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商业时代 史蒂夫乔布斯的地头力 管理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商业时代史蒂夫乔布斯的地头力管理资料xx.12.06 : 数字商业时代
史蒂夫-乔布斯坚信,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从来都是发现、解决、创造、收获的最正确地,同时他还在苹果营造了一种组织的道场,一旦置身其中,就会有一种创造惊喜的追求和自信,
他在创造中找到了喜悦
史蒂夫-乔布斯还在17岁的时候,就开始问自己:“今天是我的最后一天,手头这些事还做不做?”这样日复一日地追问,让史蒂夫上了半年就退学,去专学自己喜欢的东西。
人的最大无知,是对人生的无知,对死亡的无知。
归根到底,是对自身的无知。
有些人一辈子过去了,也没想到要弄清楚这个问题。
而乔布斯知道他自己追求的东西。
那是一种改变人类的惊喜。
这种惊喜在大的等级体制中不可能实现。
一不小心把做大后,乔布斯却厌倦了大的繁文缛节,于是花高价请来CEO代他,自己还是投身研发。
谁想,后来被请来的CEO,抓住了一系列乔布斯不合宜的小节,说服董事会炒了乔布斯的鱿鱼。
乔布斯怒不可遏,一下子卖掉了苹果的所有股票,只剩下一股。
很快他度过了那段黑暗的日子。
他提醒自己,珍贵的时间不能在怨天尤人中消磨,应该在积极创造中升华。
于是他又创立了两家高科技。
而离开他的苹果,失去了地头力(一种创新突破的能力)而只能一直下滑,最后不得不把史蒂夫-乔布斯的新收购过来,以保全生命。
乔布斯获得重新执掌苹果的时机。
他依然厌烦那些繁文缛节。
他开会照旧喜欢把脚放在桌子上,跟人交流喜欢单刀直入,说最重要的事。
所
不同的是,他把地头力强弱,作为衡量员工的唯一标准,而不再让行威插手其间。
他还是潜心做他的首席体验官。
比尔-盖茨这样评价乔布斯:“苹果一直致力于生产消费者想用的产品。
乔布斯似乎总能够了解行业下一步会向什么方向开展。
他拥有难以置信的品位和高雅。
”
盖茨说出了乔布斯的秘密。
乔布斯是怎样发现消费者真的想要什么的?难道他能走到大街上,拦住消费者问,“伙计,你需要什么样的新产品”?那不是乔布斯的风格。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说过:“如果我当年去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肯定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
乔布斯习惯于反问自己。
乔布斯在 xx年2月答《财富》记者问时说:“我们只是在搞明白我们自己需要什么。
而且我认为,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良好的思维体系,以确保其他许多人都会需要这么个东西”。
“小物件” 大世界
乔布斯对生产商聚在一起建立什么标准和平台,具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情绪。
他的生命就是围绕着品位和粗俗斗争,围绕个性和标准化斗争。
乔布斯对20 年以来关于电子市场竞争本质的传统智慧不屑一顾。
自从微软和英特尔的“Wintel”PC标准在1980年代崛起以来,所有的假设都是市场将由那些能够制定设计技术标准的企业主宰,厂商只有在平台上相互竞争制造规定的产品才能获利。
苹果却一再用令人惊喜的“小物件”,创造了电子消费品的新世界,甚至能够跟运营商一起坐下来分享iPhone 运营的利润。
他深知自己,也深知世人。
惊奇是人类的瑰宝。
消费者不购置平台,不购置标准,也不购置战略,只购置自己所醉心的产品,
好产品第一,其他都是跟随而来的。
凭借判断力与高品味,乔布斯把那种产品创新基因也重新植入了苹果。
苹果重新成为世界的宠儿。
苹果出的“小物件”Mac、Next、Powerbook、Nano、iMac、iTune、iPode、iPhone等等,改变了媒体业、音乐界以及电子消费品的格局。
乔布斯的苹果所醉心的“小物件”,正是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灵魂。
我们也可以把乔布斯的使命意识理解为一种内在的责任自觉。
这种自觉的出发点和终点都不是现实的物质财富,而是通过“小物件”造福人类和改变世界的意志力,一种在精神和灵魂层面把握未来先机的一种最本质的原动力。
中国的一流消费类电子厂商,却不具备这样的一种意志力。
他们太多与市场紧密联系,太过熟悉渠道,以至于沉迷于自己熟悉的业务模式,而不知道掌握关乎未来技术走向的“小物件”。
他们不知道,没有强劲的团队地头力,是没有方法创造出让人惊喜的小物件的!
营造创造惊喜的苹果场
很少有能做出苹果那样品质优良的产品,为什么?在产品过程中,技术、设计等部门往往会以“做不来”为由,进行缩水处理。
这时候就需要一个铁腕领导者将“no”变成“yes”。
这是一种超越了技术、超越了理性、超越了现实的直觉判断力。
无论是苹果的技术员还是合作伙伴,当场理解和认同乔布斯要求的并不多,但很多人成认,乔布斯的压力让他们做出一些超越自己能力的成果。
即使那些他参与不多的产品,也会因为他的最终审核而提升水准。
乔布斯令人难以置信的直觉判断力或地头力,树立了独一无二的“技术标杆”。
时过境迁,人们多会赞叹乔布斯的先知先觉。
可是过程中,那些有着强烈自尊的技术尖子,却常常难以忍受乔布斯的暴躁和挑剔。
以至于有一种说法,没有人可以跟乔布斯合作一次以上。
一次,乔布斯曾要求一位设计师在设计新的Macintosh麦金托什电脑时外表不能看到一颗螺丝。
后来,那名设计师设计的模型里有一颗螺丝稍微露了出来,结果乔布斯立马就把他开除了。
设计并不是简单的线条与空间的组合,而是一种审视世界的态度,是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态度和方法。
没有对完美的疯狂与忘我,就不可能是苹果急需的人才。
这是乔布斯的信念。
这种信念细化成苹果的一种场,置身其中,所有人员都有一种创造惊喜的追求和自信。
乔布斯总是抓住核心人员,而苹果总是拥有或控制着他们所做的所有事的核心技术。
至少在过去乔布斯重新执政的10年里,这家以生产精美硬件产品的,其核心技术集中于软件领域。
1997年,乔布斯在裁减产品线同时,大肆招募软件领域的人才。
一名刚进入苹果的设计师年薪在20万美元左右,比行业平均水平高50%。
伟大的企业家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他们决不会把辽阔圈起来,拘押了自己。
那一根时刻灵动捕捉触角的大脑,24小时不停地工作,哪怕是梦里。
一次乔布斯透露了,许多颠覆性的想法,多在睡觉前或梦中产生。
那时乔布斯可以游离业务,处理个人电子邮件。
乔布斯在六个不同的效劳器了邮箱并公之于众。
每天都要收到300多封有效邮件。
一些全然陌生的网友,在邮件中大谈理想或者一些癫狂的设想,给乔布斯无尽的启迪。
许多好的点子就是在那样的碰撞中产生。
人这一辈子时间很短促,没有时间做太多的事,只能把每一件事都做得精彩绝伦。
乔布斯把这个意识渗透到苹果员工的意识中去了。
他们全都选择了用一辈子来做创造令人惊奇的产品这样的一件事情。
乔布斯对此很自信。
他认为员工所以选择苹果,就是“因为你现在根本不可能在其他地方做出你能在苹果里做出来的产品”。
因为,没有任何一家消费类电子厂商有苹果的软件优势,而任何一家软件,又没有苹果的工程学底子。
把两类优势结合在一起,苹果为创造奇迹的人士提供了绝佳的平台。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