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美术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美术教案
(岭南版第十二册)
课题:激奋人心的革命历史画(美术欣赏)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著名画家、欣赏其作品,使学生认识中国画的艺术特点,理解作品的革命内涵,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2.指导学生用语言或文字表达欣赏后的感受,学习画家热爱祖国的精神。
3.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欣赏画家美术作品、了解创作背景以及画家的生平。
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画家创作的表现革命历史的美术作品,认识各革命历史画的艺术特点。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对本课各图在课前自行观赏,领会绘画的内容和主题。
2.欣赏用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向学生介绍第12册美术课本的内容,提出本学期学好美术的要求。
二、板书课题,介绍本节课活动形式:欣赏—讨论。
三、新课内容:
1.师生共同分析作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理解欣赏步骤:(1)你看到了什么美术形式?(教师介绍各种美术形式)
(2)从色调、空间、造型、构图等方面分析作品中各部分共同表现主题的相互关系。
(3)作品表达的含义,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情况。
2.欣赏《人潮》和《血衣》:你看到了什么美术形式?与油画有什么不同?3.各种绘画形式的艺术特征。
4.提问学生,集体讨论:
(1)从画家的作品中你想到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可让学生普遍发言,教师最后归纳补充。
)
四、教师对欣赏课进行小结,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加强爱国精神。
(可按课本
欣赏课本欣赏课中的文字说明,用通俗的语言向学生解说。
)
课题:头像(线描写生画)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人像,理解人物肖像的造型结构,线描的形式画下来。
2.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和发展观察力。
教学重点:
画好人物肖像的造型结构和画面的构图。
教学难点:
画好人物肖像的造型结构、和画面的构图。
作业要求:
从整体着眼,局部着手,注意用线的长短、疏密的对比以及运笔的方向、速度、力度的变化。
课前准备:
1.脸形附图。
2.教学示范图。
教学过程:
一、介绍本单元课题内容,动员学生做好准备,积极学习。
板书课题。
二、讲新课:
1.出示人像图,让学生观察,了解人像的结构。
2.人物肖像的造型结构。
(1)五官位置、比例和结构——三停五眼。
(2)头部外形特征类别——田、国、由、用、目、甲、风、申。
(3)表情。
3.指导学生观赏课本中的图片和“学生作品”。
4.线描的技法:
(1)运笔的方向。
(2)运笔的速度。
(3)运笔的力度。
(4)线的长短、疏密对比。
5.教师按绘画步骤示范,指导学生写生。
三、学生进行作业(要求在课内完成,构图要饱满)。
四、小结学习情况。
课题:人物动态(速写)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过观察人像的动态,理解人物动态,用速写的形式画下来。
2、养整体观念和形象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人物动态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动态变化。
作业要求:
画一两个人物动态速写,要抓住大的动态线,注意头、躯干及四肢运动的关系。
课前准备:
1、物动态附图。
2、教学示范图。
教学过程:
一、介绍本节课内容,讲解速写的涵义,动员学生做好准备,积极学习。
板
书课题。
二、讲新课:
1、解人物动态的运动规律:由头、躯干及四肢的屈伸及摆动而形成。
2、动态速写的基本方法:从动态大势入手,分清主次,抓住主线—
—动态线。
三、指导学生观赏课本中的图片和“学生作品”。
四、教师按绘画步骤示范,指导学生写生:
1、观察人物对象。
2、找出动态线。
3、画出大致外形。
4、描绘细节。
五、学生进行作业(要求在课内完成,构图要饱满)。
六、小结学习情况。
课题:故事画(添画)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连环画的特点。
2.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材料、手法的综合运用。
作业要求:
选择一幅缺页的连环画,了解它的故事后联系上下画幅内容,把其中的缺幅补上。
课前准备:
1、范画、图片和故事录音带。
2、示范用的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引入:
1、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板书课题。
二、讲新课:
1.习故事画的意义和特点:即连环画——一种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的绘画形式。
2.听故事录音带。
思考:
(1)故事讲了什么?
(2)分别有什么教育意义?
3.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并由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思考:画面用了什么材料和技法,人物造型有什么特征?
