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咳,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可以这样用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痰咳,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可以这样用方
问:饮分四种,分别指哪四种呢?
老师: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四种饮要怎样区分呢?
老师:病人平时体态健硕丰满,现在却突然变得很瘦,水饮在肠间行走,发出沥沥的声响,称为痰饮;水饮流在胁下,咳嗽吐唾液的时候牵引作痛,称为悬饮;水饮流向四肢,应当出汗却不能出汗,身体疼痛严重,称为溢饮;咳嗽气逆,喘息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形体像肿了一样,称为支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气短,不想喝水,甚至厌恶喝水。
水在肺,吐涎沫,想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打喷嚏时牵引肋下疼痛。
水在肾,心下悸。
心下有留饮,病人背部寒冷的面积像手掌那么大。
留饮的人,胁下痛牵引着缺盆疼痛,咳嗽则痛止(一作转甚)。
胸中有留饮,病人气短口渴,四肢历节痛。
脉沉的人,有留饮。
胸隔上的痰病,痞满喘咳呕吐,发作的时候寒热错杂,背痛腰疼,眼泪不由自主地流出,病人身体肌肉抽缩跳动,一定有伏饮。
病人饮水多,一定会严重喘满。
但凡吃得少饮得多,水停在心下,重则心下悸,轻则气短。
双手脉弦,是体寒,都是因为大下后变得虚弱,脉偏弦的病人有饮。
肺饮的脉不弦,但会喘息气短。
支饮(水气停留于胸膈,上迫于肺)也会喘息而不能卧,还会有短气,病人脉平。
患痰饮的人,应当用温药来和解。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用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小便就能通畅。
气短有微饮,应当让它随着小便排出,用苓桂术甘汤,或肾气丸。
病人脉伏,想要泻利,虽然下利,心下还是会坚实痞满,这是留饮想要去除的缘故,用甘遂半夏汤。
甘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右四味,用水二升,煮成半升,去掉药滓,用蜂蜜半升调均药汁,煎成八合,一次服完。
脉浮而细滑,是伤饮。
脉弦数的人,有寒饮,冬天夏天都难治。
脉沉而弦,悬饮内痛。
患悬饮的人,用十枣汤。
十枣汤: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捣筛,用水一升五合,先煮沸大枣十枚,取九合,去滓,加入其他药末,身体强壮的人服一钱匕,身体羸弱的人服半钱,早上温服;饮不能下,第二天加服半钱。
饮得以下后,用糜粥自养。
患溢饮的人(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应当发汗,用大青龙汤或小青龙汤。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用水九升,先煮麻黄,煮减二升,去掉上沫,加入其他药,煮成三升,去掉药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出汗过多的的人,用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用水一斗,先煮麻黄,煮减二升,去掉上沫,加入其他药,煮取三升,去掉药滓,温服一升。
胸膈间有支饮(水气停留于胸膈,上迫于肺),病人喘息痞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脉沉紧,得病数十日,用吐法和下法都不能痊愈,用木防己汤。
虚证马上就能痊愈,实证三日后会复发,适宜用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木防已汤:木防已三两、石膏十二枚(鸡子大)、桂枝二两、人
参四两。
右四味,用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木防已二两、桂枝二两、人参四两、芒硝三合、茯苓四两。
右五味,用水六升,煮成二升,去掉药滓,加入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微下利就会痊愈。
心下有支饮,病人眩晕,用泽泻汤。
泽泻汤:泽泻五两、白术二两。
右二味,用水二升,煮成一升,分温再服。
支饮胸满,用厚朴大黄汤。
厚朴大黄汤: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
右三味,用水五升,煮成二升,分温再服。
支饮不能停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12枚。
先用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加入葶苈煮取一升,一次过服完。
呕吐会口渴,口开始渴了,就是要痊愈了。
现在反而不渴,是因为心下有支饮,用小半夏汤。
小半夏汤:半夏一升、生姜半斤。
右二味,用水七升,煮成一升半,分温再服。
腹满,口舌干燥,这是肠间有水气,用已椒苈黄丸。
己椒苈黄丸: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一两。
右四味,研成粉末,做成梧子大的蜜丸,先服一丸,每日三次,稍微增加服用量,口中就会有津液。
口渴,加芒硝半两。
突然呕吐,心下痞满,胸膈间有水,眩晕悸动者,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右三味,用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如果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这是水在作怪,用五苓散。
泽泻一两一分、猪苓三分(去皮)、茯苓三分、白术三分、桂枝二分(去皮)。
右五味,研成粉末,用米汤送服方寸匕,每日三次,多饮暖水,汗出就能痊愈。
资料来源:《金匮要略》。