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讲义及答案)附解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讲义及答案)附解析(1)
一、选择题
1.在观察碘的升华实验中,甲图用“水浴法”加热碘锤,乙图直接将碘锤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两种方法碘锤中都出现碘蒸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知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碘的熔点是113.5℃、沸点是184.4℃,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400℃)
()
A.观察碘的升华实验,选用图甲装置更合理
B.乙装置中固态碘只发生升华现象
C.选用甲图的加热方式,最主要的目的是使碘锤受热均匀
D.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蒸气都会发生液化现象
2.“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味,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淞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一一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青青园中,朝露待日晞”一一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3.某兴趣小组用甲、乙、丙三个相同的小烧杯盛等量的水,采用相同的装置同时开始加热,但所用的导热介质分别为水、油、细沙,加热一段时间后,三种导热介质的温度先后达到一个稳定值(水温100°C、油温180°C、沙温250°C),又经一段时间后小明观察到乙小烧杯中的水正在沸腾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个小烧杯中水均在沸腾
B.甲、丙小烧杯中水均不在沸腾
C.三个小烧杯中水温t甲=t乙=t丙
D.三个小烧杯中水温t甲<t乙<t丙
4.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A.洗热水澡时的适宜水温约40℃
B.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约37℃
C.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40℃
D.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盐水的凝固点是0℃
5.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实验步骤是()
a.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b.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
c.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最小分度,选择适当的温度计;
d.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e.读出温度计的示数,记录读数。
A.abcde B.abced C.cadeb D.acdeb
6.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关于此图象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这是一种非晶体物质
B.CD段时物质处于气态
C.此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D.物质熔化时间为10分钟
7.根据下表给出的信息,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液态氧沸点液态氮沸点液态氢沸点固态氮熔点固态氧熔点固态氢熔点-183℃-196℃-253℃-210℃-218℃-259℃
A.-215℃时,氧是液态,氢是气态,氮是固态
B.沸点低的物质熔点也低
C.采用空气降温液化的办法,首先分离出来的是氢
D.因为这三种物质的沸点、熔点都极低,因此它们极易沸腾、凝固
8.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9.把一块冰投入到一杯水中(不与外界发生热传递),冰的质量逐渐增加,由此可以判断
是
A.冰原来的温度低于0℃B.冰原来的温度等于0℃
C.冰原来的温度高于0℃D.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
10.如图所示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t 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A.在6min
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
C.该物质在CD段是气态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
11.如图所示,甲为盛有水的烧杯,试管乙直插入甲容器水中(试管未碰底),甲烧杯受到酒精灯持续加热后,发现乙试管内的液体沸腾起来了,根据给出的物质在1个标准大气压的沸点的表格,可判断试管乙内的液体一定是()
几种物质的沸点(一个标准大气压)
物质沸点/℃物质沸点/℃
水100甘油290
煤油150酒精78
A.酒精B.水C.煤油D.酒精或
水
12.对甲、乙两种物质同时持续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沸点一定是80℃
B.甲物质在4-6min内可能没有吸热
C.乙物质的沸点可能是60℃
D.乙物质在6-10min内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1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达到100℃的水一定能沸腾
B.-10℃的酒精也能汽化
C.铁、海波、玻璃都是晶体
D.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14.夏天,小雨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
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15.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时,如图所示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B.C.D.
