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精品课件第四单元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 充分地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从而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 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而 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和判定某种认识是否符合实际,即是否具有真理性,需要有一个客观标准,这个标准也只能 是实践。
坚持实践与认知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哲
学
与
第
四 单 元
人
生
科 学
第 三
思节
维
与
创
新
能
力
现 象
第 二
本节
质
与
明
辨
是
非
知 行
第 一
目 统 节
一
录 与
体
验
成
功
知识目标
1.理解认识与实践的哲学范畴及其辩证关系。 2.理解本质与现象的哲学范畴及其辩证关系。 3.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目标与建议
能力目标
1.培养在人生发展中知行统一、明辨是非的能力。 2.锻炼思维,善于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 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概念,做出判 断,进行推理,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所以这个阶段就是“抽象的思维”阶段。理性 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从农民、工人、士兵、学 生、官吏、商人等中抽象和概括“人”的定义:“人” 是具有思维能力的动物。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 念。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 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表现为判断与判断的联系。
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认识的过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开始于实践,人在实 践中才能获得感性认识和经验;感性认识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又在实践的推动下并依赖于实践所提供 的条件上升为理性认识或理论,即对实践对象和实践条件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理性认识的目的在于为 实践服务,理论的真理性和价值有待于实践的检验;通过实践的检验,人的认识不断地由不知到知,由 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地向前发展。所以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在认识和实践辩证统一的运动中,在 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人类才能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情境导入
在南美洲的深山密林里,生长着一种果实艳丽的植物,它的果实成熟后通红通红的,令人神往和陶醉。但是据说它的果 实有剧毒,食后必死无疑,当地居民给它起了个相当可怕的名字——狼桃。
16世纪,英国公爵俄罗达里从南美洲采回一株狼桃,献给伊丽莎白女王,从此狼桃在欧洲安家落户。欧洲人同南美洲一 样,只是欣赏它的艳丽,不敢品尝其味道。200年后,法国一位勇敢的画家决心冒着生命的危险亲口尝一尝狼桃,以验证狼桃 是不是真的有剧毒,他写下医嘱,视死如归地吃了一个。然而,勇敢的画家并没死,狼桃不仅无毒,而且鲜美可口,人们随之 纷纷品尝它的美味。后来,科学家发现,狼桃含有多种维生素,营养极其丰富。
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在投身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成功了不要沾沾自喜,要看到存在的缺点 和不足,相信成功永无止境,前方的道路还很长,以争取更大成功;失败了也不要过多的自责、气馁, 而是应该认真反思,找出失败的原因,把失败看成是成功的阶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作为中职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既可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完善个性品质,促进思想素质的提高; 还可巩固加强课本知识,开阔思路和视野,扩大认识领域;更有利于发挥学习潜能,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锻炼各方面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总之,中职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 和统一的过程中总结失败经验,体验成功快乐,从而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人生能力。
三、成功与失败伴随着人生的发展
(一)成功与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人生的路途不可能只有鲜花和欢笑,征途中肯定会有荆棘,有陡崖,有陷阱,有挫折。在人生发展 的道路上,不可能事事都顺心如意,成功和失败相伴而生,并且失败往往多于成功。没有谁能随随便便 成功,古往今来,无数成功人士都经历过大大小小的失败。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在成功之前也都有过一 段失败的经历。成功和失败是构成丰富多彩画卷的一个整体,贯穿于人生的整个过程,始终伴随着人类 的发展。 1、成功与失败相互依存 成功和失败是相互依存、相对应而存在的。没有成功,就无所谓失败;没有失败,也无所谓成功。 成功与失败总是相伴而生,或相互渗透的,它们共同存在于人们努力奋斗的人生过程之中。成功意味着 人生发展获得了预期结果,而失败则意味着人生发展遇到了挫折。我们能否取得成功,不在于有过多少 失败,而在于从这些失败中总结出的经验有无价值。
三、成功与失败伴随着人生的发展
2、成功与失败相互转化 成功背后隐藏着危险和失败,如果我们一味沉醉于一时的成功之中洋洋自得、无法自拔,甚至故步 自封,就很难获得更大的成就,甚至会导致失败。同时,失败孕育着成功,成功常常是从失败中发展而 来的。失败造就成功,是通向成功的途径。
案例精选
胡蝶是某校2017级的中职生,最近她苦闷不已,郁郁寡欢。于是,身陷困境的胡蝶去向老师请教: “我是一个很失败的人,我做的事情几乎有一大半都是失败的,我想知道我该怎么做。”
今天,狼桃早已在世界各地广为栽种,人们重新给它起了个美妙动听的名字——西红柿。 西红柿是否有毒,只有亲身尝一下才能知道。如果只是怀疑而不尝一尝,人类就无法判断它是否有毒,我们很可能就会 葬送具有价值的宝物,并与历史机遇擦肩而过。所以认识世界,必须以实践为基础。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增强我们的认识能 力。
案例精选
场景一:某职业学校数学考试中,学生小张因一道题没解出来,考试成绩不理想。于是,他一怒之 下把试卷撕得粉碎。
场景二:某班同学小李在一次期中考试时,本属自己强项的数学考砸了,他难过得流下了眼泪。试 卷发下来以后,他冷静地分析原因,认真地把试卷重新做了一遍,为了加深印象,他还在笔记本上记下 了错题和做错的原因,用来鞭策自己。
