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碳目标背景下内河生态港口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双碳目标背景下内河生态港口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刘芭1 胡兴华2 乔心格1
1.中铁长江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2.重庆交通大学
摘 要:随着国内“双碳”相关政策约束,港口的相关评价体系逐步贴近“双碳”目标实现要求。
在新的发展战略要求下,内河港口主动适应政策要求,结合发展实际和特点,实现生态、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
为了推进内河生态港口建设,本文构建了一套能够系统反映内河港口“生态优先、环境友好、资源集约、能力充分、理念先进”内涵的生态港口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赋予其各项指标权重。
关键词:内河生态港口;PSR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做出的庄严承诺,党的二十大也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港口作为水陆交通集散地、社会物资中转地,在交通运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十四五期间,港口将更加低碳、生态、绿色化发展。
相比于宽泛的绿色港口概念,生态港口的内涵更加聚焦和具体,更强调港口建设生产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平衡性。
构建一套适用于评价内河生态港口建设的指标体系可以为内河生态港口提供发展方向和指导建设。
1.内河生态港口建设路径
相较于发达的沿海港口,内河生态港口在“理念、技术、管理”等方面均有所欠缺。
结合内河港口的发展实际,总结出生态港口的发展理念应体现在“生态优先、环境友好、资源集约、能力充分、理念先进”等五个方面[1]。
生态港口建设路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进。
(1)规划引领,强化生态发展顶层设计。
在制定港口相关发展规划时要充分体现港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和统一性,从战略高度对生态港口建设进行顶层设计。
(2)节能环保,推进能效提升
与结构优化。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
下,以“近零碳排放”为目标,推进内
河港口清洁化、新能源化转型。
(3)船岸协同,严格控制港口
船舶污染排放。
强化政企联动、船岸
协同污染治理力度,严格执行危险废
物、船舶水污染物转移联合监管制
度;结合排放控制区要求,制定严格
的船舶污染控制方案,加强船舶尾气
监测与处理,降低船舶尾气对内河港
口区域大气环境的影响。
(4)港城协调,着力打造生态港
口美丽形象。
适应长江经济带绿色航
运发展的战略定位、结合《长江经济
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长江经济
带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保护法》
的有关要求,按照水清、岸绿、生态
美等为特征,推进生态港口建设。
(5)防治并举,显著提高污染
应急处置能力。
严格执行国家污染防
治、应急管理有关要求,制定完善风
险防控和应急措施实施计划。
同时
定期组织公司全员进行突发环境事
件应急演习。
(6)手段创新,加快生态港口管
理能力提升。
通过完善生态港口制度
体系建设、完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
创新节能环保管理手段等方面推进
生态港口管理体系和能力的提升。
(7)文化建设,提升生态港口
建设软实力。
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
想和双碳传播、生态港口建设技术
和管理成果、生态环境保护和形象
提升、发展成就宣传和人员培训等方
面,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建设活动。
2.生态港口评价指标构建
2.1构建原则
基于内河港口的多样性以及功能
区的复杂性,构建其生态状况评价指
标体系应遵循如下原则:
系统性原则:各指标既要相互独
立,也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整体指
标要反映内河生态港口发展对生态
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简明性原则:指标的设置要围绕
评价目的针对性地加以选择,在满足
全面性和独立性的前提下,指标体系
应尽可能简洁明晰[2]。
可比性原则:指标设置应尽可能
采用通用的名称、概念和计算方法,
使各相关指标在不同地区或不同时
间具有可比性,以利于进行横向、纵
向的对比分析[3]。
可操作性原则:指标设置的目的是为分析评价结果,因此所选的指标最好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
能够直接计算测量或观察得到,在操作层面具有可实践性。
且选取的标准值应能代表某一方面的领先水平[4]。
2.2框架设计
内河生态型港口评价指标中,以“生态优先”、“环境友好”、“资源集约”、“能力充分”、“理念先进”为五个一级指标,其下分别考虑各自反映生态、环境、资源利用、能力、理念状态的二级指标,形成对应指标体系。
3.生态港口评价指标应用
3.1评价指标遴选
在基于PSR评价模型基础上,通过对比研究的方式来确定遴选最终的生态港口评价指标。
具体做法是:选取现行已经在用比较成功的生态港口、绿色港口、低碳港口等评价标准、法规,指南等[5-6]。
通过对比提取他们共性的指标,另增设专家评判的确需增加的指标。
