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神经鞘瘤影像表现(修改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后病理图片
CASE5
女性、 54岁 系柏油样便2天,伴呕血1天
影像表现:胃体大弯侧外生性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光整,界限清晰,胃粘膜完整, 增强后肿块呈渐进性中等程度强化,内无坏死及钙化; 术后病理:粘膜下至肌壁间梭形细胞肿瘤,结合免疫表型,符合神经鞘瘤。
鉴别诊断一
胃间质瘤 F,68岁 胃部不适,胃镜发现 胃小弯区局部隆起, 黏膜下占位。 平扫等密度结节,边 界清楚;动脉期中心 区斑点状强化;静脉 期及延迟期病变呈逐 渐填充样强化
胃平滑肌瘤 胃小弯肌壁间肿块 ,平扫呈均匀等密 度(相对肌肉密度 )团块,增强后轻 度强化与肌肉强化 接近(弱于神经鞘 瘤强化),边界清 楚,胃黏膜完整
感谢 :赵海龙 老师分享精彩病例
• 胃平滑肌瘤,男女发病率相等,40-60岁多见,好发于贲门,多 向腔内生长,增强扫描轻度强化与肌肉强化接近,静脉期CT值< 65Hu。
• 免疫组化:CD117、CD34和S-100均阴性,desmin和SMA阳性者。
鉴别诊断三
外生性胃癌
• 好发于年龄50-60岁,发 生黏膜层,但主要向胃 壁浆膜侧生长、蔓延, 而突出于胃外腹腔,临 床较为罕见。
• 临床表现:症状出现晚 ,腹痛、腹胀、腹部包 块、消化道出血,消瘦 等症状
影像表现
CT表现
• 好发于胃体部,胃底少见,以单发、腔外生长为主。 • 胃神经鞘瘤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一般直径小于5cm,坏
死、钙化较少,密度均匀为主,较肌肉密度低 ;可见粘膜下溃疡, 肿块体积稍大;巨大病变可表现为分叶状、哑铃状等改变。 • 增强扫描肿瘤呈渐进性强化。 • 偶可见增大淋巴结,但多为反应性增生,不能作为恶性胃神经鞘瘤 的诊断依据。 • 当肿瘤较大、形态不规则,与邻近脂肪界限不清 ,坏死明显时要考 虑恶变可能。
良恶性 溃疡
免疫表达
良性,罕见恶变
多为恶性
良性
少见
பைடு நூலகம்
常见
偶尔见
S-100蛋白、GFAP阳性, 部分灶性表达Nestin
CD117、CD34阳性
desmin和SMA阳性者。
恶性 均有 多种基因检测阳性
参考文献
• [1]舒俊,孟小丽,唐永强,等.胃神经鞘瘤的MSCT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7,(1):63-65.
多小于5cm
胃体部及胃底
外生性胃癌 中老年
消化道出血、恶病质
外生性巨大肿块,形态 不规则、分叶状
胃窦
CT典型表现
平扫密度低于肌肉,坏死 少见,渐进性强化,可有
A、AB区强化差异
密度不均,常有坏 死、囊变,轻-明显
强化
密度均匀,偶见钙化; 轻度强化,强化程度与
肌肉接近
密度不均,内部液化坏 死明显。边缘模糊,邻 近结构浸润或侵犯。明 显强化并持续强化。
CASE2
CT表现:肿块类圆形,密度均匀,低于肌肉密度,边缘光整,位于肌壁间, 增强动脉期轻度均匀强化,黏膜无中断(蓝箭头),浆膜面光滑锐利(浅色 箭头)。静脉期及延迟期显示灶内斑点状相对低密度区,提示Antoni B区?
• 光镜下显示瘤细胞呈 梭形,交错排列,局 部瘤细胞疏密不均, 周围伴淋巴细胞侵润
• [5]郝春娟,王旭.胃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二例并文献复习[J].中华临床医师 杂志(电子版).2014,(8):1588-1591.
CASE1
男,67岁,
腹部不适。发
现胃小弯区肿 块,原有直肠 乙状结肠交接
动 脉 期
区腺癌术后病

