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李子勋如何扰动我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因喜欢《心理访谈》而喜欢上了那个叫做李子勋的家伙,他温文尔雅、善解人意、沉稳敏捷、智慧通达。
5月4日至6日我放弃朋友聚会,不远千里跑到到深圳聆听李子勋《心理咨询的整合理论和技术》的专题讲座。
生活中的李子勋与电视上的李子勋略略有些不同:生活中的李子勋帅气、率真、灵性而智慧。
他在讲坛上或坐或立,忽左忽右,口若悬河、思维飘逸,根本不用讲稿。
在三天的时间里,他介绍自组织理论、干扰理论、筛子理论,分析客体关系和叙事治疗,剖析后现代心理理论精髓;讲解什么是焦点治疗、多元文化取向的咨询风格、提问技术的分类与应用、心理咨询和治疗整合技术、家庭治疗的核心理论与扰动技术等。
李子勋讲课很有意思,并不是按部就班的,而是常常根据学员提出的问题或小组讨论案例中学员们的看法引出他想要传达的观点,并提供全新的看问题的视角,中间还时常穿插一些精彩的录像来引发学员们的思考和领悟,期间还当场做了一次咨询和督导。
三天课的信息含量非常大,有很多全新的理念和相对深奥的东西,可奇怪的是我们居然不觉得累。
这大概应归功于他开放的授课方式、娴熟的咨询技巧和独特的个人魅力。
倘若按照他的德国老师西蒙的“三个三”理论(一堂好课的标准是:30%的授课内容差不多是学员以前所知道的,30%是学员需要琢磨的,30%是不完全理解,要以后去慢慢来领悟的)来评价他的课,应该算得上一次非常精彩的课。
三天的课中他说得最多的词是扰动、刺激、创新、流动、useful……他的很多观点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比如在谈到心理学时,他认为心理学不是考古学,而是建筑学。
问题是被构建的,很多问题、事情都可用心理学去研究,譬如他说到抑郁症的流行,换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是商业行为的结果。
它跟商品的流行有一定的相似性,一个商品要激发人的消费欲望,对抗抑郁药的消费欲望可以经由人人都可能存在抑郁,或药物可以给你崭新的人生来激发,另一个是降低门槛,减低药价可以让人人都买得起。
三就是获得商品便宜,把药物从精神药物管理变为普通药,很容易买到。
心理疾病实际上都是文化疾病;又如恐怖主义,我们创造了恐怖主义,恐怖主义就开始全球化。
因为我们大脑里有了,生活中我们就努力地去找各种证据。
我们就发现很多国家的反政府组织开始勾结、结盟,在我们没有提出恐怖主义全球化这个观念以前,我们一直没有看到这个结盟现象,恰恰在我们提出了这个观念后,它就真正发生了。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在谈到心理咨询时,他说不要以为心理咨询是在讲道理,其实心理咨询没什么道理可讲,而应该是探索当事人内心的想法和结构、差异,利用当事人自身的资源,经历与体验经验和积极动力去引发正面的改变。
他强调咨询师要有服务理念,用心理学知识让对方获益,但不需要去讲述心理学知识和道理;尊重当事人先于尊重理论,关怀大于治疗,故不把自己当治疗师,而是更多地从人性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当事人利益和权利。
他提醒我们咨询环境中的故事和真实的故事有很大的差距,故事是什么不重要,怎么叙述这个故事和叙事时伴随的情绪更重要,要关注软的信息而不是硬的信息(感觉到的信息);咨询要有智慧,解决不了的问题不是问题,不要纳入问题系统;咨询要有创意,不能因循理论的框架;咨询还要灵活,有时候甚至可以利用宗教、神秘主义的东西。
他特别强调咨询师要学会自我保护,不要让当事人的创伤体验影响自己的生活,要弄明白应该对理论负责还是对当事人负责;他还用了一个比喻:咨询师象是在走钢丝,千万不要因爱心而害了自己,也不要因疏忽而害了当事人,不要把自己当上帝,不要把当事人的问题
扛起来,不要搞得苦大愁深;而当咨询师有了一定的功力后,完全可以把咨询变得很好玩,心理咨询就是一个游戏,是在众多可能性路径中寻找一个可能有效的途径,是在流动中寻找。
差异才是信息,我们要关注差异和细节、关注人们容易忽略的东西,这样获得的信息才丰富。
不要那么在意问题的成因,而要思考什么条件下使之维持。
咨询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咨询师不要回避是通过“剥削”当事人,依靠个案经验与积累来获得职业成长的,转介虽是快速脱离的办法,但失去了成长的机会,带着自身问题去咨询时,要对自己与咨客坦诚,让咨客明白你在帮助他的同时他也在帮助你。
2007-5-29 00:50 回复
归德
0位粉丝
2楼
在介绍心理咨询中的提问技术时,他多次提到了扰动。
他认为提问就是扰动,要学会恰如其分地扰动当事人,要安全、有效地扰动,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寻找核心概念、选准突破口,通过提问技术,进行试探性地扰动,但不做坚持、不做决定,要等待当事人自己说出来,或者通过扰动,观察家庭的变化;要不留痕迹,有明确导向的提问要少,跟着对方话语流动,就对方的反应把谈话深入下去,并在同一层面不同角度“磨”他。
疾病往往会被当事人作为一个借口,咨询师要通过“磨”把疾病的观念弄得很“软”,当当事人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时,他会觉得无力,而当当事人觉得自己是肇事者时,他会觉得有力;让家庭完整地看到这个借口;绕着圈子分化他们,让他们觉察不到。
他还通过一个录像让我们明白: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平衡,若不知平衡点在哪的时候,不要贸然闯入,否则会引起雪崩或蝴蝶效应。
在谈到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时,他说后现代不是一个学派,而是一种思潮;不是哲学,而是一种哲学反思。
后现代认为无所谓对错,只有合适或有用,后现代生活观追求爽、酷、刺激和舒适,也越来越适应消费的需要,人们容忍不了漫长的等待,所以下围棋要下快棋、排球规则改为直接得分等。
后现代心理咨询的要点是:强调个体的社会适应,而非个人成长;倡导行为、情绪个体化,反对普遍解释、尊重差异、学会宽容;发展创意、轻松的咨询,反对刻板;坚持相对主义、多样性、情景化,整合或者折中的咨询风格;关注问题解决,不关注问题的原因。
谈到理论时他说:不是任何问题都有因果的,很多东西的因果是被建构的,理论只是一个工具。
每种理论只是一种解释,一种释义,没有哪个理论可以说明人性的全部,不要去追寻像什么理论,要扩大对人性的感知和理解,要在人性的框架下去理解理论、利用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是一种很好的理论,它就象一根蜡烛,照亮了人性“房间”的大部分,但这个房间还需要更多的蜡烛才能照亮每个角落。
即使所有的蜡烛都点亮,仍不能完全解释。
所以我们要时刻创新,做大胆的尝试,创造更多的蜡烛。
他喜欢拿来主义,认为将各种理论和流派整合能更自由灵活,也更有效和智慧,可以以无招胜有招。
他甚至开玩笑说他“只和理论调情,不和理论结婚”。
还有很多很多……
事实上,他讲座的主旨是如何卸掉压在我们身上的那些观念包袱,扰动我们。
相信大多数学员都有一种被颠覆的感觉,因为他说的不少东西与我们平时在教科书上看到的并不完全一样,但又是真实而有效的。
看来还得花时间好好琢磨琢磨。
柳州悦心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