三、出示范画,指导学生欣赏。
四、师生共同小结。
1.构思画稿。
2.形式美的创造。
五、学生做作业(完成画稿),教师辅导。
六、评讲、小结。
第二节
一、组织教学、检查用具、画稿。
二、复习方法。
1.根据画稿,运用不同材料,分别涂色。
2.描绘或拼帖。
3.整理。
4.色彩要有对比。
三、学生继续作业。
四、全班学生作业展评。
课题:为三好学生画像(写生画)
课时: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人像,理解人物肖像的造型的基础上,用色彩表现人像。
2、培养整体观念和色彩的概括能力。
3、激励学生争当三好学生。
教学重点:
在人像中色彩的运用。
教学难点:
在人像中色彩的运用。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水粉等工具。
2、教师制作示范品及图片,以供学生观赏参考。
作业要求:
着力刻画出三好学生的精神面貌。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表扬上一节创作有新意的同学。
板书课题。
二、讲新课:
1、引导学生:我们班有那些同学值得我们学习?三好学生是我们学习的
榜样。
2、思考头像的画法:线描、水彩、水粉、水墨油画棒……
3、欣赏范画。
4、要点:
(1)注意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
(2)掌握五官的位置和比例。
(3)抓住脸形特征。
三、学生作业:
要求学生先画好图稿。
四、小结,表扬图稿画得好的同学。
第二节
一、复习旧知识,检查、讲评导入。
二、讲授新课:
1.色才要点:
(1)背景颜色以少为佳。
(2)主体与底色要有深浅(加黑或白调和)或冷暖的对比。
2.绘画步骤:
(1)整理图稿。
(2)用一两种颜色描绘人像大体。
(3)描绘细部。
三、学生继续作业。
四、讲评:小结。
课题:金鱼(中国画)
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
1、参照大师的作品,临摹大师的笔墨技法,仿画一幅以金鱼为题的中国画。
2、通过欣赏,使学生对画、诗、书、印是中国画独特的形式有更深了解。
3、培养中国画的鉴赏和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理解不同的物象用不同的运笔(中锋、侧锋)方法去表现。
2、墨色的变化(干、湿、浓、淡)是以突出主题为依据的。
课前准备:
1、供学生欣赏用的水墨金鱼作品若干幅。
2、教师示范用的羊毫笔(提笔)、墨汁、生宣纸等。
3、学生工具自备。
作业要求:
学习执笔、运笔的方法,仿照大师的用笔技法画一幅表现金鱼的水墨画。
教学过程:
一、欣赏:
1、以吴作人的《金鱼》为重点,指导学生欣赏中国水墨写意国画。
2、金鱼的形态。
3、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分析笔墨技法,讲解布局(构图)。
4、说明在哪一部分用中锋、侧锋笔法。
(中锋画的菜帮、侧锋画菜画。
)
5、如何运用水墨。
二、以金鱼为题作水墨画作画步骤的讲解。
1、先想好画什么,怎样安排(构图),然后用指甲轻
轻刮出大体轮廓。
(也可用铅笔起稿。
)
2、中锋蘸淡墨勾出蛋形。
3、小圆为眼。
侧锋轻撇鱼翅。
4、用浓墨画出眼珠,注意不要太湿。
5、侧锋蘸浓墨(稍干)画尾部。
6、用大红色点头顶。
7、在适当的地方题字,盖印。
作品完成。
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可选择大师作品中的主要物体,重新组合,也可临摹。
2、下笔前要先想好用笔方法。
水墨应如何调和(浓?淡?)运笔(中锋?
侧锋?)运笔方向怎样确定。
“
3、意在笔先”、“胸有成竹”。
4、提醒学生注意:练习水墨画时,因经验不足,要多练习才能有满意的效
果。
五、讲评:选优秀的学生作品,与大师作品作比较,找出差距。
课题:色彩构成(设计)
课时: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色彩构成的设计和绘制方法,初步了解色彩构成的意义和用途。
2.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和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色彩构成设计的法则、设计要素。
教学难点:色彩构成的设计法则。
课前准备:
3、学生准备好直尺、圆规和水粉等工具。
4、教师制作示范品及图片,以供学生观赏参考。
作业要求:
设计一个象征色彩构成,要简练、色彩鲜明。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引入新课:复习设计知识及其意义。
板书课题。
二、讲新课:
1.引导学生观赏课本中的色彩构成,认识色彩构成,小组讨论:色彩构成的概念和作用是什么?
