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e0a5a04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c8.png)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振动停止后声音消失的原理。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声音现象有所感知,但对声音产生的原理知之甚少。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
此外,学生对实验和实践活动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实验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难点:让学生理解振动停止后声音消失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思维。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等)、放大镜、记录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教学资源:与声音产生相关的视频、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乐或发出一段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声音现象,激发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并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振动的物体的声音。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放大镜观察振动物体的细微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秀教案4篇(重点资料).doc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秀教案4篇(重点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9216756ba6c30c2259019e73.png)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四完小廖江英【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6面鼓、6把钢尺、12根皮筋、6个音*、装水的水槽、黄豆。
【教学过程】一、活动激趣:猜猜我是谁?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声音世界十分奇妙,下面老师请一个同学上台来背对大家,你们则叫出他的名字,要他猜出是谁在叫。
二、探究乐园。
师述:刚才这个同学感知声音的能力很强,其他同学对声音的学习也很有兴趣,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了,请同学们大胆猜想。
(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
)师述: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还是让实验验证吧!三、实验天地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实验器材:鼓、钢尺、皮筋用力按压、、弯曲、拉伸等轻轻击打、拨动我们小组的发现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现在让我们继续实验继续探索!四、观察发声物体,感受物体振动。
1、用手摸一摸没有发声的鼓和鼓面。
2、用手摸一摸敲打后的鼓和鼓面。
3、在鼓面上撒几粒黄豆再轻轻敲打,观察豆子为什么会跳起来?交流反馈:敲打过的鼓面会振动所以豆子跳起来2、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观察音*的振动。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感觉一下音*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的振动而产生的。
最新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最新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bc57e1f705cc175527098e.png)
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时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观点;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振动引起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用:尺子等。
教师演示用:鼓、锣、尺子、梳子、气球、皮筋、课件等。
教学过程(作业、板书):【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听听声音,了解了声音有强弱、高低之分,你能用你的手发出强音和弱音吗?生:学生举手展示师:很多物体都会发出声音,你们知道物体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吗?是怎么发出声音的吗?生1: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
生2: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运动产生。
生3:声音是由于物体的相互撞击产生的。
师: 大家的想法真多。
学习完今天的课就可以解开这个谜,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出示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知识,引发学生对声音产生原因的思考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一)使物体发出声音师:(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提醒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并思考一下问题;(课件展示:思考的问题:1、在实验中,发声的物体相同吗?发出的声音相同吗?2、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现象?)学生领取材料进行实验,根据作业本进行实验探究:使不同物体发出声音汇报单观察到的现象发声物体发声办法(怎么使物体发出声音)鼓尺皮筋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师: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生:因为用力按压、弯曲、拉伸物体他们都没有“动”起来。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7e8382e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a2.png)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在空气中传播,并且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对于声音产生的原理和传播的原理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原理。
2.难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知识,通过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鼓等)、接收声音的器材(如耳朵、录音机等)、空气柱实验器材。
2.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例如,拿一个音叉靠近耳朵,使其振动,学生能够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原理。
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如空气)来传播。
引导学生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3.操练(15分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首先,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振动的物体发出的声音;然后,让学生尝试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声音,观察声音的传播速度;最后,让学生进行空气柱实验,观察声音在空气柱中的传播。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1d7599b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61.png)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是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等基本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让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总结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归纳法: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尺子等)、扬声器、话筒、气球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如敲击、摩擦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
2.呈现(5分钟)展示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实验一:将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接触气球,观察气球的振动;实验二:将振动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水的波动;实验三:让学生面对面交谈,感受声音的传播。
4.巩固(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结论。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e6b258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90.png)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本课中,学生需要深入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和传播的规律,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让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观察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特点。
3.讨论法: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尺子、盆子、泡沫小球等。
2.实验工具:放大镜、显微镜等。
3.教学课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声音产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呈现(10分钟)进行实验1:将气球放入盆子中,用尺子敲打气球,观察盆子是否有震动。