以基于P SR模型遴选的海选指标体系[6]为基础,参考相关要求发布的高频指标、绿色港口评价等级标准、低碳城市评价指标等以及参照代表性文献结论,在结合港口的不同时期。
其中生态型内河港口建设阶段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21项;生态型内河港口运营阶段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36项。
其中二级指标中有建设期与运营期通用指标,也有仅为建设期或运营期特定指标(二级指标后面有建设期或运营期字样,表明该指标仅为建设期或运营期指标;如没有,则为建设期和运营期通用性指标)。
3.2指标权重确定
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了确定[7]。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生态优A1环境友好A2资源集约A3能力充分A4理念先进A5生态优先A112347环境友好A21/21236资源集约A31/31/2125能力充分A41/41/31/214理念先进A51/71/61/51/41
表1 一级指标(准则层)判断矩阵
表2 建设阶段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一级指标权重序号二级指标计量单位相对权重绝对权重生态优先0.420
1临时用地复垦率(建设期)%0.12890.0541
2生态护岸覆盖率%0.18780.0789
3港口生态修复措施实施能力项0.460.1932
4港口水域生物渔业资源保护
措施实施率%0.22330.0938环境友好0.2686
5港口大气污染物达标情况mg/m30.42310.1136
6废水达标情况/0.22740.0611
7港口建设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建设期)t/万吨0.12220.0328
8港口施工噪声达标率%0.22730.0611资源集约0.1669
9港口建设能耗强度(建设
期)tce/万吨0.45310.0756
10港口建设低排放作业设施以
及运输装备覆盖率%0.26160.0437
11港口非传统水源循环利用率%0.16710.0279
12港口建设表殖土利用率(建
设期)%0.11820.0197能力充分0.1053
13港口环境监测能力次0.25830.0272
14港口能耗监测能力次0.10470.0110
15环境污染防治应急能力/0.63700.0671理念先进0.0392
16每年固定专项资金占全年资
金预算占比%0.40390.0158
17每年开展生态环保宣传、培
训力度/0.08840.0035
18环保专职机构岗位设置/0.0750.0029
19建立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统计和监测制度/0.08680.0034
20生态港口建设方案/0.12520.0049
21生态港口责任考核体系/0.22070.0087
表3 运营阶段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一级指标权重
序号二级指标
计量单位
相对权重绝对权重生态优先0.4200
1生态护岸覆盖率
%
0.1616
0.0679 2
港口生态修复措施实施能力
项0.35180.1478
3港口水域生物渔业资源保护措施实施率
%0.3957
0.1662 4
港内绿化面积占比(运营期)
%0.09090.0382
环境友好
0.2686
5
港口污水达标情况(运营期)%
0.137
0.0368 6港口大气污染物达标情况
mg/m 30.14220.0382 7空气质量贡献率/
0.0798
0.0214
8
港口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运营期)t/万吨0.04430.0119 9
港口陆域生活垃圾接收率(运营期)%0.0769
0.0207 10
港口水域固废清漂能力(运营期)
/0.04220.0113 11
港口陆域危险废物处置率(运营期)%0.0964
0.0259
12港口陆域生活污水收集或处理率(运营期)
%0.13010.0349
13到港船舶污染物接收情况(运营期)
%0.14220.0382 14
港区岸电使用率(运营期)
%
0.0411
0.0110
15港口作业噪声达标率
%
0.0678
0.0182 资源集约0.1669
16港口生产能耗强度(运营期)tce/万吨
0.28310.0472
17
港口生产低排放作业设施以及运输装备覆盖率
%0.1798
0.0300 18
船用低排放供给设施能力(运营期)/
0.04350.0073
19
港口岸线利用程度(运营期)
%0.17350.0290 20
港口生产陆域利用效率(运营期)
%
0.1210.0202 21
港口生产水域利用效率(运营期)%
0.14150.0236 22港口非传统水源循环利用率%
0.05760.0096 能力充分0.1053
23港口泊位岸电覆盖率(运营期)
%
0.0537
0.0057 24
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设施覆盖率(运营期)
%0.2263
0.0238 25港口陆域生活污水收集或处理设施匹配率(运营期)
%
0.20050.0211 26港口环境监测能力次0.09960.0105 27
港口能耗监测能力
次0.0996
0.0105
28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运营期)/
0.04330.0046 29
环境污染防治应急能力
/0.2770.0292 理念先进0.0392
30每年固定专项资金占全年资金预算占比%0.31260.0123
31
每年开展生态环保宣传、培训力度
/
0.08480.0033 32环保专职机构岗位设置/
0.17970.0070
33
能源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运营期)
/
0.13910.0055 34建立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统计和监测制度