分析:南水北调工程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是专家们经过多年的勘探、调查,在了解了客观情况的 基础上,把握规律性并且能动的进行改造的结果。
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二)认识过程是反复的和无限的 认识过程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 上看,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都是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由于人们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 的限制,同时又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使人的认识需要一 个过程。 (三)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人们要 改造世界,首先必须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而服务的。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们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实践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实践对象的各种现象反 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分析:面对困难,面对挫折,面对失败,面对逆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对于弱者,他只会 乱发脾气,将失败原因归咎于外界,止步不前,因而他永远不会成才。对于强者,他会坦然面对一切, 珍惜生命中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机会,把挫折当作通向成功的阶梯,与逆境抗争,在挫折中奋起。
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老师沉思良久,说道:“好吧,我给你一些建议,你去看一看《时代周刊》1970年的年鉴第930页 ,也许会有所收获。”
胡蝶去图书馆找到了相关章节,这是关于世界上最优秀的棒球运动员泰·库伯的介绍,这位入选名 人堂的明星,他一生的打击率高达367,连有着击打之王美誉的罗斯也难以望其项背。
胡蝶又去找老师:“泰·库伯,367的打击率,就这些。” “完全正确,”老师说:“367次击打,平均每三次成功一次,也就是500多次没成功,我想你该明 白些什么了吧?” “哈哈!”胡蝶恍然大悟:“这家伙有一大半的时候都是失败的,和我一样。” 分析:很多时候,成功来源于无数的失败。没有永远的成功者,也不会有永远的失败者。只有放开 眼界,从容淡定地坚持下去,失败才能转化为成功。
三、成功与失败伴随着人生的发展
(二)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出现的失败,学会让失败变为成功之母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所以人们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就必然会出现反复,会遇到挫折 和失败。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不可避免会出现的失败。我们既要正视失败、承认失 败,更要冷静、全面地分析失败的原因,学会让失败变为成功之母。
(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只有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才能够解释世界,并运用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 世界。
案例精选
1952年10月30日,毛主席视察黄河,在听取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关于“引江济黄”设想的汇 报后,他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也是南水北调宏伟构想的 首次提出。经过28年的勘探、调查,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举 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 规划》。当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一期)已经完工并向北方地区调水。西线工程 截至目前尚处于规划阶段,没有开工建设。
知
四三二一 、、、、
行
第
积成坚从 极功持实
统
一
参与认践 加失识到
一
节
社败与认 会伴实识 实随践 践着的 ,人统
与 体
不生一 断的
验
提发 高展
成
认 识
功
水
平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与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范畴。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 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 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论来自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的试金石。各类学校在教学中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就是为了培 养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观、访问、 考察,参加志愿者劳动,从而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活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当学生干部也是一种很 好的实践能力的锻炼。我们应正视我国学生的弱点——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实践能力。
通过学习来获得大量的、可靠的感性材料,提高理性思维的能力,把理性认识返回到实践中去检验 ,这一切都离不开实践。中职学生要提高认识能力,一定要树立实践的观点,多接触实际,在实践中学 习、提高。中职学生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及适当的生产劳动,实践是成才的必要途径。“教育与社会实践 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由我国的教育方针所决定的。中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不是靠关在课堂上、校 园里就能实现的,还必须依靠实践。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 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人有五大感官,感觉是人认识外界 的开始。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例如对苹果色、香、味、形状等 的认识就是各种感觉的集合。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的形象的再现和重 组。表象的特点是:已经脱离了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