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异化劳动到异化消费_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视角的转变及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 本·阿格尔的异化消费理论。本·阿格 尔首先肯 定 了 马 克 思 的 异 化 劳 动 理 论,但 他 认 为: “历史的变化已使原本马克思主义关于只属于工业 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失去效用。今天,危 机的趋势已转移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 济危机。”[7]486 正是在深入分析生态危机根源的过程 中,阿格尔剖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异 化消费现象。首先,异化消费已经取代异化劳动,成 为当代资本主义最扭曲的社会现实。这是因为进入 垄断阶段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对消费领域实行干 预和调控,通过操纵消费可以抑制资本主义制度过 多生产多余商品的趋势,从而促进了异化消费的扩 大。同时,当代西方社会盛行的消费主义价值观,通 过广告、社会舆论等控制和改变人们的消费选择,必 然导致异化消费。其次,异化消费的直接根源在于 异化劳动,即“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 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 一种现象”[7]494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不得 不在不 断 程 序 化 的 控 制 并 且 在 强 制 协 调 下 劳 动, “劳动中缺 乏 自 我 表 达 的 自 由 和 意 图,就 会 使 人 逐 渐变得越来越柔弱并依附于消费行为”[7]495 。第三, 异化消费是导致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直接根源。在 市场经济中,虽然人们的需求和消费起着经济发动 机的重要作用,但是异化消费无疑会加重自然的负 担,例如豪华包装所造成的浪费等。同时,异化消费 又会反过来刺激生产的进一步扩大,从而引发资源 过度消耗,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第四,消除异 化消费、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建立一种稳态 经济模式。阿格尔主张通过小规模技术和工人自 治,使生产过程非官僚化和民主化,从而最终将某些 劳动的强制协调性摧毁。他认为理想的社会主义就 是“一种缩减商品生产,不再使劳动和闲暇异化、工 人自治的、非极权的、分散化的和非官僚化的社会主
—8—
义”[7]422 。
社会批判视角转变的根源及启示
从异化劳动理论到异化消费理论,这种社会批 判视角的转变有其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是转变发生的时 代背景。马克思批判异化劳动时正值自由资本主义 阶段。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关注国家的政治 职能,经济上主张放任自流,自由发展,反对国家过 多干预市场。当时的市场经济以供求关系为导向, 缺乏宏观调控,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资产阶级 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造成无法克服的周期性经济危 机。这种危机以生产相对过剩为特征,生产不顾人 们的消费水平而盲目扩大,因此当时的异化主要体 现在生产领域而非消费领域。进入垄断阶段后,资 本主义国家更注重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着 力改善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缓解了失业和经济 危机的压力。社会的福利措施和国家的服务职能也 有所加强,整个社会日趋稳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 提高,消费能力也显著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市场的繁荣。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控制方式 也发生了变化,从单纯依靠武力、法律等硬性暴力手 段转向更注重利用报纸、电视等各种公共舆论机构 对人们进行文化、心理、意识形态、社会机制等全方 位的渗透,并且利用商品转移人们对社会制度及其 缺陷的注意力,削弱了工人的革命意志,淡化了人们 对现存社会的反抗意识。
奴役和统治劳动者的异己力量。其二,劳动活动的 异化,劳动成为异己的与自身相分离的对象,不再是 一种自愿的需求而成为个人谋生的手段。其三,人 的类本质的异化,即作为人的类本质的自由自觉地 改造世界的活动变成个人的生存的手段。其四,人 与人的异化,异化的劳动直接生产出异化的人际关 系。
马克思还分析了异化劳动背后的深层社会根 源。其中,社 会 分 工 是 导 致 异 化 劳 动 的 直 接 原 因。 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将个人的 劳动限制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必然促成人的片面发 展。分工将个人劳动定性,这对个人而言无疑是强 制性和统治性的,因此它直接造成了个人劳动的异 化: “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 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 这种力量。”[1]37 另外,分工出现的同时也产生了劳 动产品的不平等分配,不平等分配必然导致私有制 的产生。正是私有制的产生使得劳动与劳动产品、 劳动者自身相分离。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 人丧失了全部生产资料而一无所有,不得不靠出卖 自己的劳动力维生,劳动力成为商品,异化劳动由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收稿日期: 2011-06-04 作者简介: 曹芸( 1980—) ,女,湖北钟祥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6—
得以确立。因此,“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 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 动的产品而言”[2]37 。
( 二) 异化劳动理论的批判意义。众所周知,马 克思的学说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在理论上,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不仅是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社 会的一个天才表达,还是对西方哲学中盛行的形而 上学思维方式的一种颠覆。在黑格尔那里,异化的 主体是神秘的绝对理念; 在费尔巴哈那里,异化的主 体则变成了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这虽然是一个巨 大的进步,但依然不够彻底,因为费尔巴哈的人只是 感性存在,缺乏能动性和创造精神。而在马克思这 里,异化的主体被规定为从事劳动的具体的人,即在 社会中结合成一定生产关系并在其中从事物质资料 生产的劳动者。这标志着马克思进一步摆脱了黑格 尔和费尔巴哈纯思辨和抽象性的理论枷锁,表明马 克思要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过程来对抗黑格尔绝对 精神的逻辑体系。因为只有从纯粹理论的思辨转移 到人的现实感性活动中,才能克服理性形而上学的 绝对。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证明马克思明确把现实 生活过程作为自己的理论根基,从“针对副本”的批 判深入到“针对原本”的批判,开辟了一条能够洞察 并终结理性形而上学思辨虚妄性的哲学路径,从根 本上与整个近代形而上学划清了界线,从而为后来 的实践唯物主义这一哲学史上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在实践上,马克思通过批判异化劳动,认清了资本主 义社会工人阶级被剥削奴役的现实,揭示了造成异 化的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根源,看到了消灭异化的决 定力量———无产阶级,找到了消灭异化的正确途径, 即无产阶级革命。这种革命不仅解放无产阶级自 己,而且解放全人类,是通往共产主义的唯一道路。 可以说,“异 化 劳 动 理 论 是 马 克 思 现 代 性 批 判 的 切 入点,为今后继续深入解剖市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3]。