16.自然界中,水能以多种不同的状态呈现,其中呈固态的水是()
A.小雪花B.薄雾C.露珠D.水蒸气
17.天气炎热,小明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棒冰以及吃棒冰的过程中观察到一些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冷冻室里拿出棒冰时,棒冰表面出现霜,是液化现象
B.从冷冻室里拿出棒冰时,棒冰附近出现“白汽”,是汽化现象
C.吃棒冰时棒冰贴紧舌头,舌头会被“粘”住,是凝固现象
D.吃棒冰时人感到凉爽,是升华吸热现象
18.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烧杯内可直接使用100℃的沸水
B.甲、乙两图都会发生碘的升华现象
C.甲图实验比乙图实验更合理
D.乙图碘锤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比甲图碘锤中多1种
19.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酒精在标准大气压下熔化和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固态酒精是非晶体
B.在-117℃时,酒精处于液态
C.酒精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沸水的温度
D.在我国北方寒冷的冬季,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测室外温度
20.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初春,冰雪消融B.盛夏,清晨荷叶上的露珠
C.深秋,大雾弥漫D.严冬,玻璃窗上的“冰花”
21.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氢酒精水银钨铁金
熔点/°C-259-117-39341015351064
沸点/°C-25378357590027502808
B.-39°C时的水银一定是液态
C.金掉入铁水中一定会熔化
D.钨的沸点高,所以可以用来制作灯丝
22.疫情期间坚持做晨检。
小明某早晨测量体温时,示数是36.5℃,他应该判断自己的体温()
A.偏低了B.属正常C.偏高了D.无法确定
23.夏季,小李打开冰箱的冷冻室看见一股“白气”向下飘出,联想到了烧开水时壶嘴里向上冒“白气”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股“白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B.两股“白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
C.两股“白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两股“白气”形成的过程都要放热
24.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39℃
B.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是25℃
C.洗澡时淋浴的适宜水温是60℃
D.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5℃
25.如图所示是电冰箱工作原理图。
电冰箱是利用了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制冷剂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
工作时,电动压缩机将气态制冷剂压入冰箱的冷凝器里,在这里制冷剂从气态变成液态;接着,冷凝器里的液态制冷剂,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里,在这里液态制冷剂又变成气态。
下面关于制冷剂在冰箱内循环流动过程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制冷剂在进入冷冻室的管子时,发生汽化现象,并放出热量
B.制冷剂在进入冷冻室的管子时,发生液化现象,并吸收热量
C.制冷剂在进入冷凝器时,发生液化现象,并吸收热量
D.制冷剂在进入冷凝器时,发生液化现象,并放出热量
26.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人的心跳频率大约为1.2Hz
B.洗澡水的温度大约为60℃
C.人的正常体温为39℃
D.让人感觉舒适的环境声强级为70dB-90dB
27.如图是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种物质是晶体,图象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B.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象表示的是熔化过程
C.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象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D.丁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28.如图所示,乙容器内盛有水,甲容器盛有下表所列的一种液体。
在一个标准的大气压下,对甲容器的底部持续加热,最终发现乙容器内的水沸腾了。
则甲容器内盛的液体是()
物质沸点/℃
液态氨﹣33.5
酒精78
水100
煤油150
A.液态氨B.酒精C.水D.煤油
29.为改善光学性能,可以给太阳眼镜、照相机、望远镜及其他光学仪器的玻璃镜头镀上一层极薄的金属膜,了解到金属一般具有较好的延展性,高温、低压下比较容易由固态变成液态,甚至直接变为气态,根据题中所给信息,你觉得在玻璃上镀膜的最佳方法是()
A.金属压成薄片直接粘到玻璃表面B.金属先汽化后液化到玻璃表面
C.金属先液化后凝固到玻璃表面D.金属先升华后凝华到玻璃表面
30.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佩戴护目镜时往往会形成一层水雾覆盖在护目镜内侧,如图所示,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形成与护目镜上的水雾形成相同的是()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C.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D.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详解】
A.观察碘的升华实验选用图甲装置更合理,热水的温度不超过100℃,碘的熔点是113.5℃,用热水加热是为了使碘不发生熔化,碘锤升华效果更好,故A正确;
B.乙图直接将碘锤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酒精灯外焰温度高于碘的熔点与沸点,还会发生熔化现象,故B错误;
C.选用甲图的加热方式,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使碘不发生熔化,故C错误;
