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急性胆囊炎80例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治疗急性胆囊炎80例临床观察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
我院1998~2003年间收住急性胆囊炎(含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80例,经治疗后取得较好疗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0例中男14例,女66例;年龄在20岁以内4例,21~40岁62例,41~60岁10例,60岁以上4例;病程在1年以内者58例,1~5年12例,6~10年6例,10~20年4例。

1.2 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7年)“急性胆囊炎(胁痛)”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根据临床表现,并经B型超声探查仪及X线胆囊造影明确诊断。

其中急性胆囊炎18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62例;伴有胆石症48例,占60%。

2 辨证施治
2.1 肝胆湿热右胁肋、右上腹疼痛,阵发加剧,拒按,身有寒热或但热不寒,溲黄便结,或兼目黄肤黄,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查莫菲氏征阳性,或兼右上腹肌紧张。

治法:清化湿热,利胆通腑。

方拟大
柴胡汤加减。

药用:柴胡、黄芩、枳实、厚朴、法夏、白芍、生大黄、金钱草、海金沙等。

黄疸重者加茵陈、青蒿;伴恶心呕吐者加黄连、生姜;热盛酌加银花、虎杖;大便不通加芒硝(冲)。

另用皮硝(或芒硝)30~60g外敷痛处,每日1次,至疼痛缓解而不拒按为止。

2.2 肝郁气滞右胁肋、右上腹胀痛,痛及肩背,胸脘痞满,嗳气则舒,或兼微热,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疏肝利胆,理气止痛。

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用醋柴胡、白芍、青皮、枳壳、香附、木香、延胡索、川楝子、金钱草。

右肋痛甚加姜黄、郁金;气郁甚者加佛手、绿萼梅;病久屡发加三棱、莪术;便秘加大黄、枳实;舌苔白腻者加炒苍术、陈皮、制川朴等。

2.3 肝郁脾虚右胁肋、右上腹胀痛,疼痛时发,病程较久,食少神倦,食后脘腹痞胀,便溏,面色萎黄少华,舌苔薄白,舌质偏淡,脉细弦濡。

治法:疏肝利胆,健脾和胃。

方选逍遥散加减。

药用:醋柴胡、炒白芍、炒白术、炒当归、茯苓、香附、陈皮、炙甘草。

头昏沉重、腹胀便溏甚者加炒山药、煨木香、炒党参;痛久不已,状如针刺者加红花、赤芍、丹参等。

上述各证,凡疼痛较甚者,加服金胆片,每次4片,日3次。

伴有胆石症者,加服利胆化石丸(本院协定方),每次5g,1日3次。

各证中药均水煎服,1日2次,1周为1疗程。

3 结果
3.1 观察指标一般体格检查,血、尿、大便常规检查,心、肝、肾功能,血清淀粉酶,B超和腹部X线胆囊造影检查。

3.2 疗效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7年)“急性胆囊炎(胁痛)的疗效标准”拟定。

治愈:服药7天,症状、体征完全消失,体温、血象恢复正常,B超、 X线胆囊造影正常。

显效:服药7天,症状、体征消失,体温、血象基本恢复正常,B超、X 线胆囊造影明显改善。

有效:服药7天,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体温、血象基本正常,B超、X线胆囊造影有改善。

无效:服药7天,症状、体征、体温、血象、B超、X线胆囊造影无改善。

3.3 综合疗效 80例患者中的起效病例经治疗,获效最快者仅服药2天,多数患者在1周内症状、体征、血象、B超、X线胆囊造影均恢复正常或有所改善。

临床治愈50例(62.5%),显效18例(22.5%),有效10例(12.5%),无效2例(2.50%),总有效率为97.5%。

4 讨论
《景岳全书》指出“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

胆为中清之府,与肝同司疏泄,由于饮食、情志、外邪、劳累等因素影响,致肝胆气郁或湿热蕴结,疏泄失常,腑气不通,而见右胁肋痛。

胆道感染和胆石症又常互为因果,反复不愈,致病迁延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