进行实验2:将泡沫小球放在尺子上,拨动尺子,观察泡沫小球是否跳动。
进行实验3:用放大镜观察实验1和实验2中物体的振动。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选择材料和工具,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自己探究的声音产生的原因。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优秀教案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99ab09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7d.png)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教材第四册第四章第一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方式,以及声音的感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感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振动实验器、气球、尺子、水槽、蜡烛等。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气球、尺子、水槽、蜡烛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音响播放不同类型的声音,引导学生观察、描述所听到的声音特点。
2. 例题讲解(1)声音的产生原理通过振动实验器演示,让学生观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声音的传播方式利用气球、尺子等教具,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3. 随堂练习1. 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2. 声音有几种传播方式?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5. 课堂小结教师简要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声音的传播方式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解释声音的产生原理。
2. 举例说明声音的传播方式。
3. 比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 答案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方式有:空气传播、固体传播、液体传播。
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空气最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布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声音的应用领域,如:声波探测、声音通讯等。
并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声音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4篇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0b062b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34.png)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4篇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能通过实验验证这一原理。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验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声音产生的原理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实验操作和观察。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交流讨论等方式,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等)、放大镜、记录本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频,让学生分辨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原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实验。
同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振动的物体,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产生。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那么,你们能举例说明一下吗?”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振动,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认识到声音的产生还与物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有关。
小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小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cfc7e51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88.png)
小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比较、描述橡皮筋不发声和发声时的现象。
2.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3.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1.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懂得生产生活中有很多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如乐器。
2.知道有些声音我们不容易听见,有些声音很容易听见,有些声音太响会形成噪音。
【学习重难点】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学习过程】一、预习指南(一)预习课文后,完成下列填空。
1.自然界各种声音都是由_______产生的。
2.我们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让直尺发声。
3.物体停止声音后,物体也就停止_____。
4.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_____产生的。
(二)理解与应用。
1.课间时,到操场上闭上眼睛,听一听周围有哪些声音?并记录下来。
2.动物有自己的“语言”,它们是怎么发声的?3.你熟悉的一些乐器是怎么发声的?至少举一个例子。
4.声音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学习小结】通过学习,知道了声音处处都有,声音是可以制造的,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精炼反馈】一、小法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1.不借助物体,只能听到自己身体发出一种声音。
()2.当敲击水鼓时,鼓面会产生振动。
()3.动物的发生与与振动无关。
()4.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消失。
()5.声音可以传递各种信息。
()6.鸟类的发生器官是鸣管。
()二、取出珍宝(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下面的描述不能让自己的身体发声的是()A.拍手B.说话C.转动眼珠D.吹口哨2.下面的描述不能发出声音的是()A.一手压住尺子,另一手弹拨B.气球放在发声的音箱前C.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D.观察正在发声的音钹3.下面的声音发生在操场上的是()A.客船鸣笛声B.掘土机的马达声C.狮子吼叫声D.课间操跑步声4.把敲击的音叉放进水里,你会发现()A.音叉振动,水面溅起B.音叉振动,水面平静C.音叉停止振动,水面溅起D.以上都能发生5.敲锣时,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2.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质教案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2.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a19c9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e1.png)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能从现象中观察总结规律;可以借助工具把不易察觉的振动可视化。
科学态度: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透过使物体发声的直接原因发现发声本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
二、重难点重点:能把正在发声的物体与振动联系起来。
难点:将不易察觉的振动可视化。
三、教学准备PPT,激光笔,陶笛;小组材料:橡皮筋,记录单,钢尺,小鼓,音叉。
四、教学过程前测:感受声音,调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整理和梳理学生的答案:敲打,摩擦,振动,使用力。
(一)出示前测(4分钟)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昨天调查后发现,同学们的猜测很多,我们一起来看下。
出示学生的想法,板贴。
(二)观察物体,寻找发声证据(15分钟)1.这是同学们的猜测,那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寻找支持我们猜测的证据。
【板书:证据】2.出示橡皮筋。
你能让这个橡皮筋发声吗?在发声的过程中,观察到什么想象,记录下来。
出示PPT记录单。
3.学生观察橡皮筋发声,教师指导。
4.汇报实验现象:能发声的方式都在“抖动”“来回动”,用手势,图示来表示。
5.播放橡皮筋振动慢视频。
发现橡皮筋真的在振动。
6.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做一个橡皮筋实验就可以证明声音都是振动产生的吗?证据不足。
联系生活,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预设:吉他,琵琶,声带等。
设计意图:通过明显的振动现象,把声音与振动联系在一起;通过手势,图示,慢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振动,将橡皮筋的运动方式抽象为振动。
(三)观察更多的物体,寻找更多的证据(20分钟)1.想要知道声音是不是振动产生的,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证据。
接下来,我给大家提供更多的材料——出示:PPT照片:钢尺,小鼓,音叉。
认识吗?介绍让音叉发声的方式。
2.接下来,看看这些物体发声时是不是在振动。
