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上塘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上塘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旧味清欢程琼莲
立秋那日傍晚,下过一场透雨,树丛里忽然响起一阵蝉鸣,声音不复夏日嘹亮,嘶哑而悠长。
那是我家院内的一棵柿子树,硬而光滑的叶片绿中开始泛黄,蝉就躲在这些树叶里鸣叫。
一声声,喑哑的
音色,余音在风里颤,袅袅不歇。
蝉声像人用尽全身力气后的一声哀叹。
我当时正走过树下,不期然那蝉鸣来了。
我停住脚步,仔细地在树叶丛里寻找,并不见蝉的身影,只看见一树青中透黄的柿子叶,把天空切割得零零碎碎。
我不明白为什么会寻找一只入秋的蝉,我寻找的初衷是什么?就算找到又能怎样?固然我已不是顽
劣的幼童,希望捉一只蝉来作为玩具,无视蝉的痛苦与挣扎,就像幼时我的那些小伙伴,夏日里
“噌”的一声爬上一棵树,身手敏捷捉住一只正在鼓噪的蝉,听任它在手里挣扎发出焦灼凄厉的叫声,乐得哈哈大笑。
我一直都比较胆小,将一只活生生的动物抓住在手,我不认为有什么乐趣,况且我也不会爬树。
那么我的动机是被这只蝉的哀鸣打动?但我清楚我并不能帮到它。
当秋风一起,气温降低,一只
成蝉的生命连同它婉转的歌喉都将进入倒计时。
这说不定是它最后的歌唱吧,它一样感受到了秋的脚步?
我想起盛夏,年轻的蝉躲在翠绿的枝叶间,激越歌唱,往往是一只领唱,一声亮开嗓子,高亢结实的歌喉向着无限递进的高音攀上去,金嗓子羞煞人类的歌手。
接着,一群蝉不甘示弱,一齐加入合唱,在这样浩大的歌唱里,阳光仿佛更亮烈。
人躲在树荫下、房屋里,摇着扇子,一阵倦意上来,头靠着木椅在鸣蝉声声里沉人梦乡,手中的扇子滑到地上,成了一只苍蝇的飞机场。
那时候的日子过得不急不缓,穷一些,心里也不着慌。
水稻种在门前水田里,正抽着穗,早先田
里肥下得足,一丘稻子长得抽风一般,稻禾叶儿绿得沉甸甸的,看一眼那稻子,心里就有了底;红薯种在坡地上,红薯藤此刻正风风火火爬出了地界,红薯则在土里越长越大;圈里的肥猪吃了睡睡了吃,哼哼唧唧,心满意足的样子;鸡鸭在稻场前的草丛里觅食,一只惹是生非的红冠子大公鸡在鸡鸭群里乱窜;菜园里的瓜菜枝枝蔓蔓,被夏日里的几场透雨浇得枝肥叶大,黄瓜、豆荚、茄子,见天一个样,等着人去采摘。
有了这几样,农人们心里踏实,在蝉鸣声里尽情打着瞌睡,或者三五个一起摆龙门阵,见多识广的那个成了谈话的中心,唾沫飞溅,说着电视上看到的事。
那时候我多半在和小伙伴玩游戏,跳房子、踢毽子、过家家,我们总能想到各种千奇百怪的玩
法,自己把自己折腾个够,晚上吃了饭洗过澡头一挨上枕头就睡,梦里还是做游戏。
有时也要干活,拎个竹篮和小伙伴一起去打猪草,一路上吵吵嚷嚷,像是在和嘹亮的蝉声比谁的嗓门大。
去小河里捞鱼,拿个竹簸箕在水里晃荡,把一轮白亮的日头都晃碎了,忽然一下拎起,几尾小鱼在簸箕里欢蹦乱跳。
有鱼吃咯——欢快的笑声盖住了蝉鸣。
那时候蝉鸣无处不在,乡村在蝉鸣声里笃定地翻过一页又一页日历。
那时候我们以为日子都是这样一成不变。
来小城后听见蝉鸣相对少了,与乡村慷慨高歌不同,小城里偶有微弱的蝉鸣,是绿化带或者见缝插针栽种的一棵树上的蝉,然而它们孤零零不成气候的鸣唱最终被市声掩盖。
我怀念小时候乡村里蝉儿辽阔的歌唱,声音饱满有力,激情澎湃,更见得村庄静寂,恍若洪荒。
在这样浩瀚的声音里,恍惚觉得自己就是一只鸣蝉,日日引吭高歌,忘记了生之短暂。
要不干脆就是一株野草,一棵杨树,一朵小花,是生活在大自然之中的任意一草一木。
何时,我们失去了那样的从容与无争?
