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高丘而望远》原文译文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登高丘而望远》原文|译文|赏析
《登高丘而望远》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登高怀想诗。

此诗从登山望远引出一系列的联想:表示对古代仙山琼阁等传说的怀疑,并嘲笑了秦始皇、汉武帝求仙的愚蠢行为,有托古讽今之意。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登高丘而望远》原文
唐代:李白
登高丘,望远海。

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

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

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

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
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登上高丘,向大海遥望。

那传说中的东海六鳌,已早成了如霜的白骨,那海上的三神山如今已漂流到哪里去了?
那东海中的神木扶桑可能早已摧折了吧,那里可是日所出的地方。

神话中的银台金甄,只有在梦中才会出现,秦始皇和汉武帝想成仙的愿望,只能是一场空梦啊。

精卫填海只能是空费木石,鼋鼍架海为梁的传说也没有什么证据。

君不见骊山陵中的秦始皇和茂陵中的汉武帝都已早成土灰了吗?他门的陵墓任凭牧羊的孩子攀来登去,无人来管。

眼看着墓中的金珠宝玉已被盗贼劫夺一空,他们的精灵究竟有何能耐?
像这样的穷乓颊武、不管百姓死活的帝王,今天早该有如此之下
场,他们怎可能会像黄帝那样在鼎湖乘龙飞仙呢?
注释
⑴登高丘而望远:古辞无闻,可能是李白自创新辞。

《乐府诗集》卷二十七列于《相和歌辞》。

王琦注云:“此题旧无传闻。

郭茂倩《乐府诗集》编是诗于相和曲中魏文帝‘登山而远望’一篇之后,疑太白拟此也,然文意却不顺。


⑵“六鳌”二句:六鳌三山的故事在《列子·汤问》中,是夏革讲给汤听的。

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千亿万里,有大壑焉。

其中有五山焉。

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

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

仙圣毒之,诉之于帝。

帝恐流于西极,失群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

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及五山之所。

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

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播迁者巨亿计。


⑶扶桑:传说中的神木,长在日出的地方。

⑷“银台”二句:《史记·封禅书》:(齐)威、(齐)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

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

盖尝至者,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

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为宫阙。

未至,望之如云。

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

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去云。

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

始皇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

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

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

”《封禅书》又记:“今天子(汉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

遣方士入海中求蓬莱安期生之属。


⑸“精卫”句:谓“精卫填海”的故事不真实。

《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于东海溺而不反,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以堙于东海。

⑹“鼋鼍”句:言三神山既不存在,鼋鼍一类的神物也就无处寄身。

仍言神物为虚幻。

⑺“君不见”二句:谓求神仙、寻找不死药的秦皇、汉武仍不免
一死,至今其人已化为尘土,陵寝荒废。

秦始皇死葬骊山,汉武帝死葬茂陵。

《汉书·楚元王传》: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

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珍宝之臧,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

又多杀宫人,生埋工匠,计以万数。

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

项羽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

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其羊,失火烧其臧椁。

⑻“盗贼”句:盗贼是作者沿用统治者对农民起义军的称呼。

据《晋书·索靖传》记载,赤眉起义军曾取走汉武帝陵园中的一部分金银财宝。

⑼精灵:指秦始皇、汉武帝的神灵。

⑽穷兵黩武:好战不止。

⑾鼎湖飞龙:据《史记·封禅书》记载,齐人公孙卿欺骗汉武帝说:“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

”古之黄帝与神通,且战且学仙,铸鼎于荆山,有龙下迎。

武帝对此深信不疑,且言:“嗟乎!吾诚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躧耳。


赏析
此诗有托古讽今之意,名托刺秦始皇、汉武帝迷信求仙、穷兵黩武,实讽唐玄宗,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首二短句为第一段,点明登高山望远海。

登高临海,极目远眺,诗人心潮澎湃,但他并没有写沧海扬波,洪涛排空的景象,而去写与大海、高山相关联的神话传说。

中间八句为第二段,写望中想到传说中的神仙境界并不存在,神话传说也为虚妄。

六鳌成枯骨,三山已经是过眼云烟。

扶桑摧折,太阳的光彩已沉没殆尽。

“银台金阙”犹如梦中烟云,秦皇汉武寻求的长生药亦如幻影。

精卫填海,徒劳无功;鼋鼍为梁,不足为凭。

末六句为第三段。

写望中想到秦始皇、汉武帝穷兵黩武,妄想长生,终归一死。

这一段为全诗之主旨所在。

秦始皇骊山构陵,汉武帝茂陵筑墓,均已倾废荒芜。

到而今,当年的英豪雄强早已灰飞烟灭,
风光不再,只有听凭牧羊子赶着羊群来登临践踏。

他们的魂灵守不住他们的墓冢,他们的余威阻止不了盗墓者贪婪的掘夺。

昔日穷兵黩武,威加四方,何等霸气。

如今仍落得个如此下场,要想乘飞龙而成仙,那简直就是白日做梦。

历史就是无情的,自然也是残酷的。

那些想超越自然法则的“野心家”们,终究如凡夫俗子一样,化作灰,堕为尘,成为深埋土堆里的一把枯骨,与庶民百姓没有两样。

而他们那些愚妄的做法,最终成为后人的笑柄。

诗意还不仅限于此。

怀古仅仅是引领诗兴,由之写来,直奔主题。

唐玄宗,溺于佛道,好神仙,求长生,比起秦皇汉武来,犹过之而无不及;其穷兵黩武之举,荒淫误国之行,与之相比,并无二致。

借古鉴今,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才是这首诗真正的主旨。

这首诗主要不是怀古之作,而是感时之作。

登高山,望远海,面对着绝好的写诗环境,绝好的诗歌材料,诗人却遥遥想起了历史上两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的求仙的荒诞,予以严厉抨击。

这是对此类皇帝的讽刺和批判,也是对当朝皇帝的暗示。

感时伤世,抨今讽今,说明诗人虽落泊漂零,仍然心系朝廷,心系国运。

此诗典故密集,一个典故代表一种意象。

这些意象的有序排列,组成了全诗的思维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