小学科学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ddc0b994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03.png)
小学科学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3. 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
4.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实验器材:弹性橡皮筋、铃铛、各种乐器(小号、鼓、木琴等)2. 音频设备:播放器、音乐磁带3. 学生实验用具:洗脸盆、水、小瓶子、吸管、铃铛三、教学过程1. 由教师介绍声音的产生方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提出学习声音产生的目的。
2. 通过实验展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教师拿出一个弹性橡皮筋,在桌子上捏住橡皮筋的一端,然后放松手指,让橡皮筋自由振动。
让学生观察并听到橡皮筋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教师再拿出一个铃铛,轻轻摇动铃铛,让学生观察铃铛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通过实验的观察,引导学生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通过实验展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1)教师拿起一个音乐磁带或者播放器,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观察音乐声音以及音箱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教师准备一个洗脸盆、水、小瓶子和吸管。
先将小瓶子倒过来放在洗脸盆中,然后在小瓶子上方吹气。
接着,将吸管插入瓶子底部的水中,并轻轻吹气。
通过实验的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声音是通过振动空气传播的。
4. 结合乐器的实际演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声音的产生方式。
(1)教师带领学生观察一些乐器的外形和结构,如小号、鼓、木琴等。
(2)教师请学生分别试玩这些乐器,并观察在演奏的过程中,乐器上的部件是如何振动产生声音的。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5. 整理和总结实验的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观察,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声音则通过振动空气进行传播。
6. 小结和拓展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练习或者游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或者参与互动。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a4e77f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03.png)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以及声音的特征。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并认识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认识声音的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和声音特征的理解。
教学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鼓、尺子、绳子、气球等。
学具:每组一份音响、鼓、尺子、绳子、气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触摸音响,感受音响振动。
(2)播放音乐,让学生观察音响振动。
2. 例题讲解(1)讲解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讲解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如空气、水等。
(3)讲解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尺子拨动绳子,观察声音的产生。
(2)让学生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声音,如空气、水等。
4. 小组讨论(1)讨论声音的产生原因。
(2)讨论声音传播的条件。
(3)讨论声音的特征。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介质(空气、水等)3.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并说明其产生原因。
(2)简述声音传播的条件。
(3)解释声音的特征。
2. 答案:(1)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敲门声、说话声等,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如空气、水等。
(3)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原理的理解,以及对声音特征的认识。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10a6c5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6b.png)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章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以及声音的特性等三个方面。
详细内容如下:1. 声音的产生: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如空气、水等,并探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声音的特性:讲解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基本特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声音的产生原因,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认识声音的基本特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及声音特性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音叉、鼓、气球、尺子、绳子等。
2. 学具:每人一份实验材料,包括音叉、气球、尺子、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 新课导入:讲解声音的产生原因,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新知探究:a. 讲解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
b. 探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原因。
c. 讲解声音的特性,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介质(空气、水等)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举例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简述声音的传播条件。
c. 解释音调、响度、音色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2. 答案:a. 答案示例:当我们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产生声音。
b. 答案示例: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空气、水等。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教案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bd5446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ae.png)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世界”中的第一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材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声音的响度和音调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理解声音传播的条件。
2.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条件。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鼓、锣、振动演示器、米粒、尺子等。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音响、鼓、锣、振动演示器、米粒、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演示:敲击鼓、锣,让学生听到声音。
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 例题讲解通过敲击鼓、锣,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现象。
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如空气、固体、液体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的现象。
4. 知识拓展讲解声音的响度和音调的概念。
演示不同音调的声音,让学生区分音调的高低。
5. 课堂小结强调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原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2. 声音传播的条件空气、固体、液体等3. 声音的响度和音调响度:声音的大小音调:声音的高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振动会产生声音?为什么在不同的环境下,声音的传播效果会有所不同?2. 答案日常生活中,如敲击桌子、拍打篮球等都会产生声音。
声音的传播效果受到环境(如空气、固体、液体等)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程度。
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是否讲解清楚。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应用,如音乐、通信等。
探索声音在不同环境下的传播效果,如水下、太空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1. 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条件,确保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2677519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6c.png)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二课。