终于明白寻找那只入秋的蝉也有惊喜的意味,像碰见阔别的儿时伙伴。
那时雨正一阵一阵,紧一些慢一些。
一阵风来,就有了秋日苦雨的意思。
而蝉恰巧就在这时唱响,好像感受了雨的凄婉调子,又像是为自己最后的歌唱。
蝉竭力鼓起最后的余勇,终是不济事,败下阵来,调子慢下来,暗下来。
我站在雨里发呆。
(选自《散文》2018年4月刊,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笔下,儿时的乡村生活与如今的城市生活截然不同,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的生活方式都存在很大差异,读者从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过去的乡村别有趣味。
B. 作者寻找那只入秋的蝉,是因为蝉的生命连同它的婉转的歌喉都将进入倒计时,这说不定是它最后的歌唱,作者因此被它的哀鸣打动,内心充满同情。
C. 作者善于借助描写来表达情感,比如对盛夏的蝉鸣运用拟人的手法进行描写,既有对高亢激越的夏蝉的怀念,也含有一种对充满激情的生命的赞赏。
D. 本文回忆了幼时生活的温馨的画面,但并没有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不急不缓的日子,穷而不慌的日子,总是从容而无争,这才是踏实真切的生活感受。
5.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6. 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4. B
5. ①过去的乡村生活不急不缓,笃定而从容,让我们感觉心满意足,似乎与其他地方的生活一样,不会有什么变化。
②但在进入小城后,日子发生了变化,失去了那样的从容与无争。
③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6. 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质朴自然;②讲述儿时乡村生活时用了“抽风一般”“打着瞌睡”“摆
龙门阵”等日常口语,鲜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了亲切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B项,“是因为蝉的生命连同它的婉转的歌喉都将进入倒计时,这说不定是它最后的歌唱”是使作者清楚并不能帮到它,不是作者寻找那只入秋的蝉的原因,也不是被它的哀鸣打动,充满同情。
故选B。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
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
结合上文内容“那时候蝉鸣无处不在,乡村在蝉鸣声里笃定地翻过一页又一页日历”分析可知,过去的乡村生活不急不缓,让我们感觉心满意足。
结合后面内容“来小城后听见蝉鸣相对少了,与乡村慷慨高歌不同,小城里偶有微弱的蝉鸣,是绿化带或者见缝插针栽种的一棵树上的蝉,然而它们孤零零不成气候的鸣唱最终被市声掩盖”分析可知,但在进入小城后,日子发生了变化,失去了那样的从容与无争。
结合“我怀念小时候乡村里蝉儿辽阔的歌唱,声音饱满有力,激情澎湃,更见得村庄静寂,恍若洪荒”分析可知,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点睛: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所以,体会句子含义一定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从分析修辞入手,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如果是比喻句,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等。
【6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
探究本文的语言特色,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赏析语言特色可分三步走:概括内容、分析语言形式、用形容词表达。
分析语言形式方面的具体特点,语言本身的特点。
积累常见的语言特色的词语有:平实质朴、含蓄隽永、豪放刚健、黯淡凄婉、清新自然、生动形象、幽默讽刺、富丽清新(清新、华丽)、淡雅肃静等等。
结合具体内容,通过比较,使抽象的语言特色词语与具体内容吻合一致。
结合“一声亮开嗓子,高亢结实的歌喉向着无限递进的高音攀上去,金嗓子羞煞人类的歌手”“那时候我多半在和小伙伴玩游戏,跳房子、踢毽子、过家家,我们总能想到各种千奇百怪的玩法,自己把自己折腾个够,晚上吃了饭洗过澡头一挨上枕头就睡”“圈里的肥猪吃了睡睡了吃,哼哼唧唧,心满意足的样子;鸡鸭在稻场前的草丛里觅食,一只惹是生非的红冠子大公鸡在鸡鸭群里乱窜”等内容分析,语言生活化、口语化,质朴自然;讲述儿时乡村生活时,用了一些日常口语,如“抽风一般”“打着瞌睡”“摆龙门阵”等。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高中文理分科是否应该取消
有权威人士日前表示,文理分科降低民族整体素质,导致国人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取消高中与高考文理分科的论证。
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是否真的到了必须取消的地步?