D.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甲图中碘的蒸气没有液化,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碘,即发生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2.D
【详解】
A.“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为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是凝华现象,故B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是液化现象,故C 错误;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D正确。
故选D。
3.C
【详解】
甲烧杯外水温为100°C,甲杯中的水温也应该是100°C,乙、丙两个烧杯外的导热介质温度
分别为180°C、250°C,所以乙、丙中的水温也为100°C,再根据水的沸腾条件判断出,甲中的水没有沸腾,乙、丙中的水沸腾,故ABD项不符合题意,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4.A
【详解】
A.人的正常体温在36-37℃之间,洗热水澡时的适宜水温约40℃符合实际,比人的体温稍高一些,故A符合题意;
B.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约25℃,故B不符合题意;
C.健康成年人的体温在36-37℃之间,变化幅度很小,故C不符合题意;
D.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盐水的凝固点更低,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D
【详解】
测量液体温度时,要先估测液体的温度;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再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用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或容器底部;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最后记录读数。
故选D。
6.C
【详解】
A.从图中可看出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故A错误;
B.CD段该物质处于液态,故B错误;
C.由图可看出BC段温度不变,该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故C正确;
D.从图中可看出该物质从第4分钟开始熔化,第10分钟结束,熔化时间为6分钟,故D 错误。
故选C。
7.A
【详解】
A.-215℃时高于氧的熔点,低于沸点,故是液态;-215℃时高于氢的熔点和沸点,是气态;-215℃时低于氮的熔点更低于沸点,故是固态,故A正确;
B.由表中的数据可知沸点低的物质熔点不一定低,故B错误;
C.采用空气降温液化的办法,沸点高的氧首先分离出来,故C错误;
D.沸点越低越容易沸腾,凝固点越低越难凝固,故D错误。
故选A。
8.D
【解析】
在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的“雾”是由室内的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而形成的小水滴,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故AC正确;“冰花”是由室内的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直接凝华而形成的小冰晶,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故B正确,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雾”和“冰花”成因,
难度不大.
9.A
【详解】
把一块冰投入到一杯水中,在不与外界发生热传递的条件下,冰的质量逐渐增加,说明有一部分水凝固成冰,由水的凝固条件知道水要达到凝固点,还要继续放热,既然水放热则冰就要吸收热量,冰吸收热量不仅没有熔化,而且还有部分水凝固成冰,说明冰的温度一定低于0℃,否则冰吸热就一定会熔化而减少,答案选A。
10.D
【详解】
A.由图知,该物质从第3min开始熔化,第6min时熔化结束,故在该物质在第6min时,处于液态,故A错误;
B.由图知,该物质在BC段处于熔化过程,晶体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从外界吸收热量,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故B错误;
C.由图知,该物质在CD段是液态,故C错误;
D.由图知,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故该物质是晶体,其熔点与凝固点相等,故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故D正确。
故选D。
11.A
【详解】
沸腾需要达到沸点,继续吸热;乙试管内的液体沸腾起来了,说明乙液体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由表中数据可知,乙液体是酒精,故选A。
12.C
【详解】
AD.甲乙两种物质不能确定其本身的状态,不知道是晶体的熔化还是液体的沸腾,故不能确定是熔点还是沸点,故AD错误;
C.由图可知,当乙物质是液态时,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在60℃不变,乙物质的沸点可能是60℃,故C正确;
B.甲物质在4-6min内,温度升高,一定持续吸收热量,故B错误。
故选C。
13.B
【详解】
A.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持续吸热,故A错误;
B.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故B正确;
C.玻璃是非晶体,故C错误;
D.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14.D
【分析】
甲杯中放的是冰水,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乙杯中装的是
热水,杯内温度高,杯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详解】
将温度低的冰水注入烧杯甲,烧杯甲的温度就会变得很低,此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甲烧杯壁,会在其外表面液化为小水滴;将温度高的热水注入烧杯乙中,热水会汽化为水蒸气,温度高的水蒸气上升遇到乙烧杯壁,在其内表面上液化为小水滴;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5.B
【详解】
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是不能碰到容器壁或者容器底,读数时液泡不能离开液体,视线要与液柱凹面平视,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6.A