本单元以“声音”为研究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索声音的产生、传播、变化等科学知识。
本课在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第一课“听听声音”中,学生对各种声音有了初步的感知,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为后续学习声音的传播、变化等内容提供理论支持。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聚焦:通过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探索:包括两个主要活动。
一是观察钢尺、橡皮筋、鼓等物体发声时的现象,通过对比发声与不发声时的状态,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是进一步探究音叉发声时的振动现象,通过将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花四溅的现象,直观地感受音叉的振动。
3.研讨:围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产生的原因。
4.拓展:介绍生活中的一些发声现象,如动物的叫声、乐器的演奏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观念1.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了解不同物体发声时的振动方式可能不同。
(二)科学思维1.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找出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区别,从而推断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2.能够运用归纳、总结的思维方法,将不同物体发声的现象进行概括,得出声音产生的普遍规律。
(三)探究实践1.能够设计并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2.能够准确地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
3.能够与同学合作进行探究活动,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发现。
(四)态度责任1.对声音的产生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活动。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如实记录。
3.体会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优秀教案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f61908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26.png)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章《声音的世界》第一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定义、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方式以及生活中声音的产生实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话筒、振动盘、尺子等。
学具:橡皮筋、纸张、杯子、筷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生活中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 新课导入:讲解声音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1)用橡皮筋拨动纸张,观察纸张振动产生声音;(2)用杯子敲击桌面,观察桌面振动产生声音;(3)用话筒对着音响播放音乐,观察话筒振动产生声音。
4. 例题讲解:讲解声音的传播方式,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声音的产生实例,并分析其产生原理。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定义2. 声音的产生原理物体振动3. 声音的传播方式纵波横波4. 生活中的声音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个生活中的声音实例,并说明其产生原理;(2)简述声音的传播方式。
2. 答案:(1)示例:敲门声、电话铃声、汽车喇叭声。
产生原理:物体振动;(2)声音的传播方式:纵波和横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利用,如:超声波、次声波等,以及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进行相关实验,加深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c59691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46.png)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能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对于声音产生的原理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声音产生的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等相结合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尺子等)、放大镜、录音机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原理。
2.呈现(10分钟)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物体振动时产生的声音。
例如,将音叉放在振动的弦上,让学生观察和听取音叉发出的声音。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声音特点。
教师总结并强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振动,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声音的产生?如音调、音色等。
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记录下不同声音的产生原因,下节课分享。
8.板书(5分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物体的振动教学过程共计45分钟。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9af5d283c4bb4cf6ecd113.png)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进程与方式:能观看、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看事实中对缘故进行假设性说明;能够借助其他物体来观看不容易观看到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讨的进程中,踊跃斗胆地论述自己的发觉;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看的适应和态度二、教学重点:熟悉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作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四、学情分析:本单元第一节课中已经让学生认真观看了身旁的声音,比较了不同物体产生声音的不同,并说出了一些特点。
本节课那么继续深切探讨,从上一课中激发学生爱好,从敲和压、静止与振动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并慢慢引导学生挖掘声音产生的缘故。
教学预备:五、分组材料: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六、教学进程:(一)引入上节课中,咱们已经明白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类各样的声音。
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咱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作声音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方法使这些物体发作声音吗?2.记录并交流咱们的方式:什么缘故咱们对物体使劲(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作声音,可是咱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三)观看发声物体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看音叉的振动。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看: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转变?水面的转变是怎么产生的?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确实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
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作声音,另一个皮筋维持不动,不发作声音。
观看: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若是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作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交流反馈:(三)小组交流:击打鼓时,咱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咱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四)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来回运动,那个物体确实是一个振动物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 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2. 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的阐述自己的发现。
2. 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面鼓,一把钢尺,一根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一个阴差几个豆子或细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物体产生声音时的状态。
【教学流程】
作者留言:
您好!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该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作者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
人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