在高中教育阶段围绕课程设计.教学实施.高考制度以及高校录取等方面,我国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系列化举措。
其中,高中阶段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更是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对此,一直有观点认为,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
类似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和现实意义。
但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发展已显现出个性差异。
这一时期的学生,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等多方面潜在因素的影响,已开始形成并具有了一定的职业意识,这种意识会影响其对未来社会角色作出尝试性选择。
而对未来社会角色的考虑,又很大程度上会体现在学科学习上;加上现行的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指引,对文理学科各有所偏好和侧重也就显得很正常了。
而从人的智能发展角度来看,每个个体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能结构。
这也意味着,每一个高中学生的多元智能是有差异和偏向的。
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已有智能基础上自由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点和内在目标。
忽视个性发展,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模式的教育,绝不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在这一点上,全社会也已达成了基本共识,国家也多次发文强调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明确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差异化发展。
就现实的教育情况来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仍有非常大的区域性差异。
特别是在一些农村高中,课程.教学.教师等资源明显不足,客观上带来了学生在文理学科学习上的选择偏向。
如果完全取消文理分科,在现有教育资源尚不均衡.不完善的情形下,我国高中教育体系的内在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势必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分科性的专业人才仍是社会的主要需求,同时也是最能见成效的培养对象。
此外,文理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高中学生集中精力为大学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一刀切”式地取消文理分科,尽管学生接触到的学科知识会更广,但也可能导致“浅而不深”,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与发展。
概而言之,并不能说取消分科,就能完全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
如果硬要改动,势必连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以及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也要一起进行。
总之,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
只有当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丰富起来时,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教育才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只有当包括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在内的教育整体改革逐步完成时,全面取消文理分科方可说水到渠成。
10、下列对文章表述的分析和概括,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实施文理分科会导致学生养成不均衡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
B.要体现教育的公平,必须让所有学生在已有智能基础上自由发展,让学生接受不同模式的教育。
C.由于我国高中教育存在很大的区域性差异,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完善,一旦取消文理分科,就会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D.为确保高中教育的有序发展,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一旦取消分科,就会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
11、下列对“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的积极意义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以避免学生个性的片面发展,帮助他们建构完整的人格。
B.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让学有生接受到更广的学科知识。
C.让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丰富起来,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和高考.高校录取制度改革。
D.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有利,让国人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相结合。
12、文章说“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不能作为理由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还没有丰富起来;高中教育阶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教育还不具备坚实的发展基础。
B.高中阶段的学生发展已显现出个性差异,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等多方面潜在因素的影响,学生已开始形成并具有了一定的职业意识。
C.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有利于大学的专业学习,促进学生的持续学习与发展。
D.我国的高中教育在课程设计、教学实施。
参考答案:
10、C(A项,原文是“一直有观点认为”,并非作者的观点;B项,说法绝对,原文只是说“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模式的教育,绝不是教育公平的体现”;D项,原文是“并不能说取消分科,就能完全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
(3分)
11、C(C项是说取消文理分科的条件)(3分)
12、D(D项是说我国高中教育已形成了系列化举措,与解释理由无关)(3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
《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
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
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
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
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
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
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
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3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 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 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 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3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 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 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 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3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 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 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 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参考答案:
31. B 32. C 33. B
【3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B项“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错误。
原文第一段“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选项把“通常丢掉”,混淆范围。
所以选B。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C项“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
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
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很明显对象是“在这些小说家笔下”而不是“人们”,范围扩大,且原文没有“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这层意思,曲解文意。
所以选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B项“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说法错误,文章第三段“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第四段“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说明未降低对虚构依赖。
所以选B。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
东见仓海君。
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居下邳,为任侠。
项伯常杀人,从良匿。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后属沛公,沛公拜为厩将。
良数以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及沛公之薛,见项梁。
项梁立楚怀王。
良乃劝项梁立韩王,项梁使良求韩公子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余城,击破杨熊军。
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
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
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
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
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逐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
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
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
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
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