价的,而唯一的
生产厂家说一直在亏本生产、平价供应的,且有数千盒库存之多。
于是有人说,问题在于渠道不畅。
然而,我总觉得这里面有些诡异,相信只是渠道不畅,
也可能失之简单。
医院无药,是医院不愿拿,还是医院拿不到?厂家说一直在平价供应,是否属实?如果一
种药原本拿到不难,那么众多商家一定能使价格五花八门。
但事实上一面是医院无货,有商家
拿不到货;一面有商家坚决叫价3800元。
此药到底是渠道不畅,还是供货不正常?
药价虚高,过去一直有,从出厂价到病人使用价,相差几十倍,非新闻。
那还是药价没有
放开的时期,还是有低价药品目录的时期。
今年6月1日起,药价完全放开,低价药目录也取
消了。
我们要在药品上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药品这种刚需产品就必然轮番冲刺高价,这算是
求仁得仁吧。
只是,背不起的药价,显然不是病人所要的“仁”。
药价放开一个月后,有媒体报道,广东省药品价格全线上涨,不少低价药涨了10多倍,这大概仍然可以叫理顺价格吧。
但理顺了就完事了吗?不会的。
可想而知的,接下来,平价药将
彻底消失,如果价格上不能再高,那就干脆不生产,推陈出新,各种新名字的药品将对不再能
创造高利润的药品加以全面淘汰。
市场可以把牛奶倒掉以便维持价格,也可以把某些药品当垃圾扔掉以消灭平价药。
央广前不久报道,廉价药以每天几十种的速度消失,断货已成普遍现象。
廉价促皮质素断货,天价促
皮质素登台,时间长了,大家就要接受一盒促皮质素数千元的药价常态,如果这个价格硬是挂
不住,就必然要有能卖数千元的同效新品来升级换代。
这不是渠道问题,而是药品市场的当然逻辑。
也许多有几个厂生产,它的价格能够低一点点,但所有的厂家都是要维持足够利润水平的,在卖出更多的钱上,所有厂家是心往一处使的。
一个社会的医疗,一定不能由居民直接面对市场,否则一定会让人痛不欲生。
让居民不直接面对医疗市场,一种办法是国家定价乃至免费医疗,一种办法是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
免费医疗、公费医疗,我们是废除了,国家定价也已经彻底废除。
政府卸下了沉重的医疗支出
的包袱,医疗服务和药品厂家受制于“价格管制”的包袱也刚刚卸了,医疗服务市场、药品市
场已经卓然屹立。
但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是否已经建立了呢?甚至,如果以“不背医疗包袱”的志向去搞医改,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不是选项呢?这个体系为何不先于医药市场化,或至少同时建立?
如果由于不可避免的原因它迟了一些,那么什么时候完善的医保体系会建成,让人们不再闻医
疗和药品就胆战心惊?
编辑:郭梁美编:周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