病理结果

胃神经鞘瘤

感谢 :赵海龙 老师分享精彩病例
胃神经鞘瘤
• 1988年Daimaru et al首次报道。 • 起源于胃壁肌间的Auerbach’s神经丛神经鞘Schwann细胞 • 临床表现:初期无症状,当肿块生长一定程度,可造成胃黏膜溃疡
著强化。
发病年龄 临床表现 形态大小 好发部位
神经鞘瘤
多见于40-60岁 早期无症状
后期消化道症状 类圆形或椭圆形
大小约3-4cm
胃体部
间质瘤
50~65岁
消化道出血
膨胀性生长,向腔 内、腔外或混合型
生长,大小不等 胃体、胃底部,胃
窦少见
平滑肌瘤
40-60岁多见 多无症状
可有消化道出血 呈圆形或类圆形
• 病理结果: • 胃神经鞘瘤
术后病理图片(HE ×10)
CASE3
病史:女,52岁,间断 里急后重2年,无粘液 脓血便,近1月出现上 腹部不适,无恶性、呕 吐及黑便等。胃镜提示: 胃体黏膜下肿物,便常 规示潜血(++)
CT平扫
胃大弯侧外生性
肿块,密度较均
匀,病变轮廓光
滑锐利
,黏膜连续。
动脉期
1.病变内侧胃黏 膜完整,未见溃 疡形成。 2.灶内斑点状明 显强化影。 3.病变与胃壁之 间夹角呈锐角, 提示病变位于浆 膜?
鉴别诊断四
神经内分泌瘤
感谢 :西京医院 唐永强老师分享精彩病例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
• 中老年人多见。 • 多见于胃贲门部和胃窦部。经过检查,发现大部分的癌细胞均表达内
分泌标记物。 • 病理分型:小细胞癌,典型类癌,不典型类癌。 • 临床表现主要以上腹部不适、隐痛和进食困难,部分患者出现黑便。 • CT表现:壁间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平扫等密度,增强后显
静脉期
病变轻-中度 强化,灶内密 度欠均匀,提 示病灶有A区 、B区?
• 病理:胃大弯黏膜下肿物5X4.5X4cm,切面灰白,灰黄,质略脆 ,侵全层,S-100(+),CD34(-)、CD117(-)、Ki67(约2%+ ),符合神经鞘瘤。
CASE4
平扫:胃窦部 可见一径约 1.4cm均匀等密 度影,边界清, 测CT值约40HU。 动脉期:CT值 为46HU;门脉 期:CT值为 98HU;平衡期: CT值约为86HU , 病灶呈明显均 匀强化。
平扫 静脉期
动脉期 平衡期
术后病理图片(HE ×10)
• 光镜下见瘤细胞呈梭形, 呈束状或交错排列
• Antoni A区及Antoni B区不 明,Verocay小体未见。免 疫组化均可见S-100(+), CD117(-),SAM(-)
• 术后诊断:胃神经鞘瘤
感谢 : 西京医院唐永强老师 提供病例2-4
或糜烂,出现慢性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等 • 多见于40-60岁,无性别差异,临床少见,良性肿瘤,恶变罕见 • 根据肿瘤生长特点:分腔内生长型、腔外生长型、混合生长型
病理
• 大体病理:呈球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无包膜(有别于其他部位神经鞘瘤) ,一般大小约3-4cm,切面灰白色,有光泽,出血、囊变少见
病变强化方式为: 渐进性持续强化, 边界清楚。
术后病理 胃间质瘤
胃间质瘤
• 好发于胃体、胃底部,胃窦少见,肿块边界清晰,周围浸润、侵 犯少见,比神经鞘瘤更易出血、坏死
• 增强强化方式多样,呈轻度强化或明显强化,可迅速廓清、持续 强化或两者混合
• 少有腹水、转移及淋巴结增大,与神经鞘瘤相同
鉴别诊断二
• 电子显微镜下肿瘤主要由微小梁结构的梭形细胞组成,可伴淋巴细胞套状浸润 伴生发中心形成
• 免疫组化:S-100蛋白阳性,阳性表达GFAP,部分灶性表达Nestin,CD34、 CD117、Dog-1,a-SMA、Desmin均为阴性
• 胃神经鞘瘤瘤组织含两种组织类型(非胃神经鞘瘤特有),Antoni A区(即细胞 密集区,瘤细胞排列成短束状或相互交织成丛状)和Antoni B区(即细胞疏松 区,为疏松的黏液样基质), A区CT表现稍高密度,B区CT表现为稍低密度,病 理中以Antoni A区为主
CASE5
女性,64岁,上腹部不适
胃大弯前壁一5X6cm肿块,轻度强化,强化不均匀,外缘光滑锐利,内侧可见溃疡形成
(胃体大弯侧前壁)形态及免疫组化结 果支持神经鞘瘤,局部细胞生长活跃, 建议密切随访。胃切缘及网膜未查见瘤 组织,胃周淋巴结(11枚)呈反应性增 生。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117(-),CD34(),Desmin(-),DOG-1(-),H-caldesmon(),Ki-67(+25%),S-100(+),SDH-β(),SMA(-)。
• 好发于胃窦。 • 肿块与胃壁关系紧密,肿块邻近胃壁不均匀增厚。 • 肿块常较大、边缘不规则,呈分叶状,内部液化坏死明显。 • 肿块周围脂肪层模糊,邻近网膜、组织器官浸润、侵犯。 • 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并持续强化。 • 主要为淋巴转移。
注:以上内容来自 mMDT影像医学论坛第23期《外生型胃癌影像表现》作者丁心余 温州塘下人民医院
• [2]王健,胡红杰.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10):16021606.
• [3]赫超,沈艳莹,倪醒之,等.12例胃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J].上 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0):1343-1346.
• [4]舒俊,孟小丽,唐永强,等.多排螺旋CT对胃平滑肌瘤与胃神经鞘瘤的鉴 别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