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义视角下的萧军、罗烽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主义视角下的萧军、罗烽创作
与五四时期的自传体和主观主义的潮流的主要内容:反抗旧道德和封建的人伦观念不同,罗烽、萧军创作中的主观主义的意义主要在于揭示社会的黑暗不公,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辛。
毫无疑问,二人的个人主义创作更多的是参与政治、反抗社会的武器。
可以发现在二人的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社会下层有着不幸命运的劳动人民,通过将作品中的主人公的经历作为活动的背景,来勾勒描绘出整个病态、黑暗社会的全貌。
如罗烽的《归来》中,黎典的对于革命的不坚定的态度,对于战争的恐惧与反思都是当时社会的许多年轻人的一个缩影。
萧军的《羊》中,通过主人公在监狱中的所见所闻,描写了一个又一个年轻、有活力的人因着生活所迫进了监狱,在严刑苦打中离开人世,作品不是为了写“我”的历史,而是想要真实地再现当时的令人窒息的残酷社会。
再如萧军的《疯人》与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借“疯人”之口说出这个社会的不公,人民的水深火热的生活,“我们的背臂,以及所有一生的血液,……全是被科学家们所发明的齿轮,以及其他,绞断了,榨取干涸了……我们的骷髅,是铺平了一些××家们,到最高层去的大路……”[1]虽然萧军自己在他的传记中写到,“我从事文学写作的动机和主要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祖国的真正独立,民族彻底解放,人民确实翻身以至于能出现一个无人剥削、人压迫人的社会……除此外,我没有别的目的了。
”闭但是我们仍可以从萧军的创作中发现他的个人主义更倾向于帮助他抒发心中的愤懑、悲痛,正如茅盾在他的文章中说的“新文学多写社会黑暗,用分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诗中多抒个人情感,其效用使人读后,得社会的同情、安慰与烦闷。
”[3]如在《烛心》中,“我只是要俯向你的怀中去哭!哭!哭个尽够!畸娜!我怎么竟是那般怯懦;那般无来由;那般……想着哟!”“你为什么要把这样清妙高贵一卑懦无能一诗人的美冠,残忍地来加在我这庸凡的头上呢?”等等多处直抒胸臆的大段落的文字,表达出作者的苦闷、对于人生的思考。
而罗烽的个人主义创作则多以抗日救亡题材居多,表达作者对于故土的留恋怀念,对于故乡的锦绣河山的热爱,对于居住在那里的朴实的百姓的同情,对于侵略者的痛恨。
那些饱含着作者悲愤情感的诗作,为我们真实地重现了那黑土地上的烧杀抢掠,如《这是民族灭亡的警钟第一声》
“我们的家乡,
流成血的河;
堆成尸的山;
我们的家乡,
有四百万和三千万!
我们记得,是谁喊着不抵抗,
我们记得,谁是抗战的英雄,
这一日突破历史的耻辱,
这一日有人突破歷史的光荣!”
慷慨激昂的情调,庄严肃穆的言辞,表达了对于侵略者的切齿的仇恨,以及不抵抗政策的愤怒。
而且罗烽、萧军的创作多是采用第一人称,或是以“他”为代表的第三人称写作,这也体现了他们作品中显著的主观主义的特点,作品通过“我”或者作者的代表“他”去叙述一件事情,以作者的个人经历为基础,抒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展示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进程,萧军的《孤雏》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文中有一个“悲壮地,值得回忆的一点记忆”,这个记忆叙述了大喟在陪都军校反抗步兵队长并受了禁闭和开除处分。
读过了萧军自传或者对萧军有一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段叙述有着极强的自传性色彩,萧军在1930年春季间,一次炮兵队和步兵队的同学由于误会发生了口角,步兵队长就不由分说辱骂炮兵队的同学,萧军就和他论理,步兵队长竞动起手来企图打萧军,于是萧军轮起来手中的铁锹打了过去,在朋友的拦阻下没有打到,结果受到了禁闭和开除的处分。
这段经历作为文中的一个回忆出现,以及文中的所有事件,如寻找创作素材,为孤儿寡母筹集奶粉钱等等都是从主人公君琦的角度出发去记叙的,将具有复杂的叙述性质的事件变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罗烽作品如《呼兰河边》写的是“我”目睹了一位放牛的小孩被日军当作是间谍被杀死,甚至是小孩的牛也没能幸免,而后“我”领放牛小孩的母亲去找小孩和牛的尸体的故事。
虽然这篇小说篇幅很短,却为我们真实地记叙了日军铁骑践踏下的中国土地上的百姓如草芥的生命。
而且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已经触及到了百姓的麻木与残忍,没有人敢为这个小男孩做保,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一条生命的无辜地消逝。
作者并没有竭力去隐藏自己的情感,而是让自己的主观感受自然地流露,即使如此,罗烽创作中的主观主义也没有萧军早期创作那样的强烈。
罗烽的小说创作大多是在作者的所听、所感、所见、所闻的基础上进行想象而形成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较明显地反映了作者的主观情绪情感体验,但还是以歌颂英勇抗日的英雄,揭露社会的黑暗,呼吁百姓的反抗为主要的动机,而在1940年的萧军日记中,他写到,“在我喜欢用什么方式创作,就用什么方式创作,也不必计较它底成功。
艺术固然为了人,主要还是应该为了我白己。
”如果说“鲁迅的创作艺术与他的个人主义是交相缠绕的。
在这个复杂的创作背景之下,鲁迅不仅企图掩饰他内心的运转,同时也将这种种的挣扎与外在的世界相对立。
”[4]那么萧军的个人主义则是与他的创作相互渗透,交相呼应,作品中的人物大大方方、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了萧军对于战争、爱情等等的看法。
参考文献:
【1】萧耘,王建巾主编:《萧军全集》第一卷,《疯人》,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209页
【2】萧耘,王建中主编:《萧军全集》第一卷,《我的生涯简述》,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3】沈雁冰《什么是文学》,载于赵家璧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第2卷,第13页.
【4】李欧梵著,《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