2.请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全班同学一起读课本关于色彩构成的概念。
4.分析色彩构成的知识:
(1)形象——优美。
(2)简练、重复。
(3)形式:色彩、方向的正负。
5.出示图片,丰富学生的感受,并让学生谈谈欣赏后的感受。
6.设计步骤:
A、画外形。
B、刻画。
C、着色。
五、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先完成底稿。
)
六、小结。
第二节
一、检查、讲评导入。
二、讲授新课:
1.出示色彩构成供学生观察分析,讨论:
色彩构成的色彩有什么特点?
2.上色要点:
(1)用平涂方法。
(2)色彩配搭可用黑白两色调和。
(3)颜色要有深浅的对比。
3.绘画步骤:
(1)整理图稿。
(2)找3——4种自己喜欢的颜色分别用黑或白进行调和。
三、学生继续作业。
四、讲评:小结。
课题:立方形物体(写生画)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使用铅笔对立方体进行写生的技巧。
2.了解立方体的结构和透视现象,并用有关知识概括生活中的物体。
3.培养学生的技能(观察力、表现力)和智能。
教学重点:
运用透视知识,认识和表现立方体的结构。
教学难点:
用立方体的结构和透视规律概括生活中的物体。
课前准备:
1.石膏立方体教具和透视图。
2.范作一张。
3.写生物体和工具。
作业要求:画一幅立方形物体的铅笔写生画,要表现其基本结构与透视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石膏立方体分析它的特点。
板书课题。
二、讲新课:
1、请同学们画立方体,引出它的透视现象。
讨论:立方体的透视规律。
小结:
(1)由于距离不同而产生近大远小的现象。
(2)绘画物体的立体艺术,需要把物象的厚度在平面上表现出来。
2、从观察中理解立方体的结构和透视现象。
(1)立方体有六个面,三组方向不同的棱线。
(2)平行透视:三组线分别为——垂直、水平、变线。
(3)成角透视:两组变线、一组垂直线。
4.立方形物体,师生共同分析它的结构和透视规律。
5.教师做示范。
三、学生作业:观察立方形物体,分别做不同角度的练习。
四、讲评。
课题:圆柱形物体(写生画)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练学生使用铅笔对圆柱体物体进行写生的技巧。
2、用圆柱体的结构和透视现象概括并画出圆柱体物体。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技能(观察力、表现力)和智能。
教学重点:运用透视知识,认识和表现圆柱体物体的结构。
教学难点:用圆柱体的结构和透视规律概括并画出圆柱体物体。
课前准备:
1、膏圆柱体教具和透视图。
2、范作一张。
3、写生工具。
作业要求:
画一幅概括并画出圆柱体物体的铅笔写生画,要表现其基本结构与透视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出示石膏圆柱体分析它的特点。
板书课题。
二、讲新课:
1、同学们画圆柱体,引出它的透视现象。
讨论:圆柱体的透视规律。
2、出示圆柱体物体,师生共同分析它的结构和透视规律。
(1)直立的圆柱体的圆面,离视平线越远越圆,越近越扁。
(2)卧放的圆柱体,柱体产生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五、学生作业:观察立圆柱体物体,分别做单个练习。
六、讲评。
课题:静物(写生画)
课时: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使用铅笔对立方体和圆柱体物体进行写生的技巧。
2、学会用立方体和圆柱体的结构、透视现象以及组合来概括生活中的物体。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技能(观察力、表现力)和智能。
教学重点:
学会用立方体和圆柱体的结构、透视现象以及组合来概括生活中的物体。
教学难点:
学会用立方体和圆柱体的结构、透视现象以及组合来概括生活中的物体。
课前准备:
1、立方体和圆柱体教具和透视图。
2、范作一张。
3、写生工具。
作业要求:画静物写生画,要表现其基本结构与透视现象。
教学过程:
一、入新课:联系前面学习过的有关几种几何形体的结构、透视画法,作
简要复习。
板书课题。
二、讲新课:
1、出示物体,让学生分析它各部分分别由什么几何形组成。
2、作画步骤:
(1)根据几何形特点观察、分析对象的形体结构。
(2)画出对象的大体形状。
(3)刻画细节。
三、学生作业:观察立方体和圆柱体,开始作业(先完成第2步)。
四、讲评。
第二节
一、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二、新课内容:
1.观察实物,确定对象是哪种透视。
2.绘画要点:
(1)透视要有变化。
(2)要画出立方体和圆柱体的不同形体特征和透视。
(3)几何形体的组合要统一和谐。
三、学生继续作业,教师指导。
四、作业讲评,小结有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