/0.0620.0024 35生态港口建设方案
/
0.10770.0042 36
生态港口责任考核体系
/0.1141
0.0045
构建一个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即
可采用A HP的分析方法解决经济管
理领域中的相关问题。
该层次分为三层: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
目标层为生态内河港口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为基于PSR建立的指标框架,指标层为建设期或运营期评价指标。
步骤二:构建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A HP运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导出
准则和指标的相互权重,可以根据德尔菲法中不同专家对目标层、准则层每一层次的各种因素的重要性做出相应的判断,将所有这些判断采用合适的标度并用数值表示出来,再将其写成判断矩阵。
这里以一级指标(准则
层)为例建立判断矩阵,详见表1。
同时利用公式 1
ij
n
ij
ij
i W W W ==∑
对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并对向量进行算数平均计算,得出各项指标相对权重。
W=(0.4200, 0.2686, 0.1669, 0.1053, 0.0392)
(1)步骤三: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检验是为了检验各元素重
要度之间的协调性,避免出现各元素间相互矛盾的现象。
CR值越小,说明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越好。
CI CR RI
=
(2)
式中max 1
n
CI n λ−=−,其中
max
1n
i
i i AW nW λ==∑
为最大特征向量,
R I 表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其值可通过查表获得为1.12。
这里可以看出一
级指标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系数CR=0.0271。
一致性检验的判断规则
是当n≥3时,若CR≤0.1,则表示判断矩阵符合逻辑,通过一致性检验;反正则不通过。
可以看出表1中一级指标的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
同
理,可计算得出生态港口评价指标体系各项权重,见表2和表3。
4.总结和建议
内河生态港口评价指标体系是
用来描述港口系统在生态、环境、资源、能力、理念等诸多影响方面的协调发展状况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其中生态、环境、资源重点考察当前的生态化发展水平,能力和理念重点考察今后的生态化发展潜力。
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用来监测港口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矛盾和问题,调整港口的发展方向。
港口系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独立系统,因此对于生态港口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不仅要考虑指标体系能够确切反映港口生态化发展水平,同时也需要考虑指标体系的逻辑严
密性以及与交通运输发展实际的符合性。
从表2、表3结果显示,“生态优先、环境友好”指标权重较高,达到了0.42和0.2686,更着重强调了港
口对生态、环境影响力,以实现港口的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
在确定各项指标及其权重的过程中,本文数据可作为参考。
同时,本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根据地
方内河港口发展水平、发展目标进行动态拓
展,可以增减修改相关评价指标。
【基金项目:2019年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重点项目“生态型内河港口建设与运营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cstc2019jscx-tjsb0003)】
[1]孟亚的生态港口概念解析[J].交通节能与环保,2020,16(04):32-35.
[2]欧阳斌,王琳,黄敬东,等.绿色低碳港口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应用[J].水运工程,2015(04):73-80.
[3]郭杰,陈建营,欧阳斌.中国区域低碳交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综合运输,2012(06):15-20.
[4]卓宇.道路运输企业安全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04.
[5]朱利,李涛.《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指南》(JTS/T105-4—2020)解析[J].交通节能与环保,2022,18(03):11-12+37.
[6]鞠美庭,方景清,邵超峰,等.港口环境保护与绿色港口建设[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7]贝泓涵,朱良富,孙钰童.绿色港口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港口科技,2021(1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