【详解】
固态的水在自然界中有:雪、霜、冰、冰花、雾凇等,成液态的水有:雾、水、露等,成气态的水有:水蒸气。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C
【详解】
A.从冷冻室里拿出棒冰时,棒冰表面出现霜,是水蒸气直接形成了固态冰,是凝华现象,故A错误;
B.从冷冻室里拿出棒冰时,棒冰附近出现“白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
C.吃棒冰时棒冰贴紧舌头,舌头会被“粘”住,液态水凝固成了固态冰,故C正确;D.吃棒冰时人感到凉爽,是由于固态冰熔化时需要吸热,故D错误。
故选C。
18.D
【详解】
A.因为碘的熔点为113.7℃,高于沸水的温度,故可以使用100℃的沸水,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甲、乙两图都会发生碘的升华现象,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D.甲图,“碘锤”在水中加热,热水的温度约为100℃,碘的熔点为113.7℃,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所以碘不会熔化;碘颗粒吸热会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则该物态变化为升华;图乙中,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800℃,高于碘的熔点113.7℃,碘吸热可能升华,可能熔化而且熔化后的液态碘还可能汽化;所以图甲的加热方式更合理;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9.D
【详解】
A.读图甲可知,在-117℃时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正在熔化,因此固体酒精属于晶体,故A错误;
B.在-117℃时,酒精处于熔点温度,可能为固态,可能为液体,可能为固液共存状态,故B错误;
C.由图乙可知,酒精的沸点为78℃,低于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来测量沸水的温度,故C错误;
D.由图甲可知,酒精的凝固点为-117℃℃,远低于我国北方寒冷的冬季温,则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测室外温度,故D正确。
故选D。
20.D
【详解】
A.冰雪消融,冰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清晨荷叶上的露珠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深秋,清晨的雾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玻璃窗上的“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玻璃凝华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1.C
【详解】
A.由表可知酒精的沸点为78°C,小于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用酒精温度计测量会损坏温度计,故A错误;
B.由表可知,水银的熔点为-39°C,故-39°C时的水银可能是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故B 错误;
C.由表可知,金的熔点1064°C小于铁的熔点1535°C,故金掉入铁水中一定会熔化,故C 正确;
D.用钨来制作灯丝,是因为钨的熔点比较高,不易熔化,故D错误。
故选C。
22.B
【详解】
人体正常的体温是36℃至37℃,变化幅度很小,36.5℃属于正常体温。
故选B。
23.D
【详解】
打开冰箱的冷冻室看见一股“白气”,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烧开水时壶嘴里向上冒“白气”,是由于高温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二者物态变化相同,都会放热。
故选D。
24.B
【详解】
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约是37℃,故此项不符合题意。
B.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是25℃,故此项符合题意。
C.洗澡时淋浴的适宜水温是40℃,故此项不符合题意。
D.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5℃,故此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5.D
【详解】
AB.制冷剂在进入冷冻室的管子时,发生汽化现象,并吸收热量,故A、B错误;CD.制冷剂在进入冷凝器时,发生液化现象,并放出热量,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26.A
【详解】
~次/min,频率约为1Hz~1.5Hz,故A符合题意;
A.人的心跳约为6075
B.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一般在40℃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
C.人体正常体温约为37℃,故C不符合题意;
D.让人感觉舒适的环境声强级为20dB~30dB,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7.B
【详解】
A.甲的温度随时间升高,是熔化的图象,故A错误;
B.乙的温度随时间升高,是熔化的图象,同时,这种物质边吸热、边升温、边熔化,是非晶体,故B正确;
C.丙的温度随时间降低,是凝固的图象,但图象中显示,这种物质有一定的凝固点,是晶体,故C错误;
D.丁的温度随时间降低,是凝固的图象,这种物质边放热、边降温、边凝固,是非晶体,故D错误。
故选B。
28.D
【详解】
AB.由题知,乙容器中装的是水,在一标准大气压下其沸点是100℃,而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液态氨和酒精的沸点低于100℃,不能使水的温度达到100℃,所以甲容器内的液体不能是液态氨和酒精,故AB不符合题意;
C.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若甲容器内的液体是水,只能使乙容器的水达到沸点,不能使之沸腾;故不能是水,故C不符合题意;
D.煤油的沸点150℃,高于水的沸点,当甲容器内的液体是煤油时,水能达到沸点,还能继续吸热,能沸腾,故甲容器内装的液体是煤油,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9.D
【详解】
给玻璃上镀膜的最佳方法是先让金属膜在高温低压下升华成蒸气,蒸气喷到镜头上受冷凝
华成固态,于是金属膜便附在镜头上,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30.B
【详解】
医护人员护目镜内侧的水雾是液化现象,而霜是凝华现象,露是液化现象,雪是凝华现象,冰是凝固现象,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