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独立鉴赏中国古典诗词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独立鉴赏中国古
典诗词能力
中国古典诗词,历年来是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里规定必教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一个所占份量不小的语文高考必考点。
因此,教师理当重视、切实履行教好教材中古典诗词的职责。
但纵观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典诗词,选自课外篇章的偏多,侧重于学生理解运用、独立鉴赏能力的培养与考查。
故教师不仅要对学生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
即在帮助学生读懂、掌握教材中古典诗词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鉴赏中国古典诗词的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呢?
一、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叶圣陶于《文学作品的鉴赏》中写道:“文学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看来似乎浅近,但是最基本的。
丛本没有弄好,任何高妙的话都谈不到。
”要鉴赏古典诗词,首先就要充分读懂诗词的文字,扫除语言障碍,甚至包括其中典故的出处、用意等。
相反,若因文字的原因,过不了语言关,而不知作者云何,无法产生认识作用,那也就无法进行鉴赏审美了。
正如南朝梁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所指出:“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鉴赏者只有通过语言文字,才能领会诗词中作者所蕴含的真实情感。
对古典诗词披文入情,主要障碍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语言意项的多样性。
如白居易《卖炭翁》诗:“可怜身上衣正单。
”其中“可怜”一词是“值得同情”的意思,与今义相近;但杜
甫《江畔独步寻花》诗:“百花高楼更可怜。
“可怜”一词却表示“可爱”。
可见,“可怜”一词于古代中可多个意项。
基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善于从整首诗词的大概情感入手,于该字词的多个意项中判断出一个最相符的意项。
2、语境词义的特殊性。
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似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中一“处”字令人费解,中学文言文中有关“处”字的意项无一相符,即无从解释。
最后,我们只好于诗词的具体语境出发,推断出“处”字当以“时候”解释;再如苏轼《春夜》诗:“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清香”二字若以“花儿散发出来的清淡香气”来理解,则误解甚远。
因后半句“月有阴”是说“月亮有不圆满的时候”,那前半句“花有清香”理应方式相近、意思相接,诗意才和谐。
故“清香”当指“香味散发完毕”,即“清”字是“无余”的意思。
诸如此类,我们必须引导学生通过揣摸诗词的前后语境,从该首诗词的整体思想、立意去推断出某个词的特殊意项。
3、用典的出处和用意。
前人于诗文中用典大体有两种类别:语典和事典。
语典即“古诗古语”。
如曹操《短歌行》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前二句出处《诗经·郑风·子衿》,原写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
事典,即“古人古事”。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
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的仇敌郭开
暗中用金钱收买了赵使者。
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特于使者面前吃一斗米饭十斤肉,并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却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从,顷之三遗矢矣。
’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这是词人借典以廉颇自况,抒发感慨,说自己虽老了,但仍不忘为国效力,恢复中原,可朝廷一味屈膝媚敌,早没有起用他的意思了。
试问,若不知用典之出处与原意,何能知诗词中用典之用意?故我们应引导学生先探究用典之出处与原意,然后去察知作者的意旨。
二、引导学生“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世,也即通过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具体环境以及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状态等,进而认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中心思想,达到对作品由表到里的深刻理解。
正如章子诚《文史通议》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