异化劳动: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切入点
( 一)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异化”是西方 哲学家尤其青睐的一个范畴,在马克思之前,许多哲 学家都曾在不同领域阐述过异化思想。作为哲学范 畴的异化,是指主体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 的对立面,这个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作为一种外在 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压制主体自身的过程。马克 思批判地吸收了前人的异化思想,在《1844 年经济 学哲学手稿》中首次运用这一范畴分析资本主义生 产过程,建立了异化劳动理论。他指出,在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中,异化劳动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物的 异化,即劳动者与其生产的劳动产品相对立,劳动产 品不再是劳动者本质力量的确认和体现,反而成为
异化消费: 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新视角
马克思去世后,资本主义并未迅速衰亡,反而发 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社会问题, 特别是消费领域出现的异化现象,引发了西方马克 思主义的反思。他们继承了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精 神,切入到人 的“需 要 ”这 个 层 面,赋 予 了 异 化 理 论 全新的时代特征。
2011 年 9 月 第 38 卷第 5 期
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Sep. ,2011 Vol. 38 No. 5
从异化劳动到异化消费
———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视角的转变及启示
曹芸
( 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0098)
摘 要: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从生产领域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成果。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了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精神,但批判的视角从生产领域延伸到了消费领域。从异化劳动理论到异化消费理论,这种 社会批判视角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证明马克思主义依然有其生命力,同时也为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社 会提供了新的视角。
( 二) 弗洛姆对异化消费的批判。弗洛姆对异 化消费的批判更为具体和尖锐,在《健全的社会》等 著作中,他总结了三个方面的异化消费现象: 一是人 与商品关系的异化。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中由于 人们可以用钱买到任何商品,致使人们获取物品的 方式与使用它们的方式相脱节,人与物品的关系走 向抽象化、空洞化。不仅如此,人们虽然知道如何去 使用、操纵所获得的商品,但对其性质、来源及构造、 原理却一无所知。物品对人来说是如此神秘,以至 于“我们就像从一个原始文化中来的人”[6]116 。二 是消费行为本身的异化。在弗洛姆看来,人们消费 本应是为了满足需要与获得快乐,但在异化消费中, 人们占有商品特别是奢侈品仅仅是为了炫耀身份与 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同时,消费本来应是充
关键词: 异化劳动; 异化消费; 社会批判; 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 A811.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5957( 2011) 05-0006-04
马克思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诸流派都曾将 “异化”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切入点,分别提出了异 化劳动理论和异化消费理论。这两种理论揭示了资 本主义社会在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人们生存的困 窘、理性的丧失和人文关怀的泯灭。分析这种社会 批判视角的转变,对于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 脉络,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7—
满意义的创造性体验,人在消费活动中应该是一个 “具 体 的、有 觉 的、有 情 感 的、有 判 断 能 力 的 人”[6]116 ,然而由于消费的异化,人们无法从中获得 此种体验。三是异化消费过程中人本身的异化。人 们贪婪地获取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消费品,追求不受 限制的消费及其带来的愉悦。事实上,异化消费带 来的愉悦感只是暂时的、表面的,是一种扭曲的幸福 观,因为“快乐包括能够触摸到现实的坚实基础,发 现自我,以及与他人的一体感与差别性”[6]175 。在这 个堆满了商品貌似繁荣的社会里,人们可能会从无 止境的消费中获得短暂的乐趣和愉悦,但在内心深 处并不会真正健康和快乐。
是什么导致了异化消费? 马尔库塞指出,根本 原因在于科技进步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发达的科技 促进了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在欣欣向荣的工业 文明背后,隐藏的是人的自由的丧失。因为越来越 细化的分工使人只能周而复始地重复某一操作,自 动化的大生产使人不得不适应冰冷的机器。消费行 为则相反,在这里,人们有充分的选择自由。被压抑 的自我在自由的选择中被唤醒,失落的个性在疯狂 的购买中得以回归。同时,科技进步不断为市场带 来种类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齐全的商品,这本身也 诱惑和刺激着人们欲望的无限膨胀。欲望没有界 限,消费也就没有止境,异化消费由此产生,人于是 沦为物的奴隶。另一方面,异化消费也是新的历史 条件下资产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必然产物。生活水 平的提高增 强 了 人 们 的 购 买 力,而“日 益 增 长 的 对 需要之满足是否由专制制度或非专制制度来实现, 似乎无关紧要”[5]2 。这一事实促使统治者认识到, 消费有助于实现人们的同化,促进人们对现存制度 的认同,维持和巩固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于是,为 了转移人们对社会制度的注意力,统治阶级更加肆 意地扩大虚假需求。通过意识渗透、广告宣传等手 段,消费主义价值观逐渐深入人心。人们满足并陶 醉在所谓的幸福生活里,在高标准的物质生活中消 除了对现存制度的抗议,同时也丧失了独立的批判 精神。
( 一) 马尔库塞的虚假需求理论。马尔库塞认 为,异化消费与人们的虚假需求密切相关,虚假需求 “是通过社会对个人的压抑的特殊影响附加到他头
上去的”[4]4 。他指出,发达工业时代的消费背离了 人们的真实需求,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成为一种与人 的基本需求无关的、只求占有商品的异化行为,“人 们在他们的商品中识别出自身: 他们在他们的汽车、 高保真度音响设备、错层式房屋、厨房设备中找到自 己的灵魂”[5]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