知其世矣,不知其人之身处,亦不可遽论其文也。
”孟子也曾说:“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鉴赏古典诗词也一样,知人论世,有利于较深入、准确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由其人递其志,则古诗不能解者寡矣。
”(王国维《玉溪生诗年谱会笺序》)譬如我们欣赏白居易《暮江吟》一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是一首描写江南美景的小诗,深究此诗产生的背景,发现是诗人作于赴杭州刺使任的途中,是诗人得以离开京城牛李党争这一是非漩涡,感到满心轻松愉快,于江边即景之作。
了解此背景,也就容易把握诗歌的主题了。
有些诗词我们只能通过“知人论世”,才能得以了解,得以科学判断。
抛开此法,诗词的鉴赏将难以入手。
举个例子,我们鉴赏李清照的词作,就宜从李清照的两个人生阶段去把握。
李清照前期嫁夫赵明诚,志同道合,生活较安定美满;后期南渡,国家灭亡,丈夫遽然亡故,心情悲沉。
不同的人生经历阶段,导致李清照前后两期的词作的中心内容与风格明显有异。
前期多描绘她少女、少妇时期的优游闲适生活和闺情相思。
或陶醉于优美的大自然,或表现夫妇爱情生活的甜美与苦涩,韵调优美,清俊明快。
如《醉花阴》、《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点绛唇》、《如梦令》等等;后期处于靖康南渡后,她连遭国破家亡、丈夫病死、金石书画被盗等灾难,由—个贵妇跌入流亡难民的行列。
她用血泪写下的词章,凄凄忧伤,反映出时代动乱、社会衰败沉积在内心中的戚苦,写得苍凉沉郁。
如《永遇乐》、《武陵春》、《声声慢》等。
所以,我们宜引导学生多了解诗词作品作者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思想状况、惯写内容、总体风格,以便易对他们的诗词进行鉴赏,把握其主题与艺术。
如教师讲到陆游、辛弃疾之诗词作品时,可引导学生知道陆游之诗“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辛弃疾其词多抒写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三、引导学生欣赏“妙言佳句”
我们欣赏古典诗词作品,往往会反复斟酌、赞叹于其中的一两句,甚至一两个字。
这就是诗词中的妙言佳句。
可以说,妙言佳句是诗词艺术风格与主题思想的集中表现,是诗词精华之所在。
胡仔在《苕溪
渔隐丛话》中说:“古今诗人,以诗名比世,或只一句,或只一联,或只一篇。
虽其余别有好诗,不专在此,然播传于后世脍炙人口者,终不出此矣,岂有他哉?”教师在讲授古典诗词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全首诗词之后,侧重玩味诗词其中的妙言佳句,将有利于学生学会把握诗词重点,更好、更深刻地独立鉴赏诗词。
古典诗词的妙言佳句,是在炼字琢句的基础上产生的。
古人炼字主要是从情景洽合、表现力强、语言简洁三方面下功夫的,从而使字句产生形象美、音乐美和意境美。
如唐代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一联,“推”字就写出在岑寂之夜,僧人于月下返寺,轻推寺门,动作缓静,与月夜、佛寺、僧皆相融洽。
显然非“敲”字等所能代替:再如宋词人宋祁《玉楼春》词:“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一“闹”字用拟人手法,通过繁盛的杏花写出了盎然的春意。
尽管天气尚有微寒,但红杏已花满枝头,仿佛己见枝头蜂蝶围舞的热烈场面,意境全出。
绝胜“炒”、“斗”、“打”等字;又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联,“绿”字以鲜明的视觉形象,引发读者联想到眷回江南大地,草树萌芽,树叶茂盛,江南一片绿色。
尽弃“满、到、过、入”等字之俗气。
近似之例,举不胜举。
四、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罗丹艺术沦》的记录者葛赛尔有一次陪同罗丹到卢森堡美术馆参观,他欣赏罗丹的雕塑《思》,有这样的感受:“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神秀、面目俊美的女性头像。
她低着头,周围萦绕着梦想的气氛,显得她是非物质的。
头额上帽子的边缘,好象她的梦想的羽翼一样;但
是她的颈项,甚至她的颔都在一块粗大的石头上,好象夹在不能摆脱的枷板中一样。
”这就是想象。
创作有赖于想象,鉴赏也需靠想象。
通过想象,我们得以理解、丰富词语的含义,能够补充诗词中省略的内容,完成对作品意境的构拟,于作品形象中悟出其内容之理。
“欣赏活动所以是有趣的,不只因为欣赏者被动地接受了什么。
也因为他可能主动地发现了什么,补充了什么。
”(王朝闻《一以当十》)因此,教师应善于引发学生的想象力,以便在诗词鉴赏中取得主动性。
如杜甫《登高》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教师在上课时宜点拨学生想象诗人当时俯仰的见闻情景,于脑际间浮现六个凄清惨淡的特写画面。
想象万叶飘逝凄凉、长江汹涌不息的开阔意境,想象出一幅声图并现的悲秋肃图。
从而深刻体会到诗人对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伤感。
再如维《使到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学生若能展开想象,浮现出一幅奇特、开阔、壮观的画面,浮现中国古代大西北的戈壁荒漠与荒漠中的黄河,就容易领略到诗人于写景中溶入的那种孤寂情绪了。
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得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